运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0 03:15:18 设计 我要投稿

运算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算教学设计(15篇)

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x9(36060)

  (132+58)19x 32(295-187)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教学例5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 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 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4、教学例6

  (1) 出示例6,口算

  (2) 小结:有关0的计算

  (3) 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 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教学方法: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 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 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学生实践,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羽毛球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分别利用数字直接相加与单元格地址相加,观察分析,结果有何不同?哪种方法更好?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举例说明函数概念:在数学中,求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时一个变化的量,而S是随着R变化的,S就称为关于R的函数

  Excel中的函数: 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学生实践学习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运算教学设计3

  教材版本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14课《数值运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常量、变量;

  ·掌握单元格的引用;

  ·学会用公式计算数据;

  ·能够熟练使用填充柄;

  ·掌握复制、修改输入的公式。

  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资源,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引导学生创新,让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数值运算的方法和灵活地复制公式。

  教学难点

  引用、变量的理解和使用;正确使用除法和括号。

  课时安排

  本课为两学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用三学时完成,本节为第一学时。

  教材及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过数据表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值运算。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学生之间协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自查记录表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行为准则。

  所以本节课我拟采用任务驱动法与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学法相结合,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创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遵循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检查矫正,力求学生都能够清淅明了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资源:excel xx以上。

  素材资源:任务驱动用的家庭收支表;学习表;学习录像;学习自查记录表;参赛选手评分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3分钟)

  1.通过excel的作用引题,复习单元格地址。

  2.展示任务学习工作表(含家庭收支表和学习指导)和学习自查记录表。

  二、讲解任务和要求(5分钟)

  1.讲解任务学习工作表的使用。

  2.讲解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3.讲解学习检查记录表如何填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督促检查(30分钟)

  1.学生按照任务学习表中的要求和学习指导完成任务:

  ①计算月收入、支出及剩余练习利用公式计算;

  ②计算其它月练习复制和填充柄复制公式;

  ③计算各项合计练习自动求和及平均值(练习除法)。

  2.教师辅导督促学生学习。

  3.检查:布置任务后五分钟抽查任务①;十二分钟抽查②;二十分钟抽查③。

  4.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填写学习自查记录表。

  5.教师根据学习自查记录表解决未完成任务学生的问题。

  四、巩固提高(5分钟)

  设计计算参赛选手评分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除法运算和括号的使用)。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 计算:

  26+35+11 65-21+18 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

  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运算教学设计5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体现探究式教学理念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二、以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三、重实效,以学生发展为本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四、以情感为创新教学开道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数量关系;2、那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⑷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并能把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迁移到对a÷b÷c=a÷c÷b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形成对“除法性质”有较为完整地认识。

  2、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口算投影片,16个圆形卡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有哪些?怎样用字母表示?

  2、下面的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25×17×4=25×4×17

  25×(100+4)=25×100+25×4

  620—123—77=620—(123+77)

  二、新授

  1、口算

  (1)16÷2÷8 (2)16÷(2×8)

  360÷12÷3 360÷(12×3)

  4800÷50÷2 4800÷(50×2)

  猜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举反例:

  验证:

  1、动手操作

  集体操作,指名让一人到投影前演示。

  (1)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边摆边说摆的过程。

  列式:16÷2=8

  (2)把每份中的8个圆形纸片,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式?

  列式:16÷2÷4

  2、提问

  从刚才分圆形纸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现在每份有几个?(2个)还可以怎样列式?16÷(2×4),

  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几个)结果相等吗?(结果都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若说: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6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

  还成立吗?为什么?

  3、小结规律

  (1)同伴交流。(2)汇报结果。

  老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是:a÷b÷c = a÷(b×c)(b,c不为0)

  思考:如果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与上述的分法分的份数一样吗?每份数一样吗?怎样列式?

  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还可以把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再除。

  用字母如何表示?a÷b÷c = a÷c÷b

  练习:说出下面题目的口算方法:

  240÷5÷24=

  4、学习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口述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3)尝试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4)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5、比较两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每组花了多少元;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虽然算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每棵树苗10元。

  说一说,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用总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方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对号入座:

  81÷3÷3= 81 ÷(3 3) 420÷5÷7= 420()(5 7)

  210÷(7×6)= 210()7()6 350÷(7、×25)= 350()7()25

  2、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

  240÷8÷5=240÷(8×5)

  1280÷(16×8)=1280÷16×8

  750÷(15÷5)=750÷15÷5

  3、教材43页做一做

  4、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50÷25÷2 260÷5÷26 3000÷125÷8 4900÷ 5÷70

  5、思考:240÷(3×5) 630÷42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学情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 27×4×2527×(4×25)

  125××8×3 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 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七、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运算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运算教学设计10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运算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例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60+240÷(30-10)]×2

  [(60+240÷30)-10]×2(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先秀师傅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14页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运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呀?

  2、经常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活动,看,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教学例题,验证规律。

  1、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选择主要的两个来研究。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第一个问题,得出加法交换律。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说算式和结果,教师出示28+17=45 人和17+28=45人

  (3)请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求什么?结果相同吗?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教师板书:28+17=17+28)

  (5)学生读算式并观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3、抛出问题,得出猜想。

  (1)教师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 看来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

  4、验证猜想,体会方法。

  (1)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6+8, 另一人算8+6,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

  (2)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 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 ?加省略号。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

  (3) 学生找一找,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的例子。

  教师通过互联网,求助结果,进一步证明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

  5、得出结论,字母表示。

  (1)学生读结论。(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有的算式。(3)归纳小结,指出加法交换律。

  6、 及时巩固,联系旧知。

  三、运用方法,继续探究。

  1、出现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在本子上用综合算式解答。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28+17)+23 28+(17+23) )

  师生交流: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他们的得数相同。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教师板书:(28+17)+23 = 28+(17+23)

  3、 学生做书上的题目,继续认识这样的等式。

  4、根据等式,提出猜想。

  5、学生验证猜想,教师随机点拨。

  (1) 出示友情提示:1、同桌合作,想好三个数,按顺序计算和先算后两个数,看有什么发现?。2、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的验证过程。

  (2)学生汇报,板演等式。

  (3)小结结果,得出结论。

  6、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7、联系交换律,比较两个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第二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再想想为什么这样填?

  生口答,师演示过程。

  3、第4题,从每组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做一做。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五、总结全课:同学们交流收获。

运算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混合运算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小结,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例题】

  例1 化简:

  (1) ; (2) .

  解:(1)

  (2)

  说明: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式子的特点,能否约分或消项(第2小题)达到化简的目的,又要善于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可变换相邻项的位置,如 ,结果为-1,继续运算易出现符号上的差错,而把 先变为 ,这样 则为1,继续运算可避免错误.

  例2 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解:(1)

  .

  (2)①× ,得

  ③

  ②× ,得

  ④

  ③-④,得

  把 代入①,得

  解得 .

  ∴

  是原方程组的解.

  (3)由②,得

  ③

  ①× ,得

  ④

  ③-④,得

  把 代入①,得

  .

  ∴ 是原方程组的解.

  例3 已知 , ,求 的值.

  解: .

  .

  , ,

  ∴ .

  例4 已知 , ,求 的值.

  解: , .

  .

  (二)随堂练习

  1.教材中P206中8.

  2.解不等式: .

  解:

  ∴

  .

  3.已知 , ,求 的值.

  解:3. ,或 .

  .

  ∴

  .

  4.已知 , ,求: 的值.

  解 4.

  .

  5.已知 ,求 的值.

  解 5. .

  .

  6.不求方根的值比较 与 的大小.

  解 6.∵

  ∴

  ∴

  (三)总结、扩展

  根据已知条件,求一个代数的值,要注意条件或代数式的化简,有时条件和要求的代数式都需要化简,当把条件化简后,代数式的.化简要朝着条件化简的结果去化简.

  (四)布置作业

  教材中P207B组1、3和补充作业.

  补充作业:

  1.已知 ,求 的值.

  2.已知 , ,求 的值.

  (五)板书设计

  标 题

  1.例题……

  3.例题……

  2.练习题

  4.练习题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二次根式的混和运算方法和顺序

  1.方法 (1)应用二次根式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法则.

  (2)在实数范围内运算律仍适用.

  (3)二次根式的乘法,与多项式的乘法相类似,遇运用多项式乘法公式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公式.

  2.顺序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数.

运算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化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被减数“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个难点问题。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学生自己去总结、整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下一节课分数加减运算及简便计算的探索留下空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简算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另外,在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解法,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和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1、将本课故事题目、顺口溜、结语等内容制成课件。

  2、用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师:唐僧师徒一行到西天取经,路途遥远而艰辛,由于奔波劳累,大家口干舌燥,实在走不动了,师傅叫八戒去找些东西解渴,懒洋洋的八戒不去化斋,便从老农的瓜地里偷了一个西瓜,当师傅问他西瓜从何而来时,八戒吞吞吐吐的答不上来,这时师傅已经猜到八戒的西瓜八成是偷来的,因而十分生气,坚决不吃,并将八戒教训了一顿。悟空赶忙从八戒手里抢过西瓜说:“师傅不吃,我们3人就分了吧,每人吃1/2。”八戒一听急了,马上说:“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拿回来的,我不能只吃1/2,没有1/4,也要1/5悟空就切了1/5给八戒。再切1/3给沙和尚,剩下的归自己,八戒一看直拍脑门大喊:“猴哥,我上当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喊上当了?

  出示题目:有1块西瓜,沙师弟吃其中的1/3,八戒要吃其中的1/5,剩下的给悟空吃,悟空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猜想:悟空吃剩下的西瓜,怎样求剩下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导入新课,能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还能把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师:花园里除了月季花和杜鹃花剩下的就是草坪了,你能说出如何求草坪的方法吗?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花园面积-月季花面积=草坪面积

  花园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

  师:谁能解释“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这两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花园的面积看作“1”。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师:现在花园的面积用“1”表示,月季花的面积用1/4表示,杜鹃花的面积用1/3表示,那么剩下的草坪面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1-1/4-1/3 1-(1/4+1/3)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那么老师前面刚给同学们讲的故事:1块西瓜,沙师弟吃其中的1/3,八戒要吃其中的1/5,剩下的给悟空吃,悟空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可以列出以下算式:

  1-1/3-1/5 1-(1/3+1/5)

  师:这4个算式与前两节课学习的分数加减计算有什么不同?(前两节课学习的是加法或减法的一步计算,这4个算式有的是连减,有的是加减混合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我想大家对加减混合运算应该不会陌生,有信心独立完成吗?

  3、两组同学在书上独立完成1-1/4-1/3 和1-(1/4+1/3) 两个算式的计算,另两组在练习本上计算

  1-1/3-1/5 1-(1/3+1/5)

  指名4位同学上台板演。

  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

  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例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难在被减数是个隐蔽的已知条件,要看作“1”,我在这个关键之处,以西天取经的有趣数学故事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作铺垫,再引导学生探究例题呈现的条件,抓住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这个关键,很自然地找到了隐蔽条件所应取的数值,这样化难为易,如何列式计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1-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与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一起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教师课堂巡视,选择典型错误分析原因。

  师: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提醒学生用好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曲” 。

  课件出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曲”

  ①认真审题是前提

  ②仔细思考是基础

  ③细心计算是关键

  ④自觉检验是保证

  设计意图:将运算顺序编成简单易记的顺口溜,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抓住典型错例展示点评,并用分数加减合运算“四部曲”小结,有利于学生避免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把花园的面积看作“1”

  1-1/4-1/3 1-(1/4+1/3)

  把一个西瓜看作“1”

  1-1/3-1/5 1-(1/3+1/5)

  把全国人口数看作“1”

  1-7/10

运算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教学反思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5)特别是32+15-28+40这种形式的运算,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顺序错误,没有认真审题目中的符号,就先做两边,再做中间了。

【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运算》教学设计04-1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05

分式的运算教学设计05-25

《运算》教学设计范文07-23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1-18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1-29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5-18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05-17

运算教学设计15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