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评课稿

时间:2024-08-11 17:30:34 其他 我要投稿

《位置》评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位置》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位置》评课稿1

  【1】不同于上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本课是六年级关于位置方向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北偏西、南偏东等词语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感知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

  本课教学十分精彩,教师创设有趣形象的情境操作,不仅让学生充满兴趣,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确定位置,更加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其次教师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游戏教学环节,从知道方向和距离能找到位置,导致到方向和距离,不能找到位置,在冲突中推着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如何能准确描述位置,最后找到方法后能完成任务。

  三个游戏环节同时也是三个教学层次,教师设置的非常精妙,并且教师在趣味性,逻辑性之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是一堂值得学的的数学课!

  【2】下面结合本课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1.课前创设游戏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从理论层面,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黄老师从课前活动的设计就关注了这一点。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班长的位置,其他学生来猜。其中大部分学生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朋友的位置,可见他们理解“排”的含义,但对于“列”描述不清。我想黄老师此时,也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她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行”和“列”的含义,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梳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表述方式,我想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很清晰。当然,这个环节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而且还能为新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 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在本节课中,黄老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由直观到具体,由抽象到思维,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学生自己的位置,到图片上学生的位置,再由位置引申到小圆片,再到一个点,这样就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又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如此教学真正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知识的.形成不断完善。

  教学大环节把握住后,教学的细节更值得我们研磨:

  (1)在学生面对座位图时,怎么确定“列”与“行”,当时对于“列”的确定出现了分歧,黄老师老师的处理是让同学们判断谁的正确,从观察者本人的角度来从左往右数。把课件中的座位图和实际生活中的座位图结合起来不断进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抓住一点,即从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是学生理解并认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从而统一认识,解决分歧。

  (2)黄老师老师设计了一个创造数对表示位置的环节,虽然我们都知道数对的书写形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探究的空间。在此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一种表示方式都寄托了学生的思想,在比较和梳理的过程中,会更明确数对的书写方法,也会感受到数对的简洁、方便。

  创造数对环节的意图是明显的,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这时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如请(5,4)的同学起立,请(10,6)的同学向大家挥挥手等,学生兴趣很高涨,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了。后来黄老师出示了(1,x)结果站出来一排,紧接着让孩子们创造一个数对也产生这样的效果,黄老师出现了(x,x)(x,a)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3.练习有层次,密切联系生活。

  黄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生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课程的拓展

  以学校各教学楼为例,按方位布置好,告诉孩子们点子图可以根据需要向两边延伸,最后和地球的经纬度衔接,使课程即有了深度,同时也拓宽了课程的宽度。

  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和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深研教材,备好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调控课堂。

《位置》评课稿2

  老师是借班上课,原本增加了教学难度,没想到她却巧妙地利用了这点,通过师生对话,互相认识,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老师又通过“座位”继续学习。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老师总是通过适时地提问、鼓励,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表示方法。从最初每位同学寻找、确定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再到全班同学共同表示出班中两位同学的位置。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两位同学的位置,很多都是用文字加以描述,但几乎都比老师速度要慢。这时,老师适时地问道:“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老师已经好了。”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用了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老师又鼓励同学们:“你能像老师一样创造出又快又好的记录方法吗?自己试一下。”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又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两位同学的位置,不仅简单,而且方法多样,老师说道:“这些方法比第一次方法简单很多,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尝试、分析、比较,学生不仅学会了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他们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位置》评课稿3

  顾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会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简练、又有亲和力,能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从“指鼻子”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胜会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胜会老师对一个细节的处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学完“左右”,老师巧妙的设计了摆一摆的练习,让学生按要求摆一摆自己的课本、写字本及文具盒。当学生摆好后,老师问:课本在什么位置?举手的孩子了了无几。大概是老师的问话指向不够明确,孩子无从回答。过了大约30秒,有一个孩子举手了,回答说课本在中间,这样的回答完全是可以的,老师没有予以肯定。我觉得如果老师先对这个孩子的回答表示赞同,然后再往下引导孩子说数学书在谁的左边或右边会更好。另外,数学书的位置这个问题解决后,老师便代领学生进行上下、前后的学习了,显得有些仓促。我认为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摆好的资源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每样物品的位置,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左右”。

《位置》评课稿4

  最近听了校内几位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同课异构,收获很多。张晓燕老师上课干练,厉登高老师的课问题意识很强,候详海老师课设计的很精巧,章晓燕老师的课开放。其中章晓燕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章晓燕老师的设计层次分明。

  从啦啦操引入,贴近生活,学生有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意见不统一,为了统一怎么办?板书很多学生的说法,体会同一位置很多不同方法,学生产生统一的需求。

  二、课上教师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注模型的建立,利用图到圆圈的转化,然后是数对的基本要素列和行,更加明确了列行的含义、规则。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被感悟、被结晶。而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另外,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位置,学生情感体验丰富,能力得到提升。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

  三、活动丰富。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后,通过写数对、找数对的方式进行分层次变式练习:普通数对、两个数字相同的数对、颠倒数字位置的两个数对,含有字母的数对,逐层深入,进一步理解数对中各个数的意义。通过找同列、同行的学生的位置,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此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渗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在教室中找自己的位置到找同学的位置等等活动,设计的及时。因为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疲劳,此时活动能加以调节,学生又感兴趣。

  四、章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更值得我学习。

  因为下午上课干扰多,章老师能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说4列3行,4,3……答案,教师鼓励学生说:“看,我们自己的表达竟然和数学家很接近。”

  五、课件制作精美,行和列是一一呈现,学生指到哪儿课件就显示哪,效果及时、直观。

  板书主题鲜明,重难点都在板书中,但有点过满,可以更凝练。

  想法:更统一、更简洁是破题的核心,学生出现了很多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思考的可以更充分些,呼唤学生的渴求并呈现,激发学生强烈的意愿。

《位置》评课稿5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堂评价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成为了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做得怎样呢?如何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更为有效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带着学习和观察研究的目的,我认真聆听了须敏霞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

  从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到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这节课流程清晰、语言精练、讲练结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后的信息处理,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让我有些许的不满意。当然,这只是一名语文教师的个人浅见。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首先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不能一棒子把学生打死;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正确的方向;再次,教师的评价语必须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为思维碰撞的天地。

《位置》评课稿6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指导必须细致、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位置的空间观念。新授开始,谢老师就利用动物王国的情景,从小猪的位置入手,“说说你刚才是怎样找到它位置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初步让学生感知如何从二维角度去描述物体的位置。

  根据物体排列规律:排数和层数都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个数或号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坐标中原点的确定。只有明确了“第一组第一个”“第一排第一个”或“第一层第一个”,学生才能以此类推,确定其他位置。因此,教者在教学的前三个环节,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有层次的安排。在“说出小猪的位置”环节中,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提问:,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教师及时揭示: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队伍中确定位置的顺序是一般从前往后确定排,从左往右确定个,可以用第()排第()个描述队伍中的位置。“寻找楼房号”环节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教师引导学生由小猴住的“第二层第三号”放手让学生推想出“哪是第一层第一号房间”,从而找出其他小动物住的楼房号。从实际效果看,因为有了每个环节的.准确定位,所以学生确定位置都比较准确。当然在描述位置时,教师也让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说出位置。例如:书架上书比较多时,也可以用“第()层倒数第()本”来描述喜欢的书名位置,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整节课,谢老师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创设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带领学生观察、讨论、体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

《位置》评课稿7

  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青蓝互助“同课同讲”活动,听了张*和李**两位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的感受很深,本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张老师以游戏“打地鼠”引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出了课题。“找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探究新知时,以座位“找一找”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2.两位老师同课同讲,衔接、过渡自然,李老师语言精练,设计的巩固练习形式多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整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位置》评课稿8

  一、课堂教学回顾

  薛老师执教的高三文科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从一个引例出发,让学生尝试作图和验证,得出知识要点,继而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直线方程和轨迹等问题。例题只有一个,但小题很多,题题递进,环环相扣,在此环节上教师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讲授和引导为辅,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

  二、课堂特色分析

  我听了薛老师的这节课认为本节课设计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操作,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整体看来这节课的优点很多,很值得我去学习。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一个“渗透”——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德育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情怀联系在一起,借助古今中外数学史不惜把数学课上成政治课,却成为一堂蹩脚的课。其实,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是德育教育,更是数学本质上的德育教育。本课薛老师把这种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润物细无声”。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能给予耐心的引导。但,在课堂上,处理第(3)小题第二问时,有一名男生利用圆的定义很巧妙地给出了轨迹方程,薛老师可能没有很好地把握表扬的机会,而是询问学生有否最后算出答案,显得有些匆促。

  (二)坚持两个“原则”

  1、例题设计注重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题目母体来源于学生现有教辅书《全品》,却在原题基础上进行了分层递进的.改编,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向,充分尊重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进行学习创造了条件。

  2、教学过程授人以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让学生深刻经历:通过作图和求解基本例题回忆知识结构——通过尝试深化知识内容——通过递进扩展知识联系,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

  (三)落实三个“容量”——知识量、活动量和思维量

  本节课所选内容以解析几何为平台,却可以集函数性质、图像、方程、不等式于一体,例题只有一题,但以此展开的小题却逐层递进和推进,容量大,难度高。可喜的是,薛老师通过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和整合例题,成功地丰富了知识量;加强探索与过程教学,有效地落实了思维量;突出学生板演与探究教学,巧妙地增加了活动量,值得借鉴。

  (四)实现四个“转变”——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理念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本课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是由于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和开放性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尝试和探究、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使学生思维空间的充分开放。

  (五)培养五种“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反思与提问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从引入开始,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研究问题得以逐个深入,难点得以一个个突破,能力得以一点点培养。事实上,解析几何复习课,重在数形结合,重在几何性质,重在静动结合,课堂贵在“生动”,所谓“生动”,是指“生”出“动”。要树立生本意识,立足学生“可动”;设置问题探究,引领学生“会动”;课前充分预设,不怕学生“乱动”;及时表扬肯定,激励学生“愿动”。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认为这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老师讲的还是太多。听说杜郎口中学要求老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是不合格的。一堂课,就只有40分钟,老师讲多了,学生自然就参与少了。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学生具体体验时间不够,同时规范操作和演练也不够。

  第二、在学生回答引入题时,假设直线方程时,学生没有考虑到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这时,老师没有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在(2)问的板演中,学生解答出错。

  第三,学生板演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图像进行解题,这时,老师应该要适时引导学生作好草图。凸显解题时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直觉到精确,从定性到定量分析。

  第四,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好的整合了例题,以一题可以扫遍所有的直线与圆的有关知识点,这是一种复习习惯和策略。教师在这个点上应该要向学生强调,引导学生今后复习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整合和提升,做到既“重复”,又“学习”,这才是复习。

  第五,本节课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前面的题目基本上能借助几何性质进行解题,而最后一问必须采用解析几何的思路,就是用代数的方法解题,这实际上要求老师要进行总结,告诉学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时,先考虑几何性质,再借助代数方法解决,这不仅是一般的解题思路,也为后面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埋下伏笔。

  总之,这是一堂原生态的高三复习课,让我获益匪浅。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在此权当抛砖引玉,谢谢大家!

《位置》评课稿9

  听了张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张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张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张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张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位置》评课稿10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堂评价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成为了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做得怎样呢?如何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更为有效呢?基于这样的想法,带着学习和观察研究的目的,我认真聆听了须敏霞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到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这节课流程清晰、语言精练、讲练结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后的信息处理,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让我有些许的不满意。当然,这只是一名语文教师的个人浅见。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首

  先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不能一棒子把学生打死;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正确的方向;再次,教师的评价语必须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为思维碰撞的天地。

《位置》评课稿11

  于老师执教的《认识位置》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简练、又有亲和力,能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学生,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从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于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在这节课的教学伊始,王老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音乐《一个师傅三个徒弟》,并提出在这首歌曲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字?当学生说到72和81时,张老师又提问:这两个数字相差多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自然出示情景图引出本课的教学。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无处不在的。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的前面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了,应该说学生对于9的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王老师也是让生自主编口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王老师是因为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王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王老师让学生学习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生动形象,学生学得愉快、扎实。

《位置》评课稿12

  确定位置是一篇说明文,大家是否有解决的方法的呢,确定位置课文评课稿,我们来看看下文。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杨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article/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位置》评课稿13

  忙忙碌碌,一周时间转瞬即逝。每天,上课、批改、搞活动,很是充实。今天,忙里偷闲,挤出两节课,仅供反思。

  上周五,姐妹们又一次聚首,慧颖很辛苦,精心准备,为大家奉献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位置》。

  观摩之后,细细品味,觉得此课的设计能有效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提升和感悟,为我们研究体验式学习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下面结合本课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1.课前创设游戏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从理论层面,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慧颖从课前活动的设计就关注了这一点。游戏——找朋友,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学生来猜。其中大部分学生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朋友的位置,可见他们理解“排”的含义,但对于“列”描述不清。我想慧颖老师此时,也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她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行”和“列”的含义,但引导的程度有些欠缺,如果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梳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表述方式,我想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当然,这个游戏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而且还能为新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在本节课中,慧颖老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由直观到具体,由抽象到思维,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学生自己的位置,到图片上学生的位置,再由位置引申到小圆片,再到一个点,这样就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又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如此教学真正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知识的形成不断完善。

  教学大环节把握住后,教学的细节更值得我们研磨:

  (1)在学生面对座位图时,怎么确定“列”与“行”,当时对于“列”的确定出现了分歧,慧颖老师的处理是让同学们判断谁的正确,但为什么正确,理解得还是有些牵强。之所以出现了错误,是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出错的同学是从图中学生的角度观察的,而实际应从观察者本人的角度来从左往右数。怎么解决这个冲突,我觉得可以把课件中的座位图和实际生活中的座位图结合起来不断进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抓住一点,即从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是学生理解并认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从而统一认识,解决分歧。

  (2)慧颖老师设计了一个创编数对表示位置的环节,虽然我们都知道数对的书写形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探究的空间。在此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一种表示方式都寄托了学生的思想,在比较和梳理的过程中,会更明确数对的书写方法,也会感受到数对的简洁、方便。

  创编数对环节的意图是明显的,从慧颖老师的反思中,我们也感觉到此环节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对不同方法的优化等都有待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还需深思熟虑。

  之后,如果把练写数对的环节往前移,或者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这时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如请(5,4)的同学起立,或请(10,6)的同学向大家挥挥手等,学生兴趣会高涨,也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了。

  3.练习有层次,密切联系生活。

  慧颖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生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和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深研教材,备好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调控课堂。

《位置》评课稿14

  《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是要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是既是实在的又是实用的,老师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最为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路径,体现了生命的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做,放手让学生参与。善待了学生差异,将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放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量角方法,老师一一给予反馈,师生之间保持着有效的互动。“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谁还能再说一说。”课堂上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问话,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侯老师创设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2、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教师两次巧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定教。巧妙设问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即同方向但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得到激烈的碰撞。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巧在需要角度才能将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清楚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发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当学生在知道了用角度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后,老师再次巧设问题情境:我知道了2号目标在火炮的东偏北40°方向上,现在我能去了吗?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认知冲突,即知道角度但不知道距离。学生感受到只有角度还是难以描述清楚的,距离就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与上一环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层层深入的分层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明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位置》评课稿15

  这节课总体设计很好,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整个教学过程分三大板块:探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寻找圆与圆的数量关系、利用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巩固这种关系。整堂课有主有次,有高潮也有低谷…

  课堂的闪光点:知识的生成很精彩也很完善,

  1、温故而知新,复习回顾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内容。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演示发现圆与圆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说明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2:让学生板演展示自己的.发现,共用了四个学生补充完毕。有比较才有发现,有失误才有成功。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差异中寻求完善。

  3:利用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刚才发现的圆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就来源与实际生活。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4: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分类命名,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的称呼。抽象的数学知识溶入生活画面让学生通俗易懂。

  5、对于教材把握到位,知识点、重难点,处理得当。

  6、态度自然和谐,语言精炼,规范准确,语速适度。

  这一板块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主角。教师是敲边鼓的,是配角。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位置》评课稿】相关文章:

《位置》评课稿08-04

《位置》评课稿03-09

《位置》评课稿(精品)08-05

《位置与方向》评课稿03-06

《确定位置》评课稿04-08

《位置》评课稿(15篇)03-09

《位置》评课稿(精选20篇)09-13

《位置》评课稿精选15篇04-18

《确定位置》评课稿05-20

《位置》评课稿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