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11:37:48 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 知识目标: 复习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

  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 学生独立完成P2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

  (分层练习: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98÷7=1426×4=10432×3=96420÷6=7083×3=249936÷3=31243×8×3=1032809÷4=202……113066÷7÷6=733288÷6×7=336563÷8=70……34×327=1308444÷5=88……4 5527×4-1888=220357×3=1071132×2+431=695858÷6+158=301938÷7-45=894764-83×6=266647+231×3=6862227×7÷6=259788÷4-89=1081214÷6=202……2

  生讨论

  ⑴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⑵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⑶图案:一棵树。

  2. 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846-117×4984÷3+195315+185÷5724-324×23815÷7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乘除法的计算,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2

  设计说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习。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带有指针的圆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这两个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复习教材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并指名补充,同时给予评价。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太阳早上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3.整理完善,沟通实际。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最后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3)根据路线图,简单描述行走路线。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

  (1)按方位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 );公园在小清家的(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 );东方广场在小清家的( );学校在小清家的( );医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饭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园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小清家在图书馆的( ),在学校的( )。

  医院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饭店在公园的( ),在加油站的( )。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3

  一、复习指导思想:

  1、一册教材学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处于杂乱、含糊、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综合,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归纳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序地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内在联系。

  2、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3、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复习课知识的覆盖面广、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有机结合。

  4、复习课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

  5、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6、复习中的练习题,不是旧知识的单一重复,机械操作,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7、复习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班的孩子们的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整体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班里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尽人意,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较差,口算、笔算水平,无论速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有待提高;学习方法上,更要进一步加强,他们面对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复习时要抓好两头,既要补差,又要注重培优。

  三、教学目标:

  1、回顾、梳理、反思本学期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复习相应的知识点,并且把相应的知识点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5、有针对性的辅导,注重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扶优补差,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四、复习内容:

  1、数与计算: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分数加减法,比较小数、分数的大小以及加、减、乘、、除等竖式计算,通过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空间与图形:

  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重点:

  (1)认识对称、旋转和平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图形。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面积问题。

  3、统计与平均数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能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学习求平均数。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4、小数、分数:

  使学生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分数;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能运用小数、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5、面积: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4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1、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是不变的。

  2、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

  教具准备:课件、方向牌、练习纸

  学习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1、活动:我们先来活动一下,大家一起来

  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在刚才的活动中用到那些方向词?(前后左右)

  请2人一起面对面做游戏

  老师同样这么说,为什么他们做的不一样?(朝向不一样)小结:看来单单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

  2、生活中还有那些表示方向的词?(揭题,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对于东南西北,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大家已知道这么多,你们真爱学习,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复习旧知前后左右,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学习新知东南西北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1、学习辨认方向

  你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还有3个方向呢?看来有点难,请电脑博士帮帮忙吧。

  出示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齐读,确定其余三个方向)

  学生一起面向太阳(面向东)站立,边指边说。

  2、通过活动,巩固方向

  活动一:指一指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来吗?

  现在你们发现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板书)这是辨认方向的好方法

  练一练:咱们来一道填空题

  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右面是西,我的左面是( )。

  我的左面是北,我的右面是( ),我的后面是南,我的前面是( )。

  活动二:转一转

  现在老师再报出个方向。你们能根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

  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来一次)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什么?(顺时针转,板书)

  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练一练:我的前面是西,大家用顺时针转的方法,指出其余三个方向。我的前面是南呢?

  活动三:写一写

  发现了这么多的辨认方向的好方法,真不错。现在老师要求两人合作完成。

  要求是:一人,先东南西北选一个方向站好,再说说其余方向。还有一人记录。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结:人的朝向是可以变的,但方向是不变的)

  活动四:猜一猜

  蒙住一同学的眼晴转几圈,然后大家告诉他前面是什么方向,再让他猜出其余方向,大家当裁判。

  再让他当小老师出题考考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通过辨认,游戏,合作,交流等等教学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节课围绕着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来进行学习。体现了“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3、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讨论:你怎样记住登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了解平年、闰年与地球公转间的关系,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案例设计说明: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时、分、秒的认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平年和闰年的抽象性更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公历中的平年、闰年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点点认识。而要让学生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特征和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合作探究准确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层次还达不到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整个过程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特征。了解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道理。

  2、能根据年份准确判断出平闰年。

  3、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自己出生在那一年吗?(学生汇报,多数在1999年或2000年)

  师:能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小组交流后部分学生汇报)

  师:闰平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也出生在2000年,同样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测,引起全班交流争论,最后形成最合理的认识,闰平的生日可能在2月29日。)

  师:对,闰平的生日是在2月29日,可是今年他又没能过生日,他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闰平的生日问题。(板书:闰平的生日)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平年、闰年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观察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都有都少天。并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

  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

  二月的天数

  (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

  师:观察统计表,哪些年闰平能过生日?他过了几个生日?

  生汇报:2000年、2004年、2008年的二月是29天,2000年闰平出生,2004年闰平过了第一个生日,2008年闰平过了第二个生日,一共过了两个生日,其他年份的二月都是28天,所以闰平不能过生日。

  师:我们规定,二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汇报: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2、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万年历)师:我们一起再帮闰平查一查哪一年他能过第三个生日?也请你继续填写统计表。(共同查找,填写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表,说说闰平生日的出现都有什么规律?(观察、讨论)

  汇报:每四年闰平过一次生日。

  师:闰平每四年过一次生日,也就是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那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看看能发现什么方法。(小组讨论、尝试、合作)

  汇报:用闰年年份除以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

  师:对!每四年一闰,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板书),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平年。

  师:为什么会每四年就要有一个闰年呢?这里有一段小知识,请同学们了解。

  出示课件: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位365天,叫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四年差不多就多出一天,我们就把多出的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这年的二月就是29天,全年366天,叫做闰年。(学生阅读了解)

  3、尝试判断,探究简单的判断方法。

  出示历史上的重大年份进行判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开始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

  (学生自主进行判断)

  师:哪些年份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汇报)

  师:你觉得一个个的去计算麻烦吗?有没有好的办法?(小组讨论)

  汇报:年份是单数时不用计算也就知道这一年不是闰年,因为单数不可能是4的倍数。

  师:真聪明!可是剩下的这些双数年份还是要算的,算起来也很麻烦的。老师有个很好的办法,只要计算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是否能被4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1840年是否是闰年,我们只要用40÷4看一看是否有余数就可以了,如果40÷4没有余数,那么1840÷4也就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学生验证2008年)

  4、了解整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

  师:假如闰平同学能活一百岁,那么到2100年,他能不能过生日呢?

  学生计算汇报:能,因为这一年是闰年,二月是29天。

  查询万年历验证,产生疑问。师:为什么这一年不是闰年,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万年历错了?还是听听时间老人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的365天还多出的5小时48分46秒当做“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常年下来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累积到整百年时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学生阅读了解)

  师:刚才老师也说过,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那还有不一般的,这就是那不一般的情况。看来对待科学,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2100年为什么闰平不能过生日了吗?(知道)

  师:当遇到整百年份需要我们判断是闰年还是平年时,我们要看这一年除以400有没有余数,可是我们有没有学过除以400这样的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怎么办?如:2100÷400。老师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用2100的前两位数也就是21去除以4就可以了,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如果没有余数那就是闰年。请你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

  三、巩固应用

  1、我知道哪一年是闰年。

  (1)1962年、1980年、1830年、2018年、1900年、1804年、2112年、2076年

  (2)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

  (先有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全班交流。)

  2、一封来信

  小朋友们:你们好!

  狐狸要在我的工厂里定一批货,按合同,我要在今年年底前把货给他,而他要到明年的2月29日才把货款付清,别人都说狐狸很狡猾。你们帮我参考参考,这个合同我能不能签?

  小猪杭杭2010年5月31日

  (选自新课标教案)

  3、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知道奥运会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吗?下届奥运会将在哪一年召开?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小知识:为什么个月天数不一样

  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来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有一位叫儒略.凯撒的统帅,他主持制定了历法。因为他自己生于七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他就决定把七月改叫做“儒略月”,而连同其他和七月一样的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就定为30天。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有366天了,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一样,历法就不准确了。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凯撒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把二月减少了一天。因此,二月就有29天,而在闰年时二月就有30天。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帝位。他出生于八月,就把八月叫做“奥古斯都月”,还把原来八月份加了一天,成了31天,又把十月、十二月也都改成了31天,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多出了3天,所以他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了30天,再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变成了28天,只有闰年才有29天。

  所以,我们现在的1、3、5、7、8、10、12月是31天,4、6、9、11月是30天,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五、总结: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帮助闰平解决了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能过生日的问题,也就是“平年和闰年”。(板书课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吧!赶快交流一下吧!(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六、板书设计

  平年和闰年

  ——闰平的生日

  平年闰年

  二月28天二月29天

  全年365天全年366天

  年分数÷4(后两位数÷4)

  整百年分数÷400(前两位数÷4)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一、创设贯穿教学始终的大而有趣问题情境。

  以自己和闰平的生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创设了大的教学情境,通过“三年级的闰平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不自觉的复习”。认识到只有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闰平出生在2月29日,这可能是有些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他不能过生日的原因;通过“闰平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以后的整个探究过程就围绕着“闰平的生日”这一问题情境而展开。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广泛交流的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知道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和闰年的特征。在发现闰年的出现规律、判断闰年的方法上,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探究和广泛的交流空间,并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在探究交流中,让他们充分交换数学思维。

  三、利用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出示了“为什么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和“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不一样”三个小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的由来,拓宽了知识面。除此之外,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万年历,快捷方便的提供材料,用于教学。

  四、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

  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上部分重大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上,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例11和例1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六中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

  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被乘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乘数乘被乘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11。

  教师出示例题350×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然后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同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然后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被乘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然后再把被乘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看两个竖式,说明简便算法的竖式写法,并用虚线表示被乘数右面的0最后再落下来。然后提问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和用简便算法,结果一样不一样?(两种算法结果一样。)

  教师接着出示 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同时让一二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然后再让学生看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回答: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先用乘数去乘被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然后教师着重强调: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乘数要写在被乘数末尾的0 前面一位的下面,被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为了表示清楚,可以用竖虚线把被乘数末尾的0分开。

  2.做例11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订正时,可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说明。1500×4,有些学生可能会误认为得600,教师应强调指出:在用简便算法计算的过程中,要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得出结果以后再添0。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 2分15秒时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就是求18的4倍是多少,180的4倍多少,1800的4倍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从18的4倍是72,怎样推出180的4倍是多少,1800的4倍是多少。

  4. 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坚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 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小结(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体悟小括号的作用,知道小括号里的总是先算。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在列综合式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独立口算:

  1) 240+60+6 2) 240+60-6 3) 240+60×6 4) 240+60÷6

  2.反馈交流: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四题是否都先算了前面的加法呢?为什么?

  3.小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二、探究体悟

  问题情境:一堆48 千克的草料,老黄牛吃了15 千克,剩下的平均分给 匹小白马,每匹小白马吃 到多少千克草料?

  1.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 收集、呈现典型资源。 可能出现的情况:

  a、48-15=33(千克)

  b、48-15÷3

  c、(48-15)÷3 33÷3=11(千克) =33 ÷3 =33 ÷3 =11(千克) =11(千克) 答:(略)

  3. 反馈交流 :你同意以上各种解法吗?说说理由。(有机结合线段图)

  关于方案a 和方案c

  1)都是正确的:先求48-15 的差,表示还剩下的草料;再求除以3 的商,表示每匹小白马吃到的草 料。

  2)不同处:方案a 是分步列式,方案c 则列成综合式解答。

  关于方案b

  1) 是错误的,虽然思路符合题意,但违反了先乘除后加减的的运算顺序规定。按这样列式,应该先 求15÷3 的'商,再求48 减去这个商的差,而这就不符合题意了。

  2)根据题意,需要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就要添上小括号,小括里的总是先算。

  3)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4. 自检订正

  三、练习深化

  1. 练一练(课本第3 页) 497÷(26-19) (248+56)÷8 345÷(27÷9)

  2. (回到引入的口算题)思考讨论

  1)后面两题也要先算前面的加法怎么办?结果是几?

  2)如果前面两题也在240+60 部分加上小括号,会怎么样? 那么怎样才会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呢? 小结: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要合理使用小括号。

  3. 问题解决

  (1)一堆48 千克的草料,老黄牛每天吃15 千克,3 天后还剩下多少草料?

  (2)植树节学校组织学生种树,一年级种了 173 棵树,比二年级少种了24 棵树,三年级种树的棵 数是二年级的2 倍,三年级种多少棵树?

  (3)一盒48 粒的巧克力,小胖原来打算每天吃12 粒,实际每天少吃4 粒,现在这盒巧克力能吃几 天?

  四、拓展提高

  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32+48÷8=10 345÷27÷9=115 497÷26-19=71 400÷20×2=10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扩大、缩小

  出示书中练习

  37×10=400÷10=

  37×100=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师:那400÷100呢?(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意,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提出: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筛沙车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2、师: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好吗?

  问题是: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呢?

  3、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出示下标)

  师:请同学们将统计表补充完整。(生每人一张表)

  工作效率

  (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90

  工作总量(平方米)

  1

  2400

  4800

  9600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4、师:全班交流:(色泽学生的回答,时填上结果,2400、4800、9600)

  师: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会发现:(1)我发现清洁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我发现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3)、我还发现,第二组与第一组相比,80不变,30是15的.2倍,2400也就是1的2倍。

  师:它的发现非常独特。表中其它各组的数据与第一组相比是否也存

  在这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也可能有的组能用简单的语言出规律: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师: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个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先说给同位听听。

  师:谁想来试试?

  也许学生能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二、巩固拓展:

  1、第60页第1题先让学生自主计算,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2、第3题让学生联系“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的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4

  一、复习内容

  教材P91—P100的学习内容

  二、复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复习重点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配套资源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翻阅教材,回忆梳理

  同学们,本单元学习结束了,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回忆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试着整理出来。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知识点:

  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分类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1)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请学生汇报“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知识的梳理情况,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下面问题,会正确读出小数。

  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请举例说明。

  小数怎么读呢?

  小数的读法:从小数点左边部分读起,左边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然后顺次读出小数点右边每一位上的数字,“0”也要读出来。

  典型题目:

  读出下面的小数。

  ①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千米,其中正桥长1、16千米。

  ②海豚每小时可游78、5千米。

  ③非洲大甲虫重99、9克。

  ④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13米。

  ⑤我国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赛中,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这个项目的金牌。

  (2)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请学生汇报交流关于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的知识。

  谁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说一说小数的含义。

  教师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典型题目:

  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3)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谁能说出几个一位小数,并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怎样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先看小数点的左边部分,左边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左边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小数点的右边部分,右边大的那个小数就大。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08-27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篇05-07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篇)05-07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03-13

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6-09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认识》教案设计01-17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5-28

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教学设计03-28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