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2、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5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并解答
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4×25=100(人)
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b 、负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C 、每组要浇多少桶水?
5×2=10(桶)2×5=10(桶)
仔细观察这两人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4=4×25
25×2=2×25
5×2=2×5
(5)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乘法确实有交换律。
(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a × b = b × a
(7)、你最喜欢哪一种?
(8)、其实乘法交换律在我们以前就用到过,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用过(学生思考后回答),再次证明交换两人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验证乘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确实存在,那乘法结合律是不是也真的存在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举例验证
(1)、学生自己举例,小组交流,初步验证乘法结合律
(2)、指名汇报.
(8×4) ×5= 8×(4×5)
(5×2) ×3= 5×(2×3)
(25×4) ×1= 25×(4×1)
(3)、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4)、刚才同学们通过举例来初步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老师也用了一道应用题来进行验证,再次验证乘法的结合律。
a 、出示例6
b 、学生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c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
(25×5)×2 25×(5×2)
=25×10 =125×2
=250(桶) =250(桶)
d 、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发现.
(25×5)×2 = 25×(5×2)
(5)、通过刚才解决这道题,我们再一次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存在,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
12×32=32×( )
108×75=( )×( )
60×( )=8×( )
25×( )=( )×25
30×6×7=30×(6× )
125×(8×40)=( × ) ×( )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 5 ×37×2
492×5×2 25×166×4
8×5×125×40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教材27页的第2、3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教学难点: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我说一个数,你们对一个数,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现在游戏规则改变,要求你们对的数和我说的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游戏开始)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是一个整百的数?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差是一个整百的数?
其实,我们在计算时,常常用得到整百的数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一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在连减的算式中,怎样做才能使计算更简便。(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认识的李叔叔吗?我们的老朋友李叔叔不仅喜欢骑自行车郊游,还喜欢看书。瞧!他正在认真看书呢!
1.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并解答。
3. 汇报展示(分别让学生把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4.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5. 全班汇报交流。 (在汇报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
6. 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7. 如果把234页改为266页,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8. 师小结:这就说明,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一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被减数与第二个减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如果这两个减数正好能凑成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我们就用被减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_)
1500-28-272=_-(28○272)
415-74-26=_○(_○_)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528-53-47 639-39-47
545-167-145 437-137-63
四、交流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什么遗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案例评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教材通过创设“李叔叔看书”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帮助李叔叔解决“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计算连减的算式中,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算式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用游戏引入寻找凑成整百的规律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课始我以亲切的笑容和轻松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发现到了凑成整百的规律,于是整个课堂教学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2、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然后让学生逐一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各种简便计算方法。这样设计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每位学生在交流探索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培养了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对三种计算方法进行交流后,我提出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刚开始学生都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对于第一种方法都认为不简便,当我把书的总页数改为266页时,学生们发现这时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终明白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来灵活地选择简便的算法。这样就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材在设计上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如果在本节课的练习题中,最后设计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简便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旧知引学
1.谈话:我们目前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 、96÷12×4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 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 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 (板书: 96÷(1+4)×2 ),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二、研学提示(自学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三、汇报展学(学生板演)
1. 96÷(12+4)×2 :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 96÷【(12+4)×2】 :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 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四、练学:接下来,我们运用新知识,巩固练习。
1. 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 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五、延学P12——6(机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
(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出示一组式题,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师:在加法和乘法运算都有一些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其实,减法式题也有一些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大家想不想快速地的计算出题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的简便计算,只要理解、掌握了减法的不同算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些式题。
民主导学
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也没看?
(3)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板演计算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
观察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234-66-34 = 234-(66+34)= 234-34-66
这个小组的同学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很有道理。那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是不是像这样的减法算式都能用这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呢?
小组举例验证。
2.小结简便计算方法。
生:(出示幻灯片,生填空)
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
(1)、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
(3)、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3.用字母表示a-b-c=a-(b+c) =a- c – b
4.射击游戏: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你真棒。那到底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同学们:进行连减简便计算时,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
5.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练习七的2.4题
2. 结果反馈:同桌互判,自己改错,教师统计反馈结果。
3.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1) 24+56 - 40
(2) 8×7÷2
(3) 2+3+6×5
(4) 72÷9 - 1×3
(5) (9+11) ×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四
则
混
合
运
算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左
右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 四 则 运 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 (2)0+56=
(3)0×78= (4)154-0=
(5)0÷23= (6)28-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29= (12)9×0=
(13)35-35=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28-28=0
49-49=0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 2×9=18
36÷6=? 6×6=36
6÷0=? ?×0 =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 ?×0=0
0÷0 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 128 (2)0+45=45
(3)88+0= 0 (4)1×0=1
(5)0×97=0 (6)0÷56 =0
(7)16÷0 = 0 (8)60-0=60
(9)0÷76 =76 (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 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 口算题?
一个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2、判断并改错
课件显示:155-34+46
=155-80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7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18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1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8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设计01-09
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