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8 13:00:26 设计 我要投稿

比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应用教学设计

比应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比应用教学设计2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比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卡片智慧星贴画(板书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6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5、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幅插图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画面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呢?

  学生独立完成图画下面的算式。然后指名回答,师板书:4+2=6

  师问:根据这幅图画,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生答师板书:3+3=6

  【设计意图: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倡算式多样化。】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幅图画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图1:《天鹅湖》

  图2:《小青蛙比本领》

  图3:《小金鱼找朋友》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板书设计】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

  (金色的秋天)贴画1贴画3

  4+2=67-3=4

  贴画2贴画4

  3+3=67-4=3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比应用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更让老师感兴趣的是:我校舞蹈队人数、英语组人数及我班学生总数三者有个巧合。想知道吗?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2、3、6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1)

  (2)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比应用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

  2、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分析和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按比分配”中比所对应的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杯果汁是按果汁与水的体积比1:1冲调,另一杯果汁是按果汁与水的体积比1:2冲调,从上面的信息中你能读出什么?

  生谈想法

  师:其实不平均的比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并广泛应用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题

  我们清洁要用到一种清洁剂浓缩液,瓶子上标明了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现在我们需要按1:4的比例制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

  (二)探讨方法

  1、分析题目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从题目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呢?

  师:谁能解释一下5是怎么得来的?4/5和1/5又是什么意思?

  2、独立尝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一下。

  方法一:总份数:1+4=5(份)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浓缩液:500×1/1+4=100(mL)

  水:500×4/1+4=400(mL)

  3、分析两种解法

  方法一: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方法二: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检验

  让学生交流检验的方法,合理正确。

  三、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对哪个知识点印象深刻?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下课后大家可以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素材并试着解决一下问题吧。

比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应用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1”是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

  方法1:将解答的.结果和画出的示意图一一对应。

  方法2: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相加,4+8=12,解答正确。

  ……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在创设现实情境后,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画出示意图,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

  借助操作和直观图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分数的含义解决问题,通过提供直观图,方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应用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教材处理:

  六年级学生在明晰了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启发、点拨、深化引导的作用。在教材处理上,有意由两个量的比过渡到三个量的比,旨在归纳出按比分配前提下,无论是两项或是三项,它们的分配方法是一样的。

  教学准备:水杯、水、鲜奶、茶、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配礼物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特别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1、想一想

  ① 我将礼物的一半给男生、另一半给女生,你们说怎么样?

  ② 如果你觉得不太合理,那你们认为我应当怎样分呢

  ③ 调查班级男女生人数

  ④ 假设所带礼物的数量,(不等同于人数),该怎么分呢?

  如男生30人,女生20人,我只有5个礼物怎么分给男生和女生呢?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呢?如果我带10个、15个、50个礼物呢?……

  ⑤ 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法你们都认为合理呢?,

  师:因为按人数的比来分,落实到每个人手中的礼物就是一样的,这才最合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分礼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教师直接抛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小学生天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一定认为不合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教师不断的假设,学生不断的思考,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按比分的可能,并在对比中理解到为什么按人数比来分配是最合理的。】

  2、分一分(教师拿出纸杯)

  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你建议怎么分呢?

  ② 依照学生的建议分杯。

  教师依照学生的提议逐次分杯。分后让提议查总数的人核算分配的结果

  ③各种分杯建议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④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种最好?

  师: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如果知道总的数量,就直接按比来分;如果不知道总数或不方便查总数时,我们就按比来逐次分,来确保分配的合理。

  3、比一比

  ① 出示“两袋鲜奶”。直接给男生一袋、女生一袋

  思考:这是平均分呢?还是按比分呢?(生答)

  ② 其实,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这个比就是1:1。

  ③ 现在,我们人手一只杯子,但鲜奶只有两袋,想要全班同学都能品尝到鲜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推出配饮品的建议)

  【设计意图:分礼物的情境是从分橘子的情境中蜕变出来的,我先让学生们想一想,体味按比分是合理的;再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结果相同;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材料发放完毕了,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学生的激情被又一次点燃。】

  二、配制奶茶

  1、制茶前明确:

  A、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

  B、你打算怎么来制作奶茶?是随便放吗?想想你怎样确定一下这三个材料的用量?

  C、那你们想想要按着怎样的比来配呢?谁来提议一下?

  D、 谁理解这个比的含义了?

  E、哪一个单位最合适呢?

  2、回归具体的量

  A、 顺势提问:如果我有3克奶,要配多少茶?多少水呢?奶茶一共多少克?

  B、逆势提问: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要多少奶?多少茶?多少水呢?(板书)

  想一想,你要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明确单位后,顺势提问问题为的是理清数量关系,顺势思维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紧接着的逆势提问与顺势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会马上领悟到其中的不同,“2500克是总量”的意识很清楚地纳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4、品尝奶茶后的思考

  A、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B、如果在这壶(没被品尝)奶茶中加一勺糖,这时,糖就可以说是这个比中的1份了吗

  师:我这一勺是多少你才认为可以在这个比中占1份呢?

  C 、小结:的确, 几个量之间的比,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能成比,否则,每一份的量都不同,就失去了比的意义了。既然前面的一份茶,就是?克,那么这里的1份糖也应当是?克,这样,糖才能以1份的身份站在这里。现在我就将?克的糖防入奶茶中。我想,此时不仅是奶茶的味道变得甘甜了,还有什么改变了呢?

  D、这时,再问要加多少水,你会怎样列式呢?(口头列式就可)

  E、师小结: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依据比,我们合理分配了礼物;依据比,我们又配制成醇香美味的奶茶了,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初次品尝后的学生们是兴奋的,甚至有些人已经觉得新知识如此简单,骄傲起来,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添上一勺糖,就势将话题延伸,1勺是否能在这里充当1份呢?这个小小的转折点,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去解答新的问题了。】

  三、回归生活

  师: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走一走,看一看,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

  1、第一站:某大学后勤部

  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其中男女生的比是4:1,现有5栋宿舍楼,该怎么分呢?(口答)

  2、第二站:四丰农药加工厂

  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3:50,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口答)

  3、第三站:木材加工厂配料车间

  下料通知单:本月要生产教学用的三角板,有长80厘米的木料若干根,将每根木料按着5:2:1分成三部分,搭制成一个三角板,请预算每条边的长度,以便调试机器。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三角形三边定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思维的品质。】

  4、第四站: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厅

  案情介绍:一年前,李某和王某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后工厂获利5.39 万元,两个人由于没事先约定,发生争执,提出诉讼。

  ① 你们想要什么条件呢?

  ② 材料提供:1、建厂时,李某出资5万元,王某出资3万元。

  2、经营时,李某出勤10个月,王某出勤12个月。

  3、创效益,李某签定6万元合同,王某签定8万元合同。

  ③你会选择哪一条做为判决的依据呢?具体应当怎样分配呢?

  提供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

  “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

  ⑤ 现在你知道法官怎么分配财产的了吗?

  【设计意图:开放的条件,开放的情景,将分配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会结合自己对各个条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想法都是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这时已经超越了数学,对学生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最后回归法律,将有法可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四、总结反思

  ①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自由发挥)

  ② 师总结:掌握按比分的方法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例子,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控制的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控制,研究控制的兴趣与热情。

  4.理解控制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过程:

  引入:

  提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重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会考的复习准备。

  [录像]通过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录像片段,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控制是普遍存在。

  用一些典型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控制是普遍存在,对控制有初步的认识,打破其神秘感。

  现代社会中的例子:

  生产、生活中的例子

  古代社会中的例子:

  案例1:大禹治水

  请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大禹治水过程中,通过什么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通过“疏通河道,泄洪为主” 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案例2:木牛流马

  请学生讲述《木牛流马》的故事:“(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据研究:木牛和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大一些,由一人推,运行速度很快。诸葛亮所说“木牛流马”应是比喻它们运行的灵便程度和载重量的大小:木牛行动较笨而慢,像牛;流马行动敏捷而快,像马。不是说它们外形像牛像马。

  目的:帮助军队运送战略物资。

  案例3:希罗自动门

  希罗自动门的相关材料见教参P66或江苏版P107。

  希罗自动门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是:利用气压和液压动力装置,实现自动开门、关门。

  总结:事物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预先期望的,也可能与预期的目标不相符,甚至是不希望得到的。如果人们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就必须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现。

  那么,运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呢?

  (引入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涵义

  控制是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结合事例(用音乐喷泉的事例),重点阐明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课本马上行动

  控制事例

  控制的对象

  控制的目的

  控制的手段

  电风扇扇叶转速快慢的控制

  电风扇

  调节速度

  换档

  音响的音量控制

  音响

  音量的调节

  旋钮

  燃气热水器温度的控制

  热水器

  调节出水口温度的高低

  改变燃气火头的大小

  用喷雾器喷洒农药

  喷雾器

  给庄稼治病

  操作喷雾器的手柄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所见到的应用控制的事例。

  如:

  学校:学校的音乐铃声、多媒体教学系统、足球场草地自动喷淋系统、体育馆的自动伸缩坐椅等。

  家庭: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

  社会: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电梯、程控电话交换机等

  三、控制的分类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

  人工控制:人工纺纱、普通自来水龙头,旋转按钮打开电灯、驾驶汽车等;

  自动控制:数控机床、饮料自动装罐生产线、花房恒温控制、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转换等

  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对于自动控制

  按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3、控制的应用

  控制的应用自古就有,并在近代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通过事例说明控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案例1: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案例2:农业现代化设施。

  案例3:现代网络家电。

  小结与练习:

  1、控制是普遍存在。要求学生能列举事例。

  2、控制的涵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其控制的涵义。

  3、控制的应用。

比应用教学设计11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思路。

  3、学会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分析、推理、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比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收集的物品,体会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看来,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读题,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观察老师收集的'物品,齐读什么叫稀释液,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例题,齐读,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做实验。

  师:500ml的稀释液是如何按1:4的比配制成的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了解一下。把水和浓缩液配制在一起,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变化?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制成的液体叫什么?你知道500ml的稀释液是几份吗?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1:3配制呢?按1:5配制呢?

  3、画线段图。

  师生一起在线段图上表示浓缩液、水和稀释液之间的关系。让生上台指出各部分表示什么。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合起来是几份?板书:1+4=5?把稀释液看出单位“1”,平均分成5份,浓缩液还能怎样表示?水呢?板书: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找生板演,同桌交流,最后集体汇报(注意对应关系)。

  5、归纳方法。

  方法一,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把1:4转化成分数,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6、检验。

  师:这道题我们做的对不对呢?如何检验?

  三、巩固练习。

  1、我们按1:10的比把白米醋加水配制成一瓶550ml的稀释液,加热沸腾后给教室消毒,其中需要醋和水各多少毫升?

  2、适用范围、稀释比例(原液:水)、作用时间(分钟)、使用方法

  一般物体表面

  1:200

  10—30

  对各类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消毒。

  1:100

  10—30

  对各类非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喷洒消毒。

  果蔬

  1:250

  10

  将果蔬洗净后再消毒;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织物

  1:125

  20

  消毒时将织物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排泄物

  1:4

  >120

  按照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搅拌后静置120分钟以上。

  周末小明清洗苹果,需要配置502ml的稀释液,需要消毒液和水各多少毫升?

  四、全课总结

  谈收获,图片欣赏。

比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为新课铺垫。

  1、小朋友们,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吗?吃过薯条、汉堡包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哪里看看有哪些好吃的东西,好不好?

  3、多媒体出示即时练习,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文具的用处可大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有哪些文具?

  2、原来你们有这么多的文具呀!袋鼠妈妈听了可真羡慕呀!于是她决定要在森林里开一家文具店,让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一样,都能买到各种各样的文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出示课题:文具店。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今天的`学习任务。

  2、了解图意,获取信息。

  (1)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都买了什么文具呢?

  小兔买了一支笔,花了2元钱。

  大灰狼买了一个文具盒。

  小牛买了3支铅笔。

  (2)们说得真不错,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什么?

  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你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好孩子!现在大灰狼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他们买文具花了多少钱吗?请小朋友在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完成书上的“填一填”。

  (2)学生分组交流,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4)小朋友说得真好!大灰狼和小牛为你们喝彩。谁和他们一样棒,也来说一说。

  (5)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香蕉和小鸡想请你们来帮它们解决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6)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画一画。

  同学们通过了大灰狼和小牛的考验,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小朋友完成课本48页“画一画”。

  (1)学生独立思考。

  (2)让学生用学画一画。

  (3)指名回答。

  (4)你会用什么是什么的几倍说一句话吗?

  5、经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5的2倍是多少?

  (2)3的9倍是多少?

  (3)6的5倍是多少?

  (4)4的8倍是多少?

  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1、练一练1、2。

  (1)袋鼠妈妈看见小朋友这么聪明,也带来了四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

  2、练一练3。

  (1)小朋友们,喜欢去旅游吗?

  (2)你们去旅游都离不开什么交通工具?

  (3)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3辆车,你能说出是什么车吗?

  (4)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5)你知道大客车上有多少位乘客吗?小轿车上呢?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或圆摆一摆。

  四、评价体验。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不仅解决了小动物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最难的思考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文具店

  老黄牛花的6元钱 2×3=6(元)

  大灰狼花的8元钱 2×4=8(元)

比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 m2),等于0.86 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三、回顾反思,理解算法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 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强化认识

  1.基础练习

  (1)有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间安装了一个射程为5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它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2)一件古代铜钱的模型(如图),已知外圆的直径是20c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为6cm。这个模型的面积是多少?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比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28

比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07-2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12-14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5-11

比应用教学设计15篇06-07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设计06-05

信息技术应用的生物教学设计03-28

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