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7 09:57:11 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2

  [新知识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4.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是,里有()个。

  (3)3个是(),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学情分析:

  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再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画图等。本课时是“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具有挑战性。用学生以往掌握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解决过程,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呈现画图策略的基础上,又呈现倒着连减等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丰富了解题的策略。对“减去相同数”的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法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为今后能将减法与除法有机联系起来,对认识除法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辨析比较及优化意识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一)数一数。(课件出示)

  1.两个两个地数,从10数到20;

  2.五个五个地数,从70数到100。

  (二)说一说

  教师:像刚才这样数数,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你也这样数过吗?

  学生汇报。

  (三)想一想。

  出示印章图片。(课件出示)

  教师:这些印章小朋友们都很熟悉,老师每次给表现好的同学盖一个印章,每5个印章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在教室里“比一比,谁的进步大”的展示栏里。

  出示明明小朋友得到的印章图。(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小苹果?你有什么办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每5个苹果圈起来,看有圈了几个圈,就能换几个苹果。

  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及时反馈结果,为新知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复习,结合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相同的数”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一)情境引入,解读信息

  1.读懂主题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教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一些橘子。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呈现教材第78页例5主题图。要求演示中先呈现小猴,再出示橘子,最后出示问题。陆续的出现让学生对情境有想象的空间,对情境的描述有层次感。)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教师追问:“装满”是什么意思?

  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时间,说说自己想解决这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探究“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过程,可能会有:画图、列算式、列表格,圈一圈等方式。

  【设计意图:课件的层次演示,让学生对情境图有了浅层的数学故事的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研究的素材。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对于“装满”意义的理解源于生活经验,学生易表达易接受。】

  (二)尝试解决,方法多样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1)摆一摆

  请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把你的方法试着摆一摆。

  (2)圈一圈。有学生会仿照刚才记录印章的方法进行思考。

  (3)数一数。倒着数的方法。

  2.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理解“相同的'数”—“9个”。

  学生汇报结果,预设情况:

  方法一:摆出的方法,如下:

  一行9个,摆了3行,能装满3袋,还余1个。

  方法二:圈出的方法,如下:

  在数学书上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如下:

  28-9=19,19-9=10,10-9=1

  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教师引导学生减3个9用算式过程图把表示出来。每次都减“9”。可以写成

  方法四: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

  个数

  28

  19

  10

  每次减9

  -9

  -9

  -9

  还剩个数

  19

  10

  1

  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呈现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参与中加强对“9个橘子摆一行,圈一个圆,减相同数”的理解,初步建构了解题策略,也为符号表征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比对,内化解题策略

  1.对比分析,再次体会

  教师:为了让全班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用电脑把小朋友几种方法记录下来。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前3种方法,动态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各种分橘子的过程。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表达不清的地方,感悟分橘子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互助以及表达能力的习惯。

  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9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

  师生小结:小猴把28个橘子装满3袋,还剩1个。

  2.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检验?

  可能会出现:

  (1)用加法检查。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个);

  (2)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设计意图: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变式促疑,引发冲突

  (1)图示练习。

  教师:要求“明明小朋友的印章能换几个苹果”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课件出示印章图)

  先数出共有18个印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圈一圈,每5个圈一次

  圈了3次,还剩3个。可以换3个苹果。

  用连减的方法。

  (2)文字练习。

  问题:有25个苹果装入纸箱中,每箱装8个,可以装满几个纸箱?

  教师:要想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你会使用哪种方法?

  师生小结:画图能使小朋友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捷简便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题型比对,理解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中,让学生能辨析在具体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方便快捷完成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体验

  (课件出示)

  1.

  2.口算接龙。

  3.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第三题属于文字题型,没有出现全部18根羽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允许方法多样化,但鼓励运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评价反思,收获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孩子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的部首,也交了很多朋友,快到期末了,部首们想挑战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它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二、 闯关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习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 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师:哇,我们又闯过一关了。部首宝宝们可喜欢交朋友了,除了你们,它们还想交更多的'朋友,你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

  3、第三关:找朋友(让生写出部首对应的汉字,可以出示相应题单,抽三名,依次展示并及时让其他孩子补充)。(注:既然是写一写,就可以结合写字表。所出部首为语文天地中应掌握及写字表部首出现较多。设计意图:既巩固部首又复习生字)生汇报

  4、第四关换新衣 快过年了,部首们也想穿穿新衣,看看你能给它换几件新衣服呢?(做做部首加减法,可出示题单。请一人汇报然后再让他出一个字考考其他同学)(注:所找练习题为语文天地中题)生汇报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 捉迷藏 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 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 想一想 猜一猜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36-8=)

  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归纳算法:

  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

  一共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了8个足球,还多少个?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36-8=28 36-8=28

  16-8=8 10-8=2

  20+8=28 26+2=28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练习五(教材第46-47页第1-5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第1题的四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每题要说清楚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2)让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3)汇报交流,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的意思。提问:怎样可以知道小鸡的家在哪里呢?让学生理解:先要算出小鸡口衔的算式的得数,再把这些算式与相应的房子连起来。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集体反馈,课件进行演示。

  3、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写出结果。

  (2)比较,说说每组中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重点体会:一个数加0和一个数减0都得原来的数。

  第二组重点体会:看清运算符号并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第三组重点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得数不变。

  4、第4题。

  (1)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

  (2)教师示范提问:有三个小朋友在跳绳,又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

  (3)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后进行交流。

  (4)根据图上画的,你还能提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5)学习第二幅主题图。可以直接让学生提问。

  5、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描一描,并写出结果。再在写字本上独立写一写。时间不够,可安排作业。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练习六(教材第52-53页第1-8题)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教师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3)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4)再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等于7,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5)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6)教师拿出两张卡片,用大数减掉小数,让学生说出得数。

  2、完成第3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时间2-3分钟。

  (2)反馈了解完成了几题,有没有全部做对,错了几道题。

  (3)和学生一起分析错例。

  3、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学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连一连。

  (3)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演示和评价。

  4、完成第5、6题。

  (1)课件依次出示两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让学生看着图画列出两到算式,写在书。

  (3)汇报交流,说说每题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4)集体订正。

  5、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要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4)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再进行汇报交流。

  (5)师:看了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完成第8题。

  (1)找规律: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说说每根线上排列的物体的形状,看一看,每一串形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一读这些形体,发现规律。

  (3)猜一猜:1号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形状?

  (4)让学生独立发现2号、3号盒子里物体的形状,并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正确答案。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40~41 例1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相同单位要对齐”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情境:开学前,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信息:一枝钢笔16元,一个计算器138元,一本笔记本3.4元,一个讲义夹4.75元。

  3、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只用一步计算的加减法数学问题吗?并请说出算式。

  4、复习:同学们问题意识很强,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从中选择了一些,138+16,4.75+3.4,4.75-3.4,138-4.75,哪道算式我们已会列竖式计算了?谁来试试。(生板演)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是怎样列竖式的?他做得对吗?(板演者介绍方法)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呢?(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5、揭题:同学们整数加减法学得很扎实,剩下的三题都涉及到小数,今天我们就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个恰当的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感知体验

  1、教学4.75+3.4

  尝试练习:我们先讨论4.75+3.4,行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比较分析:(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算错了,回头检查计算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认为哪种做法正确,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吗?

  互动交流:⑴辩一辩:说出你的答案对错的理由,预设方案: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竖式对了,哪种错了,为什么?

  ⑶想一想:②③两种列式方法,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式有矛盾吗?(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正确算法:现在小数加法列竖式计算你会了吗?请②或③做法的同学说给老师板演,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直尺打上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对结果进行化简。

  2、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象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差大约是多少?再试试看。(尝试练习,板演)做好的同学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归纳算理: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还要通过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通过验算你做对了吗?

  三、建构生成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列式时小数点对齐,得数中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2、算一算

  3、改一改

  4、用一用

  ① 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②“神舟七号”飞船预定于今晚(9月25日)发射升空,将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③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后面的同学先要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1)检查评比 (2)联系反思,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剩下138-4.75这道题,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后反思:

  本节课本着“真实、朴实、扎实、常态、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返璞归真,关注数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课前谈话中的“1()+1( )=11( )”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算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去掉了水彩笔2.65元,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即138+164, 75+3.4,4.75-3.4,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然后对比引入新知,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练列竖式计算4.75+3.4。课堂中正如课前所调查的那样,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者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看计算有无错误,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估算、化成元角分采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寻找算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就想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互动,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整节课我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后进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赛一赛后请获得胜利和失败的小组分别谈感受,以加强团队精神、精确计算等方面的教育。力图体现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注重思维训练,加强估算,促进计算好习惯养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思维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本课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知识迁移、尝试练习、估算反思、算理辨析、建立模型、实践应用这一系列步骤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从思维方法的指导入手,着重理解为什么小数加法就不能简单地模仿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的方式,引导学生破旧迎新;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板演及算理叙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估算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加强验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细心的计算、规范的书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根本,真正落实估算、验算作为计算教学重要环节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设计之初希望呈现的又一个亮点。

  4、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我设计了说一说、算一算、改一改、用一用、赛一赛等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练习中贯穿始终的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强化估算在计算中的作用,即重视多样化练习,又注重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如说一说中让学生充分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共同点,在算一算中改编了一道题,17.56-7.56以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改一改中,选择了相同数位不对齐、得数中忘记点小数点、整数部分为“0”的处理等三道题,提醒学生关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错误点,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用一用中,精心选择了奥运会射击成绩、神七的飞行高度(恰好上课当晚发射)、射阳至盐城的路线选择等,希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时,意图体现的一些想法,可能实施得还不够到位。比如,有一位同学在计算4.75+3.4时,采用了第三种算法,可是通过估算得数大约等于8,所以将5.09改成8.09,因为上课时实物展台出现问题,对这个课堂生成的内容处理得还不够到位。赛一赛中,尽管教师在练习之前已经强调了“又对又快”的要求,但因为是比赛,结果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计算的正确率。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究,以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5

  课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二、新授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对齐小数点并点上小数点。

  组织学生再进行交流。

  提醒: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六、延伸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练习八第2题

  谈话:同学们还可以根据例1提供的信息,再解决一些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9-22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2-08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04-04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2-14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3篇02-08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11篇09-26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09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12-15

小数加法和减法数学教案设计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