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0 22:02:25 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8篇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热爱艺术”为主题,其它三篇文章为《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月光曲》一文,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的弹奏音乐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写作语言精炼,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展开想象,营造出如月光一样美丽的画面,令人深深陶醉和无限回味。

  二、设计思路

  围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写、思、议的训练,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体会贝多芬与盲姑娘音乐上的共鸣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以读促思,读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以读促思,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艺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深深的感动,永恒的美丽和难以言状的幸福。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我们知道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点段落,感受艺术的美妙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练读。板书: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4)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5)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7、[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练习:用横线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语句。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师运用动作记忆法,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学生当皮鞋匠,做侧耳倾听状)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双手打开做大海状),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合手做圆月亮微微升起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双手向下轻摆,做微波状,双手突然打开,慢慢舒展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合手做圆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双手大幅度摆动,做大风、巨浪状)。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状)……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双手打开,做结束状)

  三、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片断

  1、回顾第十一册中运用想象的课文片段,朗读。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土与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片段二: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欣赏音乐《渔舟唱晚》片段,运用想象的方式写一段话。

  3、当场点评,指出在运用“想象”的妙处。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八、板书设计:

  (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而精读课文又重在方法的习得,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更重要的是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深入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通过抓住关键词来推想意思,辨析情感,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温度和内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辨析情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读出文字的温度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联想的作用。

  教具准备:

  教师:PPT投影片

  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

  1.简要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以《月光曲》为阅读材料,采用抓文中关键词句来推想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

  二.指导紧扣词句,学习推想。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评议。

  2.指导学生如何发现文中的重点词句。

  3.理解“随便说说”,指名读词和含有“随便说说”的句子,相机评议。

  4.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文章,如果只读一句话,就有可能断章取义,就有可能有一个错误的引导,我们还必须联系上下文来读。

  5.指名读读穷姑娘先前所说的那句话,推想一下姑娘说这句话时的真实内心?相机指导朗读,评议。

  6.再次推想“随便说说“的'深层含义。

  7.从”随便说说“这个词语,我们不仅推想出了它的深层意思,还从中辨析了兄妹俩之间的情感。聪明的孩子们,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啊!

  8.重温这段感人的对话,指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

  9.从”随便说说“推想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内心活动。

  三、自主品词,学会推想。

  1.文中像“随便说说”这样值得去细细推想的关键词还有不少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4~8自然段,默读就是拿起课本,心在读,脑子在思考,嘴里不出声。出示默读的要求。

  2.生默读4~8自然段。

  3.汇报圈出的重点词语及推想出的含义。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贝多芬的内心,并指导朗读。

  四.推想联想,体会效果。

  1.播放:《月光曲》,生倾听后交流发现。

  2.作者是用哪一段文字描写了月光曲的内容呢?

  3.师范读第九自然段,生一边听,一边圈出重点词句,后汇报交流。

  4.推想联想的文字与音乐的关系。

  5.推想联想的表达效果。

  6.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7.推想贝多芬的内心。

  五.总结运用。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默读这样一些阅读方法,来阅读《月光曲》里的重点段落,抓住这些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来推想出它的意思,辨析它的情感,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中国的语言啊!往往普普通通的词语放到文中后,它就会有丰富的情感,无穷的意思,我们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它,我们体会多了,这些词语触摸多了,就会有感觉,这就是语感。有了语感,语文学习就会更加顺利,更加得心应手了。

  2.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就是学习这种阅读方法: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来推想意思,来辨析情感,来体会表达的效果。

  3.布置作业。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 ;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l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勾下来;

  产生联想的句子用( )标出来。

  l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l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l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l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l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l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6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目标:

  ⒈、会写“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琴键、霎时”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致爱丽丝》,引导学生说出他的'作者,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和名言,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评价。

  3、教师范写“霎”,生再写两个。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弹第一首曲子。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交流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家境贫寒、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贝多芬为何又给兄妹俩弹了第二首曲子

  1、自读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体会《月光曲》的优美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认为《月光曲》优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现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月光曲》节奏的变化,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课下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月光奏鸣曲》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4

月光曲教学设计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03-11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05-14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10-24

《月光曲》教学设计[热门]03-11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4-02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6-01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