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
2、拓展。就这样,我把大鱼放回了湖里。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大鲈鱼,是否也得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
生自学后文,圈点批划。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启示
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根本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思,为下节课深入感悟启示打好基础。
动情的教学语言,为情感的深入推波助澜。这节课除了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外,还精心设计了过渡语言,以推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行为的感悟。如为了强化父亲的用意,老师这样引导读:为了自学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把鱼放回去。为了让11岁的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他不容争辩地说生读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单元习作的题目与此相同,出示(灯片2)(指名读)今天我们将以这课为例,来学习怎样写“生活中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注意“钓”的写法。与“钩”区分:一点鱼饵便是“钓”,撇折则在“钩”中藏。
2、师:孩子们,一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拿起书,认真读一遍课文。注意做到二点。(灯片3)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
3、学生自读课文
4、师:大家都已经读完了,我来检查一下。(灯片4、)
鲈(lú)鱼鱼鳃(sāi)翕(xī)动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
学生开火车读,如果正确,全体跟读一遍。
5、(介绍鲈鱼和禁捕期)师: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你懂了吗?
6、什么是“翕动”“沮丧”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它放掉,"我"开始不答应,后来还是把鱼放了。
师:还没有说到启示呢!
生: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启示”。
师: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
(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主要内容)
3、师:(指板书)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写事的过程中蕴含道理的呢?(板书“事”“理”)下面我们就就让我们从“理”开始走进文本吧。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度:我们先从启示开始
1、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灯片5)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谁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板书:是非)
师: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呢?我们还是结合课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说说,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
生:把鱼留下就是错的,把鱼放了就是对的。(板书:留放)
师:是留还是放,道理非常简单,可是真的要放的时候,作者可是有一大堆不放的理由啊,让我们走进课文找一找吧。
2、请同学们细读2-9自然段,从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灯片6)
预设一、体会鲈鱼大美
生:大。
师:有何凭证?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这条鲈鱼大的?
师:我发现这个感叹号放的位置好像不对呀!
生:这是在突出鱼的大。
师:你能读出鱼的大吗?
预设二、来之不易
师:这么大的鱼钓起来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从作者钓鱼的细节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是个钓鱼“高手”。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个钓鱼“高手”的呢?
师:钓鱼“高手”眼中的鱼能有多大呢?用手势比画一下。
师:这条鱼确实大得让人吃惊,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条鱼大得让人吃惊吗。(指导朗读:带着惊喜的感受再读,齐读)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预设三、漂亮
师:看来这条大鲈鱼确实很有魅力呀!它就这一点魅力吗?
生:漂亮
师:从哪里看出它漂亮的呢?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能读出这条大鲈鱼的漂亮?(指导朗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觉这条鱼是那样的美。
师:联系上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个钓鱼高手,此时看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一条大鲈鱼,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兴奋、高兴、得意。
师:是啊,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试试看!指名读,得意吗?谁再来读?
师: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师:著名诗人范仲淹有一首诗《江上渔者》,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xxx里。古人都爱鲈鱼,更何况刚满十一岁的小作者垂钓到这么大,这样漂亮的鲈鱼,他当然是希望把这条大鲈鱼——生:留下
师:作者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四、体会钓鱼辛苦
生:我钓到这条鱼很不易。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你读得很到位。不易也可以理解为挺辛苦,是吗?
师:怎么不容易?出示: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钓鱼辛苦的?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看来,为钓到这条鱼,作者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五、体会无人知道
生:无外人知道。
师:文中怎么说的?出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无人知道的?你能读出这种静悄悄吗?指名读。
预设六、父亲也很喜欢
师: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还诱惑着你们,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生:父亲让我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中去。
师:难道是父亲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
生:父亲也喜欢。
师:何以见得?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父亲喜欢这条鱼的呢?
生:“得意”“欣赏”都能看出父亲的喜爱之情。
5、小结
师: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无人知道,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你喜欢吗?你想留下吗?
你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所以,当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急切,我大声的与父亲争辩,我哭出了声。正如作者在启示中说的那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板书:实践难)大家看,在叙事之中就已经蕴含了这个启示。这是本文另一个写作特点——事中寓理。
作者又是怎样悄悄地把启示藏在故事之中的呢这里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铺垫。
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理由都是为感悟道德实践之难所做的铺垫。因为鱼越大,父亲让我放掉时我越恋恋不舍,鱼越美,越爱不释手,越来之不易,越格外珍惜,越没人看见,越不忍放弃。这就是铺垫。(板书:铺垫)正是作者成功的铺垫才让我们切实体会到道德实践之难。
四、铺垫的运用
1、《中彩那天》中的铺垫
A、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铺垫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大家回忆《中彩那天》,两篇课文有相似性,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写出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B、为了突出父亲的品质,作者做了一些细节的铺垫。读读句子,体会铺垫对突出人物品质有什么帮助。(出示灯片7)
C、读句子。
D、交流
2、学以致用
A、同学们,我们学是为了用,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铺垫这种手法?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出示灯片8)指名读。
B、如果你是作者,为了体现坚持就是胜利这个启示,在描写我骑车回姥姥家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会做哪些铺垫呢?
C、小组讨论
D、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初步感受到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还学习了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在体现作者抉择之难的描写中,也蕴含着一个巧妙地写作手法,你们想学吗,下节课再见。
六、板书:
一事一议是(放)实践非(留)
寓事于理遵守规定难
铺垫
文章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诚信、公德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妥帖。
3、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德的对人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孩子们不知道你对钓鱼了解多少?钓鱼的目的是什么?想钓到鱼容易吗?如果掉到了会是什么心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钓鱼的故事——《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梳脉络,抓梗概。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不知道文中的这些生词你能否读准确?分组出示词语,认读。
组(1)读准字音
组(2)重点理解翕动
组(3)体会情绪变化
2、最后的这一组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他们同时出现在了一句话中,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3、一件钓鱼的事让作者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绪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一读课文,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去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把你的感受标记在书中。
三、精读课文,品细节,抓言行。
(一)理解“兴高采烈”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具体找一找有什么值得作者“兴高采烈”呢?
(1)(钓的不容易、鲈鱼大)从哪些句子当中知道的鲈鱼很大?
指导朗读“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这条鱼很大,你从这句体会到什么?是呀,从你们的话中有惊喜、有自豪。……)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芭比娃娃,读——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用上了期待已久的电脑,读——
钓到这条鱼,就好比你终于考出的满分成绩,读——
(2)(钓的不容易)从哪些句子当中知道的钓的不容易?抓住“过了好长时间(联系上下文理解到底多久)、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慢慢地”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这对11岁的我来说可真是一份惊喜,我是多么兴高采烈呀。(板书兴高采烈)
(二)理解“无可奈何”与“沮丧至极”
1、(再次出示第十自然段过度),那“我”又为什么变得无可奈何甚至是沮丧至极了呢?
2、父亲为什么要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是因为他不喜欢鲈鱼吗?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父亲也喜欢这鱼,为什么他还要我放了它?
理由:“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3、是啊,正是出于对捕鱼时间的遵守,所以父亲才让儿子把鱼放回湖里。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谁来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也就是课文的四至七自然段?(读后评价、指导朗读,同桌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4、虽然我哭了但此时的我还没死心,(课件出示下一句)我为什么还要向四周看一看?我的目的是什么?这乞求的.目光让我们仿佛听到作者在对父亲说?
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心声,却仍然沉着脸,这又是为什么?他似乎也在对儿子说?(课件出示)
5、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这条鱼就一定得放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生讨论:肯定大部分或全部都是说的应该放回去,关键是挖掘学生心中的诚实、良心、道德、诚信)
是的,要遵守规定,父亲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然遵守规定,这说明什么?(父亲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而且父亲是让我亲手放掉这条鱼,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为了让我明白即使没有人看见,也要遵守原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当时“我”理解吗?是的,我不理解,是父亲的坚决致使我变得那么无可奈何,(板书无可奈何)我只好慢慢地——。(引读第九段后面放鱼的部分)我看着那条我喜欢的,很大的鲈鱼又走了,此时我真是——沮丧至极。(板书沮丧至极)。
四、联系生活,悟哲理,修品行。
转眼间34年过去了,我已经是纽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引读“我再也没有……月光如水的夜晚。”
a.孩子们,这一句中“旅途”指什么?是呀,在“我”的34年生活中,(引用事例理解“诱惑人的鱼”。)事例1:记得一次深夜……,引读父亲的话。事例2:还有一次……,引读父亲的话。
b.孩子们,那无人的信号灯前,那购买设计图稿的巨款,不就是文中那加了引号的鱼吗?想想看这诱惑人的“鱼”还可能是什么?
c.正是因为34年前,父亲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原则要求我,所以我才能抵挡这些精神和物质上的诱惑,一次次地舍弃那些诱惑人的“鱼”,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那我又得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填空“作者舍弃的是( ),得到的( )。”(板书:高尚品德)
五、总结全篇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曾说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课件出示)这句话是说人要以道德为行为准则,不为利益物质等所诱惑。这句话不正是这篇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吗?
老师希望你们记住这句话,今后
在学校,当老师给你的考卷多算了分数时,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面临抉择时,请你记住——(引读“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板书:
兴高采烈
无可奈何 钓鱼的启示 道德抉择
沮丧至极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感悟文章写法。
2、通过角色体验、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内心情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读懂“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朗读由单元导语改成的小诗,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读准词语
①小心翼翼熟练操纵鱼鳃翕动(理解“翕动”)
②划着一根火柴你得把它放回(读准多音字)
③急切依依不舍沮丧(补充表示心情的词语)
④道德抉择告诫实践
预习时能读准字音的同学奖励自己两颗星。
2、任意挑选一组词语说一句话。
要求:跟课文内容一致。会说的同学,对课文内容都比较熟悉,再奖励自己两颗星。
三、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感觉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在预习的时候,谁看到题目就思考过课文会写什么,奖励自己三颗星。
2、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写了钓鱼这件事,哪些段落写了得到启示?
3、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就是作者写作的方法。从作者的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的秘密?比如一件事的启示怎么写?重点写什么?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借助插图,理清层次
课文的插图画的是什么情景?它对应着课文的哪些段落呢?找一找
2、朗读对话,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画出我和父亲的对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指导朗读
出示对话: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中。”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抓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探寻第一句对话的语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课文。
3、感悟心理,学习写法
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这些语言,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钓鱼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指导朗读。
钓到鱼后,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在讲述钓鱼这件事的时候,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穿插其中,显得特别具体生动,这也是作者写作的一个小秘密。
五、角色体验,争辩明理
1、补充资料:
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量也很大。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许多国家都规定,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捕捞。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2、既然有规定,那就应该遵守规定,放掉鲈鱼,可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放掉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把你当成作者去考虑。
3、角色体验,师生对话
现在你们是谁?你为什么不愿意把鱼放回湖里?
师生展开对话。
所有的理由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叫什么吗?诱惑!一边是诱惑,一边是规则,稍一放纵自己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作者也肯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实践起来却很难。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父亲的告诫,用心读一遍。
4、书写甲骨文“德”字,告诉学生:要行得正,走得直,不要被诱惑有双眼睛永远在看着你,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鼓励学生用行动书写。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11个生字,将课文读准确、流利。
2、能抓住课文的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能抓住描写鲈鱼的句子及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感受我对鲈鱼的喜爱及不舍之情。为下文体会父亲的决定及本文所讲述的道理做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抓住课文的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明确意图,直抒胸臆
生活是一本大书,只要认真阅读这本大书就可以获得人生的智慧,得到人生的启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11岁少年阅读生活这本大书的收获,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个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智慧的'故事,且由于学生生活体验与心智的成长与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头便点明文章意图,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降低学习难度)
二、自主学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将书翻到第58页,借助拼音将课文读准确、流利,并找到难读的字音划上标记,准备和同学分享。(自由朗读课文,并对难读字音做标记。)
2、同桌交流你找到的难读字音。(同桌交流)
3、投影出示难读的字音,生试着读一读,
4、范读。
5、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什么《钓鱼的启示》,请齐读课题,那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出示要求)
6、默读课文,思考,并进行批注。(生汇报,教师引导围绕主线“钓鱼”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放鱼、钓鱼、启示)
7、课文主要环节就是这三个词,谁能围绕这三个词完整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呢?(生汇报。)
(设计意图:“鱼”是全文的线索,引导学生围绕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概括写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话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细读课文,走进内心
1、是啊,我和父亲这次就是为了钓鱼,为什么父亲还让我把鱼放了呢?听到父亲让我放鱼我愿意吗?为什么?请你读一读书在文中找到依据进行批注。(投影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进行批注。)
2、谁来说说我愿意放鱼吗?你在课文中哪里得知的?
(1)课文中第5自然段“‘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急切地说明我很不解爸爸为什么要放鱼,因此看出我不愿意放鱼。
A(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内心的急切。)
B将这句进行改动,探讨合理性,体会语言与内心的密切联系。投影出示:“爸爸!为什么呢?”大家对比着试着读一读,看看是否合理。
(生汇报)
(2)第8自然段,“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一句中“乞求”一词的理解。
A他乞求的目光在对父亲说什么呢?
B还在乞求什么呢?
(3)课文的7自然段。生读这段,并分析:我在和父亲争辩,急得都哭了。
A我在用这句中的哪个词和父亲争辩呢?
B我为什么肯定自己就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呢?
C有感情地读出这一句,和父亲进行争辩。
(生齐读第7自然段)
(3)“我慢慢地把鱼钩……一转眼便消失在湖里了。”
A一起看看这一段话。你们也来读一读,除了依依不舍还从哪里看出了我对大鲈鱼的不舍?
(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词语:慢慢的、依依不舍体会人物内心)
B现在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式,你可以用这个句式说说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投影出示:1.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真希望:2.我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真希望:)
C是啊真希望爸爸能回心转意,真希望它能多陪我一会儿。师:让我们读出那份依依不舍。
(4)“一转眼便消失在湖里。一转眼说明鱼走得太快了。而我的心希望它慢点走。”
A我为什么希望它慢点走呢?
B让我们读一读对它的不舍,大鲈鱼你慢点走,再陪我一会儿吧。
3、那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大鱼呢?
(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A为什么他说从没见过可以说明鱼很大?
B朗读“啊,好大的鱼!”读出内心的的惊讶。(师生共同点评)
(2)“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这是条漂亮的大鲈鱼。引导体会:我和父亲很得意,说明鱼很大,很漂亮。
(生汇报)(板书:得意)
(本文的主旨含意深刻与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理解“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的价值之前只有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对大鲈鱼的不舍,才能让学生体会选择之难,教育之深,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四、辨思总结,设疑铺垫。
同学们这么大的,这么漂亮的鱼,我是这样的喜欢,为了留下鱼,我不惜和父亲争辩,我用乞求的目光,乞求着爸爸,可是父亲就是坚持让我放掉大鱼,难道是父亲不喜欢这鱼,还是父亲不够爱我?下节课让我们去继续学习。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6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组文章。先翻开课本第57页,齐读“单元导读”,读完后,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生活中的启示)
确实,人生会有许多经历,有的经历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看看钓鱼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相信同学们读了后也会有不少收获。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回忆了“我”小时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湖里,父亲的教育让“我”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的故事。
三、爸爸和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钓鱼的?
四、过了好长时间,他们终于调到鱼了!(幻灯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1)你觉得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
(2)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干什么?
(3)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样?
五、然而,爸爸却要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我愿意吗?默读、自学第3-9自然段思考:1、“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我”不愿意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1)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2) 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3) 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限制和批评。
汇报2: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
1、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 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A、谈谈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指导朗读,特别注意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
C、既然四周轻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影子,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 父亲:孩子,正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你更应 该把鱼放呢。否则,你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儿子: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有第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
6、感受爸爸的优秀品德
爸爸要我放鱼的态度非常坚决,是爸爸不讲理、不爱我吗?找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出来。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A:谈谈你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
B、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呢?
C、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7、示句子: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六、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A、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永久的回忆”指的是什么?(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自己和爸爸在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和放鱼,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事情。)
2、“终生的启示”指的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B、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句中的“鱼”分别指什么 “鱼” ?
2、他每次都会怎样做?
3、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再读终生的启示)
4、正因为我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七、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1、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会怎么做? 早读、午读或自习课上,没有老师在,你会怎么做?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2、看看下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3、送你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7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第一批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为教师的所掌握,而且已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校学生在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已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爱提问题,敢于探索的好学风,对学习语文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如读中感悟,抓关键词理解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教学过程:
一、抓住“启示”,直奔文本
1、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生说)
2、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
1、詹姆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如此宝贵的启示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答案不同的要说明理由。
3、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钓到鱼时:紧张、激动。放鱼时:“爸爸!”――不情愿;“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抗议。放鱼后:悲哀。
4、谁来完整地说一遍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
[设计思路: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达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吸收语言,进行内化。]
5、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是真实的。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心里怎么会不激动呢?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遛了两个小时才得来的鱼却要白白放掉,心里怎么会情愿呢?现在,假如我们就是詹姆斯,让我们把描写他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换成“我”的角度来说说,并适当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例: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鱼。
6、学生练说后全班交流。
7、点名汇报。师相机点拨说出真实的感受。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8、爸爸心里也知道詹姆斯的想法,爸爸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9、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10、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②“父亲再没有说话。”
11、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12、爸爸的态度为什么这样,丝毫没有为詹姆斯的抗议所动摇?爸爸当时是怎么想的?
13、如果你也和他们去钓鱼,目睹了这一经过,你会想些什么?
14、生思考后交流。
15、詹姆斯也和有些同学的想法一样,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11自然段。注意“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这些能体现詹姆斯无可奈何地放掉大鲈鱼的心理的词语。
[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理解感悟,议论文本
1、就是这样一次平常的钓鱼活动,却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他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13-16自然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2、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
5、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次钓鱼得到的启示,注意语言要精炼,概括性要强。
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议论,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读写结合,升华文本
1、小练笔。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2、作品交流。
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秩序井然,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
[设计思路:学习语文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安排,是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积淀自由表达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升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渗透,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活用文本,感悟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避免平均用力,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转换角度,体验内心。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两次采用了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培养能力,激发情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朗读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在湖边钓鱼除了遵守时间的规定,还应注意什么?(如保护环境等)这样,学生写的文章会更充实。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3、交流语句及自己的理解。
(1)体会第一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引导学生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体会第二句:当我一次次……
引导学生思考: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结合这句话请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时会说些什么?
思考:“我”失去的是鲈鱼,但“我”得到的是什么?
(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诱惑的时候,“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引读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读思画结合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那是一个月光明媚,四周静悄悄的夜晚,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和爸爸跟往常一样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偏巧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太喜欢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儿子最后依然遵照爸爸的话,放了那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儿子当时才11岁,当然也就充满了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过去了,那个捕捞鲈鱼的夜晚却让作者终生难忘。他就是现在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以口述的方式把整个故事融入课题导入,直入启示环节,使学生在文本的更名中得到初步感知,对作者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的同时,更对这个钓鱼的启示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二)围绕启示,品味感悟。
1.细品课题,课文的那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学习第11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读并且体会。
4.渗透写作方法。
5.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探究学习。
6.资料引入:鲈鱼体长(可达60多厘米),口大,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又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鲜美,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美国政府规定,在开放日之前不允许捕捞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来渗透“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同时以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钓鱼的启示”来揭示学生思考的点,同时还通过适当的资料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1.体会作者经历钓鱼时的情感变化?
2.出示课件: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和(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
3.指名读3至10自然段。
4.学生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得意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委屈 )和(沮丧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感激 )
5.渗透课文表达特点。
6.深入学习父子对话内容。
7.师生合作读书感悟。
8.指导读书。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父亲的心理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能力。语文味就在这品词品句中升腾、飘荡。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9.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3至9自然段。
思考: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1)理由一: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理由二: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3)理由三: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10.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具有整合教学内容、深化理解的作用,学生的角色表演中自然引用文中语言,从而达到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语言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1.学习第9自然段的内容
2.感悟启示。
3.学习第10自然段内容。
4.教师小结。
5.读句子,体会“鱼”和“渔”
出示句子1: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的鱼。
出示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6.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童心是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首先是想在文章的结尾分析完后,给学生一个强化主题的思想意识,其次是想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心中牢记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以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拓展主题,做好积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文章: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两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书本中汲取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阶段,老师通过学习典型的文章,然后适当做到拓展延伸,既为学生很好的提供了读书的素材又让学生读后所获,真正的让语文课做到活学活用,老师的受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就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了。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0
教材简介:《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为第二课时深入领悟启示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爸爸的话语中所包含的对我的期望。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由钓你想到了哪个字?引导区分钓和钩,再书空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情的语言,点出主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课件显示)
分别指名读,纠正音。再齐读。
识记字形。
注意观察屏幕中的词语,粗体字都是本节课要学会的字,认真观察字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详细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简练概括,并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基础,让学生凭对课文的印象及语言的'直觉感知,自由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品词析句,深入体验。
感受我的依依不舍。
1、品词。师:同学们,我愿意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吗?(不愿意)文中写到放鱼的细节中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依依不舍)谁能读出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情感?(启发学生想其意,读出情)
2、析句。屏幕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带着依依不舍之情,读这个句子。
过渡: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还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请迅速找出来。
在学生汇报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如下:
句一:
引导:同学们,知道我在说出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舍不得,伤心)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包含的情感。
句二:
引导:你觉得这句话告诉你什么样的心情?(乞求,还是依依不舍)再启发学生读出情感。
句三:
引导: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带着这种感情读。
师:急,文中人之所急,入情入境,这就是读书的境界。全班同学一起再读这句。
引导品读这三句。感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所包含的依依不舍。
过渡: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我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我的依依不舍有理由吗?从哪里找到我的依依不舍是有理由的?速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二)感受我为什么依依不舍
1、理由一:
分析理由一:这条鱼大,且漂亮。深入读,体会作者那种惊喜自豪之情。再启发读出情感。
理由二: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理由二:作者从来到湖边到钓到这条大鱼共花了多长时间。再去体会,去感悟这条鱼来之不易。
理由三:
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分析理由三: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晓。
过渡。刚才同学们这么一说,这条鱼这么大,这条鱼那么来之不易,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道。难怪我会这样依依不舍。但纵有百般理由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舍,而且不得不舍的理由还只有一个,是为什么呢?
(三)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
启发学生找书中的句子说出原因。
1、句一:
引导分析原因之一:时间没到,不能违背规则。
师: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老师这里收集到中国的部分禁渔期。大屏幕出示资料:
分别找三名学生读资料,并算算禁渔期有多长。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外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更深一步体会什么是禁渔期,感受资料中禁渔期之长,与文中捕捞鲈鱼开放时间只差两小时的时间对比,体会这两小时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
师: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和你的同学讨论讨论。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两个小时意味着诚实,守信,意味着良好的道德。
师评价:是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这两个小时代表的就是同学们说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钟,也应该生说(把鱼放回去。)
过渡:为了让我做到这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容争辩)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表现在哪些句子中呢?
2、句二:
引导:句子中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不容争辩的态度?(得)
父亲态度这样坚决,不容许我讨价还价,这条大鲈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起来的,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不讲理,不爱我的表现?
启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父亲这样做恰恰是爱我的表现,他想让儿子从小就养成自学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品词析句,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加深认识。】
情感升华,自学探究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
3、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重点难点:
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纠正生字读音,指导书写。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课文并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3、指导朗读。
(二)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件找出描写父亲情感的句子。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钓鱼”部分的体会。
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二、品读感悟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4、“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5、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1、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2、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四、作业:小练笔
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文的理解,能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概括,并能用漫画的方法画下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文漫画的绘制,锻炼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并在对原作进行绘编的同时进行适当改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漫画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恒则成,静则胜”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对作文的概括及画面的组织;创作出“源于原作,高于原作”的漫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出示作文。
(1)先仔细通读一篇作文。
(2)说一说,这篇作文讲了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3、构思。
(1)你觉得这篇作文可以从几个画面来介绍?请你说得稍微具体一些。
[我和爸爸在钓鱼;我没有耐心,走开了;爸爸钓到了鱼;我继续钓鱼;我最终钓到了鱼;得出了一个结论。——六格漫画或五格等等]
(2)第一自然段你觉得一定要用吗?
4、编写脚本。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好格数,并在每格上写清这一格介绍的事情或现象。
5、讨论。
(1)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的脚本作一些点评。
(2)思考:能不能给本篇文章进行改编?把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看到的幽默、有趣的现象与本文结合起来,创作一幅新的漫画?
(3)学生思考交流。
(4)师生反馈。
6、作业。
(1)根据自己的设想创作漫画。
(2)人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可以是“我”和“爸爸”,也可以是某人与某人。
7、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绘画表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8、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
本课的的第一层目标是让大部分的同学能够根据作文的具体内容,从叙事的角度画下来,也即是根据故事情节“原封不动”地画下来;第二目标是让一部分同学根据本作文,有选择性地创作漫画作品,也即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概括出重要的因素,进行漫画表现;第三层目标是不部分同学创作“源于作文又高于作文”的漫画作品,也就是说对文本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或认识用幽默的方法表现出来。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进步。
1、促进了学生漫画水平的提高。
对于故事性的漫画来说,一般的表现为连续性的画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每一格连续性的画面都要遵循“构图美、画面美、人物一致、人物造型夸张有趣”的漫画审美标准。漫画的构图与画面虽然简练,但也要遵循构图饱满的审美原则;漫画相对于儿童画来说表现力稍显简单,但对于物象表现如人物的表现来说,要示也更高,因为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又要求使人物的造型表现特点相同。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较完整地完成本次作业,对于他们的漫画水平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们大部分完成了作品,虽然在画面的表现及人物的造型上还有缺点。
2、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创作的连环漫画,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故事情节,当然这个情节中含有漫画所要求的幽默有趣的“点”。但对于本课来说,文本本身没有包含这个“点”,而且文本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对于文本作出一定的概括、取舍,从文本中找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因此,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整体性得到了培养。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部分作品都包含了个人的平时积累。如:六(2)班的周哲浩同学,根据本篇作文,创作了以“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人公的四格漫画《钓鱼》,画面虽然简单,但是人物造型有个性,故事情况幽默有趣,也含有一定的意思;再如五(1)班的周嘉诚同学的《钓鱼》,从故事情况上基本一致,但是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回家后的事情等等。
3、多元漫画的研究。
通过本课的练习,从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创作此类作品的时候,往往以一些有趣、搞笑的作为个人创作的目标。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有这几种可能:一是学生目前普遍喜欢一些纯稿笑、有趣的漫画作品,这一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有所发现。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学生们可能觉得较难“接受”,有时可能会有“硬套”的感觉。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启示:漫画应该走向多元化,不能只守着传统意义上的漫画进行研究。二是在纯搞笑版的漫画作品中,作品中各物象特别是人物、动物的表现力较为强烈,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如画人物大哭,学生们很会画出从人物的眼角处画两条长长的折线,而传统的漫画表现则是较多的“水滴”而已,也就是前者的夸张性更强。因而,学生们的创作偏于趣味性为多。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3
【知识技能】: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的启示。抄写文中描写美丽夜色语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我与父亲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理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和父亲在捕捞鲈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鱼,可就在此时,父亲却做了一个令我感到万分意外的决定,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幻灯片出示父亲的决定是什么?)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课文原句(幻灯出示人物对话)。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坚持从中体会“得”的境界。
不容置疑,不容争辩,必须
盯:父亲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在经受道德的考验。
2、此时,父亲和我一样都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那为什么还要我把它放回湖里。(板书:放)。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离捕捞鲈鱼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
不能捕捞,如果捕捞,就是不守规则、不道德。没人看见,任何时候都要守规则、讲道德。
3、再次读文。这是怎样一位父亲?
读文、分角色读文人物对话。生:读“我”。师:读“父亲”。
严父,慈母。读两次、升华两次
4、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走进父亲的内心之后,老师想问大家这条鱼放吗?(板书放)。
二、悟道理。
1、从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中,我依依不舍的把大鲈鱼放回了湖中,俗话舍得舍得,我舍掉了大鲈鱼但得到的是什么呢?
2、幻灯片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3、边说边美化板书,是啊!,同学们,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在父亲的教导下,我持平了道德的这把天平,使他终究没有被这条诱惑的鱼而压倒。
34年的'人生旅途,作者不仅一次遇到了34年以前一样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想一想这些鱼都是什么呢。师自由说。
34年的漫漫人生路,我始终一如既往的将这把道德的天平是因为什么呢?
幻灯片出示:道德是个简单。
即使时间起来很难但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我在父亲不容争辩的严格要求下把那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了湖中的那刻起,我就已经获得了实践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但只要每个人心上一把道德的尺子就会在生活这本书是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
最后送大家一个词,板书:德者得也。
读:想想课文内容以及父亲的告诫德者得也,
让我轻轻的告诉别人:德者得也。
默默而坚定的告诉自己:德者得也。
板书:
放放!
德
德者得也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1-25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4-10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2-09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07-05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4-03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03-26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9-11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05-17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荐)03-09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