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1
一、教师引领,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杨老师在导入时,通过发射小火箭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小火箭内装有小苏打和白醋,通过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特性。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抛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出现什么变化?同学们通过实验说产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其中有一位学生说: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老师也不急着肯定或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你凭什么说这是二氧化碳。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明白,不能武断的判断一个新物质,做科学就要脚踏实地,养成正确的科学观。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两个对比实验,根据二氧化碳阻燃和比空气中的特性来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的二氧化碳。这也能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杨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比如说二氧化碳的特性是阻燃和比空气重。然而,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气体有肯多,杨老师下发的参考资料就呈现了多种气体供学生参考和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和误区。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杨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对新物质的猜测,通过两个对比实验验证,必须是符合两个实验才能证明是二氧化碳。谈后再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是什么和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小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本节课中有多个实验,有的小组一旦失败就没有材料继续观察实验,建议教师可多准备几份小苏打和白醋。
2.实验步骤的.讲解:在验证二氧化碳的两个对比实验中,为了节约时间和材料,两个实验室紧挨着操作的。教师应强调步骤,先把准备工作做好,然后再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反应,结果有小组出现问题,小棒一直点不着,等燃烧以来后,发现没有气体产生了,实验也就宣告失败。
3.知识的延伸拓展处:杨老师设计了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我建议可再可以延伸一点,让学生判断哪些二氧化碳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样也能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特性有进一步的的认识和升华。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2
今天钱老师在六年一班开《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实验课。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注重了学生的观察与描述:
上课,教师就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两种物质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表了自己的发现,很显然学生对白醋了解多一些,也能准确的发现白醋;而很多同学把小苏打误认为是面粉或淀粉,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校正,并询问学生对小苏打的认识。然后分组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和描述。通过观察,学生对两种物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教师多次提醒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注意了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并对猜测没有证实的做了问好。这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重点指导了学生实验操作:
本课有两次,操作方法不是十分的难,但是如果不按正确的方法操作,实验就会失败,就需要重来,因此教师特别注重了实验方法的指导,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观察。由于教师精心细致准确的指导,学生实验非常成功,学生汇报也非常精彩。
三、重视了实验现象的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冒泡说明产生了气体,究竟是什么气体呢?通过两次实验现象学生初步分析发现:这种气体能灭火,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根据分析,教师让学生推测这是什么气体?很多学生说是二氧化碳,教师马上指出这样的'特征不仅二氧化碳具有,而且还有许多气体具有,凭这些特征是不能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的。最后通过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弄清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由此而断定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唯一的遗憾: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呢?还是不是小苏打和白醋?需要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观察,让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3
我听了赵老师上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下面就该节课的主要教学特色和改进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要教学特色: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等一些科学概念。
1、赵老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严谨的观察态度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并对学生的危险操作进行了及时正确的引导。
2、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3、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2套实验方案。看不明气体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赵老师演示的实验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4、学生的小组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得很好,是值得我们这些科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的。
改进建议:
1、在做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试验中,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就提示学生观察发生反应时注意它们的温度变化,这点赵老师是在课快结束时补充说明温度会有变化的,而这个时候,因为反应物已经放置一段时间了,学生已经没法再明确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了。
2、在验证产生的物质是什么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因为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时候,用的量比较少,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较少,这样就影响了后面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前提醒学生可以适量的按比例多放点反应物,这样可以使二氧化碳产生的量多点,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相关文章: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评课稿04-0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经典10-02
《月相变化》评课稿10-09
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12-16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1
[优选]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02-13
[合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3
积的变化规律的优秀评课稿03-02
(热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