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冬天过去了,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诗歌,认识文中的生字、词。
2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我”对春天的向往。
3 、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懂得要像“我”那样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揭题: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
1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 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 、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自读课文,感知诗歌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2 、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师可适当引导,体会“我”对春天的向往,并将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
四、拓展与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进一步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读背《村居》。
3 、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4、 背诵诗歌。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同学们,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再随着作者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还想读读吗?
二、配乐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
1 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2 你还看见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样?
3 带着你的感受,再讲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三、读背古诗《村居》
春天多美呀!今年老师带来一首诗,让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古诗《村居》。
1、 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 、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学生写字。
1 、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那些自易错或较难写?
2 、重点指导:“散”、“融”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绿》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2、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带着秋苗娃娃在干什么的问题,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回答问题。
(2)课件演示“秋苗排着整齐的队伍”,想象自己见过的整齐的队伍。
(3)学生演示“悄悄话”,学生读词,然后重点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想象:秋苗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同桌交流。
(5)带着感受先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指名读,比赛读。
3、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猜测小草的妈妈是谁,指导读好疑问句。
(2)齐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小草到处生长的图处,让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3)师生、小组间赛读第三小节。
三、读第四小节,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课前观察的绿娃娃。
2、齐读第四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背诵全文(配乐)。
五、识写生字:“队、伍、话”,认识“阝”旁。
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绿娃娃快乐地生长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2、课外画绿娃娃送给自己的父母。
3、为绿娃娃做一件让它高兴的事。
板书:
树叶图
12 绿娃娃 秋苗图
小草图
《绿》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3、懂得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就会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懂得只要具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读书效
果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呢?你们注意过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的吗?
板书课题:6绿手指
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流利。
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读生字。
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
反馈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补充修改断意。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进行评价。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段。
2、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落
总结全文
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养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
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小结:这为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在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
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
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佳人会说什么?
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听写。
回顾课文主题。
朗读课文。
组内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馈学习情况。
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因为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而且连植物学专家都做不到,所以老奶奶家里人一致反对老奶奶做这件事。
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
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自由发言。
联系实际谈感受。
板书:
6、绿手指好园丁老奶奶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绿》教学设计4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问题解决与思考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 教学难点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播放英国民谣《绿袖子》)
师:有同学听过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回答)
师:是的,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国民谣——《绿袖子》。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绿》教学设计6
学生喜爱学习诗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技巧,所以对本诗的教学我设计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教学本文刚好是春季,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近文本。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文,自主识字,认会本课4个生字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
四、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他们仔细观察。
五、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欣赏文本。
六、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题。
1、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
2、今天,冬冬要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和她一起去发现春天的脚步,你愿意去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梦已被染绿》是一篇充满喜悦和向往的诗歌,它会让你联想翩翩。你们想不想读?(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喜爱之情。)
2、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读不通顺的句子怎么办?(交流自主识字的方法。)
3、组织学生满怀信心地练习读书。(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冬冬的欣喜之情。)
4、指名分小节朗读,齐读。(在读中反馈自主识字效果。)
(三)品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获取信息。)
2、分小节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第一小节:指名朗读。冬冬发现“嫩草吐绿”、“残雪融化”时心情怎样?你能把冬冬喜悦、自豪的心情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三、四小节:自由朗读。老师的安排、**的嘱咐说明什么?大人们都没觉察春天已经来到,“我”为什么能发现呢?(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细小的变化中去发现。)指名分小节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喜悦的情感。)
第五、六小节:齐读。冬冬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春天的快乐,你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告诉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快乐。)
(四)引导学生积累
“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冬天过去了,我的梦已经被染绿。”与课题相照应,体会其中表达的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绿》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平、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近观)(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坐观)(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不如原文好,改后句式重复单调。】
⑥对,原文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音韵铿锵,错落有致。
好,齐声朗读一遍,体会这种效果。
⑦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4、回读第2节,体会层层烘托的写法
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开头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先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景观,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白而发亮的梅雨瀑源源不断地为清亮的梅雨潭提供着清纯的活水;梅雨亭的特点使梅雨潭平添“奇”趣;天、云、石、草所透出的湿润和绿意,倒映在梅雨潭中,使她绿意更浓;尤其是“瀑流的撞击”使梅雨潭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才能形成“厚积”“平铺”之势,才可“蕴蓄着奇异之绿”。“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层层烘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5、抓人称代词的变化,揣摩情感。
①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物的格调与作者的情调是相默契的。(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是融积极向上之情于绿意盎然之景,反过来,借绿意盎然之景抒积极向上之情,“女儿绿”便是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丰富多彩,像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
5、再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一)比喻
(二)对比
坐在亭边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梅雨亭】 (四)拟人的方法
走到山边(坐观)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层层烘托
(远眺) (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绿》教学设计9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紫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纯洁……如果要我们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
绿色。
是呀,绿色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最能打动你,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悟。
要求:用“~~~~”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划出,作好批注,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五、读“人”
1.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课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喜爱和怀念之情?
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资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平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明确:作者怀念绿,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北平早日获得解放。这时的“绿”已经成为“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2.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在“爱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或内心独白)。
要求:
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六、拓展运用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向“绿”一样的人吗?
出示投影:用心灵演唱生命的歌曲——杨光
用脚趾演奏生命的乐章——刘伟
请结合文章谈谈这两人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王朝一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绿》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体会诗中的劳动场面;
3、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引入春天画面
1、同学们,在寒假里老师读了董宏猷的《十四岁的森林》。请大家看这本书末尾的一个片断,然后猜一猜:这是一本写什么的小说?(指名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
出示片断:
在黑风岭莽莽的大森林里,在黑龙潭清澈的潭水边,生长着一株三根大树枝并排向上生长的中国鸽子(鸽子树)。每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绚丽的火焰一样燃遍了黑风岭时,无数只洁白的鸽子便在大树上迎风展翅欲飞。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他们是森林的主人。他们与古老的森林新生的森林一道,装扮着谁也阻挡不了的春天。
2、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让我们“走遍青山碧岭,”让“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3、板书课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走进劳动现场
1、出示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荒山野岭 山岩裸露 荒山寂寞 烈日煎熬 青山碧岭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抖动彩翼 搭窝筑巢 碧波荡漾
指名朗读,疏通字词。
2、分小节进行朗读,想一想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讨论交流。)
3、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
三、披文入情,理清脉络。
1、同学们刚才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出现了两次?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指导朗读)
3、“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撒”写出了什么?(讨论、交流。)
4、指导朗读第一节和第八节,注意前后感情的变化。
5、齐读全诗。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读一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完成《习字册》,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
2、通过多角度的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蕴,伴随着对诗句的感悟,读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3、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对比阅读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的第一节和第八节,你认为感情上有变化吗?又怎样的变化?(指名说一说。)
2、这样的前后变化,在诗中,你能找出哪些词语?自己读一读,然后做一做标记。
(指名回答,读一读。)
二、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1、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往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的一幅容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指名读“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2、今天的“青山碧岭”又是怎样的呢?你最喜欢哪一节?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⑴我最喜欢第3小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对比:绿衣——绿袍)诗人通过“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阵阵林涛”写出了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
⑵我最喜欢第第5、6小节。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 “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⑶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三、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1、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春光灿烂的时候出行,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指名回答)这会使你想起什么?(春光就是一位丹青妙手。)
2、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无疆。)“染绿”能使你想到哪一首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起了哪首歌?(《春天的故事》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3、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春天在哪里?春天原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脚下。心动不如行动,看——“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让我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和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这首诗填进去,一起来唱一唱吧。
四、总结全诗,抒发诗情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对比—————青山碧岭
浑浊 裸露 寂寞 煎熬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碧波荡漾
《绿》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绿》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耳朵上的绿星》这一内容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诙谐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词汇量;其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与周围人相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所以这一内容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2、感受故事中小松鼠善良,美好的角色形象。
3、懂得同伴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事要替别人着想。
【活动准备】故事课件、森里背景图一幅、萤火虫图片粘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故事。
(师)小朋友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看,它会是谁呢?“身子真灵巧,穿件灰皮袄,尾巴当棉被,树上睡大觉。”(松鼠)幼儿猜出后,出示小松鼠画面。“嗨!大家好,我是小松鼠,今天晚上,森林里要举行一个音乐会,我要到台上表演唱歌,请小朋友快帮我想想,怎样打扮才最漂亮呢?”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各种打扮的方法。(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小松鼠出主意,对积极发言与有创意的孩子进行鼓励与肯定。)小朋友想的办法可真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松鼠是怎么做的?
(二)结合课件,分段讲述故事,边讲边议,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从开始至……小松鼠没有摘小草,走开了后提问:
(1)小松鼠来到花园里想怎样打扮自己?
(2)小松鼠想用小草编一顶帽子,它摘小草了吗?小草是怎么说的`?
(3)请幼儿学一学小松鼠美滋滋的样子。
2、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接着继续播放故事至……一定也很美。
(1)小松鼠又看到一朵红红的玫瑰花,它想怎么打扮自己?请幼儿一起做一做涂红嘴唇的动作
(2)红红的玫瑰花真漂亮,你觉得小松鼠会摘吗?为什么?
(3)谁来说说玫瑰花会怎么说?
3、在幼儿猜测的基础上继续播放故事至……又走开了。
(1)小草、玫瑰花是怎样说的?
(2)小松鼠为什么不摘花草,用小草和玫瑰花来打扮自己?
(3)“小松鼠懂得爱护小草、小花,小朋友喜不喜欢它呢?”
(4)小松鼠爱护花草,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起给它送颗爱心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做动作边利用课件画面展示效果)小朋友喜欢小松鼠,许多小动物也非常喜欢它,看,谁又来了4、继续播放故事至……悄悄地跟着小松鼠。
(1)这件事被谁看到了?谁知道萤火虫有什么本领?
(2)请幼儿站起来边做相应动作边学说故事对话。
(3)引导幼儿思考“萤火虫会帮助小松鼠吗?怎么帮呢?”鼓励幼儿对故事的结尾进行大胆地猜测。在幼儿自由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故事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奇特的事情?
5、继续播放故事至……故事结尾。
(1)小松鼠去参加音乐会了吗?
(2)当小松鼠轻盈地跳上舞台时,为什么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3)小松鼠耳朵上的绿星是从哪儿来的呢?
(三)再次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小松鼠变漂亮了吗?是谁帮助它的?
(2)同伴间互相帮助真开心呀!如果你是萤火虫你会怎样让小松鼠变得更漂亮呢?(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与想象)
(四)经验拓展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用萤火虫贴纸自由为小松鼠打扮,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比如把萤火虫变成了:项链、手表、蝴蝶结等等最后把所有作品展示在森林背景图上,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你是怎么打扮小松鼠的?”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与同伴一起了解萤火虫发光的秘密。
2、请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绿》教学设计15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不怕困难
满怀信心绿手指经过: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3-31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囚绿记》教学设计03-05
绿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06
梦已被染绿教学设计06-04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学设计04-02
西湖的绿教学实录07-29
《西湖的绿》课堂教学实录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