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08-04 15:48:09 其他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2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2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2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电视播了《新三国》,我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三国。

  义——三国的标签,《三国》义吗?看了电视剧《三国》以后,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

  每一次逃跑的时候,刘备总跑在第一个,不顾两个结拜兄弟,自己先逃。这就是义?吕布乃武艺高超之豪杰,却为了美女貂蝉,让父亲死在自己的刀下。这就是义?司马懿抢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诈。这就是义?

  很显然,我的认为是肤浅的。于是我又打开了书本《三国演义》,细细品读。

  说到义,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红脸关羽关云长,他武艺过人,人生最重一个“义”字。当年曹操在俘虏云长时,不忍心杀这位当代名将,还送了他一匹宝马——赤兔。而赤壁打败曹操后,曹操被关云长抓住,曹操已无力回天,但重义气的关羽却没有杀他,因为曹操也对他有不杀之恩,所以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就是义。

  蜀五虎中另外两元忠将赵云及黄忠,誓为保护祖国。每当冲锋时,赵云总是做先锋;每当回营时,赵云总是断后杀敌。而单骑杀千军救阿斗更是令人惊叹。黄忠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杀敌,这位忠臣为了蜀国,他拖着70多岁的身子骨征战,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这就是义。

  而蜀军师诸葛孔明,不仅才华出众,学富五车,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顾茅庐,令他感激不尽,誓为蜀国效劳一生。他的才华,展现在他的.功绩上: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当他已无力回天时,他还让士兵用木头做成他的样子,放在马车里,让人们以为诸葛亮身体还好,让敌人胆寒,放弃攻打蜀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蜀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上来。这就是义。

  《三国》中英雄无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展示“义”。作为一名现代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团结互助,活出自我,以现代人的方式诠释“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个英雄好汉灭黄巾从而创立蜀国,又出现三国鼎立而又归西晋的故事,细致生动的写出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而且,以曹操、刘备、张飞、关羽、孙权、诸葛亮等艺术典型的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决然不同的方式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页,并由此将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完这本书你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要想读第二遍。读时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你就生在那个时代,你就在和他们一起杀敌,你就在感受着他们的英雄情怀。不光如此,在你读第一遍时有一种感受,读第二遍是由有另一种感受,在读又有新感受。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三国演义》几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作之一,所以我建议大家找来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在酷热的暑假里,我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讲述的是蜀、魏、吴三个国家发生的纷争的故事。时间是从汉灵帝中平原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大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计谋都瞒不过他。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十分聪明,这便使周瑜十分嫉妒,想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与曹操水战什么武器最好?”诸葛亮说:“弓箭最好。”“没错,不过军中缺箭,早就耳闻您足智多谋,这件事您可有办法?”“没问题,我愿立军令状。”最后周瑜给诸葛亮三天让其供上十万支箭。什么也难不倒诸葛亮,在第三天的时候利用当时的天气、成束的草和二十只船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详细听了诸葛亮轻松取来十万多支箭后,大惊,感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呀!”

  读了这本书后,我决心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学识渊博的人,长大为祖国效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首,这里的故事也是最精彩的。

  在东汉末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黄金起义,官方发下榜文城招天下义士从军,刘、关、张三人相遇,在桃园结拜为异性兄弟。这之后才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黄忠计夺天荡山、刘备三顾茅庐等一线经典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这章。

  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在周瑜乘胜追击曹兵时,让赵云攻下南郡、张飞夺荆州、关羽占领襄阳,因为周瑜箭伤未愈,昏死过去;二气是周瑜用美人计,被诸葛亮识破了,周瑜追击,中了诸葛亮的`埋伏,逃走时,刘备的士兵齐声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气昏过去;三气是周瑜用声东击西之计,被诸葛亮识破了,大败。最后死于巴丘。

  这个故事告诉告诉我们做人要大方、宽容。不要心胸狭窄,以免得到周瑜那样的下场——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我无比激动的在此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狡诈的曹操,谦虚恭谨的刘备,严谨与聪慧的诸葛亮胸怀狭小的周瑜……《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性情,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笔者塑造的入木三分而读者读得更是痛快淋漓。

  故事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以智和勇来顺次展开的,不过我觉得智永恒是胜过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徒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承担不了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阿斗,整日饮酒取乐,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至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而忘返。谁会想到一个国度的统治者能做出这么的时移俗易的'事物来呢?

  暴虎冯河,大敌现时,只能抵死出征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吕布在白城门上的楼服从谋臣的计谋,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假如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物和关羽申说白,哪里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度,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名震江东。这样来看,从国度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情。曹操,欺负压迫老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雄霸江东。

  假如说魏国在魏蜀吴里计谋最强,一点儿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可以称作举世无双,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过两私人都有自个儿致命的弱项:曹操多心,司徒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一准是伏龙诸葛亮。他那傲人的机灵,熟练的兵阵,无不让后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点人物,不过我觉得都还不如孔明。吴,一个占领三江六郡的国家,能算做上是有计谋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时间的周瑜就记诵兵书,洞晓布阵。通过一番刻苦的尽力尽量,终于当上了水上作战部队大都督,总统舰艇兵。然而他太过于忌妒,死正当中年时。从这些个人物和国度我们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关紧性。性情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个儿的目的,只要踏塌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寻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一次,阴险狡诈的曹操派兵攻打东吴,用大船与他们交战,恰巧大雾弥漫。刘备的大军正缺箭,不过诸葛亮的机智帮了刘备的`大忙。他让士兵们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只船上点了几根火把,人站在船舱中。刚好大雾朦胧,曹军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再把箭集中起来就可以用了。几天后,这些箭都被用来攻击曹军了。

  真是大快人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7

  曹操是一个饱受历史议论的人物,褒贬不一,但需承认的是,能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霸业,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声明,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称霸于众诸侯之林。之前读课文中的《杨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杨修,在三国之中,杨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虽然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那毕竟是小聪明,作为一个文官,文不能胜孔融,智不能败贾诩,谋不能过程昱,计不能赢郭嘉,此人处于三国众豪杰之中,徒一庸夫尔。曹操杀掉杨修,并不会有多少损失,但这并不能就说曹操嫉贤妒能,相反,广纳人才是其无人能及的长处。

  举一例子,庞统,道号凤雏,与卧龙并称,是一位名扬三国的名士,卧龙亦称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先投孙权,孙权见其丑陋,拒绝收纳,转投刘备,刘备亦以貌取人,只叫他当一个小县令,受到冷落。然而赤壁之时,他投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入”,而且虚心请教,求他指点。后还“置酒共饮,同说兵机,殷勤相待”可见曹操爱才之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欲讨曹操,令陈琳草檄,陈琳数尽曹操之恶,骂尽曹操祖辈。官渡兵败后,曹操捕获陈琳,大家都劝曹操杀之,独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之,后得以进建安七子之列。

  刘备,仁德之士也。统领徐州,后归于曹操。曹一眼就看出刘备是英雄,众诸侯都不入眼,独赞刘备之德。不少人都劝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绝后患,曹操不舍,也许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也足见其爱才之极。

  关羽,世之虎将也。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以让他名声大振。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关羽,关羽约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将,一口答应,之后“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关羽,直至之后过五关,斩了曹操六将,曹操大肚能容,放关羽头刘备。所谓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爱才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若无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赢袁绍,华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说曹操阴险,狡诈,也不为过。三国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战袁术时,兵17万,粮食却极少,粮官王*入禀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后秘招王*入,欲借其人头一用,诬告其以盗窃官粮行小斛,以压军心,足见其奸险。

  蔡瑁,张允总领水军,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他们。事后曹操知道中计,但不肯承认,说其二人怠慢军法,故斩之。亦其奸险之证也。

  徐庶,是一名很厉害的谋士,愿效忠于刘备。曹操知道她的才能后,先挟其母,欲让她叫她的儿子归顺,却遭到徐母的`破口大骂,而曹操却模仿她的笔迹,致信徐庶,徐庶无奈,只得归顺。用计奸险,是其本性也。

  西凉一战最令人咬牙切齿。马超,韩遂进兵长安,连续大败曹操两场。曹操却用反间计,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们自相残杀,不战自溃。奸邪之极,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曹操的却有过人之处。三国中,有勇无谋者,徒一莽夫尔;有谋者,才是立国之要。刘备虽有关张赵马黄之勇,若无孔明,不可能开辟蜀之基业。而孙权,若无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他把持战局,不可能稳坐江东。相反,曹操虽说是谋士极多,但是很少见他们表现过。百家讲坛把贾诩夸得多厉害,可是赤壁惨败,渭水三战,夺船避箭,割须弃袍时,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郭嘉说得似乎很有大谋,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后为铲除袁绍的苟延残力立了点功,不可称强。在早期北方战场,破袁术,擒吕布,攻徐州,败袁绍,运用外部势力为自己创造优势,可都是他自己的谋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特别是在古代。有人说得很对,政治家,军事家,说到底就是阴谋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了《王允巧使美人计》、《关云长过关斩将》、《曹操煮酒论英雄》等等三国时期经典故事,我最优感触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讲述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的因素,巧妙的`借用曹操的十万支箭,真是了不起!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夜观天象,他观察到了三天时间的第三天早上有大雾,曹军看不清。他就在起雾的第三天早晨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制造进攻的假象,曹操怕中埋伏,马上命令弓箭手向江上射箭。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心里借到了十万支箭。

  《三国演义》书中的各位英雄,如朱瑜、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都自小热爱学习,博古通今,知天文、懂地理、明人心,是值得我们现代的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学习,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多读课外书本,拓宽自己的学习面,长大了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9

  我最喜欢看军事方面的节目了,但是阅读《三国演义》,却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番军事天地。《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侠人义士,作者极力地歌颂了他们的忠肝义胆,他们豪情满怀,为了朋友,为了正义的事,他们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

  《三国演义》中对于许多战争情况的描写,作者注重战争前期智慧的碰撞和谋略的较量,具有较高智慧的.人,运用高超军事谋略,有时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让强大的敌人退却,就像孔明运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一样,集中体现了智慧和力量。

  我们现代化的战争,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武器,而且在战争中,这些高科技武器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人力则好像只占了一个配角的位置。三国时代,智慧的角逐演变到现在,便变成了科技与生产力的角逐,但是在我们现代化的战争中,是不是也可以多多发挥智慧的力量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0

  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大名著之首—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些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打打杀杀。其实,细细品味一番,就涌出了名著的特点。

  里面的人物描绘得很细致、生动。比如说胆大心细的张飞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啊、保守稳重的刘备啊……数不胜数的都描绘了出来。还有一些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比如望梅止渴、料事如神……

  再说说里面的故事情节,有很多,他又是怎样发生的,结束的,都很清楚,好像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了故事里。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1

  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三国》便是如此。

  读得多了,心中便隐隐地汇聚一条大河,奔流不息,訇然作响。那飞溅的浪花远远地吹洒过来,霏霏地湿润了我的呼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这条喧嚣的大河中,有的人叱咤风云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而有的人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抑或别人的笑柄。这天壤之别,其中自有奥妙。

  于是,在我眼里《三国》便是一部演绎英雄之道的奇书了。

  一仁义

  三国中的英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非刘备莫属了。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曾语出惊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曹操虽有试探之意,但心中必定认为刘备具有英雄的潜质。曹操是察觉出什么端倪了吗?而后与曹操三分天下的,果然就有刘备。真的,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慧眼识英雄。

  但是,刘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形象。至少,在刚出山时。刚出山时,他形如一粒草芥。他并不像孙权那样,坐拥江东,已经有父兄打下了一片富庶江山;也不像曹操那样,官宦出身,家有余财,可以广招天下豪杰。没有实权,没有财力,没有资本,可谓一穷二白。但他从卖草席的一介凡夫到灭黄巾军的大将,又到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雄人物。

  我以为,这不是仅凭一个诸葛亮和几个将领就能做到的,问题的关键还在刘备身上,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手下将士提议弃民而逃,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携民渡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闻所未闻了。这样的代价是什么?是被曹操大军赶上,几乎使他全军覆没,也几乎使他丢掉性命。很多人认为,刘备此举假仁假义收买人心。可是,那种危险时刻不去保全性命,而去博取民心,好像不太可能。似乎唯一的解释,是他真的仁义。

  因为“仁义”,才使他不忍心抛下跟随他的百姓。因为“仁义”,才为他赢得民心。民心所向,想不成一番霸业也难。《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语道破天机。其实“仁义”并没有那么高深,只要心中有爱,“仁义”就在身边了。只可惜,城市飞速运转的表盘拖着时代庞大的虚影步步前行。霓虹灯的光华暗淡了满天的星星。人与人之间更是充斥着不满与猜忌。

  有人说,要做到“仁义”谈何容易呢?

  如果你看到衣衫褴褛之人眼神因为饥渴而黯淡无光,不禁伸出援手。我想,这就是最简单的“仁义”吧!不要在意是否会受骗,不要在意别人如何评说,只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行正义之事。这就够了。

  不顾一切做有仁有义之人,这也是英雄。

  二抗争

  曹操,三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尽管《三国》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作者把他作为反派人物,描写成大逆不道、奸诈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小人。

  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这话于我有戚戚焉。

  遭到张邈和陈宫背叛后,他曾一度无家可归;征战张绣时,他失去大将典韦和子侄,差点自己被杀;马超、韩遂举大军叛乱时,他混迹于乱军之中,被迫割须弃袍才逃得性命。

  曹操一生的道路布满荆棘。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过去的就过去吧,人是要向前看的。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达到人生的制高点。或许,他深谙这一点。于是,在长年征战生涯中,他遇到困境从不退缩、从不动摇,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搏击长空。最终,他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英雄不问出处”,每一个英雄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一段辛酸史、抗争史,只是不为人知罢了。不由得想起曾经有一个老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边缘,与鲨鱼斗智斗勇,即使最终只拖回一具庞大的鱼骨,却始终高抬着不屈的头颅,好像君临天下的王者。海明威先生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笔下的这位老人,不正诠释了这点吗?他那决绝的背影,同样成为永恒。

  一个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一个垂垂老矣仍挣扎在生活的底线。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啊,其实他们却有着相同之处——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地抗争。如暴风雪中的一棵苍劲的老松,不倒,长青。他们都有一个名字——英雄。

  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怨言。时常学习是不轻松的,考试是不如意的,生活是不顺利的……但我们如果有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抗争的意识,何愁不会雨过天晴呢?学会抗争,做回自己的英雄。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这便是我想说的话了。

  三谋略

  俗话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中的英雄便比水浒的多了几分睿智。好像谋略是英雄的标签。没有谋略的人,是不能称为英雄的。像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勇而无谋,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最终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

  正如曹操所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营私结党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在《三国》中,曹操富有心机,老谋深算。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耍出“割发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却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奸诈之徒”的恶名。

  虽然,曹操计谋阴险有损英雄形象,但绝非有勇无谋之人,称霸一方顺理成章。可称刘备是“腹有良谋”的英雄,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感。其实,从煮酒论英雄这一回合来看,刘备以惊雷掩饰自己被窥破身份的恐慌。其随机应变能力,堪称一流。以种菜浇花的韬晦之计,瞒天过海顺利摆脱了曹操掌控,不得不说刘备腹有良谋。只可惜,刘备后来的光芒被诸葛亮掩盖了。或许,是刘备精明地意识到诸葛亮的才华,甘愿做一个幕后的主人呢?这何尝不是“大智若愚”。所以说,英雄不能缺少谋略。缺少谋略,英雄似断了翅膀的雄鹰,难以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

  我想,梁山好汉一直都是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拼的是一身的武艺。谋略不足,而武断有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悲剧。好汉与英雄之间,只隔着一层谋略啊。

  “勇”和“智”之间本来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想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非智不可。

  历史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无数的英雄化作长河的浪花,奔流而去。是非成败,转眼便烟消云散。一页翻过,便是世事沧桑。

  可是回首相看,眼前飞扬的还是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那是携民渡江的刘玄德,那是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那更是虽在演义中留下恶名却功在千秋的曹孟德……

  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些争论似乎永远没有答案。但又有何妨呢,英雄演绎的英雄之道在千年之后依然浩浩荡荡,让每一个读到这些故事的人为之心驰神往。

  《三国》,一首演绎英雄之道的诗。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里面的精彩故事都讲述了一段典故,有重大的寓意。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一章节,周瑜由于各种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费心地去设计除掉诸葛亮,让他十天之内去找十万支箭,诸葛亮自信的说:“我只需要三天”,他下了军令状后,找来鲁肃做了一艘船,船上左右两排扎了很多的稻草人。次日,由于天下大雾,视野范围小,曹操看不明白敌船上的情况,随即下令向诸葛亮的船只射箭,殊不知,刚好中了诸葛亮的借剑之计。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证明自己的聪明才能。

  学习了这个典故,以后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睿智,遇事冷静,自信。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3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进两百个人物形象,此书的作者罗贯中将三十六计融汇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我喜欢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语句也富有很深的含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再说我喜欢的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书中的情节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书中人物的优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4

  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玉。只有放低自己的身价,虚心求教才能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答案。我们看一看历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谋士许攸计谋高明,若袁绍能虚心求教,让其才能充分施展,就不会使自己中了曹操的计谋。许攸在绍营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无奈之下才决定投奔旧友曹操。

  而曹操会因他曾为绍军谋士而不待见他吗?恰恰相反,曹操心里清楚地知道,了解许攸,知道他定能助自己成就大业,遂“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种种行为与袁绍所为大相径庭。也正是因为曹操能谦虚地礼待许攸,才能烧尽敌军乌巢粮草,转败为胜!此足以见“沉下来”之重要!

  纵使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以高超武艺纵驰沙场,一副方天画戟让敌军望而生畏,却孤高自傲,以“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不听陈宫之言,最终素有“战神”之称的吕布殒命于白门楼。每阅此章节,未曾不叹息:若你沉下心来,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历史将被你改写啊!

  再看那曹军辕门外,一个谋士一样的人被五花大绑,刽子手正准备行刑。仔细一看,才知是谋士杨修,你虽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却锋芒过露,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聪明反被聪明误。每览此情节,未尝不叹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自己的骄傲中走向毁灭。若你能沉下心来,也必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受人敬仰。

  从之前的敌对关系,到对他信任有加,曹操这种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的态度着实教人佩服,贾诩的出现,对曹操的帮助太大了,而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就是赤壁之战后的大败。可见沉下心来,虚心求教之重要。

  沉下心来,亦表现为不张扬,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最终得到了善终。土沉下来,会变成土壤,成为瓜果飘香的园圃,而同样是土,浮起来会变成尘埃,成为人人厌弃的废物。其实,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谦虚做事,才能成就大事。

  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许多。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懂得的比他人更多。因此,沉下心来,虚心求教,学会聆听,你就能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物,往往有所遗落,但听取他人意见,可以收集到我们自己所未思考到的事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静下心来是充分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成功者善于聆听,他们的谦虚来自于高度的自信,那些自命不凡,心胸狭隘的人,他们的自信实际上是自负、是无知,原本的无知会因盲目而更加无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之路如此漫长,谁又能保证自己完美无缺,不犯错误?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你才不会因一意孤行而使自己发展受限。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5

  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看完《三国演义》,看之时觉得这次一定要写篇大读后感,但提笔之时,又不知从何着笔,思来想去,觉得只能找个人物写写算了,但大人物写不起,小人物又知之甚少,看来就挑个不大不小的"五虎上将"之外的魏延小作评议。

  打从小看电视,就会分个敌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也是,总是站在刘备、诸葛亮一边,打仗都看他们赢,刘备的人最讲义气,但后来出了个叛徒,真是厌恶死了。但今天又看《三国》,却找回了另一种认识,似乎不再厌恶这个叛徒了,都少还有点同情与抱怨。在三国里,魏延也是一个讲义气、识时务的英雄。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魏延的结局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诸葛亮的用人也占有较大的因素,自魏延投靠之时,诸葛亮就认定此人必有反骨,所以后来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始终没能改变诸葛亮对他的看法,甚至是在魏延出的某些主意上,诸葛亮还心存疑惑和偏见。诸葛亮晚年,不管是在打仗还是用人还是有些不是很英明的举措,有点可惜,但魏延更可惜。

  借此机会祝愿所有群友及家人: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吉祥如意。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6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我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我不犯错误,不就应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就应因为自我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就应为自我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必须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我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一样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7

  在暑假里,我又详细地品读了一遍白话文《三国演义》,把从头到尾一些细节都记住了,从而有了更多的感受。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互相争斗,最后被统一归为西晋的故事。故事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有义薄云天的关公,有关爱百姓的刘备,有骁勇善战的吕布,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这些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有几个人物更让我无法忘怀。首先是刘备。在曹操挥军南下,正要到新野是时,是刘备心系百姓,带领百姓和众人一起走到了江夏。后来抓住敌将时,都是仁德为先,残忍为后。为匡扶汉室,经历千辛万苦,但最后因阿斗懦弱无能,让刘备的'基业毁于一旦。

  其次是诸葛孔明,他神机妙算,重情重义,为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在诸多战役中屡建奇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精忠报国,将毕生的能力传授给了姜维,在最后的六出祁山,五丈原之战中归天。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怎样取得别人的信任,怎样名扬四海。我以后也要向诸葛亮等人一样:不要放弃,不要轻易叹气,要坚持到底,好好学习,将古人的这些美好品质发扬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8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都让我佩服不已。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所以我觉得诸葛亮所具有的品质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且口才了得。骂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证。王朗本欲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不战自退。谁知没有说退蜀军,自己反被诸葛亮说得理屈词穷,最后甚至被诸葛亮骂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人说得好:"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为蜀国立下无可比拟的功劳,甚至在死去之后,还能以木偶退兵,用锦囊计杀死魏延,其洞察天机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呢。

  诸葛亮自出茅庐之后巧施妙计屡试不爽,指挥作战无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所托,竭尽毕生精力效忠蜀国,实在是百年难遇的良臣谋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9

  在夏至的尾巴与即将迎来成熟的秋季的交接之际,我们通过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穿越了时空缝隙,在一个个古朴的文字间结识了一群饱受争议的英雄豪杰,他们或许被人高声歌颂,也或许被人以刻薄的语言所嘲讽,但是或悲或喜的结局也为他们各自或短或长的人生点上了或轻或重的最后一笔。

  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看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我看完一本《三国演义》后,我特意上网搜索了关于关羽的各种评论,有人说他居高自傲,有人说义气凌云,也有人说他椎鲁。其实这都是他。

  然而最令我刻苦铭心的还是那个豪放自傲的他。在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而袁绍对此毫无对策时,关于主动请缨。却因身份卑微而被人轻视嘲笑时,他毅然潇洒的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们恼人的轻藐。不轻不重的一掷,地上人头,桌上温酒,立者,高傲,自信,不可一世。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历来被人所称赞的精彩片段,无需过多的描写却能让人不禁浮想到他打斗时刚强有力的风姿。

  在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手上皮肉绽开,白森森的骨头,哗哗直流的血,观者都寒心,而他却可与兄弟喝酒吃肉,谈笑下棋,从容豪放的笑声掩盖住黑血滴落的声音。那种对痛楚无下限的极度忍耐,是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到的?他的这种豪豁与淡定是我最想摘取的星辰。屋外细雨飘飘,屋内喧哗不断,桌上一滩血,石地斑斑红,坐者,谈笑自若,置身事外。

  在曹操惨败赤壁之后,狼狈逃经华容道之时,无路可逃的曹操只能请求埋伏在此的关羽念及往日情分放他一马。书上写的皆是重情重义的他“心一软”,便放了曹操。而为什么不是“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挣扎”,他放了曹操。或许在我们这些早就熟知结局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等于为自己生命的'终结下订单,但在我看来去不尽然。正是这份重情重义造就了他光辉璀璨的一生,这份纯粹的性情也许把他引进了一条注定悲剧的路,但是却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迪——独属于英雄的情义与坚持。竹林萧萧,微风飒飒,骑者,脸色凝重,眉头紧蹙,默然颔首,背身离去。

  在麦城,在他最后一场战役,不敌的他被曹操和孙权联手杀死。

  他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叱咤风云,孤高自傲。想通过浅薄的语言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喜怒哀乐,看看他的身姿,听听他的笑声。希望以此读到他的高傲,坚毅,坦淡,重情,能在夏日的某个午后忆起他的种种,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毅然往前,无论过失,若他一般。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0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读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等都令我回味无穷,值得沉思。

  当读到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时”,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对百万敌军,岂能掉以轻心?我生怕他们会闯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诸葛亮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紧张,自己的计谋就会落空,敌军就会看穿城中无人,马上就会闯入城中四处破坏,老百姓会遭殃,所以他要放松,镇静,沉着,不能让敌军看穿。于是,他若无其事地在城墙上弹琴,优美动听的琴声四处响起。敌军见了,以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轻举妄动,退走了,这时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惊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又读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紧张起来。甚至汗毛孔都张得大开,生怕大雾突然散去,诸葛亮暴露出来,来不及返回就被消灭。但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因为雾太大,看不清对方,所以诸葛亮只把那几个稻草人立在船上,一个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就换下一个船,这样来回交换,就轻易把十万支箭拿到手。等雾散了,诸葛亮早就跑得没影了。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这都是源于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经历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风筝挂在了一棵高高的树上,我想把它够下来但够不到,我又不会爬树。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一个足球飞了过来,刚好碰到风筝,风筝因而抖动了一下。我触景生情,受到启发,就拿起几个小石子,用力向风筝砸去。终于,风筝被砸了下来,漂亮的风筝完璧归赵。

  还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许是因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里,我在水里扑腾,“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水,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时的冷静,我便冷静下来。因为我离岸边很近,我就双手伸平,扒住了地,终于停了下来。等我上岸后,我真想谢谢诸葛亮,是他让我化险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过读《三国演义》,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只有冷静下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1

  我读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哭有笑……

  当我读到赵云大战长坂坡的时候,随着那一个个生动的文字,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三国时代,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看到赵云自己一个人抵挡着三千多个敌兵时,我特别佩服赵云的这种勇气和不惜自己生命保护自己主公的儿子的精神。

  我看到曹操杀吕布的时候,不禁流下了眼泪,为吕布的英年早逝感到悲痛和惋惜。在曹操杀吕布的'那一瞬间,我好像感觉到了吕布所有的痛,我整个人仿佛沉浸在三国的世界中。读完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曹操。以前,我只觉得曹操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现在我认识到曹操残忍、无情、自私的一面。

  读这本书时有哭也有笑。当我读到刘备和曹操大战三天三夜,依旧没撤兵时,我特别希望刘备能够胜利,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第二天读的时候,刘备好像没有曹操那么大优势,我预测如果不出意外,曹操这次应该会胜利。但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赵云出马扭转了战局。我好像感受到了,刘备心里的高兴和那种不容易。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我看到了人自私和残忍的一面,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以高官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对她来说,敌人的刺刀不算什么,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有人说:”现在我们太小,不能像这些战士一样,但是却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做到坚定不移:比如说解难提,许多人想了一会儿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坚持就能破解出,这就是坚定啊!”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可以像关羽一样,坚强不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

  关羽的精神与他的尊严,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夏日,趁着凉爽的晚风,一个人独自乘凉,悠闲而自得。打开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像徜徉的海水般奔流不息,波兰起伏,其音调扣人心弦。

  冷风迎面而来,我抬头仰望着天空,看见群星闪耀,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涌动,朦朦胧胧的,一场帷幕映入我的眼帘。眼前浮现了一个硝烟四起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朝政衰败,奸臣当道。天下三分,曹操扶天子以令诸侯,杀董卓败袁绍,虎踞中原。孙权挟天险而望中原,龙盘江东。刘备至贤至德,乃东汉皇室后裔,胸怀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志,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但恰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我,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刘备帐下的一员大将。

  为此,主公三顾茅庐,邀孔明出山。孔明深感其诚,决心辅佐主公。在其帐下运筹帷幄,点兵派将,贯看春风秋月。从此,刘备形势大逆转,经过了赤壁之战一役,战势峰回路转,曹军大败,蜀军实力大增。几年之后,蜀国兵强马壮,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作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要不了多久,只要坚持军师的联吴抗曹政策,中原将唾手可得。可是,感情迷失了方向,动摇了真理的抉择。

  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结义后,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幸地是,关羽被吴国的.吕蒙所杀害。主公大怒,不停军师的多番劝阻,誓灭吴国。为此,兴兵百万,御驾亲征。但是使不得如意,双方交战,必有一伤,将上死伤无数,横尸百万,主公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近在咫尺的梦想,又陷入了万丈深渊。

  伐魏大计,任重而道远。诸葛丞相为完成主公所未了之心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挥师北上。眼见就要大获全胜,可恨那刘阿斗枉信奸佞,不明是非,召丞相回朝,所以又功败垂成了!这真是可悲又可叹阿!

  丞相虽然神机妙算,却也过于谨慎。自马谡街亭失守后,他更是不相信任何人。他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心力交瘁,悲歌五丈中原。见到这一幕,我不禁潸然泪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何等的遗憾啊!

  丞相去后,魏延等纷纷造反,蜀中经此一战,兵困马乏,即使有丞相的传人姜维把持要塞,但始终难以力挽狂澜,大势已去哉!魏军反击,汉中临危,到处是残亘断壁。眼见着将士们一各个倒下,我心痛不已。在一次的运粮中,我军受伏,全军覆没。作者为这次的运粮官,我只有孤军奋战。一支离弦的箭似豹狼野兽般飞射而来。我心悸未定,“刺”一声惊天动地,一股剧痛涌上心头,顿时血液四溅,倒于马下。

  冷风拂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急促地喘了口气。余悸未定,原来是南柯一梦。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谁胜谁败又何所谓呢?战争,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七兵马革裹尸,蒋军战死沙场。这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带来的灾难罢了。到如今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坯黄土。

  感悟伤吾怀,抚膺长叹息。

  音乐声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4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5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7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4-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5-3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2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