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随笔

时间:2023-05-19 11:27:21 教育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随笔精选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育随笔精选15篇

语文教育随笔1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种历练,在评课议课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前段时间执教《黄鹤楼送别》时的深切感受。

  这是一篇“文包诗”,文章是古诗的背景,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三方面。为了理解得更深刻些,我搜索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阅读了多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自认为胸有成竹。但在试讲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1、引导孩子们读文体会两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汇报时有孩子直奔文章末尾,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赵老师告诉我,交流时要有调控。

  2、教学语言随意,要求读,展示时却让孩子演,有些为难孩子们。王老师告诉我每一步的教学要干什么必须心中有数。

  3、对学生的评价语起不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4、对教材的`理解没有高度……

  经过多次修改和推敲之后,我登上了公开课的讲台。读诗,解诗意,想意境,悟感情,虽然每一步的教学我都清清楚楚,但教起来总感觉有点费劲,教学时间前松后紧,教学任务完成不充分。要老师告诉我,诗题的理解花费时间过多,可以在回顾课文内容之后顺便解决。另外,教学过于理性,侧重古诗,朗读课文时间少,有些教学环节重复。这些点评实实在在,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两位师傅和我一起分析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该怎么问,怎么导。每试讲一次,我都要征求同组教师的意见,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四次试讲,四次反思,我的教学思路逐步明朗,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都心中有数。又一次面对外校的听课教师,我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心中无比高兴。因为我明白每一次登台不仅仅是对自己和孩子们负责,更是对学校负责。

  在磨课中成长,感谢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实验小学真的是个大熔炉!

语文教育随笔2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12年。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另外,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因此,课后的练习设计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同时,课后练习中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的习题又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快乐和成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语文教育随笔3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咱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照掂旎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咱们开始引导先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奇光异彩。 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_zhu3)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折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Н,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咱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折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先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蜻蜓点水的冷落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坡键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咱们觉得不论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折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支是无功而返。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咱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咱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先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掂忑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惟独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根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先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先生的生活理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先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先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育随笔4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语文教育随笔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五、设计联想、想象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育随笔6

  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能找到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读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读下去,达到透砌理解。过程得当,能理解得顺,理解得深。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讲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要熟读。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使学生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课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联系课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能写就不说,能说就不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段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1、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

  2、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少三年级语文教育叙事优秀范文合集四

  最近我班的小朋友总是犯点小错误,总是惹到自己发火。人常说,当你生气时,要数到100再说话。现在的自己,好像动不动就冲他们大声训斥,自己也知道不对,应该多夸奖少批评,多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此也在努力改进,也在努去当好一个“启蒙老师”。

  今天,我班正指导写字,突然一个小朋友不知怎么着了,竟然打起了响,仿佛在安静的班级中扔出了一枚炸弹,顿时班内有些混乱。本来心情好好的自己,心情像突然被风飘来一团乌云,“阴天”即将也要打雷了。该怎样说,怎样教育呢?虽然是那么想,但是“愤怒的火苗”还是终于被点燃了,我把学生狂吼了起来。事后自己也挺后悔自己那么做。这些孩子还小,为什么当时就不能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呢?

  是啊,何不应该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心,多一些爱心,把学生当做神来对待,谁不偶尔犯点错误呢?

  想了很久,我决定放下教师的架子,并向那位被我发火的学生道歉,并且教导他以后如何去做。当时孩子被批评的时候,只是低着脑袋,但是听了我的道歉和教导后,眼中充满了泪光,这时,我的眼中也是如此。

  我知道他们现在虽小,但是他们已经有些懂事了,他们都是一个个小人儿,懂得老师的苦心了。

  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作为一名新老师,再苦再累,心里也顿时感到知足了。我啊,希望他们这些孩子可以在快乐中学习,懂得成长中应该知道的做人道理。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偶尔还能想起我这个老师,想起我是爱他们的,是希望他们都好的老师。

  也许“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老师们不要太禁锢他们的思想,形成定性思维,还给该属于他们的童年时光,多给他们一些自己的自由思想空间吧!

语文教育随笔7

  现在语文教学必须有:创新性;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活动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主体性;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学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整体性;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激情。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

  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古诗和散文、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我觉的只有在教语文中朝这方面来发展,才能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语文教育随笔8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

  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语文教育随笔9

  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语文教育随笔10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生活。特别是依托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的走进了新课改。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法教法革新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本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新课改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课件、学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借助共创动画这一软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所编的故事制作音乐动画,受到来校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语文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语文周报》、《中学语文研究》、等报刊杂志学习,向《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目前,网上的一个个教育随笔记下了我们与新课改同成长的经历,到手的一张张论文获奖证书,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新课改。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我校身居崇左市西北角,地处农村,远没有良好的城市科研条件,但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投身新课改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践的弊端,竭力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2、与学校中心活动相结合,在我校开展争创绿色校园的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污染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上网查找环境污染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了身边的环境污染状况,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了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信心,市电视台曾对我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作过报道。

  3、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上网、去图书馆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创办黑板报、手抄报及电子小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4、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网络世界带给学生和教师源源不断的交互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脑本身就是一张网,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家长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社会生活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们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办了两期学生家长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共创动画软件,努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引导学生踏入社会,走进生活,迈进自然,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了解自然,服务社会和改造自然,受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语文教育随笔11

  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的。

  《黄山奇石》这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文字浅显易懂,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能轻松理解课文。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呢?用活教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成了我设计这节课的立足点,并且紧紧围绕朗读、想象、描述展开,让学生学得有趣、有味!创造是一种美,异想天开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永远也不会有创新。

  本节课设计本着不拘泥于教材,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巧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想象,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比如我让孩子们想象“仙桃石”、“猴子观海”、“狮子抢球”等奇形怪状岩石的来历时,课堂掀起了一个个小高潮,我班刘颉涵想象说:“森林之王老狮子要退休了,想选一个接班人,于是就让两只最强壮,凶猛的年轻狮子来抢球,谁先抢到球谁就是森林之王,两只狮子抢了好久好久也分不出胜负,最后筋疲力尽了就变成了石头”。其他孩子也浮想联翩。也许孩子们的想象是幼稚的,不尽人意的,但却是丰富而又美好的,既有所学知识的运用,又有突破常规的创见,创造的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孩子们边想边表演,乐在其中。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更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当然通过这节课也反映出了我的很多不足:没有充分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点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学生资料搜集得十分有限,课堂上不能广泛地进行交流,老师自己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指导学生的朗读没注意方法的引导。我想只有通过老师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才会有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语文教育随笔12

  在与孩子们相伴的日子,在边揣磨边前行的路上,专业成长在提升了一步,随之心有点滴。

  一、检查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年级的识字量之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每一堂课刚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随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是表扬(如评选预习之星)。这样以来,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小兔,他们是既希望被老师点到又怕被点到。于是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请中下游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偶尔也请比较好的。让那些在家里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够在老师检查别的同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尽量多的汉字 。

  二、多维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感受其中的教学理念,我深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学文,并通过个人、小组、分角色读文等方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探究主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多维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引领他们通过多读、多写、多说、多听、多交流、多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备课时,领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的主动权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课时,相信学生,根据不同内容,合理的“引”,关注关注心灵的碰撞,智慧火花的迸溅,学生灵感的生发,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化解重点、难点,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达到学习的愉悦、快乐之目的。

  三、利用艺术魅力,创造美丽的课堂。

  对于刚从一年级走进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习惯是直观的,孩子的天性就爱动,上课不到十分钟,他们的手就控制不住,但他们比高年段更有表现的欲望,特别是表演欲望、动手的欲望,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或是穿插进歌曲、游戏,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育随笔13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努力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漠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现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绘的蕴涵深意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的《背影》、搏击风浪的《海燕》、生机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戏》都给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是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情感来领悟作家的情感脉搏,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家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艺术风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蕴,在审美的娱乐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段:回忆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样说的?做了些什么?神态怎样?可以看出什么?当时自己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对文中情感领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发情趣

  教师在挖掘语文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处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与体会,这些体验与体会跟作品中的某种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使他们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感性入境法。初中学生限于知识与阅历的因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了解,使之觉得久远而陌生,难以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用感性的方法使学生对陌生的生活情境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比如《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法国,历史又久远,学生对人文地理和战争背景知道甚少,于是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普法战争以及当代战争的文献资料,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以当代战争带来的危机和惨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失去国土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2、平移入境法。入选课文的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是时代久远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环境,总能从现实生活的身边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和环境找到情感共鸣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的是新疆的一个仙境般湖泊在逐渐消失,学生体会不甚深切。于是我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学生不仅感悟深切,还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情感共鸣。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平时不怎么关注而已。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认识人物,体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龄与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

  ①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动如何?

  ③为什么在父亲的指导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讨论时学生发言活跃,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难,实现成功的道理,切实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对课文的人物环境、情况等具有深入地认识和体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中感悟人生,从作品中学会认识如何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己所以我几乎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都要求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作用。如学习《居里夫人》后,你认为居里夫人哪一点品质对你最有启发?学生意见很多,但都针对自己的人生实际,入情入境,既启迪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

  三、历练语言、美中含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雕刻描写的。几乎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真、善、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因为教师的语言可以从不同程度感染学生的感情,特别是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和恨。文体和内容不同的作品,教师的声音语调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层层深入,渐入高潮,读时语调要步步上升,如同登台阶,有的作品对比鲜明,色彩斑驳,读时要精心安排。以诗歌为例,绘声绘色的朗读对体会诗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情感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教师是指路明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

语文教育随笔14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大,对我而言确实如此。论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过沉重。我踏上教育征程仅几年而已,对于此,我几乎没有资格和经验去谈论,但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大家见谅!

  首先,在新课程方面,都说新课标明确指出,上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我也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往往我在运用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总有缝隙,不太连贯,听了一些讲座之后,我觉得师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不过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肯定是占着主体作用,光凭学生空想,动脑筋也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而在训练重点、拓展思维时,学生就占了主体,此时的他们就该顺着老师的思维训练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更加严密呢?

  其次,做教师者,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幸福,充满甜蜜,才能将这份快乐洒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内心充满阳光。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先确立班级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支配自己,將惩罚蘸满爱意和智慧,然后做一个善于搜集、整理和保存资料的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才能让师生共同幸福起来,为班级未来共同奋斗!

  然后,语文的教学评价手段太过“仁慈”也不行。每位教师都想爱自己的学生。无论好与坏,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很多,但不乏有个别学生一无是处,这会激怒理想性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永远不发脾气,如果真成这样,学生则是在家在校都是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对他们的将来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小的惩罚渗入其中,让他们了解是非对错,黑白分明。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作文教学。本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更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认。孩子们以往都只会模仿、背范文,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在于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果将具体的情境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丰富的活动纳入教学中,学生们一定兴致高涨,那么成功的作文教学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所提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简单想法,能否实现,端看未来的教学方向如何发展,如果真能实施,我真心感到高兴。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之路能更宽阔、更广袤!

语文教育随笔15

  前天的语文课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最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最喜欢课文中哪个“妈妈”的办法,为什么?他们表现得很积极,有几个孩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煜琦说:“我喜欢豌豆妈妈的办法。我觉得豌豆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好可爱的样子。”她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刚张口说了一个“豌豆”马上就改口将话说完整了,我还仅仅将要提醒她把话说完整的念头在脑子里一闪而已。大力表扬她表达清楚完整,理由充分。

  翰林眨巴着眼睛站起来大声说:“我喜欢苍耳。因为她给孩子准备的是铠甲!”这就是小男孩儿的天性!我深深理解。

  泽远高兴地站起来用清亮的嗓音告诉我们:“我喜欢豌豆妈妈,我觉得她(豆荚啪的炸开)就好像生孩子。”仔细一想,还真的很像!多有趣的想法呀!

  思捷高举着小手终于争取到了发言的机会:“我喜欢苍耳。因为它们还会粘到我的裤子上。”我小时候跟叔叔到他们班上去玩,他们班男同学把苍耳揉到我的头发里,害我疼得要命,从此不太喜欢苍耳。可是这不能代表我的学生也不喜欢苍耳呀——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尊重!

  腾阳小朋友睁着期盼的眼睛望了我好久,手也举了好一会儿了,我一个眼神示意,他马上心领神会站起来:“我最喜欢蒲公英。”“哦!为什么呢?”“因为我从来没有玩过降落伞,我想玩降落伞!”他的理由发自肺腑,真实童趣。

  由于时间关系,无法让更多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这些,你瞧,就够让我开心的了!用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真的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昨天外出比赛没有上语文课,只布置他们抄写了两篇范文。第四课古诗两首前天回家要求预习,昨天让他们试着背诵。于是今天的第一节课堂上首先就邀请他们背诵,表扬他们背诵得好。然后或请学生或自己适当点拨或课件辅助一起大致了解诗意,期间不断夸奖他们爱动脑筋、预习认真,诗意大多都是通过他们的积极思考理解的,不断受到表扬的他们学得越发带劲儿。再用吟诵法叫他们吟诵。整堂课一直感觉他们都非常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自己也觉得上得很轻松愉悦。下课后,我还在讲桌边收拾东西,煜珉凑过来问我:“刘老师,怎么这节课这么短呀?”抬眼看见她睁着亮晶晶的眼睛不解地望着我的神情,真的很想亲她一口。“因为你学得很认真、很快乐,所以时间就不知不觉悄悄地过去了,你就会觉得好像时间变短了呀!”我抑制不住心里的得意回答她——这可爱的小家伙的感受居然和我一样,这就是师生心有灵犀吧!她和旁边站着的几个孩子都笑眯眯地点点头。一天工作的愉悦从此刻飞扬。

【语文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育随笔04-12

语文教育随笔05-17

语文教育教学的随笔05-10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05-14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感言06-19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04-28

语文老师教育随笔04-02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04-03

语文教育随笔精选15篇04-12

语文教育随笔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