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随笔

时间:2024-11-11 03:27:04 教育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随笔集合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育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育随笔集合15篇

语文教育随笔1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生活。特别是依托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的走进了新课改。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法教法革新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本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新课改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课件、学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借助共创动画这一软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所编的故事制作音乐动画,受到来校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语文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语文周报》、《中学语文研究》、等报刊杂志学习,向《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目前,网上的一个个教育随笔记下了我们与新课改同成长的经历,到手的一张张论文获奖证书,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新课改。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我校身居崇左市西北角,地处农村,远没有良好的城市科研条件,但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投身新课改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践的弊端,竭力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2、与学校中心活动相结合,在我校开展争创绿色校园的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污染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上网查找环境污染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了身边的环境污染状况,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了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信心,市电视台曾对我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作过报道。

  3、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上网、去图书馆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创办黑板报、手抄报及电子小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4、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网络世界带给学生和教师源源不断的交互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脑本身就是一张网,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家长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社会生活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们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办了两期学生家长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共创动画软件,努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引导学生踏入社会,走进生活,迈进自然,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了解自然,服务社会和改造自然,受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语文教育随笔2

  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语文教育随笔3

  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家长打骂教训孩子,我们从来都不曾想过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你真没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

  “这道题你做错了”

  “你的字写的难看极了”

  ········

  每每听到这些,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啊?我相信一定很不爽。

  可是我们的孩子受到的评价不就是这些吗?

  我们的眼睛总是聚焦于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每每与他们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们和我们一样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自己的个性,是人就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倘若之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觉得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压抑由此而生,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他们会觉得,反正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认可,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无是处占据的领地不断地扩大,闪光点就像躺在河床的鱼儿奄奄一息。孩子的自卑一天天“黑云压城城欲摧”,心中有话不和父母说。于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个问题,“扶不起的阿斗”里边还有一个“扶不起阿斗的诸葛亮”。

  当孩子怯生生的拿着试卷让你签字的时候,当你总是数落孩子没用的时候,你可知道,孩子的心本来就很脆弱,在这个时候就更加敏感无助,数落就让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失去很多的勇气,即使心里在滴血,却不敢吭声。

  孩子所犯的错,往往都是大人无能。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多一点爱心、耐心以及信心,多多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多多看到他们的优点,自己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请用全面视角去看我们的孩子吧。唐代的李白曾经写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也许他的外语很差,但是他的数理化数一数二;也许他连作文也不会写,但是只要他听到美妙的音乐就兴高采烈:也许他一看到数学公式就头疼,但是他的画栩栩如生,充满灵气。甚至他更本不爱学习,不喜欢学校,但不知你看到没有:他常常在家里做好了饭菜等父母回来······

  这时候你惊讶的`发现,你的孩子是天底下最棒的。

  “不错,这次考试虽说没有及格,但比上次进步了不少”

  “除了这道题,别的题都做对了,你真棒!”

  “只要你认真,一定会把字些的很整齐!”

  ······

  多说一些正面积极的话,你会发现,孩子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孩子,总是大人嘴真实的写照,他们就是我们的镜子,孩子优秀了,不也正是大人的成就吗,多多鼓励他们,他们总是最棒的。

语文教育随笔4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

  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为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语文教育随笔5

  教育问题,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及两千多年后的陶行知,他所推行的,都是平民教育。

  在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提出共同进步的不仅仅是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消费水平,更多的是应该从小抓起的教育。在魏书生老师的专题报告中,他讲了许多有关学校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以及过去乃至现在当教师的亲身实践。直至结束,我的默默告诉自己:“要用心守护孩子的世界”。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发展形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端正自己的心态,辛勤地耕耘,守护那宁静的心灵。

  张全民老师在讲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路径时,从阅读、欣赏、行走、写作四个角度,用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契合教师实际的生动的事例,讲述了教师丰富自己的精神方法,令人感慨良多。选择了这个职业,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每一个人,关爱每个人,把平凡的工作当作大事业来做,不钻牛角尖,和学生一起,与学生打成一片,就会从内心感到无比快乐,就无所谓吃亏、划算了。

  孩子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从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成长,每一个阶段都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仅仅是付出得到的内心满足,孩子的成长总会是纯净、喜悦的。

  讲台就是展现我们才华的舞台,“教书育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让自己活的有价值,就这样善待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宁静,守护孩子的成长,呵护孩子的性情,岂不乐哉?

语文教育随笔6

  时光一如白驹过隙,转眼本学期已经过了大半,期间有苦恼,有激动,有欣慰,有快乐,有心疼。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凡间独一无二的安琪儿,他们身上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

  最享受的时光莫过于周末,看着孩子们日益逐渐自信的笑容,纯真善良的模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有一个宝贝儿跟着我学作文有两个学期了,从最初上课从不举手,点他回答问题时也是有些惊慌失措到现在上课已不再需要我去点他自己就可以积极主动举手参与课堂,做任何事都非常的积极。看到他的进步,我想他已经开出了自信之花,自信是学习的强大助力,相信坚持不懈的他也定能获得满意的答卷。

  有一个宝贝儿对作文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但总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他觉着自己还不够出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顾虑很多,以至于他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好。如果连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旁人再多的引导也无济于事。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常会将他拉到我的身边促膝长谈,我想听听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听听他说说自己的感受。以此对症下药。弄清缘由后,才明白原因很简单,就是平时所给予的鼓励和肯定的言辞太少了,无法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动力与激情,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与宝贝儿的家长沟通之后,达成一致想法,让自信在宝贝儿身上绽放夺目的.光芒。

  现如今有很多宝贝儿已经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自信之花,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为大人的我们缺乏一种善于去发现他们闪光点的眼睛,如果他们感受不到鼓励及肯定的话语,他们对自己的进步也就会视而不见,至此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好,从而放弃。

  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请告诉他,让他对自己感到骄傲,对自己充满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所以,身为绿叶的我们,努力让花朵绽放自信的光彩吧!

语文教育随笔7

  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学得在课堂提问上有一点感悟。教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

  1、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两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学《过秦论》时,我曾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

语文教育随笔8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高一语文教育随笔篇3

  一、走语文教学正常路,熟知课程标准,扎扎实实教语文

  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好语文课时,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务必强化知识积累意识,言语品读意识,语文课堂应该通过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去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进主人公、作者的内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之情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反对教学之浮夸过度挖掘文本人文内涵让语文变了味,也反对教学理科化过分注重字词句篇讲解而让语文丟了味。语文教学要回到听说读写训练的本原上来,老师扎扎实实教,学生扎扎实实学。

  二、走阅读积累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走阅读积累这条阳光大道。多读书,多积累,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水到渠成的写作,这才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阅读,经过两年的'读书积累,高三复习必会事半功倍。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阅读、写作,跟学生共阅读、同成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突破,少分析,多引导,多提供与教材同题、同类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多让学生去领悟体会,教师少分析讲授灌输。

  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推荐适当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在阅读中,课内与课外并重,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搭建平台,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场所,让学生收获阅读的成果,感受到阅读的成功与幸福,从而恋上阅读,终身阅读。建议每个班级必须设有图书角,阅读写作成果展示栏,条件成熟时可以办班级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阅读写作成果展示栏和班级日报,以及读书交流会、读书节等为平台,展示学生阅读写作成果,维持并巩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走养成教育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点滴开始

  语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学科,它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

  高一学生应当人手一册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书,才能培养出学生随时查阅、时时积累字词的好习惯。特别是古文阅读,离不开字词典的帮助,勤翻字典,勤做笔记,文言文是可以自学的。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三本笔记本:一本用于写周记,一本用于作为读书笔记,包括摘抄和读书心得,另一本用来练笔,包括自己的随笔和老师统一布置的写作任务。

  周记本——每周坚持写一篇,长短不限,不计较形式。写每周自己最有感触的事物,即把每周最想记录的事、人、物、情、理写下来。

  读书笔记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每周不少于写三篇读书心得。读书心得就附在相应摘抄的内容后面。注意注明摘抄内容的出处。摘抄和读书心得都应标注序号,每两周利用一节课检查、交流。

  练笔本——一学年只统一布置8次作文,自由练笔不少于每两周1次。高一这一年的练笔以模仿为主,结合读书笔记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议老师创办办刊,推广优秀作文的成功经验。

  此外定期举办与语文阅读有关的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主题月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口头表达、阅读、写作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四、走作作文教学常识路,唤起写作热情、加强思维训练,多写多修改

  思考的常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就不会“想”,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常识。当然,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人,教师就不能不会思考。

  热爱的常识。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建议老师常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作风,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我们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发现的常识。现在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故而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只要老师肯读书、学生肯读书,老师热爱写作、学生热爱写作,其余的就好办了。

语文教育随笔9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12年。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另外,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因此,课后的练习设计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同时,课后练习中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的习题又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快乐和成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语文教育随笔10

  在与孩子们相伴的日子,在边揣磨边前行的路上,专业成长在提升了一步,随之心有点滴。

  一、检查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年级的识字量之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每一堂课刚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随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是表扬(如评选预习之星)。这样以来,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小兔,他们是既希望被老师点到又怕被点到。于是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请中下游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偶尔也请比较好的。让那些在家里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够在老师检查别的同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尽量多的`汉字。

  二、多维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感受其中的教学理念,我深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学文,并通过个人、小组、分角色读文等方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探究主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多维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引领他们通过多读、多写、多说、多听、多交流、多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备课时,领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的主动权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课时,相信学生,根据不同内容,合理的“引”,关注关注心灵的碰撞,智慧火花的迸溅,学生灵感的生发,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化解重点、难点,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达到学习的愉悦、快乐之目的。

  三、利用艺术魅力,创造美丽的课堂。

  对于刚从一年级走进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习惯是直观的,孩子的天性就爱动,上课不到十分钟,他们的手就控制不住,但他们比高年段更有表现的欲望,特别是表演欲望、动手的欲望,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或是穿插进歌曲、游戏,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育随笔11

  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二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的,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随笔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五、设计联想、想象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育随笔13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大,对我而言确实如此。论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过沉重。我踏上教育征程仅几年而已,对于此,我几乎没有资格和经验去谈论,但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大家见谅!

  首先,在新课程方面,都说新课标明确指出,上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我也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往往我在运用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总有缝隙,不太连贯,听了一些讲座之后,我觉得师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不过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肯定是占着主体作用,光凭学生空想,动脑筋也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而在训练重点、拓展思维时,学生就占了主体,此时的他们就该顺着老师的思维训练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更加严密呢?

  其次,做教师者,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幸福,充满甜蜜,才能将这份快乐洒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内心充满阳光。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先确立班级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支配自己,將惩罚蘸满爱意和智慧,然后做一个善于搜集、整理和保存资料的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才能让师生共同幸福起来,为班级未来共同奋斗!

  然后,语文的教学评价手段太过“仁慈”也不行。每位教师都想爱自己的学生。无论好与坏,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很多,但不乏有个别学生一无是处,这会激怒理想性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永远不发脾气,如果真成这样,学生则是在家在校都是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对他们的将来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小的惩罚渗入其中,让他们了解是非对错,黑白分明。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作文教学。本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更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认。孩子们以往都只会模仿、背范文,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在于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果将具体的情境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丰富的活动纳入教学中,学生们一定兴致高涨,那么成功的作文教学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所提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简单想法,能否实现,端看未来的教学方向如何发展,如果真能实施,我真心感到高兴。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之路能更宽阔、更广袤!

语文教育随笔14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语文教育随笔15

  开学三周了,我从还没有对三二班的小朋友们说过?白老师爱你们?这句话,可是今天我说了这句话。就像在家长会上说的,赏识教育加严格要求。开学了,我没有很宠他们,而是用我的眼神,用我的语气,用我的动作,用我的心去喜爱他们、观察他们、保护他们。

  说到保护,是有来由的。因为与全班小朋友分享了夏雪桐编的故事,今天夏雪桐在冲澡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编的.故事,因为她还不会打字,所以我帮她记录了下来,很有意思。《爱吃面包的小猫》有一只小猫特别爱吃面包,于是,他跑到商店买来了稻谷种子,并问他的好朋友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种稻谷,小狗、小兔和小猴正在玩游戏,他们都说不去;于是小猫只好自己一个人去种稻谷了;到了丰收的季节,小猫要去收割稻谷了,问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收割稻谷,可小狗小兔和小猴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小猫又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收割稻谷了;等小猫收割完稻谷,把面团揉好把面包烤好的时候,面包的香味把小狗小兔和小猴都吸引过来了,小猫端出自己亲手做的面包,自豪地对他的好朋友说:这是我用自己种的稻谷做成的面包,请大家吃面包!————雪桐口述,妈妈记录听完后,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感悟,有说要勤劳的,有说不要贪玩。

  李xx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每个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要做。是啊,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哪些事情呢,白老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做哪些事情小朋友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什么事情?我发现孩子在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具体居多,但细节不多,孩子正处于这个阶段,我也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说到老师要做的事情,胡琛愉说:白老师要保护我们。我当时确实有些震惊。我真的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老师要爱你们啊,保护你们之类的话语?但孩子就是天使,他们敏感而美好,当我全心付出的时候,他们是在全身心地感受着我的付出。我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播种爱。当我将这点点滴滴播撒在孩子心间时,他们感受到了我很欣慰。

【语文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育随笔11-04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08-30

语文教育教学的随笔08-02

语文教学教育随笔05-20

(通用)小学语文教育随笔04-17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05-29

语文教育随笔15篇10-10

语文老师教育随笔04-02

语文教育随笔精选15篇05-19

语文教育随笔(15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