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全民健身条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 4 256÷ 6 345÷ 15
2、重点说说224÷ 4这道题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
1、情景图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根据图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
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也多了。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出示运动员的成绩图片)
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敢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颁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我国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国家逐步为各地完善体育设施,为人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出示:《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三、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学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提问:在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什么感觉?(比较麻烦)
2、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算法,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3、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先把被除数小数点及后面的4盖住,问学生:22除以4会计算吗?算出来后接着问:余下的2表示什么?(表示2个一)
这时把盖住的部分揭开,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24个十分之一)。
师:现在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提问: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观察: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复习题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5.823÷3=582.3÷3=
五、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平方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它的意义是表示两个相同的乘积。对于这个概念,好象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透彻,却一点也不容易,书本是在第46页例3教授正方形面积字母公式时才第一次呈现平方数的意义、写法与读法,如果按照书本的方法去教,学生要真正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平方数又是立方数的基础,更是以后六年级的圆面积的计算的基础,因此设计这个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方数这个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平方数读写及其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平方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具体数到抽象的字母,引导学生探索、体会平方数的意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对代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有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平方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方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课件演示(以下简写成P):8×5 2×a a×2 c×1 3×5×t
师:算式中的乘号能省略吗?如果能,请写出省略后的算式。
生说答案,同时演示答案。
师:2×a=2a和a×2=2a,为什么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生:因为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二、新授: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师:观察这三题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因数都相同。
师: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写成平方数的形式,例如:4×4=42,读作4的平方,表示2个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数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数的个数有2个。(课件同时演示)
生:后两个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写成平方数。6.5×6.5==6.52,读作6.5的平方,表示2个6.5相乘。8.7×8.7==8.72,读作8.7的`平方,表示2个8.7相乘。
2、P:a×a,s×s,y×y×4
师:这一组算式你会改写吗?
生:会,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s×s==s2,读作s的平方,表示2个s相乘。y×y×4==4y2,读作4y的平方,表示2个y相乘再乘4。(课件同时演示)
师:你真棒!我们要记住:两个相同字母相乘要写成平方数的形式。
三、练习:
1、P:0.12 = 0.32 = 82 = 202=
师:这些平方数你会算出结果吗?
生:0.12=0.1×0。1=0.01 0.32 =0.3×0.3=0.09
82 =8×8=64 202= 20×20=400
师: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觉得哪题最容易出错呢?
生:0.32最容易算成0。9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细心啊!
2、P: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吧,提醒一下你们,不是每个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连的。
生:2.5×2.5与2.52相连,x×x与x2相连。
师:那为什么剩下的四个不相连呢?
生:因为a2表示2个a相乘,而a×2是表示2个a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不连。同样的,因为62表示2个6相乘,而6×2是表示2个6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连。
师:说得很对,同学们只要牢牢记住,平方数指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这样就能掌握好平方数这个概念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21、22页的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四。
学习目标:
1、知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方法:迁移应用。
三、情感: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掌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除。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自主体验】
自主阅读课本21、22页。
一、阅读提示1: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
二、阅读提示2: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合作质疑互动体验】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归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应用质疑矫正体验】
1、不计算,把下列各题的`除数化成整数。
2、根据6。3÷2.1=3填空。
6.3÷21=
63÷2。1=
0.63÷2.1=
6.3÷0.21=
3、练习四第1至9题。
【变式质疑深入体验】
学习链接1:
1、本节课应学会的数学知识:
2、本节课应学会的数学方法:
3、在解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学习链接2: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81○0.5=40。581○0.5=54
81○0.5=16281○0.5=82.5
我会用知识树把今天的学习任务记录下来:
学习反思:
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够好,今后要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体表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纸箱,教师边说边从纸箱中拿出2个量杯、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等物品。)
生1:一个大纸箱和一个小纸箱,三个玻璃杯。
生2: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师:你认为纸箱和量杯哪一个比较大?
生:纸箱大,量杯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并指出谁大谁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说红薯和土豆比,谁大?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谁说得对呢?你们能想出办法让大家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量杯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4、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 0.5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 0.36 (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 2 (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以米为单位的名数统一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名数后再进行计
算。
第二种算法:(1)除数扩大100倍得85;(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 )÷83.64÷2.6=()÷26
0.72÷1.6=()÷16 0.42÷0.35=( )÷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先去掉( 除数 )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 右 )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四、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 第1~5题。
2、《家庭作业》 第3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9页真分数和假分数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内容既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又一次补充。可见,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同时也下节课学习带分数打下基础。
二、 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认识分数阶段,学生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分数的,由于当时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分子比分母大和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部分与整体的观念。又因真分数的意义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但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完全理解。因此,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是个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十分重要。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学习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把分数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中学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数的内容。
1、出示□/4,这个分数有可能是四分之几?
(学生任意说出分母是4的分数。如:1/4、2/4、3/4、4/4、5/4,7/4……)
2、学生用圆上的阴影部分来表示这些分数:
(1)学生会表示1/4、2/4、3/4、4/4
12344444
(2)重点探究5/4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5/4是把一个圆
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5份。如果学生错误理解为5/4是把两个圆看作单位“1”,老师再准备一套同样的图加以对比。从而更加清楚5/4的意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利用5/4的经验和理解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从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析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巧妙地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有效突破了难点。】
二、观察比较中得
师:同学们成功的用分数表示出了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老师请你观察这些分数,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分数分分类。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想法。
1、四人小组讨论分类方法。
2、生汇报分类情况,可能出现:
(1)按分母相同和不同来分;
(2)按分子与分母关系分:分子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大;分子等于分母。
(3)按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分。(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第二种分类方
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的分类。其实这些分数在数学上都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吗?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1)在数学上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 分子比分母大的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5、交流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因为上一环节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一难点已经突破,对于真分数和假分数概念的揭示,难度不大,所以我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然后引导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假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假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中提升
1、举一些分数生抢答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关键要看什么?
2、判断(师口述)
(1)真分数都比1小。()
(2)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5(3)妈妈买了一个月饼,我一口气吃了 个。() 4
【这两题是基础练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
3、把下列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1/35/6 3/3 6/6 5/3 13/6
0 1 2 3
学生直接在直线上描点困难很大,为了更加有效加深认识和提升,我把这道题有梯度的呈现。
(1) 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 出示动态的数轴,(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3) 猜测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的位置。
(4) 在直线上描点(进一步抽象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5) 通过观察,验证前面的猜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
中在0---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与先前的认识一致: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进一步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三)》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洋葱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观看洋葱微课视频《看图猜物》
师:看完视频我们发现,只凭一张图片是无法判断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观看洋葱微课视频《根据正面摆小方块》
1、学生探究
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小正方体,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2)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3)还可以这样摆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2、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3、汇报自己拼搭的图形
(1)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
(2)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
(3)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
(4)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
(5)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
教师分别对各个学生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4、播放洋葱微课视频《摆小方块时的特殊情况》
师:大家现在想到的是不是一个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
师:像这样拿掉一个和两个小正方体,再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一下也是四个小正方形的样子。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一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交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教材练习一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教材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3页练习一的第3题:自己动手摆一摆
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让学生观看洋葱微课视频,直观感受物体从各个面观察的效果。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这几个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把从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时有的学生感到很难。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是站在正面去看侧面的,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先让学生体验前后左右方向,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1.教材地位及作用
《3的倍数特征》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猜想中,通过动手圈画百以内的数表,在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让学生猜测、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这一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他们会利用2、5的倍数特征进行迁移来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愿望,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分析及教师的指导、验证中得出新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将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来,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学生会渐渐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原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来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比如33、66、99。
生2: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
生3:个位上是0、1、2、3、……9 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1)师:在百以内的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并呈现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一出现。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那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十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没有什么规律,1至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所在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它斜线呢?
生1:我发现6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3)师:刚才是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3位数甚至是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4)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圈出3的倍数
75、43、655、888、7431、5916、4012
2、在□内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有几种方法?
127□ □3□ 11□2
四、小结反思
今天,大家自己探究了3的倍数的特征,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个规律的?(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12 1+2=3 15 1+5=6 18 1+8=9
21 2+1=3 24 2+4=6 27 2+7=9
33 3+3=6 36 3+6=9
…… ……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交流、倾听、分享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把小朋友和小朋友说的话多读几遍,并认真完成下列内容,不懂的要反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很棒的!)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尝试完成90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和相减怎么计算?
4.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分数有关的知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精讲多炼
预习检查一:
1.(出示例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师:兰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饼,妈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也可以说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三块也就是张饼)
师:张饼表示的是(生:把一张饼同时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一块也就是张饼)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两个问题吗?
出示: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师:怎样列式解答?
预习检查二: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1.涂一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
2.说一说:请你根据所画的圆来说说怎么计算?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同学说。
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生:有3个)
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有1个)
师指涂色的圆,所以(生:3个加上1个是4个,也就是)
师:说说减法。
生:3个减去1个等于2个,也就是。
生:和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加起来,也可以把3个和1个直接减。
3.规范书写
4.归纳法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不变?请联系你所画的圆想一想。
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8份,平均分的总份数不变,分母也就不变。
师:不看图就看这几个分数想一想为什么分母不变?
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说明是分数单位相同,分母不变分数单位也不变,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齐读)
5.即时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下面各题。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习检查三:
要求:同桌互相核对答案,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加法的,右边的同学对左边的同学说是如何计算减法的?
比较:这两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归类整理师: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习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习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第28~2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例1的情境图,提问:你知道例题中的这些数都是些什么数吗?(小数)哪一个是你比较熟悉的?
请你以0.3为例说说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像这样的小数,从今天起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直接利用出示的例1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完后,我借机谈话揭示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小数,原有知识可能遗忘,利用复习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支点。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二、1、例1教学
提问:你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本练习簿的价钱吗?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谈话:信封的单价是5分,表示5分的这个小数你会读吗?那这个小数呢(0.48)那你知道像这样的小数怎么读吗?
0.05 读作: 零点零五 0.48 读作: 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读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几分之几元?也就是?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为什么?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05元是5分,是5个 ,也就是1元的 。)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 ;0.48元是48分,是48个 ,也就是1元的 。)
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例1我准备安排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橡皮、信封和练习簿等物品的价钱。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试读小数并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读写两位小数,培养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化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同时通过板书与提问渗透对单位1的初步感知。
4、出示例2
(1)认识两位小数
A、理解:1厘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 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A、理解:1毫米是 米, 米可以写成0.001米。
指名理解1毫米为什么是 米。(1米=1000毫米,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就是1毫米,1毫米也就是1米的 ,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7毫米与15毫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含义。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在例2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明确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例3,同时再次初步感知单位1。
C、观察板书
米 米 米
0.001米 0.007米 0.015米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千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三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5、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所以在例1、例2已有的感性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
6、试一试: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和意义。
7、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循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生做拍手游戏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下面请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
2.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出示:△△○△△○△△○△?????)
师:你知道下一个将画什么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是2个△1○个依次出现,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在缓和学习气氛的同时初步感受什么是依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循环小数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蜘蛛3分钟爬行73千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千米,它们谁爬行得快?
师:如何可以知道它们谁爬行得快?怎样列式?
生1: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2.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进行计算。
⑵边做边思考:
①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问题?
②这两道题里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
③你们如何表示这样的商?
3.汇报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11:我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73÷3的余数始终是1,商始终是3。
生2:那你们这道题的商的横式是怎么写的?
生1:73÷3=24.33….
生2:为什么写省略号?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应写几个?
生1:写省略号表示除不尽;重复数字我们认为写2个比较合适,因为写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写多了麻烦也没有必要。
(生依次汇报)
⑵认识循环小数
师:观察这两个商,想一想: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计算题都能算得完,这两道题除不尽。
生2:这两道题的商中有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师: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依次、不断、重复。)
(设计意图:以计算为载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
4.举例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你能说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这个不是循环小数,它到第四个4后就没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有4个数字重复出现也是循环小数吗?
……
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小数部分分别从哪一位开始有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中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举例中,不断交流、争辩,对循环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就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完善的认识循环小数。)
5.自学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法。
学生看书第16页的“你知道吗”,自学循环节及小数的简便写法。
6.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对于循环小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知道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慢,蜘蛛快。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钟能奔跑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本质特征的理解和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那些认识?
五、布置作业:
第16页的2、3题。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像24.33…、1.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
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教案《五年级数学《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比》教学设计05-08
数学教学设计01-09
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7-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5-01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8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