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
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
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
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3、交流3:
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
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形成鲜明对比。
4、交流4:
阅读描写闺土的段落,感悟闰形象。
从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来分析。
5、交流5:
闺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6、小结:理解小说的'景物描写及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
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
对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六、课外延伸
你的故乡以前怎样?现在怎样?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景:萧条
情: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思想目标:
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
景物萧条、心情悲凉。
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
闰土和杨二嫂。
3、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社会现实。
二、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
《故乡》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了城镇市民的贫困化。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为此而奋斗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2、交流2:
画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并理解含义: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3、交流3: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4、交流4:
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闰土旧中国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杨二嫂是被损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变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贫困化,作者对闰土同情,对杨二嫂身上的恶性批判,对她的处境同情。
5、小结:
感悟杨二嫂人物形象。
对比是鲁迅小说常用的手法。
五、课外延伸
李明同学因贫困缀学,在家里,他心情低落,请你从《故乡》中摘抄一段话来鼓励李明。
【板书设计】
闰土:贫困农民
杨二嫂:城镇小市民
“我”:知识分子──充满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后记:琦君的散文总是蕴藏着生命的喜乐和慈悲,总在讴歌着人性的良善,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并在此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朗读的、品析的。他们在学习之后或多或少有了关于生命的、生活的启迪,语文方法、技能上的收获和词句方面的积累,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应该做到的吧。
故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想: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二、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四、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3、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那么,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4、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是因为作者对故乡有一种喜爱之情)读第一段
四、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现在你在这里生活、上学,你就是一个江南人。你愿意面对着大家来介绍一下你们江南的杨梅吗?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红
故乡教学设计4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 “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乡教学设计5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故乡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故乡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故乡》是一篇小说,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学习这课,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加深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于是,根据本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提示,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生字新词,并且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发展的情节。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表现手法,并且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深入思考文中人物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的意识,在生活中要勇敢的追求希望,敢于前进。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渐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主题,老师主导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准备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
1、导读式
2、点拨式
学习方法:
1、扫描式(即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摘取有用信息)
2、讨论式
3、小组汇报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少年闰土的“月下刺猹图”,老师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上闰土的形象特点。
好,那大家知不知道老师描述的是谁啊?(闰土)。不错,正是闰土,是少年时期的闰土。《少年闰土》是我们小学是学习的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故乡》,去看一看鲁迅儿时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当他20年后回到故乡时,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呢?好,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本设计的意图是以图片形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小学时学过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背景介绍: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鲁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应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
(二)进入新课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的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78—末):“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疑难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相关语段、语句。
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外貌变化:
(2)动作、语言的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作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2、杨二嫂人物形象: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
文中对杨二嫂进行了那几方面的描写?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题干对这类人生活的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在鲜明的对比中,塑造了杨二嫂的形象: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
故乡教学设计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乡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
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
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
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
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
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问题讨论:
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
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总结:
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阅读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滴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确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一天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的财富,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眼睛,我的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踏实,不要这山望那山高,懂吗?
我呆呆的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回过头来,却发现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在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的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1、请写出选文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12、选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体现父爱,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写“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惆怅”?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题中的句子除外)
故乡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能力目标: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1、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难解的情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抒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故乡更是难忘的,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刘亚舟一同走进令他难忘的故乡。板题
2、师: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来选材,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让我们继续感受作者思乡之情。
3、师: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来学习。
二、预习导学明目标
1、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导学单,检查小对子完成情况。
指名读导学单各题。
2、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走进文本。
三、探究提示研新知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用小标题标出,小对子交流,一会汇报。
2、生:课文写了四件事:江边洗澡、雪地喂鸡、打跐溜滑、争野鸭蛋。
3、师:哪一件事给你印象最深?请在小组内边读边画出好词好句,并把感受写在下面。请看大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品读课文,然后小组选同学汇报。
4/师:首先让我们来到夏日的江边,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一份夏日的清凉快乐,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一件事,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拟人句,一个夸张句,从这两个句中我们感受到了鱼多,“追逐,啃咬”写出了小鱼的可爱淘气。
5、师:那么在这样的小河洗澡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
生:高兴
6、师: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
练读、指读、齐读
7、师: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雪地喂鸡也是令人快乐的,哪一组汇报这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觉得这一部分动词用得好,把“我”认真喂鸡的过程写出来了。例如:扫、拎、站、守“
8、师:真会学习,谁能用“首先。。。接着。。。然后。。。”把喂鸡的经过说一说?
9、师:是呀,作者恋故园,思故土,最难舍的还有那份浓浓的乡情,还有两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三件事,我们找到了一些好词好句“流星般地、声色俱厉、吆喝。。。我急了,两只小拳头像擂鼓一样,打在他那虽是隔着狗皮帽子,但仍觉出硬硬的头顶上。。。。”这些让我们体会到了“我”的贪玩、顽皮、不懂事。
10、师: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你们更好地学习,请看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再汇报时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我:顽皮、贪玩、不懂事。叔叔:不善言辞、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从而感受浓浓的乡情。
11、师:作者写这件事单单是来自冰天雪地的游戏的快乐吗?还有什么?
生:叔叔对我的关心,乡亲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
12、师:作者用灵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童趣盎然的故事。最后一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找到了一个比喻句,体现了花朵,颜色鲜艳。还有两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儿时伙伴的怀念和不该与铁柱争鸭蛋后悔。
13、师:在作者和铁柱身上你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了吗?
14、师:难忘的悠悠往事,难舍的缕缕乡情,是什么让作者思念故乡?
生:儿时游戏的快乐。
生:儿时的友谊。
生:父老乡亲之间真挚的情感。
15、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四件事是平分笔墨的吗? 生:不是,有详有略。
16:什么样的应该详细?
生:写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
生:突出中心的。
生:突出文章主题的。
17、师:这份乡情,才使作者与故乡的那份情愫难以割舍,所以作者把后两件事写得更详细,我们写作时,如果文章要叙述几件事,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18、师:这四个故事,其实就是作者记忆中的四个片段,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作者怎样将四个故事连起来的?
生:过渡段。
19 、师:大家说说过渡段有什么作用?
生: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20、师:是啊,如果把一个个故事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过渡段就是珠线,把散落一地的珍珠串成了一篇精彩而完整的文章,同学们在写文章时注意过渡段的运用。
21、师:这恍如昨日的幸福记忆,在作者眼中像什么?
生:珍珠。
用多媒体出示第一段
22、师:作者为什么用珍珠比喻童年生活记忆?
生:珍贵而美好。
齐读
23、师:结尾部分作者又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
出示最后一段
24、师:是呀,一系列的回忆,作者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结尾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生:话未完,意未尽。
生: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作者的思乡之情永无尽头。
25、师:月是故乡圆,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作者那悠悠的童年往事浓缩为四个字,你认为什么最恰当?
生:难忘故乡
生:思念故乡
26、师:同学们,让我们在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将来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你记忆中
四、检测达标提技能
略
板书设计
12、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略
雪地喂鸡 略 思念故乡 打跐溜滑 详 争野鸭蛋 详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 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 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 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 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 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 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二、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故乡教学设计12
【学习重点】
1、学习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抓住一个变字深刻剖析小说的主题。
【学习、探究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查阅工具书,解决提示中给出的词语的意义。
2、课前质疑:如果你要写一篇反映故乡变化的文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写?(人、事、物的对比)
3、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通过对比来写故乡在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的,要求大家熟读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一个字来概述本文的内容。(变)
二、揣摩课文
(探究变的内容及原因。)
导语: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用了一个变字来概括课文内容,现在我们对这个变进行扩展,把变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板书。)
自然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
变 ╱ ╱ 闰土
╲人的变化 杨二嫂
╲ 我
1、如果以文中的故乡为题作一幅水彩画,二十年前的故乡可以画上哪些景物,二十年后的故乡可以画上哪些景物?
二十年前: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空、零乱的村落、孤寂的乌篷船。
过渡语: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情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2、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闰土相关的句、段,并把它们分类整理用表格显示出来: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眼睛通红,头戴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语言 鲜活的语言脱口而出 称我为老爷,断断续续 神态 怕羞 欢喜和凄凉 动作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干脆利落 默默的.吸烟 对我的态度 友好、热情 恭敬 对生活的态度 无忧无虑 悲哀,寄托于神灵
3、透析人物性格,用少年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和中年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说两句话。
(学生自由说话。)
4、类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谈谈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兴趣质疑:杨二嫂这个人物如果不写,对作品的内容会产生什么影响?
(杨二嫂代表了社会的一个阶层,是小私有生产者,她的变化更能说明农村经济的变化。)
5、分角色朗读第46~52段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体会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6、品读课文:我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物,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我对故乡以及故乡中的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写故乡的变化。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他的遭遇。
我对杨二嫂有些厌憎,但也流露出了同情。
我虽怀念故乡,但却有些失望,更希望故乡能美好起来。
7、探究小说的主题:课文中为什么会有这多的变?小说在结尾写到水生和宏儿的关系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明确:小说以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为线索,描绘了二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苦难命运。塑造了深受封建压迫的旧中国农民闰土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要走出一条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三、拓展练习
以变为话题,写一篇表现人物和事物的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乡》
2、欣赏 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 琵琶独奏《大海啊,故乡》 《水草舞》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
2、通过欣赏比较琵琶版与合唱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大海啊,故乡》
教学过程:
一、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们去过南国海岛吗?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打鱼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走进大海,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变化着的,你听到了些什么,仿佛能看见些什么呢?(欣赏歌曲)
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
师:在歌曲中有领唱还有重唱的部分,你们都注意到了,说明你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很懂得观察。
二、歌曲教学
1、师:在人们心中,海的旋律一直是涌动着的赞歌,也曾有许多诗人为海写下了辉煌的诗句,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小诗想为大家朗诵,大家想听吗?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背景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配乐诗朗诵)生:琵琶。(古筝等)师:他们都是民族乐器,属于弹拨类……
2、师:老师想邀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朗诵,好吗?
3、师:那悠悠琴声随着海风传到了远行的中国海员耳旁,勾起了他们满怀的思乡之情,于是作曲家王立平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歌曲《大海啊,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演唱这首经典老歌吧。
4、仔细聆听,听完后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速度怎样?(播放歌曲)
生:速度稍慢,深情地,舒缓地……
5、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一唱,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配合老师做些动作来感受一下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跟范唱做动作)
生:三拍子(如有不同意见,师可以范唱让学生再感受几句)
6、师:这是一首荡漾抒情的三拍子歌曲,饱含着炎黄子孙对大海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景,我们怎能不为大海而歌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连绵的深情吧。
师:老师想让大家用海风“WU”的声音来跟音乐模唱。
7、师:海风的声音真好听,我们能不能试着将歌词填进去,唱一唱呢?(拎难点)
8、师:这首歌曲充满了深情,但歌曲的情绪从头到尾有变化吗?生:有变化,前半部分轻声诉说,后半部分激情澎湃。
①我们来试试将前半部分轻声唱一唱好吗?
②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我们来试试用诵读的方式来感受这份激情。
③我们再用唱来表达我们的深情试试
9、师:老师想听你们唱一遍完整的,好吗?(跟琴演唱)
10、师:你来唱,我来合,歌声连成一波波,老师听了你们的歌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仔细听老师是怎样为你们伴唱的?(师生合作,生唱师伴)
11、师:你能来代替老师唱一唱伴唱部分吗?我们交换着试试唱一唱。
12、师: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很多独唱型的小歌手,今天就请你们上来一展风采,谁来试试将前半部分领唱。
13、诗朗诵+演唱
三、欣赏《水草舞》
1、师:大海的歌引起了我们多少温柔的怀想,古往今来,许多音乐家也谱写了和海有关的不朽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听听海在其他作曲家指尖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姿态呢?欣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做响应的动作。
2、师:音乐描绘了海怎样的姿态呢?生:平静祥和……
3、师:此刻的音乐想海水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在水草舞的音乐声中扮演一颗摇曳的水草吧。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自由地起伏荡漾。(复听,运用道具表演)
师:海在不同音乐家的笔下显得时而平静时而澎湃,这些音乐让我们陶醉,但愿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海的旋律,高唱大海之歌。
教学反思:音乐的课堂重点在于把握歌曲教学的深度,在歌曲教学中,我也设计了一步一步环节,来解决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每一次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计也无法一成不变。而在这次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恰恰是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不足。学生就象是一座藏有宝藏的大山,在他们身上随时都会给教师带来惊喜,在预设不足的时候,生成也就产生了。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再深入地挖掘下去,不要被预先搭建好的课堂框架而束缚,为了结束而结束。歌曲就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都可以完全地去享受歌曲带来的美,那么怎样尽情地去挖掘歌曲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去逐步引导,通过层层深入,如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再到歌曲演唱的形式变化,让五年级的孩子从感性喜爱逐步掺加一些理性欣赏。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教师的预设时,我也在思考着,教师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演绎歌曲,加入他们的思想,歌曲也会更有他们个人的独特味道。对,就是味道!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个人感受的味道也不一样,哪怕只是一个小音符的处理、一次演唱形式的变化也会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力,而我们想要给予学生的,不也正是这样一种理解歌曲、演绎歌曲、创造歌曲的能力吗?
故乡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 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体会“我”理想中的故乡和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 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故乡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难忘的故乡》是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自主认识“拎、呔、戳、媚”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铺”、“追逐”、“啃咬”等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前交流,检查预习。
1.检测字词。
2.交流课文内容。
3.指名读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难忘的事。
三、初读感知,学法指导。
1..指名读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难忘的事?写出小标题。
(夏天江边洗澡)(冬日趣事、好心叔叔抱我回家)(和铁柱争鸭蛋)
2.学习江边洗澡,教师指导学习方法。
(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3.学习雪地喂小鸡的段落。
四、小组交流,品读课文。
1.提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组内多读几遍。
(3)组内交流,由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准备发言。
2.小组自主选学
五、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1.选择小组,根据要求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六、学习写法。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夏天江边洗澡
12.难忘的故乡 冬日趣事 眷恋 好心叔叔抱我回家热爱
和铁柱争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02-14
《故乡》教学设计5篇03-01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03-07
《故乡》教学设计15篇02-24
《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05-23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07-06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05-16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04-07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