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评课稿集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评课稿集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石评课稿集合1
《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的课文,捧读文本,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乡间的清新与一份乡民纯朴的情感,作者刘章用质朴感性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浓郁的乡间生活美景,通过展现“摆搭石——走搭石” 等寻常生活情景,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本节课,盛杰老师从课文的整体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分享表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体验文本的价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以下几点体会深刻: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1、教学朴实,提高实效。
上课伊始,盛老师没有追求什么所谓精彩的导入,而是直接对上节课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听写要求掌握的词语和对“搭石”的认识。方法虽简单却有效,学生很快能静下心来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状态。接下来,和学生共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围绕这一句展开自主学习找到自己能感受到的“美”。盛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引导他们圈点勾画甚至是批注,既让孩子们掌握了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也为接下来的分享表达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课堂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孩子们心无旁骛地自主学习着,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理想而有效的学习状态。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看到盛老师很大胆地整体在“放”。我们说这不是随性地放,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放”,这种“放”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放时间给学生自学,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看到盛老师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放时间让学生分享表达,无论是小组还是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表达,我们都能看到盛老师能认真倾听,并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而阅读又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就会怎么表达,他可能不会按照我们原先预设的方案来,课堂上,我们看到盛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进行文本内容的学习,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我也认为这也体现了盛老师夯实的教学功底和较为灵活的教学机智。
3、方法灵活,课堂灵动。
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之上,盛老师创设了恰当的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她紧紧抓住 “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以及“摆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比如:谈到“一群人走搭石”的时候,盛老师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词,通过手势演绎抬脚和紧跟动作,在手势加快和语速加快的过程中,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美。再如谈到年轻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时,盛老师则以“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这两个关键词语,从品“伏”这个词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盛老师创设了很多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到“理所当然”的人性之美。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除了对词语独具匠心的品学外,我们也感受到盛老师指导朗读方面的别出心裁。比如:在指导朗读“一行人走搭石”这部分内容时,盛老师除了用手势演绎“协调有序”帮助学生读出“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的节奏感之外,她还根据学生的感受,将课文改为诗歌形式,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那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边,学生便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参与面较广,分享表达较有质量。
二、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之美,而这种美贯穿了课堂的始终,我们看到整节课学生在研读与交流中对“美” 的理解和体验愈加深刻。比如: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时,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说到群体生活时,人们之间的理解与配合,从而感受到和谐之美的温暖;再如:学习“两人走搭石”这一部分时,文字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再加上盛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地让学生体会到“谦让之美”“敬老之美”的高尚……除此之外,课堂结尾老师播放了芜湖市制作的《三德歌》的视频,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正能量。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到心灵美其实每天都有,每个人身边都有!从而激发孩子们寻找身边的动人风景,领略身边的美,并付诸行动——从自我做起将爱延续!
本节课,老师和孩子一起通过欣赏能看得见的风景,品读有魅力的语言,感受温暖人心的心灵美。教师既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又加强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搭石评课稿集合2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我听了陈xx老师的《搭石》一课,感触良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设计的课前谈话非常好,指向性明确,与课文联系紧密,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导入环节,引出了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走进文本。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学习词是目标,读书是手段,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词,在识字过程中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老师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预习设计很有层次,从不同类型的词语到段落都有涉及,课堂中陈老师对本文的生字进行了检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整合,在读文识字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学的整合度和浸润度。
三、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要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归纳出了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板书。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四、学法指导,有序教学,合作自学。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体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换石图”这个画面,在其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在之后段落的学习中,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是自主、合作、应用的结合。
五、留下思维空间,再现文本美。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像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的更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这节果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读书中的不同体现,让课文的内涵张显出来,学生不但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中的思想感情也会在读书中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会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搭石评课稿集合3
听了黄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黄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
黄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学生对“脱鞋挽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在教学中,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朗读,他让学生反复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1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从而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观看精美的PPT图片,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黄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听说读写中都突出这点。如多次让学生模拟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观看的同学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感情。
三、文道相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
黄老师不但把课文上得有声有色,而且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老师出示课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美就在身边,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是一种美,上下楼梯的互相谦让也是一种美”美还会是什么?这一环节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手牵出课堂,又把生活中的美引入课堂,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
四、过渡语设计得当
黄老师很注意设计恰当的教学过渡语言,如学习完“摆搭石”第一道风景后,引入第二道风景“走搭石”时,老师这样说摆搭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美的风景还在下面呢,大家想知道吗?将教学第三道风景时又用过渡语:这些是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怎样呢?两个人走搭石又美在哪里?
五、板书简洁,体现了文章的内涵。
板书图文相结合,简单明了,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搭石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为他人着想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文章第二自然中的品读过于仓促,是否更应该用多点时间感受老人摆塔石时的美。“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塔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一句的品读是否这么来:知道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的?老人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扎实的教学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黄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搭石评课稿集合4
今天,听了周龙英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张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
周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挽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表演一下“绾”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学生对“脱鞋挽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张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三、写作指导,融为一体。
周老师教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节阅读课的教学,都会和相关的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周老师在学习完课文后,问学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优美的文
章吗?”很多同学意识到这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不是平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怎么会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脚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周老师继续鼓励大家:“相信你们也会成为生活的细心人,也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同时,向大家推荐曹文轩的小说课下阅读。 扎实的教学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周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搭石评课稿集合5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奉献、勤恳、敬老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杨群英老师是一个勤奋的、刻苦钻研的老师,在她独立备课、和四年级教研组五次磨课的探索中不断成长,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现将杨老师的课做如下简评:
一、品味语言之美。杨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生字词的教学完全和文句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特别是指导理解“协调有序”、“清波荡漾”和“人影绰绰”这几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学“协调有序”一词时,杨老师问:“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杨老师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学生答“紧跟上去”,再品读改编的诗歌如此反复练习多遍,使学生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对协调有序的节奏感也有了一个感性的体验,“协调有序”一词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学习“清波荡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杨老师通过问题“读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在这一次次的引说练读中,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
二、感受诗画之美。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感悟“搭石”之美。在开课伊始,杨老师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句展开对全文的教学。当学生感悟到搭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不浪费时间时,感悟到老人们留给乡亲们安全、方便、爱时,感悟到人们过搭石动作的协调有序、乡村风景的美丽如画时,杨老师都不失时机地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自然作结。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感悟到搭石构成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难忘的风景、独一无二的风景……至此,搭石的美已深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感悟已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共鸣。
杨老师的勤奋加悟性必将让她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必将成我们二校一颗闪亮的新星!
搭石评课稿集合6
我今天听了任丽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拙见,下面我来分点说一下:
1、本课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读感悟,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引出勤苦的人们在小溪上铺上了一排石头,引出课文课题,简洁明了,切入主题。
2、角色换位,培养想象,拓展文本。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一个孩子说出盲人走搭石,他站在河里领着盲人过河,这个细节,教师应该对学生发言给予表扬,同时,我想应该把掌声送给他。
3、词语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这节课中,任老师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协调有序”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运用、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由“话”变“画”,来教“清波荡漾、人影绰绰”,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中品味叠音词,悟出音律美,体会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融为一体。
4、其中有几点建议我整理了一下,首先是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和评价孩子的答案。任老师认真倾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缺少总结性的语言。其次,本课没有设计小组讨论环节,应该设立此环节,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再次,搭石应该是方正坚固的,任老师在板书的时候忽略了它的形状,画成了椭圆的。
总之,在任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到了“美”的真实所在,使我受益匪浅。
搭石评课稿集合7
《搭石》一文作者从平凡的搭石中发现了美,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德画面。表现了乡亲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友好互助的美德。
范老师这节课以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为突破口,紧扣“美”,设计问题,文中描绘了几幅美丽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发现美,在交流中感受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简单明了的小标题形成概括美,从而理清了本课的脉络,使学生完成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其次本节课的导入也颇具特色,范老师由一幅关于搭石的自然风景画导入,使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塔石,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然后围绕塔石质疑,再次激发了学生的脑细胞,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能力。
字词教学,对词语的理解方法形式多样,值得学习:如“人影绰绰”采取图片与查字典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协调有序”时则练习文中的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理解“清波漾漾”则让学生把“漾漾”和“荡漾”做比较。
然而再美的课堂也会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在理解“协调有序”“绰绰”时若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会理解得更具体,更准确。
搭石评课稿集合8
一、浓浓的语文味儿。
金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绾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需(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需(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最后在教“伏”字时,老师甚至出示了“伏”字的篆书字形,再让学生表演这个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这个字。
二、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金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王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王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金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搭石评课稿集合9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张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
陈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挽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学生对“脱鞋挽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陈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三、写作指导,融为一体。
陈老师教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节阅读课的教学,都会和相关的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陈老师在学习完课文后,问学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吗?”很多同学意识到这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不是平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怎么会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脚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陈老师继续鼓励大家:“相信你们也会成为生活的细心人,也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搭石评课稿集合10
纵观《搭石》这一教学设计,优点具体如下:
1、导入部分,设计学生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文中的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2、通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学,汇报挖掘到的美,引导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意境。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3、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4、重点词的理解全面到位,例如授课设计中有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进行多样化词语教学,以加深孩子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例如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教师出示了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这样语文味颇浓。
本教学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比第一节课的讲授增添好许色彩。
教学设计研读下来,静心思索,想就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点商榷:
1、在“青年人背老人过河”这一环节,最好是让学生背一个学生,真正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访那个气喘吁吁的孩子。这时,从孩子的嘴里再次听到“理所当然”便多了一份真实的感悟,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动。
2、课外拓展是否可增加即兴练笔的环节。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此举可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写作。
搭石评课稿集合11
我有幸聆听刘老师执教的《搭石》,由于刚给学生上过这节课,所以听完这节课后感叹刘老师的美美的教学风格,更从中了解到了更多自己的`不足。
刘老师上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读二至五自然段并让学生体会“从哪里感受到了美?”刘老师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自读后汇报了很多句子,老师针对这些美美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评价后再感悟,再升华。在课堂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默读、思考、勾画、标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品质。
词语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课中,老师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协调有序”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运用、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融入了情感。 “理所当然”一词,谈感受来理解,体现了工具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老师就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双基训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品读,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搭石评课稿集合12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最后处理也很独特。搭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的善美深深的`感染了每个学生。最后让学生踏着“搭石”,离开教室,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去表现那种人性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搭石评课稿集合1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的课前谈话非常好,指向性明确,与课文联系紧密,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导入环节,引出了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走进文本。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学习词是目标,读书是手段,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词,在识字过程中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老师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预习设计很有层次,从不同类型的词语到段落都有涉及,课堂中陈老师对本文的生字进行了检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整合,在读文识字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学的整合度和浸润度。
三、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要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归纳出了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体验美。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板书。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四、学法指导,有序教学,合作自学。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体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换石图”这个画面,在其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在之后段落的学习中,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是自主、合作、应用的结合。
五、留下思维空间,再现文本美。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象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的更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这节果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读书中的不同体现,让课文的内涵张显出来,学生不但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中的思想感情也会在读书中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会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搭石评课稿集合14
今天听了区教学能手赛《搭石》一课,下面我谈一谈听完这节课后的一点学习收获和感受。它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短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方面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引导探究,质疑激趣。
爱提问是学生的天性,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搭石”,对我们城市里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不太熟知的话题,通过读题质疑,老师再用赞赏的目光、鼓励性语言给予肯定,这无疑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自信、舒展的平台,保持良好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学法的指导,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老师在初读课文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时,让学生动笔画出不懂的词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请教学习伙伴、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通过联系上下文对“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的词理解。
三、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协调有序”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运用、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融入了情感。 “理所当然”一词,谈感受来理解,体现了工具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老师就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双基训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
词语的体会、品读,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读的`形式单调,齐读多,没有默读的训练。在一堂课中,读的训练不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标准,读的面要广,更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用不同的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多样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在这节课中大部分的读都是学生的齐读,在形式上有些单调。另外,课程标准就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从中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作为四年级学生来说,马上要进入第三学段,更要加强默读的训练。文章第三自然中的品读是否更应该抓住声音美、动作美、景色美三个角度来欣赏。让学生感悟一行人走塔石时的美景。“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塔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一句的品读是否这么来:知道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的?老人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总之,这位老师的课,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我受益匪浅。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堂;听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语言,让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学的教研氛围中携手共进吧!
【搭石评课稿】相关文章:
搭石的评课稿11-17
搭石评课稿05-30
搭石评课稿03-21
《搭石》评课稿06-13
[精选]搭石评课稿07-16
(精选)《搭石》评课稿11-23
《搭石》评课稿07-01
【热】搭石评课稿09-04
《搭石》优秀评课稿10-16
(荐)《搭石》评课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