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相思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相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相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3、感悟从古至今文人的离乡之绪、故园之思这一永恒的“思乡”主题。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感悟离乡之绪、故园之思,读出诗韵词味。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词。
一、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以诗导诗,引出思乡主题。
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古诗,这一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自由读读这首诗。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2、思乡一直是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这节经典阅读课,就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词“长相思”。板题,读题。
3.知道纳兰性德是谁吗?指名说,(介绍纳兰性德)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是读古诗文的一个好方法。出示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这首词就是在出关的征途中写的。)
二、三读“长相思”,整体感知。
(一)一读,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评价) 真好,生字“聒”和多音字“更”都念准了,(出示拼音),我们再来读读这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很好,像这样,把每个字念正确,念饱满,这就叫“字正腔圆”。(板书)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做到字正腔圆。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古代的诗词呀,就像音乐一样,是很讲究节奏的,请再次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出它的节奏来。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长的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评价: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板书:有板有眼)
2、我们再读这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出示节奏)很好,就这样有板有眼地来读整首词。
(三)三读,读出词味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2、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3、读到现在,谁来说说《长相思》这首词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长相思》?指名说,读,评价。
4、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自己的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仔细地看看插图,仔细地看看词后的注释,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交流,把你们说的综合成一句话,就是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读)
3、纳兰性德经过了崇山峻岭,(课件出示)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他行走在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千山万水之间,正经历着千辛万苦。带着这种想象,我们来读一读词的上篇。
引导读: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起身而走。个别生接读:山一程?? 是啊,遥远的关外尚未到达。他还得继续往前走。 生接读: 程程又程程,行行复行行,生接读:
经过了一道山又是一道山,经过了一重水还是一重水,齐读:
四、感悟词情,走入内心。
1、就这么走,就这么行,纳兰随着大队人马,离他的家乡越来越远,但是却把他的心留在了——(故园) 因为不得见,所以长相思;因为离别远,愈加长相思。同学们,你能把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思乡的梦碎了,思乡的那一颗心也碎了。点击出示“碎)就是这种刻骨的相思,这种心灵的呼唤,我们一起来。
2.《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纳兰性德吗?
是呀,既然睡里梦里,日思夜想的都是故园,为什么还要离家而去呢? 3.是啊,纳兰性德他是多么想留在家乡,留在家人的身边!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身系国家的安危,责任如山呀,他是不得不离,不能不别啊!为国的壮志和理想,思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压在了纳兰性德年轻的心上,化作了他的'??(齐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再读课题: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爱祖国,思故园,字字化作??。
五、诗词互证,感悟故园之思。
1、长相思,摧心肝,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思乡的词——《如梦令》(出示)。请按照刚才我们读《长相思》的方法,自由朗读这首《如梦令》,要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念得有板有眼,读出它的韵味。生自由读。
2、这首词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不是读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没有读出它的韵味。生评价。
3、《如梦令》这首词的许多地方与《长相思》很相似,比如“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跟《长相思》的哪句相似?(夜深千帐灯)“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跟哪句相似?(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4、想家不能回,就连一个思乡的梦也作不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5、同学们,像这样表达思念故乡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呢?
6、故乡是那吹绿了两岸的春风,故乡是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故乡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板书:
字正腔圆 长 相 思
有板有眼 身在征途
诗韵词味 心系故园
评析: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教学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对学生而言,诵读自然是他们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凸显“诵读”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读出《长相思》的精气神来,读出它的诗韵词味。我采取了三步走,层层递进的方式。
一读:读准字音,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二读:读出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三读:读出感情,读出它的诗韵词味。
朗读三步曲要求明确,层次清楚,逐步深入到纳兰性德的内心。
相思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你们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相思教学设计4
导学目标: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导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导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预学:
前置性学习单: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收集有关诗人的其他思乡古诗。
3、想想诗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二、互学小组交流:
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诗人身在哪里?心又在哪儿?2、
小组展示: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展示交流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三、评学:
1、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相思教学设计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相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②、相关古诗词。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育方面: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发展方面: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教学过程:
一、引:故事导入,奠定基调。
1.纳兰性德,有清代第一词人美誉。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本词就写于途中。
2.师配乐朗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读: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1.出示词语,读准多音字和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榆关
那畔行
聒碎
故园
2.读整首词,注意停顿和节奏,做到有板有眼。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读出情感,试着了解词意。
三、品:感悟词意,读悟结合。
1.学生自学,根据注释,弄懂词意。
2.出示:这是一位( )的词人。(如:疲惫、想家、寂寞、辛苦、惆怅等)
3.从哪看出?引出: 身在哪儿?身在船上;身在崇山峻岭间;身在营帐中;身在山海关外等。 几位同学分别说后朗读。 总结并板书:身在他乡。
4.心在哪?
学生回答;
从哪里看出来;
故园无什么声;
家乡就没有风雪声吗?
就是这种感觉,读出来。
总结并板书:心在故园。
5.为什么想家却要身在外?(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6.将板书圈起来,问:你看出了什么?
7.配乐读整首词。
四、延:升华诵读,相思犹存。
1.故园有什么声呢?(引导学生说说家乡的温馨画面)
2.师引导吟诵:但这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化为泡影。 (音乐起)
师:这儿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郊外的踏青,有的只是——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这儿没有柳绿花红,没有青山碧水,有的只是——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儿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月光下家人的相互依偎, 这儿只有——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那长长的相思之情!
五、累:作业设计,熟知词人
1.了解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
2.读读其他思乡诗词,开展主题交流会。
【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相思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然,比起王菘舟老师的用他诗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本人“功力”尚浅,不能相提并论,实在见笑。
相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相思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
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 《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 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 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 2.分层感悟《长相思》 (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 (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 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 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
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
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 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
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 (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 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 (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 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 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 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 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相思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 (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相思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思考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试以这首小令为例,简要说说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写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写塞外风雪载途、荒凉苦寒的景象,写野营露宿的难眠之夜,层层渲染征人凄恻缠绵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可谓真切自然。
相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纳兰性德。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相思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相思教学设计13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这堂课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诗词教学中一直有个难点——如何在不影响诗词的情感、氛围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词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找词中的景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他们去想象画面,想象场景,比如学生说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辅以相关的图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崇山峻岭,波涛汹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艰辛,词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了,并且能够带着画面感去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只想象词中的画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想象词以外的画面,那就是词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园。我选取纳兰性德词作中他自己所描写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让整堂课的诗意更加浓厚,故园的美好和此时的痛苦,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出示纳兰性德的三段简介,皇室贵胄的显赫出身和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孤独,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纳兰性德不得不离的无奈的痛苦。最后,让孩子写一两句想对纳兰性德说的话,再回到课题长相思,在朗读中回味整首词内容和感情。课堂中有三处背景音乐的播放,营造了很适合的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很投入,师生配合比较完美。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朗读指导上,过于重情感的带入,而忽视引导朗读时的抑扬顿挫,使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平。第二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复的部分的比较多,而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引导比较少,导致有些问题,需要我最后的总结学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会不断学习,让教学,诗词教学更好的开展。
相思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相思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完成背诵。
2、品味意象,把握情感。
3、鉴赏诗句,因题悟法。
【重点难点】
1、找出意象,把握情感。(重点)
2、鉴赏诗句,因题悟法。(难点)
【预习案】
一 、知识链接
要求: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边读边拿起笔标记勾画重点内容。
1、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作为相国纳兰明珠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文武双全,名闻天下。他的家世、地位、才情、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向往平淡祥和的生活,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他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了解词牌及写作背景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随从康熙出巡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二、预习自测
1、正音
聒( guō )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3、反复诵读,白话词意:
明确: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4、词人身向何处?心系哪里?表达何情?
明确:词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思乡之情。
三、学生自评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一(自主探究)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是哪里的景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景物;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以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咏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探究二(合作探究)
2、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试赏析句子“夜深千帐灯”的妙处。
明确: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深夜的画面;此时夜已深,四下无人,只听见呼啸的风,放眼望去,只看见军帐内忽闪而微弱的灯光,如果这是在家乡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寒冷,也会觉得温暖,可惜词人却身在异地,在现实明亮的灯火中,感受着相思之灯的凄凉,促使词人遥想起家乡之灯,顿觉孤寂。“千帐灯”之广大与征途寂寥之心,形成对比,更见其孤寂。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拓展】
(1)“灯”意象——灯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历代诗人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即心暖则灯暖,心寒则灯寒。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嘈杂的风雪呼啸声,震碎了我思念家乡的心,我终夜未眠,当我身在故乡时未曾听过这么嘈杂的声响。边关的一情一景让我不得不想到故乡的一花一木,思乡情更切。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程山峦一程歌,一路流水一路情,山水相叠,翻山涉水,一路奔波,两个“一”字,写出了路途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一个“那”字,清晰地点出了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想着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想念故乡的时间也硬生生地被拉长,离愁萦绕心头。
探究三(合作探究)
赏析句子“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刻内涵。
明确:风声雪声吵得人无法入睡,连个家乡的梦也做不成。(描述诗句)本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 :“聒”字使得风雪拟人化;“乡心”破碎,更是夸张之语。(解释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浓浓深情。(表达情感)
“身”——“风一更,雪一更”——人在征途——聒噪
“心”——“故园无此声”————心在故园——碎
思考:作者想念故乡的什么?为什么?
纳兰的“身”不得不随从护驾,这在世俗看来的`至高荣誉,事实上,只是皇上的保镖,并不能纵马扬鞭,指剑沙场,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畅快。在纳兰心里“身”在经历“风一更,雪一更”的聒噪,而“心”早已飞回“故园”,故园里有什么呢?故园可能更像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因为那里可以安放自己梦想与追求。漫漫征途中自己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也可以在故乡得到寄托。此刻此地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漫漫征途,黄沙漫天,寒暑不定,枯燥无聊,凸显了身心的分裂,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距离,让他在扈从生涯中惆怅不已,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
爱情和友情占据了纳兰生命主题的一大部分,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坦荡,让纳兰的情感和内心如此饱满,如此充盈。而现实生活的颠沛流离、仕途生活的不如意,让他的身心处在煎熬之下。在写给严绳孙的信里,他说: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酒一杯”,此言大是。生在康熙之世,纳兰之家,一颗心却漂泊如此,疲惫如此,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最终得出结论,自己“冷出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身处富贵,心游喧嚣之外,历经尘世悲欢起伏,自谓我是人间惆怅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此深情之人,但愿有一天可以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构成茅屋三间,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训练案】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本词为亡妻卢氏而作。2、被酒:醉酒。3、赌书泼茶: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当时只当是寻常情景。//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只到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可今天再也无法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怀恋、追悔、伤心、无奈与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1、完成教辅资料相关题目;
2、背默全词;
3、推荐背诵: 【木兰花令】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相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冬至相思句子12-22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关于长相思的诗意04-22
有关相思之苦的经典诗句04-22
an教学设计11-23
《我设计的服装》教学设计06-1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05-20
清明节相思作文05-27
历史典故:相思树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