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

时间:2023-05-24 13:26:54 历史 我要投稿

有关历史的典故(15篇)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

  垓下之战

有关历史的典故(15篇)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中国安徽省固镇县)。项羽在四面楚歌当中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被汉兵追上,最后项羽只剩下28人。项羽逃到乌江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刘邦彻底赢得胜利。

  汉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争夺战中,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不久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想退兵。这时,张良、陈平建议说,我们已夺了大半河山,四方诸侯又都归附,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的大好时机,若放他回去,必然养虎为患。刘邦一听,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心东进。刘邦率军追项羽至固陵,本来与韩信、彭越约好合力攻楚,结果二将未至。项羽反攻,刘邦大败,遂坚壁固守。后用张良计,笼络手下几员大将,遣使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会师,共约 30余万人, 由韩信指挥,全力追击楚军,在垓(该) 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壁东南)将 10万楚军团团围住。韩信命各路军分作十队,在四面埋伏,连环接应。韩信出阵挑战,项羽几次突围冲杀均被伏兵截击而回,人数越来越少。夜晚,韩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楚地尽失,遂告别心爱的虞姬,率领 800子弟兵突围南走,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楚汉战争以刘邦全胜而告终。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中国重归一统。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迫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功臣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趁机杀掉汉高祖以除后患,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持剑闯入宴会厅,当面喝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壮士气势所折服,因而与其对饮。汉高祖借故脱离险境。

  还乡定都,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各路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亚夫范增也因项羽过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项羽军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艺小传

  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王--枪!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錾金虎头枪,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枪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霸王”!此枪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枪只有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枪法“单手十八挑”!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2

  桃园三结义

  关羽杀了恶霸熊虎父子,逃逸江湖五,六年。一天,关羽在涿郡观看朝廷招募义兵的`榜文,结识了刘备和张飞。三人一经相识,志趣相投。次日,于张飞家乡鲜花盛开的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关羽拜玄德为哥,拜张飞为弟。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从此三人同心协力开创了轰轰烈烈三分天下的宏伟大业 。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3

  危言耸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4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5

  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6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7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是我国古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历代统治者都不断调整土地制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个部分。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联合起来,集体劳动,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和繁衍的机会。集体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于是,土地便由氏族成员共同占有和使用,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土地制度。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开发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土地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用于祭祖、聚餐等公共开支;另一部分是分给各户的“份地”,由各户自己耕作和收获。土地开始由公有向私有过渡。

  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一说夏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一般由九块百亩的方田组成。当时,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面积为百亩(约合今三十一点二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因为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故名“井田”。井田名义上归国王(国家)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受封者(奴隶主)可以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因此,井田制的实质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为国有,实为奴隶主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各诸侯国的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都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此后,各国在改革中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土地私有,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制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会竭力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财政收入。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国有土地,统治者曾采取过多种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有:王莽时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于是,土地占有状况不断变化,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

  手段不断兼并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最终导致“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同时,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中央政府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

  这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其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为了榨取更多地租,地主不断兼并农民乃至国家的土地,致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3.农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会里,大量存在着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写照。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不向地主交纳租税,劳动积极性较高。但他们是地主兼并的主要对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原始社会早期,私有制产生之前,几乎每一历史阶段都不是单纯实行某一种土地制度,而是以一种土地制度为主,几种土地制度并行。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8

  屈原发米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9

  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0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1

  古城相会

  徐州失散后张飞占守古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日,来至城下叫张飞开门,张飞出城挺枪而向。关羽不解。张飞直言“你背兄降曹,封侯赐爵”。说话间关羽身后曹将蔡阳领兵追到。关羽说“看我斩此曹将,以表真心”。关羽纵马挥刀,一通鼓未尽,蔡阳人头便落地。兄弟前嫌尽释,进城相聚。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2

  土山三约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3

  秉烛达旦

  曹操为了笼络关羽,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4

  横槊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有关历史的典故 篇15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明代,政府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历史的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05-19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