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集锦15篇
历史的典故1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历史的典故2
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是发生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当时关羽中箭落马,曹仁引兵冲出城外,被关平杀回,关平救了关羽回营,拔出关羽手臂上的箭的`时候,发现箭头上有毒药,而且中箭很深,整只手臂都青肿了以至于关羽都无法自由活动,此后就有了刮骨疗伤的故事。
当时部下都希望关羽能回荆州养伤,但是被关羽拒绝了,创伤自己难以愈,而且有损失一臂的危险,所以部将们只能让人去找名医。有天,有人从江东驾着一叶小舟而来,这个人就是华佗,字元化,因听闻将军受伤特地前来医治。后来众将引华佗去见关羽,关羽热情接待了华佗,揭开衣袍将受伤的手臂让华佗诊断。华佗说这弩箭之伤有毒,现在已经入骨了,不早治疗,那么这条手臂就废了。关羽问华佗要怎么医治,华佗就提出了刮骨疗毒。
关羽欣然答应刮骨,并设酒宴款待华佗。酒毕,关羽与马良下棋,伸出手臂让华佗治疗,华佗用尖刀破开了关羽的皮肉,并慢慢的深入至骨,用刀刮骨的时候,都有声音,账内之人都变了脸色,只有关羽神色如常,依然边喝酒边下棋。刮骨完成后,华佗用线缝了起来,不久箭伤痊愈,关羽想要用黄金百两答谢华佗,但是华佗留下药后就辞别离去了。
历史的典故3
东窗事发(秦桧)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风声鹤唳(苻坚)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口蜜腹剑(李林甫)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鸡犬升天(刘安)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高山流水(俞伯牙)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韦编三绝(孔子)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破釜沉舟(项羽)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病入膏肓(蔡桓公)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历史的典故4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历史的典故5
有一天,郑国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时,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公子宋得意地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呢!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总能尝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后,果然发现厨子正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见此场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竖起了大拇指。郑灵公见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在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放入鼎内由厨子装进盘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来人们用“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这件事,郑灵公想杀公子宋,结果公子宋先把他杀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来公子宋也被人杀了。可见玩笑不能开太大啊!
历史的典故6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今金乡县)人。历任左右司都事、单州(今山东单县)尹、提刑按察司佥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左右丞等官职。被元世祖称为秀才。他关心民间疾苦,洁己奉公,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有“清廉贤明”的美誉。
世祖初年,马绍应诏入仕,授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后任单州尹,勤政爱民,得当地士民刻石赞颂。至元十年(1273),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以赈灾恤民为先务。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马绍为人廉洁刚正,与权臣桑哥多有斗争,曾力谏世祖行轻徭薄赋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只好搁置下来。
皇帝下诏书把京城一部分种苜蓿的官田分给居民,可是以桑哥为首的特权阶层乘机据为己有。为堵马绍之口,他们把一块田地分给马绍,马绍却坚决不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后,追查他曾行*赂的人,找到他的账本看,惟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后悔地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书省,马绍改任中书左丞。元贞元年(1295年),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于任上。有诗文数百篇。
历史的典故7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历史的典故8
莫泊桑写《羊脂球》
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布满欢快朝气的年轻人后来竟一举推出了《羊脂球》——那个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他默默地听我们的谈话,然后他的作品源源而出,显出了炉火纯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说,《羊脂球》的享誉文坛,是谦虚好学的结果。
历史的典故9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红色的春联为严冬添了暖意,也为人们带来了洋洋的喜气。
由春联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字的对仗之美及奇巧,更可以从其中的含意,领悟修身处事的哲理,还可以玩味书法的趣味,可以说是集文学、书法、艺术于一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年俗。古代传说有「神荼」「郁垒」这两兄弟,用桃木棒为地方上的`人民驱除恶鬼,因此后来就将他们兄弟的偶像或名字雕刻或描绘在桃木板上,挂在门上,以保平安,成为我国最早的门神;后来简化成只用红纸画一桃形,写上神荼和郁垒字样,称之为「桃符」,这就是春联的前身「桃符」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演进,人们更赋予「桃符」招财纳福的积极意义,开始在「桃符」上头写上「招财进宝」、「福」、「春」等吉祥字眼,称为「春帖」。
相传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十国时蜀国的后主孟昶所作,有一年除夕,他命令学士于寝门的桃符上提辞,写后他不满意,就亲自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
一幅春联至少包含「上联」、「下联」、「横披」。
历史的典故10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号介轩。明初济宁府知府。浙江宁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应试,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钦命他为济宁府知府。
当时济宁因战争破坏,人少地荒,城残村败,前任官员虽有恢复治理之举,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后,与农民订立垦田法约,按土地等级和规定时间征收赋税,如果税吏不遵守这些规定就受责罚,使垦荒者越来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复垦收粮。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为官为人,廉洁正直。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只有书册杂陈其间。与人交往从不受人一物。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一同乡任邻郡县令,赠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当即拒绝,并与之断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奖他治理有功,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复还济宁府任职。后来,受到下属官员呈递奏章诬陷,被贬到江浦服劳役。
临走时送行人众,出东门时百姓脱了他一只靴子,放在城门洞木栅栏内,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牵连遭处死。直到几年后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颁诏天下为他平反昭雪。济宁百姓为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特地集资在渔山书院塑像纪念。
【济宁传说故事】
(一)黄帝诞生
曲阜城东六里许,有个叫寿丘的地方。一道高岗隆起地面,这高岗就是寿丘遗迹。相传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
据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娇氏之女,是少典国国君的妃子。附宝生有二子,长子是炎帝神农氏,次子就是黄帝轩辕氏。
神农氏比轩辕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种五谷,亲尝百草为人治病,被拥戴为中原部落联盟领袖,称为炎帝,在陈建立了国都。后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国号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库,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宝,是随炎帝迁徙来曲阜的。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间,天际亮起一道银白耀眼的闪电,那闪电绕着北斗的第一颗星——枢星疾速地打了几个旋,然后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几乎在这同时,被惊呆的附宝忽然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过了一些时间,她才知道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附宝却一直怀孕二十四个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气清,祥云万朵,附宝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一会,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黄帝就这样降临到了人世。
刚出生的黄帝,额骨的中部隆起,形状象太阳,这就是所谓“日角”;黄帝有龙的相貌,传说他的.手足也似龙爪龙趾;还有的说他四张脸。更奇异的是,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十岁左右他就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通访名山大川,再没回来。
(二)少昊的传说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十几岁就会采桑养蚕,缫丝织锦。清早,她时常一人身披霞光,摇着小船,来到天河源头穷桑树下,攀枝采桑。
这穷桑树为林中之王,树头如伞,桑叶如扇。它五千年开一次花,一万年结一次果。那紫玛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长生不老。皇娥非常喜爱这树,常为它浇水、施肥。采完桑叶就坐在树下放声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像是为自己伴奏。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远处朝她弹琴呢!那青年见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礼貌地向前自我介绍说:“我叫金星,每天都在听你歌唱,并被你动人的歌声打动了。”
从此,金星、皇娥结成好友,后来由友谊萌发了爱情。一年之后,他们在穷桑树下盖起几间草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男耕女织,夫唱妇随。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满。
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气,派出天兵天将把他俩打入天牢,把少昊撵出天宫降落人间。这时少昊已是个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边。那时候,泗水岸边只有几户人家,人们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当了首领。少昊领着大家开荒种地,植桑养蚕,生活得非常美好。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这里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成了个繁荣的城镇,少昊给它取名为穷桑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少昊之国。再后来,领土扩大,少昊就把国都迁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传说
叔梁纥年纪很大了,身边有九个女儿,而只有一个跛足儿子,便想再要一个儿子,于是向颜家求婚。颜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纥年纪太大,不愿嫁他。老三颜征在听从父命,嫁给了他。
二人成婚后,夫妇便去尼丘山祈祷苍天和山神,以保佑颜氏生个好儿子。果然,颜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但这孩子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齿、耳露轮。颜氏见这孩子难看,哀声叹道:“好命苦。这般模样怎能养活成人!”叔梁纥更是悲伤,遂把孩子丢在尼山脚下,走了。
当时天气比较热,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来一只老虎,在孩子身边转了几圈,便叼进山洞里,按时为孩子哺乳。同时,一只老鹰也飞来,用翅膀为孩子打扇。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凤生虎养鹰打扇”。这山洞即是现存的夫子洞(又名坤灵洞)。
再说颜氏征在自从孩子被扔了以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在尼山脚下转来转去。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寻声而去,在山洞里发现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颜氏为快些到家,慌不择路,爬坡越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罗裙被山枣树上的刺挂住了,颜氏非常气愤,对山枣树说:“你们不要拦路。让尼山神知道了,会把你们斩草除根的。”说着,顺手将挂罗裙的山枣树捋了一把。从此,这里的山枣刺全部往下长。时至今日,还是如此。
颜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脏了。这时,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轻轻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围井绕了一圈,怎么也够不到水面,于是自言自语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来该有多好呀!”哪知她话刚说完,就听到一阵流水声。颜氏一看,井真的倾斜了,一股清水从井口向南流去。颜氏双手合十感谢天神,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来。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顿时,一点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给孩子沐浴,然后回村子去了。
从此,这口井井壁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颜母庄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条小溪,后人为纪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为智慧之源,遂称这条小溪为智源溪。
历史的典故11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故事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罗贯中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讲述的是曹操和袁绍在白马对峙时,曹操营中大将关羽斩杀了袁绍阵营两大猛将颜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绍派遣颜良出战前,帐营中的谋士曾告诫袁绍说,颜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单独让他带兵出战。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该谋士的意见,一意孤行地让颜良去进攻曹将刘延。曹操的谋士荀攸让曹军假装在延津渡河,让袁军误以为曹军要偷袭他们的后方。于是,袁军会分散兵力入驻延津,如此一来曹军便可攻袭白马。袁军果然中了曹军计谋,当颜良距离白马十公里时候,已经看见曹军在前方。颜良震惊之余,仓皇准备迎战。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攻打袁军,关羽骑马走到队伍前方,看见对方将领颜良。关羽骑着马冲入袁军,还没等颜良反应过来,关羽已经冲到颜良面前,立即斩杀了颜良的头颅。袁绍和文丑得知颜良已被曹军杀害,心中万般悲痛。决心前去与关羽交战,为好友颜良报仇。文丑与关羽大战数个回合后,文丑感叹对方实力太过强大,于是文丑驾马沿河而逃。关羽哪里肯放过文丑,关羽乘胜追击,快要追赶上文丑的时候,关羽使出绝技拖刀斩,将文丑诛杀。
《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全文经典的'一个故事桥段,后来读者认为,文丑和颜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不可能轻易被关羽诛杀。
历史的典故12
当时,汉献帝和李催与郭汜军队正在作战,而汉献帝已经突围成功了,但是李催与郭汜仍然率领军队对汉献帝穷追不舍,情况危急,汉献帝需要外援的军队来增援他。此时,有一位随从的将领便向汉献帝推荐曹操,说曹操英勇善战而且很有计谋,汉献帝可以让曹操来救驾,加上曹操曾经平定了青州的黄巾军,从这件事情完全可以看出来曹操是有力的人选。汉献帝听到部下的意见,认为曹操的确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让信使出发,前去通报消息让曹操前来救驾。就在此时,李傕和郭汜的军队已经杀来了,汉献帝慌了阵脚。眼看信使还未出发,正准备和俩人的军队火拼之时,夏侯惇来了,他是奉曹操之命前来增援汉献帝。汉献帝看着曹操部下来了,心中的石头就落地了。夏侯淳将汉献帝解救出来随后又将李傕和郭汜的军队击溃了。后来,汉献帝对曹操军队的建设和作战精神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并且,还大肆的嘉奖曹操,对他加官进爵。后来,在说起这件事情后,都很感慨曹操料事如神,以及速度之快,便有了说曹操,曹操到的说法。
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
曹操率领大部队在行军,恰好是正午,天气炎热、士兵们十分困顿。走了很久都没有喝水,曹操的士兵都纷纷嚷着走不动路,想要喝水。曹操看了看四周,发现并没有水源,知道士兵们身心俱疲,便心生一计。曹操大声的说到,这条路我走过,穿过前面一条路,就会出现一片梅林,里面的梅子果实饱满,吃起来酸酸脆脆,特别好吃。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出这条路就可以吃到酸酸可口的梅子了。士兵们正好口渴,听到曹操的形容之后,感觉自己的唾液都被酸出来了,顿时也有劲头。曹操见此情况,便一鼓作气的'带领士兵前行,有了梅子的号召,士兵们脚步都轻快了很多。于是,很快地走出了这片林子,出了林子后就有了水源,曹操的士兵们,便喝饱了水,再次踏上前行之路。而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白门楼事件之后,吕布被勒杀,曹操带着刘关张三兄弟回到了许昌,当时因为忌惮刘备,曹操是一个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人,听闻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要是以后谋事就会出师有名。在谋臣劝说杀了刘备的建议下,曹操动了试探刘备的心思。
摆宴席那天,天色暗沉,风云突变,曹操指着将有龙卷风形状的云问刘备,云腾出海,这是有真龙要出世,那么刘备认为这个英雄人物是谁呢?就是看他对这个天下格局的看法,如果刘备眼光犀利,还有仁义之名传扬天下,那么刘备是留不得了。刘备心里一咯噔,他现在实力根本没有办法跟曹操抗衡,最好的就是韬光养晦,以待时机,他最不希望曹操把他看成了对手。因此刘备开始胡扯,把当时实力最雄厚的两派拿出来说事。
要是其他人也许会被刘备糊弄过去,但是这是曹操。曹操深知袁绍、刘表是不可能为天下主的,争霸一方也许有可能,但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争霸天下,这些庸庸碌碌之辈,怎么能入得了曹操的眼。于是他对刘备说,这个天下如果有英雄,也只会在你我之间出现。刘备顿时收到了惊吓,恰巧这时候一声惊雷,刘备灵机一动,将勺子掉到地下,做出恐慌的样子,麻痹了曹操,躲过这一劫。
曹操烧信的典故
适逢官渡之战,曹操在许攸的帮助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给自己带来了缓冲的时间,并且在最后大败曹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了胜仗自然也有一堆的战利品,部下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发现曹操的一些手下给袁绍写的投诚信,当下气愤不已。
于是,他将信上呈给曹操,希望曹操可以按这上面的名单进行抓捕,杀鸡儆猴。可是出乎部下的预料,曹操甚至连信里面的内容都没有看,便直接将这些信丢到了旁边的火盆里,部下连救援都来不及,便化成了一堆灰烬。
部下不解,曹操却笑着解释,当时的情况,袁绍兵力雄厚,远远胜于曹操的兵力,再加上曹操当时的粮草几乎都已经消耗殆尽,如果不是许攸临时的投诚,曹操都没有什么把握可以胜利,何况那些小兵呢?
这事之后,无论那些写过投诚信给袁绍的人怎么想,至领们对曹操的胸襟十分佩服,所以可谓是用几封信换来了将领们的绝对忠诚,不可谓不划算。而当时曹操如果真的按照信上面的名单抓人,可能会泄一时之愤,可难免会让人心寒。
曹操一生多疑,所以烧信的举动才让后人更加觉得他是一代枭雄,有着心怀天下的胸襟。
历史的典故13
【出处】
《庄子·秋水》。
【释义】
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
历史的典故14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历史的典故15
背道而驰,语出: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
背道而驰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历史的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的典故06-14
经典历史典故[经典]08-02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经典的历史典故05-30
经典的历史典故【精选】05-30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7-02
经典的历史典故10-09
经典历史典故03-23
唐朝的历史典故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