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历史的典故(精选13篇)
历史的典故 篇1
【成语】: 沽名钓誉
【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解释】: 沽:捞取,故意做作以谋取;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举例造句】: 我知道你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倒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 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
【拼音代码】: gmdy
【近义词】: 盗名窃誉、好大喜功
【反义词】:实至名归、名不虚传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猎取名誉[1]
【英文】: fish for compliments
【分析】沽名钓誉之计谋
名誉者:知名度和美誉度也。
名和誉不会不请自来。花钱做广告是沽名,谋取获奖为钓誉。
所谓沽名,即企业应想方设法扩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所谓钓誉,即企业充分重视、培养自己的美誉度。
沽名钓誉是一个过程,不能一劳永逸。任何名牌、名誉都要时时维护,犹如养花,不可一日不浇水。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提建议,希望他重用贤人蘧伯玉,赶走小人弥子瑕。但卫灵公正和弥子瑕打得火热,对史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史鱼当了一辈子的官,既没有办法使卫灵公走正道,又没有本事让卫国发展得更好。他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说服国君,使他改正过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死后你们不要成殓。”卫灵公听到了史鱼的临终遗言,后悔得不得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非常有钱。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谋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经济上的援助,闷头种田,自食其力。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对史鱼和田仲两人的情况加以评论,说他们都是奸人,用欺骗的手段来盗取名声。
◎成语释义
表示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名誉。
◎故事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出处译文
对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贫贱的人一味迁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盗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
历史的典故 篇2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得陇望蜀的意思
[释义] 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语出] 唐·李白《古风》诗:“物苦不知足;~”。
[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i;也不能读作de。
[辨形] 望;不能写作“忘”。
[近义] 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 贪多务得 贪心不足 欲壑难填
[反义] 心满意足 称心如意 如愿以偿 知足常乐
用得陇望蜀来造句
1) 若不是我们苏军吸引了卢永祥的主力,你能势如破竹打进浙江?占领一个浙江也就够了,得陇望蜀,小心撑坏肚子。
2) 虽然精明强干,但却也本性单纯,她并不知道雄性的天性便是见异思迁得陇望蜀。
3) 不过,凭借这段时间的炼体,现在我出剑比以前平稳了一倍,剑速力道更是数倍不止,又何必太过得陇望蜀?
4) 这个海拔很高的妹妹手里拿着一把残忍之弓,并且很自然的得陇望蜀。
5) 地主霸占了王爷爷的田地,得陇望蜀,又要抢王爷爷的房子。
6) 人要知足,不要得陇望蜀。
7)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8) 在人类社会里,人们常常见异思迁得陇望蜀,忘了自己该待的位置,而处心积滤地去谋别人的位置。
9) 才分给你糖,你就想着要饼乾,真是得陇望蜀,人心不足啊!
10) 他们得陇望蜀,永远无法使他们心满意足。
11) 他刚获升迁,位高权重,但却想全权在握,得陇望蜀,真不知足!
12) 人家已尽了最大心力帮忙了,我们不好得陇望蜀,再提出别的要求。
13) 人如果慾望无穷,时刻计较,得陇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14) 你今天能有这份工作理当知足,不要得陇望蜀,太贪心了。
15) 赌博是输了想翻本,赢了想得陇望蜀,于是越陷越深。
16) 一个人在一生内做好一件事已经足以自豪,得陇望蜀诚属不智。
17) 许多人对名利总不知足,常常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18) 这个恶霸占了王家的宅子以后,又得陇望蜀地想占有王家的田产。
19) 基本达到目的,人不能得陇望蜀。
20) 得陇望蜀还真是男人的本性啊,就连自己也不例外。
21) 这个自然,能够晋升一级都万分感激了,哪里还会得陇望蜀啊!
22) 公子真是得陇望蜀,岂不知一山难容二虎。
23) 得陇望蜀,总想获得更多,最后却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丢掉了。
24) 有一个词语叫得陇望蜀,说的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很不幸,唐宋也是这类人。
25) 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我是那种见异思迁得陇望蜀的人吗?
26) 所以他们这一代人当中,一半以上的都离婚,都得陇望蜀骑马找马。
27) 叫驴眼中闪过一抹得意的神色,人就是这样,得陇望蜀,在他还在废柴的手下挣扎求存的时候,他只想着能够保住自己的地盘。
28) 心绪也是如此,有一想十,得陇望蜀,欲望如雨后野草,漫延只是因为缺少约束,而约束除了内心的修为,还有就是社会的力量。
29) 罗艺的.能量如此之大,让他不由得产生了点得陇望蜀的念头,略略的想了想,决定把心中所想提出来,就算不答应,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30) 走,雷哥带你去个好地方,保你得陇望蜀。
31) 胡说什么呢,哎男人呐总是得陇望蜀!
32) 刘三斗得陇望蜀,就盼着这个机会。
33) 有了点滴的巫力,吴恒就得陇望蜀,又打起了巫术的主意。
34) 凌云曾告诉他修炼要一步一个脚印,万不可得陇望蜀,要努力打好扎实的基础,扎实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事情,凌天自是不会忘记这些。
35) 中高级车市场,关于外乡品牌而言,简直是一个禁区,此无消费者看法的成绩,但次要照旧厂家没有真正拿得陇望蜀出手的作品,楚置信,只需产物。
36) 那就算了,得到灼厥刀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我确实不该得陇望蜀。
历史的典故 篇3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历史的典故 篇4
“有备无患”比喻做事先有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和祸患。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春秋时代,晋悼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官吏。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抓来斩首示众。
杨干向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了火冒三丈地说:“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么羞耻比得上?我一定要杀死魏绛才能出这口气,快把他抓来。”
羊舌赤道:“魏绛是个忠臣,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未说完:魏绛到了宫门外,他呈给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外门卫土,立即劝阻。
悼公看了魏绛奏书,得知是杨干无理取闹,魏绛秉公执法,于是悼公连鞋子也没穿就急忙跑到宫外,扶起魏绛,说:“这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派他去训练新军。
北方戎族无终国,向晋国献礼,请求与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攻打它。”魏绛劝谏说:“戎狄既然求和,是晋国的福气,为何还要攻打它呢?”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断了外患,专心于国事。
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国势日渐强盛。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悼公招集鲁、卫、齐、曹等十一国的军队,由魏绛率领围住郑国都城,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了和约。
楚国见郑国倾向北方,非常生气,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见楚兵强大,无法抵抗,只好又和楚国订盟。郑国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国不满,北方十二国又出兵伐郑。郑国更是惶恐不安,郑国只好又派使臣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战事于是平息。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给晋国大批珍宝、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给魏绛。魏绛不肯接受,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还郑国。悼公在魏绛的辅助下,终于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历史的典故 篇5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 ,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历史的典故 篇6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历史的典故 篇7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红色的春联为严冬添了暖意,也为人们带来了洋洋的喜气。
由春联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字的对仗之美及奇巧,更可以从其中的含意,领悟修身处事的哲理,还可以玩味书法的趣味,可以说是集文学、书法、艺术于一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年俗。古代传说有「神荼」「郁垒」这两兄弟,用桃木棒为地方上的人民驱除恶鬼,因此后来就将他们兄弟的偶像或名字雕刻或描绘在桃木板上,挂在门上,以保平安,成为我国最早的门神;后来简化成只用红纸画一桃形,写上神荼和郁垒字样,称之为「桃符」,这就是春联的'前身「桃符」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演进,人们更赋予「桃符」招财纳福的积极意义,开始在「桃符」上头写上「招财进宝」、「福」、「春」等吉祥字眼,称为「春帖」。
相传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十国时蜀国的后主孟昶所作,有一年除夕,他命令学士于寝门的桃符上提辞,写后他不满意,就亲自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
一幅春联至少包含「上联」、「下联」、「横披」。
历史的典故 篇8
唐寅(yín),又叫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是个风流才子,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下来不少。唐伯虎性情豪放,爱喝酒。他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号称“狂生”叫张灵的小伙子十分要好。俩人是街坊,常凑到一块饮酒作乐。
有一次,唐伯虎和张灵穿得破破烂烂的,装成了两个要饭的叫花子,上山去玩。走到山脚下,看见几个秀才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唐伯虎冲张灵挤了挤眼,二人就凑了过去。唐伯虎对秀才们说:“诸位作诗,我们俩能不能也诌(zhōu,编造)上几句啊?”秀才们看他俩那份穷相儿,心里直好笑,打算拿他们开开心,就答应了。
唐伯虎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一”字,张灵接着写了个“上”;唐伯虎又写了个“一”,张灵又写了个“上”;连在一起是“一上一上”。秀才们看了哈哈大笑,这叫哪门子诗呀?唐伯虎没理会,接着又写了三个字:“又一上”。然后拉起张灵就走。
秀才们赶紧把他俩拦住了,让他们接着把诗作完。唐伯虎说:“我们得喝足了酒,才能作好诗。”秀才们想看看他俩还出什么洋相,就给他们倒满了酒。俩人一饮而尽。张灵再写了个“一上”。秀才们笑得东倒西歪:“闹了半天这两位‘才子’敢情就会写‘一上’啊!”唐伯虎不管他们的哄笑,自个儿又喝了一大杯酒,然后提笔一气续成了一道七言绝句: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向云低,
万里江天都在望。
秀才们一看,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叫花子还真不简单。再一回头,只见唐伯虎和张灵摇头晃脑,哈哈大笑地走了。
这一天,唐伯虎和张灵出去游玩,又喝了个大醉,张灵趁着酒意,说了个上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是唐朝后期的诗人,那个有名的“推敲”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张灵在这儿用了谐音异字,拿了个古人的`名字——贾岛,来说他俩当时醉得东倒西歪的模样(“非假倒”——要真倒!),还真挺恰当。唐伯虎听了,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刘伶饮尽不留零。
刘伶(líng)是西晋有名的文人,顶能喝酒了。唐伯虎也用了谐音异字,拿刘伶的名字,来形容他俩喝得滴酒不剩的样子(“不留零”——一滴不剩!),太合适了。
历史的典故 篇9
颜回在街上碰到买布人与卖布人在吵架,买布人理直气壮的说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什么要我二十四钱?于是颜回说,三八就是二十四。买布人急了要与颜回打赌,并且要让孔子评判,如果自己输了愿意输自己的人头,颜回说要是自己输了就输自己的帽子。两个人找孔子评理,孔子却出乎颜回意料的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于是输了自己的帽子,颜回听了老师的话,将自己的帽子乖乖的.送给了买布人。但是颜回却觉得孔子老糊涂了,于是决定不再跟随孔子学习。
颜回借口回家有事,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颜回说,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走到路上,忽然下起雨,颜回赶紧跑到一个千年古树的树洞中避雨,可是想到老师的话,马上跑出来,刚刚出来就见到一个闪电将大树劈倒,于是心中佩服老师的先见之明。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颜回不愿意打扰别人了,于是用佩剑拨开妻子的房门走到床边,却摸到床头睡着一个人,床尾睡着一个人,于是大怒,举起佩剑要砍,又想起老师的话,于是点上灯,却发现妻子与妹妹各睡一头,于是颜回非常震撼。天明的时候颜回返回老师那里,见到老师就跪倒在地,说了自己的经过,问老师何以有先见之明。孔子说,你走的时候我见到要下雨了,于是嘱咐你一句,见你带着佩剑生着气走了,觉得不放心也嘱咐你一句,并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颜回又问为什么老师一定要说三八是二十三,孔子说,你要是输了只是输掉一顶帽子,如果是买布人输了就是一条人命,难道你想要人家的命吗?颜回大彻大悟,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孔子。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与思想的深邃,也可以见到颜回一开始的时候对孔子也是存在着疑惑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必然的。
历史的典故 篇10
戴震与他的老师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历史的典故 篇11
药,没有!
干部休养连几乎没有什么药品,只能采取保护性治疗。在行军当中,由于颠簸震荡,白志文的肺部经常大出血,人也昏迷不醒。没有止血药品,只能把担架轻轻放在路边,医生用镊子把纱布往伤口里硬塞进去,直到把伤口塞满,把血止住。痛啊,撕心裂肺般地痛!没有止痛药,白志文只能硬挺着,嘴唇咬出了血,人痛得昏死过去。可是军情紧急,不能多停,刚处理完,担架员抬起就跑。
换一次药就像一场苦刑。许多伤病员不知经受了多少次苦刑,伤口才慢慢愈合。
营养,缺乏!
营养和医药对一个伤员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可是日夜转涉,到哪里去弄营养品?几天几夜吃不到饭,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时买到一个生冬瓜,几位伤员分着吃;弄到点生白薯,每名伤员分两块,就算是营养补充了。
行走,艰难!
伤病员躺在担架上也很受罪。天上下雨地下滑,崎岖坎坷路不平,震颤得伤口一阵阵发痛。有一次抬担架的同志一步没迈稳滑倒了,担架脱了手,把白志文从担架上甩了出去,落进了泥泞的稻田里。警卫员连忙跳进水里,把浑身泥浆的白志文捞出来,背到担架上,抬起继续赶路……
雪山到了,担架无法使用。伤病员只好由警卫员架着走。白志文在他的警卫员搀扶下,一步一步向雪山顶爬去。忽然,天气骤变,狂风四起,鸡蛋大的冰雹劈头砸了下来。等冰雹过去了,白志文只觉得两眼昏花,呼吸急促,浑身酸软无力,走几步就要跌倒,只好躺在冰雪中喘上几口气,爬起再走一段。警卫员将白志文的.右手搭在自己肩上,用身体架着他往前挪步。很快警卫员也精疲力尽了,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再也无力爬起来。望着脸色苍白、累倒在地的警卫员,白志文流下了眼泪:从江西一起出来的老担架员死在行军路上,饲养员和马匹也累倒在路上,现在眼看着卫员也不行了,他心痛如绞。但是绝不能躺在这里,白志文拼命向前爬了几步,贴着警卫员耳朵用尽平生力气说:“同志,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都过了雪山,我们可不能躺倒在这里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爬过雪山去,追上队伍继续革命!起来呀,让我们一块前进!”
警卫员吃力地爬起来,跟白志文互相搀扶着,用生命的最后一点余力,和坚毅的革命意志,奋力挣脱死神之手,向雪山顶峰继续前进!
历史的典故 篇12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历史的典故 篇13
诺贝尔写自传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