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

时间:2023-05-28 08:57:13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的典故合集15篇

历史的典故1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历史的典故合集15篇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历史的典故2

  简介:

  苍山会盟又称贞元会盟。唐代南诏国时期,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至此唐与南诏40余年纷争化干戈为玉帛。苍山会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历史意义。

  点苍山从北往南有十九峰十八溪,第十二峰叫中和峰,中和蜂下有一古庙,坐北朝南,前临中溪,庙内立有一方石碑,碑中正书“敕封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神位碑”,故该祠被后人称为“苍山神祠”。大理的这座神祠在大理的历史上,乃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较高的地位,其原因就是它同唐朝时期发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苍山会盟”有关。

  天宝之战

  公元748年,南诏王细奴罗去世,阁罗凤继承王位,并实现了统一云南的大业。此间,云南郡太守张虔陀频繁向南诏增派赋税徭役,并合同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向阁罗凤勒索财物,遭拒绝后,张虔陀向唐朝廷谎报南诏谋反。阁罗凤忍无可忍,一怒之下起兵围攻姚安,杀了张虔陀。此事成了唐天宝战争的'导火索,于是,唐玄宗作出了消灭南诏的决策。南诏两次派遣使臣前往谢罪,但遭到鲜于仲通的拒绝。双方开战,激战的结果是“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

  唐军征南遭全军覆没的命运后,杨国忠欺上瞒下,穷兵黩武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天宝战争。《旧唐书·南诏蛮列传》中记述:“天宝十二年,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仍奏领天下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密复败于太和城北,死者十八九”。南诏虽然“不得已叛唐,但始终坚信复为唐臣”的愿望,在下关收敛唐阵亡将士尸骸,修万人冢,立南诏德化碑,以表白归唐决心。

  苍山神祠会盟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以不同的路线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黄金和当归等信物,象征赤心、柔服、坚定和永属等心愿,随同携带的绢书一封,前往长安。后来,三路使者全都见了唐朝官员。讲和也是唐朝的心愿,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间,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时来到南诏王都羊苴咩城,宣读了唐德宗的诏书。过了几天,崔佐时与异牟寻和太子寻阁劝,以及清平官等在苍山神祠盟誓。盟书一式四本,一本藏在点苍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诏的祖庙,一本进献给唐天子。盟文很恳切地表明,南诏发誓永远归顺唐朝。从这以后,唐朝又派来使者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上有“贞元册南诏印”几个字。

历史的典故3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的典故4

  华元弃甲

  典出《左传·宣公二年》。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的一员将领。鲁宜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和乐吕两员将领率军前往抵御。

  华元在出战前,为了激励士气,杀羊置酒,犒赏各营的将士。但由于一时疏忽,忘记了将羊肉和酒分给为自己驾马车的车夫羊谌,羊谌心中十分不满,发誓要进行报复。

  第二天,华元指挥军队上阵作战,羊谌为了昨天没有分到羊肉和酒的事进行报复,趁华元还没有布置好阵势,怒气冲冲地对华元说:

  “昨天吃羊、酒,是你做主;今天打仗,是你做主;但这辆战车是我做主!”

  于是,羊谌赶着载着华元的这辆指挥车,突然脱离了大队人马,飞一般地驶向郑军阵地。郑国军队已经布好阵势,见华单车冲来,立即将他包围起来,没费多少力气,便把华元活捉,并让华元自己解下盔甲,将他打入囚车。

  这一仗,宋军失了指挥宫,被郑军打得大败,乐吕不幸战死,损失战车四百六十辆,不少宋国士兵成了郑国的俘虏。

  后来,“华元弃甲”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作战失败,弃甲溃逃或被俘。

  文翁化俗

  典出《汉书·文翁传》。

  四汉时,庐江舒县有个读书人名叫文翁。他勤奋好学,精通《春秋》,《论语》等经典,年轻时便因为贤良方正而被选拔为县令。

  汉景帝时,文翁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即现在四川成都一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读书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劳,民风也很淳朴。

  文翁到任以后,对老百姓十分仁爱,但他知道一个地方要发达起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决心改变蜀郡百姓不爱读书、不尊重读书人的习惯,使蜀郡成为一个文明之地。

  于是,他首先从郡县的小吏中挑选了张叔等十多个聪明而又喜爱读书的年轻人,亲自对他们训导一番,说:“你们都是我百里挑一的有为青年,我准备把你们送到京城的太学里去学习,费用由郡里负责。希望你们在那里刻苦学习,学成归来,对家乡的风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张叔等人都表示,决不辜负文翁对他们的期望。

  于是,文翁便把他们送入京师,在太学跟随博士学习经籍和法令。当时,蜀郡很不富有,为了节省开支,赴京学习人员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买后送至京城,因为蜀郡生产的这些东西比京城便宜得多。这样,就可节省不少开支。

  过了几年,张叔等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郡里给他们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并根据他们的学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地提拔他们。他们中有的人还因文翁的推荐,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还在成都修建官学,招收了大批的官学学生。他为了使蜀地的风俗有所改变,规定凡人官学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绩优秀的,便选拔为郡吏;其中最优异的,送到京城太学学习。另外,他每次到下属的县里去视察,都选一些学业优良的学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羡慕。这样一来,官学成了热门,不少富人子弟为入官学,还不惜用金钱买名额呢。

  从这以后,蜀郡风气大变,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变了各种粗俗的陋习,变得文雅起来。到汉武帝时,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国推广,于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学。

  文翁死后,蜀郡的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了一座文公祠,岁岁奠祭。

  后来,“文翁化俗”这一典故,用来称颂地方官重视和推广教化,治理有方。

  麻姑献寿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有关麻姑的传说有二:①《古小说钩沈》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述异记》卷上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此当为异闻。

  ②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三引,一统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后赵胡人,仕石虎为征东将军,其女当为另一麻姑。民间传说中的麻姑故事是源于第二种而有所引申变化,谓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

  耿恭祷泉

  典出《东汉观记·耿恭》。

  耿恭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的孙子。他父亲早死,由伯父耿国抚养长大。他从小勤奋好学,有志报国,为人慷慨,文武双全,有将帅之才。

  永平十七年冬,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校尉,驻守西域金蒲城。他英勇善战,和关宠、耿秉等将领一起征服了车师、乌孙等国。北匈奴单于发兵两万攻击金蒲城,耿恭据守金蒲。耿恭先以药箭震慑,使敌军无斗志,然后开城反击,将其击溃。

  耿恭知道北匈奴单于不甘兵败,必将重整兵马,复攻金蒲。金蒲城小,水源不足,不易坚守,而离金蒲不远的疏勒城旁有条河道,水源没有问题,便率军进驻疏勒城。

  两个月后,北匈奴单于果然又率军前来。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稳,开城突袭,把匈奴骑兵杀得四散奔逃。

  耿恭收兵回城后,北匈奴单于见城旁有河通往城内,知道城内用水皆赖此河道,下令将河道阻塞,不让河水流进城中,想用断水之法把汉军将士活活渴死。

  河道阻塞后,疏勒城中果然断水。耿恭命令士兵在城中打井,可是深挖十五丈,却不见出水。当时正值夏季,将士们口渴难熬,只得把马粪中的水榨取出来解渴。

  耿恭见情况非常严重,便鼓励士兵们说:“我听说汉武帝时有个将军,在行军途中没有水喝,便以飞剑刺山,山上顿时涌出一道飞泉。我们大汉向有神灵保佑,井中怎么会打不出水呢?”

  于是,他十分恭敬地跪在井边,为将士们祷告一番,希求神灵保佑,然后亲自和士兵们一起挖井。将士们十分感动,都尽全力挖井。挖到二十多丈,井水终于喷涌而出,将士们兴高采烈,高呼万岁!

  这时,北匈奴单于以为疏勒域中断水数天,必定干渴得兵无斗志,正准备攻城。耿恭知道匈奴兵只要知道城中有水,便不敢贸然攻城,便让士兵拿水拌了泥,在城墙高处涂抹一层,给匈奴兵以心理威慑。

  果然,北匈奴单于及手下的士兵见了,大惊说:“城中水源堵塞了,汉军的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们一定有神灵保佑,我们是无法战胜他们的。”

  于是,北匈奴单于立即下令退兵,撤围而去。

  后来,“耿恭祷泉”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上级关心下级疾苦,和下级同甘共苦;也形容将士不怕艰辛,坚守疆土。

  齐王舍牛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曾经担任齐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齐宣王要孟子跟自己谈谈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历史。孟子一向主张“民贵君轻”,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便推说自己不太清楚。如果要谈,他可以谈谈王道的事。齐宣王听了,便问:

  “那么你说说看,一个国君要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我认为,一个国君,只要他能安抚人民,保护人民,那么他就可以称王天下。”

  “那么,像我是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呢?”齐宣王问。

  “可以。”孟子点点头说。

  齐宣王听了,又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是从大王的近臣和我说起过的一件事上推测的,我感到大王很有仁爱之心。”孟子说。

  “什么事?”齐宣王又问。

  孟子讲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一个差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喂!你把牛牵到哪儿去?”

  差役回答道:“牵去杀了,用它的血涂在祭祀用的钟上,用它的肉作为祭礼。”

  大王看到那头牛似乎在发抖,很怜悯它,说: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惧颤抖的可怜样子,就好像一个没有罪过的人,被无辜地押上刑场一样。”

  差役听了,问:“好吧!我放了它!那么是不是不要再用牲畜的血涂在祭祀的钟上了呢?祭礼要不要举行了呢?”

  大王说:“祭礼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换下这头牛吧!”

  孟子说完了这件事,最后说:“大王,你连杀一头牛都不忍心,那么对老百姓一定是很仁爱的了。有了这种仁心,你一定可以称王天下的!”

  齐王虽然认为孟子讲得很有道理,但他并没有采纳孟子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过了不久,孟子也便离开了齐国,到别国去游说了。

  后来,“齐王舍牛”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帝王对臣民的恻隐之情。

  吕安题凤

  典出《世说新语.简傲》。

  三国时,魏国有位隐士名叫吕安,他和当时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好朋友,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每逢相思之时,即使是远隔千里,也会不管路途遥远,前去拜访。

  当时,司马氏掌握着魏国的军政大权,与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的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因不满司马昭和曹爽争权,隐入山林。山涛与嵇康也十分相好。但司马昭死后,司马师执政时,山涛应司马师之召,出任了吏部尚书。他希望嵇康也能出来和他一起做官,便找到吕安,要吕安去把嵇康找到京城来。吕安不齿山涛这样的名士出仕做官,拂袖而去。

  吕安来到嵇康家中,想把山涛召他出仕的事告诉他,不料嵇康正巧出游未归,只遇到嵇康的弟弟嵇喜。这嵇喜是个很庸俗的人,一心想攀龙附凤,能够踏上仕途。他听说吕安从京都山涛那儿来,开门迎客,喜形于色地说:

  “你从京城来,一定是山涛请我哥哥去做官吧!如果我哥哥做了大宫,我以后也可以为朝廷出力了!”

  吕安没想到嵇康的弟弟竟是这样一个人,心中十分反感,连门也不愿进,说:

  “你哥哥不在家,我就不进府了。请借我笔墨,让我题个字,你哥哥回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嵇喜听了,连忙命人取来笔墨。吕安接过,在大门上题了一个大大的“鳳”(简写为凤)字,便与嵇喜告别,扬长而去。

  嵇喜看着“鳳”字,以为吕安夸赞自己是只凤凰,满心欢喜。过了一些日子,嵇康出游回来,看到大门上的“鳳”字,问嵇喜是怎么回事。嵇喜说了当时的情形,嵇康听了,对嵇喜说:

  “你理解错了!‘鳳’字拆开来是‘凡鸟'两个字,吕安说你是只凡鸟,却又含蓄不露,真难为他了!”

  嵇喜听了,这才知道自己受了讽刺还作补药吃,不由羞惭满面。嵇康说:

  “山涛做了官,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要和他绝交!”

  于是,嵇康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喜见了,不由更如羞惭。

  后来,“吕安题凤”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庸才的讽刺;用“凡鸟”来比喻庸才。

历史的典故5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历史的典故6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得陇望蜀的意思

  [释义] 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语出] 唐·李白《古风》诗:“物苦不知足;~”。

  [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i;也不能读作de。

  [辨形] 望;不能写作“忘”。

  [近义] 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 贪多务得 贪心不足 欲壑难填

  [反义] 心满意足 称心如意 如愿以偿 知足常乐

  用得陇望蜀来造句

  1) 若不是我们苏军吸引了卢永祥的主力,你能势如破竹打进浙江?占领一个浙江也就够了,得陇望蜀,小心撑坏肚子。

  2) 虽然精明强干,但却也本性单纯,她并不知道雄性的天性便是见异思迁得陇望蜀。

  3) 不过,凭借这段时间的炼体,现在我出剑比以前平稳了一倍,剑速力道更是数倍不止,又何必太过得陇望蜀?

  4) 这个海拔很高的妹妹手里拿着一把残忍之弓,并且很自然的得陇望蜀。

  5) 地主霸占了王爷爷的田地,得陇望蜀,又要抢王爷爷的房子。

  6) 人要知足,不要得陇望蜀。

  7)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8) 在人类社会里,人们常常见异思迁得陇望蜀,忘了自己该待的位置,而处心积滤地去谋别人的位置。

  9) 才分给你糖,你就想着要饼乾,真是得陇望蜀,人心不足啊!

  10) 他们得陇望蜀,永远无法使他们心满意足。

  11) 他刚获升迁,位高权重,但却想全权在握,得陇望蜀,真不知足!

  12) 人家已尽了最大心力帮忙了,我们不好得陇望蜀,再提出别的要求。

  13) 人如果慾望无穷,时刻计较,得陇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14) 你今天能有这份工作理当知足,不要得陇望蜀,太贪心了。

  15) 赌博是输了想翻本,赢了想得陇望蜀,于是越陷越深。

  16) 一个人在一生内做好一件事已经足以自豪,得陇望蜀诚属不智。

  17) 许多人对名利总不知足,常常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18) 这个恶霸占了王家的`宅子以后,又得陇望蜀地想占有王家的田产。

  19) 基本达到目的,人不能得陇望蜀。

  20) 得陇望蜀还真是男人的本性啊,就连自己也不例外。

  21) 这个自然,能够晋升一级都万分感激了,哪里还会得陇望蜀啊!

  22) 公子真是得陇望蜀,岂不知一山难容二虎。

  23) 得陇望蜀,总想获得更多,最后却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丢掉了。

  24) 有一个词语叫得陇望蜀,说的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很不幸,唐宋也是这类人。

  25) 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我是那种见异思迁得陇望蜀的人吗?

  26) 所以他们这一代人当中,一半以上的都离婚,都得陇望蜀骑马找马。

  27) 叫驴眼中闪过一抹得意的神色,人就是这样,得陇望蜀,在他还在废柴的手下挣扎求存的时候,他只想着能够保住自己的地盘。

  28) 心绪也是如此,有一想十,得陇望蜀,欲望如雨后野草,漫延只是因为缺少约束,而约束除了内心的修为,还有就是社会的力量。

  29) 罗艺的能量如此之大,让他不由得产生了点得陇望蜀的念头,略略的想了想,决定把心中所想提出来,就算不答应,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30) 走,雷哥带你去个好地方,保你得陇望蜀。

  31) 胡说什么呢,哎男人呐总是得陇望蜀!

  32) 刘三斗得陇望蜀,就盼着这个机会。

  33) 有了点滴的巫力,吴恒就得陇望蜀,又打起了巫术的主意。

  34) 凌云曾告诉他修炼要一步一个脚印,万不可得陇望蜀,要努力打好扎实的基础,扎实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事情,凌天自是不会忘记这些。

  35) 中高级车市场,关于外乡品牌而言,简直是一个禁区,此无消费者看法的成绩,但次要照旧厂家没有真正拿得陇望蜀出手的作品,楚置信,只需产物。

  36) 那就算了,得到灼厥刀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我确实不该得陇望蜀。

历史的典故7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历史的典故8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杭州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

  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

  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

  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

  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民工吃后都感到此肉酥香味美,就把它称为:“东坡肉”。

历史的典故9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历史的典故10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历史的典故11

  成都龙泉洛带客家古镇广东会馆有一道很有名的小吃——“伤心凉粉”。关于这凉粉名字的来历,我也很好奇,和很多人也一样。关于名字的来历,在会馆里、网上也看到过。

  伤心凉粉是以豌豆制成的,客家人采用原始手工艺,将豌豆磨成浆,制成了通透发亮、柔嫩无渣的淀粉,之后,将特别调制的佐料淋在上面。

  花两元买了一碗,红艳艳的`佐料淋在晶晶发亮的豌豆粉上面,单看不吃已是一大诱惑。然而,才吃一口,头顶便“嗤嗤嗤”地冒出了一团又一团烟气,张口想说话,舌头却被麻得转动不灵,泪盈满眶。啊,是海椒(客家人称为芥椒)在作怪哪,佐料里,下了许多海椒!——辣得伤心,此名字的来历之一。

  过去,物产不丰富,勤俭聪慧的客家人因此将豌豆制成可供果腹的凉粉。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下,客家人举家或举族千里迢迢地迁徙到四川来。途中有人病死,有人丢失,苦不堪言。等他们历尽艰辛地安顿下来,手中捧着惯吃的凉粉而一口一口地吃着时,忆起跋涉之苦、想起病逝离散的亲人,便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滴满襟,手里的碗,因此而变得沉甸甸的,吃进嘴里的凉粉,也混合了泪的苦涩,所以,叫它做“伤心凉粉”——此名字的来历之二。

  “伤心凉粉”的名字由来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版本。客家妇女,出名能干,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田边地头、锅边灶头、针尖线头”,里里外外的活儿一手抓,样样能做样样精。可是,人毕竟不是机器,深更半夜当一家大小都甜甜地进入梦乡时,她还独自一人苦苦地支撑着,在磨房里磨豆做凉粉,磨着磨着,倍感凄凉,眼泪便扑簌簌地掉下来了。混合了泪水做成的凉粉,当然也就称为“伤心凉粉”啦!——此名字来历之三。

  昨天在电视里看到采访广东会馆的董事长,他说到当时建立会馆时,由于古镇宣传很少、游客很少,恰逢阴雨连绵,连做的凉粉都馊了。会馆也没什么特色的菜品吸引游客,借米下锅、连连亏损、惨淡经营。凉粉卖不出去,工人们自己吃,也要倒掉很多。他说我看着窗外下着不停地雨,心中不禁感叹:这真是伤心凉粉啊!后来发现这个名字很特别,就干脆取这个名字——此名字来历之四。

历史的典故12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历史的典故13

  捉襟见肘成语的意思是指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该成语典故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一起来看看捉襟见肘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吧!

  孔子有一个十分出色的弟子 叫曾参(即曾子)。他住在卫国时 生活很艰苦,穿着用乱麻絮做的袍子,看上去 破破烂烂的。他吃得十分不好,脸上浮肿,带 着病态,手、脚都长了茧子。他十年都没做新 衣服,帽子也破旧得很,帽绳一碰就断。他如 果拉一下衣襟,臂肘就会露出来;一穿鞋,鞋后跟就会裂开。他常常接连三天 不生火做饭,实在是因为没有钱买柴、买米。他的日子不比叫花子好,甚至还 不如叫花子。虽然如此,但曾参并不发愁,相反倒很乐观,常拖着破鞋散步, 边走边高声吟唱《商颂》。他的声音十分大气,洪亮得如同从金石做的乐器中 发出的一样。曾参就是这样过着那常人不可忍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做 官,就算是天子请也不做;不攀高枝,诸侯想结识他都被拒绝。他不爱名利、 富贵,不修边幅,是一个超凡脱俗的高人。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 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则会忘掉心机。

历史的典故14

  历史典故: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时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人物介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历史的典故15

  结草衔环:永怀感恩之心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陰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成长心语】

  平时,如果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往往会用“结草衔环”来表示要感恩报德。懂得感恩的心灵,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美的心灵;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时,这两个典故也旨在告诫人们“善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