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汇编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的诗句,他爱好游山玩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让他侍诏翰林,做文字侍从之臣,当时,皇帝沉溺杨玉环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国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来了。
有才华却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有一身才华,却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尽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个爱写山水诗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都是用夸张手法写的,因为这些诗句,他写的诗成了浪漫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处处洒脱。
李白刚奔花甲就与世长辞了,一颗古文学之星陨落了,但人虽已经离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传不朽的诗句。
历史人物故事2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着。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挽联风波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坚持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实属奇人奇事。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对于两人绝交的真正原因,曾国藩自然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了将有损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给汤鹏的写的祭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其着作《浮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
汤鹏的死,曾国藩为其送上的挽联是:
着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是曾国藩当时即兴写就,还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国藩后来的挽联创作日渐炉火纯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创作的挽联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对曾氏之联语评价不可谓不高。
历史人物故事3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历史人物故事4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x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x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历史人物故事5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假如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历史人物故事6
说到张仪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五花八门。顶他捧他的人说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踩他黑他的人说他是巧言令色的小人、满口谎言的骗子;公允、客观些的则认为他是成功的说客、策士。不过,无论褒贬,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张仪能说会道、巧舌如簧。
张仪本是魏国人,因为能说会道,在没有发迹之前,他曾辗转各国游说诸侯,希望碰运气谋个一官半职。有段时间他在楚国活动,费尽心思在权贵跟前混了个眼熟。有一次,他作为楚国相国的跟班之一去参加一个社交宴会,没想到宴会上发生了窃案,相国随身的一面玉璧被盗。有人就向相国打小报告,说:“今天参加宴席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有张仪这家伙,素来行为不检点,又是穷鬼一个,不用问,您的玉璧一定是他偷走的。”于是,一群人不问青红皂白,把张仪抓起来一顿痛揍。
张仪是不论怎么挨打,都说自己是清白的;由于没在他身上搜到赃物,打完了那群人也就把他放了。张仪挣扎着回到家,妻子看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丈夫,心疼地埋怨:“要不是你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却安慰妻子,装出一副惶急的样子,张嘴让妻子看:“你快瞅瞅,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被逗乐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正色道:“那就够了。只要舌头还在,荣华富贵会有的,报仇雪耻的机会也会有的。”
在楚国混不下去的张仪后来去了秦国,有幸得到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的赏识。秦王让他做了客卿,与他共商征伐诸侯的国策,最后还提拔他为秦国的相国。
张仪做秦相之时,天下形势是秦、楚、齐三强鼎立,而魏、赵、韩、燕次之。
因此,张仪奉行的外交策略是“连横”之策,对魏、赵、韩、燕以威胁恫吓为主,“不听话就揍你”,而对楚、齐,则设法使两国互斗。
但是有感于秦国的威胁,齐楚两国此时已经结成了联盟。为了拆散这个联盟,张仪把目光对准了楚国国君楚怀王。楚怀王其人,既贪且蠢,还很自大,要对付他,张仪表示毫无压力。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入楚拜见楚怀王。见面后,楚怀王主动向张仪表示热烈欢迎,张仪游说他的说辞极其简洁:“大王只要听臣的'话,背弃盟约,和齐国绝交,我们秦国愿意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给大王。”按说楚国也是地方五千余里的大国,楚怀王偏偏那么小家子气,听说可以得地六百里就像饿狗见了骨头一样两眼放光,立即“大悦而许之”。
但毕竟楚国朝廷里也不全是酒囊饭袋,谋士陈轸(曾经为齐国、秦国效力过的陈轸,此时辗转到了楚国为官)就向楚怀王进谏,说张仪的话不能全信,楚国可以先做做样子,等秦国真的割让了土地再和齐国绝交。结果楚怀王只回了他一句话:“你闭嘴!等着看我得地吧。”
为了表示和齐国绝交的诚意,楚怀王不仅按张仪的要求与齐国“闭关绝约”,甚至派了“骂客”去齐国痛骂齐王。齐王大怒之下,转而结交秦国。看到齐、秦联盟已成,张仪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对前来要求割地的楚国使臣说:“从没听说过割让六百里地的事,但我张仪愿拿出私人的六里封地敬献给楚王。”知道自己被耍了的楚怀王勃然大怒,再次不听陈轸的劝谏,于第二年(前312年)发兵攻秦,与秦齐联军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八万**被歼灭,共七十余名有爵位的将领被俘,汉中郡也被秦夺走。
惨败之后,楚国国力大为削弱,这时对秦国有威胁的只剩下了齐国。一年之后,秦王便派人与楚谈判:愿还汉中之地与楚,同楚结盟对付齐国。
但小孩脾气的楚怀王这时只对张仪耿耿于怀,已不想要回失去的土地。他对秦使说:“我不要汉中之地,只要把张仪交给我处置,我就同意和秦国结盟。否则的话,我就一直和你们作对!”
消息传回秦国,秦王当时没有表态。但张仪深知一个臣子在秦王心目中的分量绝对大不过国家利益,于是主动请命赴楚。
这样一来,秦王倒有些不好意思:“你此去楚国,楚王一定会杀你泄愤。寡人怎么舍得让你去送死呢!”
“楚王有一个宠臣叫靳尚,只要给他钱他什么事都肯做;楚王还有一个宠妃叫郑袖,只要她说话楚王没有不听的。”张仪胸有成竹,“只要搞定了这两个人,微臣定能安然无恙地回来,继续为大王效力。”
果然,张仪这次一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择吉日杀了他祭天。但是张仪早已暗地里重金买通了靳尚,告诉他如何行事。于是,靳尚找到郑袖,对她说:“知道您即将被大王抛弃了吗?”郑袖赶紧问:“为什么?”靳尚按张仪教的话说道:“秦王钟爱张仪,为了营救他,如今将要割让土地给楚国,并选绝色美女送给楚王。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新人受宠,夫人您不就被扔到一边了吗?不如您替张仪求情,让大王赶快释放他,这样秦国就不会送美女来了。”于是郑袖日日夜夜向楚王吹风,楚怀王受到郑袖的蛊惑,终于下令释放张仪。
张仪又趁机游说楚怀王,让他亲附秦国,拜秦国为大哥。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国亲善,恭恭敬敬礼送张仪回国。
就这样,上了当却不长记性的楚怀王一再被张仪算计、玩弄,生生地把一个强大的楚国弄得日渐衰微,用自己的昏庸、可笑成就了张仪的盛名。
历史人物故事7
因为有感于争储斗争的残酷,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hx事。他坐在龙椅上,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
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晌,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说到这里,雍正帝把头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说,"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你们说这样可好?"
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务大臣在内,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锦匣安放在匾额后面。从此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历史人物故事8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历史人物故事9
故事:八百多年前一个上元佳节,人称词中之龙辛弃疾写了首《青玉案.元夕》。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古传颂。“那人”经过后人千百年演绎,使得最初“那人”成了千古之谜。
追随元夕夜“那人”模糊足迹,回到那个鼎盛尘封炎宋治世,领略她丹青妙笔,揭开“那人”千年谜底。她,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在当时颇负盛名,母亲是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在这样优裕家庭里,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便有了词堂传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十八岁那年,她一袭品红鸳鸯霞帔,一头青丝绾成朝凰髻,数十里红妆,街道两旁飘扬红缎。在满城人观望下,她嫁与右丞相之子赵明诚。一个旷世才女,一个如玉公子,一场倾城之恋,一段天地良缘。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他们爱情也成了市民茶余饭后闲谈一段佳话。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不断,奸臣当道,父辈失官,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曾经,感怀风花雪月,而如今,晚来风柔,愁销无果,谁怜一枝梅,凌寒独自败,她登上高楼,依遍栏杆。她在等相聚那天,就算等到铁树开花,陨落无影。但不管怎样,她都坚信,时光会给她最美答案。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她开始了逃难生活,赵明诚临危受命,不幸病倒,亡于任上。
“念夫殇,相思乱,山河碎,独凄怆,烟水茫茫,何时归乡。曾经玉竹楼上共挽手,品芳酒;可如今,你独走,我孤留。无家可归忧伤,心没有栖息地方,只有将这一切流浪在字里行间。”
多年背井离乡,她那颗心已经残碎,造物弄人,命途多舛。让她尝尽人间冷暖,方才成就她绚烂。
一个元夕夜。她怀着对死去亲人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无限失望,写了首《永遇乐.落日镕金》,最后一句“如今憔悴,风鬟爽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当时有识之士读一次哭一回。
或许她不知道,五十年后,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同样时间,同样夜晚,有一个人怀着同样心情,伴着月圆,赋诗一篇,饱含着对“那人”沉沉思念。
历史人物故事10
吕臣——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将领
人物简介
初任陈胜起义军将军。陈胜被害,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重建张楚政权,不久,又与英布联合,再破秦军。后归项梁,与项羽同屯军彭城。项梁在定陶战死后,楚怀王乘机夺取他和项羽的兵权,并改任他为司徒。此后吕臣投奔刘邦,后来他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吕臣开始担任陈胜起义军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陈胜被庄贾杀害,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镇压杀害陈胜的叛徒庄贾,重建楚国。
公元前208年2月,秦国军队再次攻陈,吕臣败走
吕臣铜印,不久,吕臣又与英布联合,反攻秦国军队,在青波击败秦国军队,再次收复陈县。
公元前208年10月,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吕臣将军队驻扎在彭城东。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怀王从盱台到彭城,夺取他的兵权,并改任他为楚国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吕臣投奔刘邦。
公元前191年,吕臣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吕臣病死。
历史人物故事11
据考证,东平王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开元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 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他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勾结官府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恶行早有耳闻,上任伊始,他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
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兴兵叛乱。张巡与许远合兵守睢阳,坚守数日,援绝粮尽,城陷被杀。唐玄宗封张巡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庄灵佑王,立庙祭祀。百姓图简约方便,故呼为“东平王”。后来南方各有庙祀,进而遍及全国。
人们何以对张、许二人如此敬仰,主要是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按《旧唐书·张巡传》:巡绅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势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正是由于张巡有“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之语,所以民间都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其狞恶。
趣闻:
道教中有个说法,张巡和岳飞都是张飞转世投胎的,一取其姓一取其名,宗教转世投胎之说这里不论,单从这种说法可以看出,古代人认为张巡和岳飞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冯梦龙《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载:“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 ,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 ,改姓不改名。”
另外,《说岳全传》中写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
历史人物故事12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据《韩非子·和氏”文王请来能工巧匠,琢石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卞和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证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见载《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楚厉王以为石,楚厉王以卞和为诳,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璞于武王,楚武王复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楚文王见状,使人问其泪泣尽继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历史人物故事13
项籍在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历史人物故事14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屈原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屈原:“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历史人物故事15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惊奇地问。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于是,晋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拥护他。
孔子听说后,称赞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哲理点拨: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是没有必要顾忌大多的。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8-2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勤奋读书的故事04-14
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