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湖》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二是( ),看到的;三是在( ),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美好 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
(2)①聚集 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四、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 )到( ),由( )到( )的观察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蜿蜒、嘉峪关、垛子、堡垒、陡峭、气魄雄伟。
二、蜿蜒、婉转;蜻蜓、蜿蜒;凝结、疑惑;堡垒、光明磊落;峭壁、俊俏。
三、(1) ②、① (2) ②、①
四、(1)象征、智慧、结晶(2)远看、近看、整体、部分。
《西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西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口头造句。
3、学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集和处理资料。【教师事先要了解,精选学生的图片,可以事先存入电脑,也可以用u盘当堂展示。不管用何种方法,一定要帮助学生精选图片,图片不是越多越好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湖
1、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陈老师一起,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出示课题,齐读)
2、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赏,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看,远处就是西湖!(幻灯片播放一组西湖的图片,定格在课文插图:西湖全景图。)
3、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二、感受西湖
1、同学们说的真精彩,其他同学听的也很认真,我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西湖去欣赏一番。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32页,再去回顾一下课文。
2、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借助评价手册做了充分的预习,陈老师就来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效。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每自然段读完,出示本段生字词,指名生读,齐读字词。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指导理解 “素有”、体会“天堂”。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西湖这颗明珠,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生交流。
(1)(板书:山峦)你觉得这山怎样?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a、山多:从哪儿看出多?
△理解“层层叠叠”。指名读。【评价朗读: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山很多,是层层叠叠的,你读出了那种感觉……
△理解“连绵起伏”。指名读一读“连绵起伏……”,师做手势帮助理解“连绵起伏”。【评价朗读:山峦通常既不高,也不陡,这连绵起伏的山峦,颜色也很有层次
b、山的颜色不同: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评价朗读:你读出了不同颜色的美
△看图引说:这山绿,那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请你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自己读,指名生读,齐读。【评价朗读: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你觉得西湖的水美在哪里?
△平静:怎么看出很平静的?(课文把它比作银镜,说明它很平静)
师:是的,镜子是很平的。把湖面比作镜子,就等于告诉我们,作者当时看到的湖面是风平浪静的。谁愿来读这句话?(指读1人)
师:有人知道“硕大”的意思吗?(让学生说,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说)
师:说到“硕大的银镜”,你能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吗?(生说。很大、闪闪发光。)
师:真是太漂亮了。谁能读出它的大,读出它的美?(生读。关键是让学生读好“硕大的银镜”
师:这句中的“犹如” 可以换成什么?(好像,仿佛)你能试着用“犹如”来说个句子吗?(说话训练)
出示:西湖岸边随风飘拂的柳丝,犹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
你可以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来填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句子。
b、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读好这两句。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3)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那两层意思?远处的山(或环绕西湖的山)很美;西湖的湖面(或西湖的水)很美。合在一起该怎么说?这一段主要写(环绕西湖的)远山和湖面都很美。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今后学习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锻炼一项新本领——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说自然段的意思,掌握了这项本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自然段看起来挺长,其实是抓住两点来写的,一是山,一是水。
2、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3、面对如此美丽的远山和美景,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子湖。人们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宋代诗人苏轼就曾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漂亮的人怎么打扮都是美的。西湖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西湖与我们南京的玄武湖一样有众多的景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来。(电脑出示地图)
2、交流课文写到的景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地图上指出来。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口头填空):这一自然段首先写了围绕着西湖的一圈绿色镶边,接着写了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又写了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最后写了湖心的三个小岛。
3、把你喜欢的景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呢?(电脑出示第三自然段,但其形式与课文不一样,它把各个景点都作为一段出示,而且可以去掉最后一句写总体感受的部分。每个景点最好做成“热点”,以便于在随机汇报时随机点出)
4、随机汇报,随机点出,随机朗读。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出示句子和图片)指名生读,说说喜欢它的理由,指导读好句子。
小结: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漂亮的裙子,那它就是绿色的裙边;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一幅画,那它就是活生生的画框,真是够神奇的。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葱绿”——孤山上树木繁茂,满眼青翠,颜色很美。)
小结:葱绿的孤山静静地处在碧水之间,它虽不险峻,却格外秀美典雅。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它的美吗?指名读。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这里的白堤和苏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两位诗人。(板书:湖堤)
我们都见过随风轻轻飘动的红旗,轻轻柔柔的(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课文说“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那该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着画面,一面读一读这句话。
【评价朗读:建议让学生朗读,分层次评价,如第一次提示为“似青绸绿带的长堤漂浮在波动的水面上,有着一种动态的美”,第二次提示“轻柔(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或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脸),就像妈妈轻轻抚摸你的脸的那样一种感觉,那是很美好的,要读出这种感觉”。这里的关键是“轻柔地漂浮”要读慢些、读轻些。学生读不好,教师要范读,然后让每个学生自读体会,再指名读,最后齐读。“轻柔”的漂浮又是怎样的感觉呢?没有对“轻柔”之义的提示,学生可能读不好。故由教师提示词义。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板书:小岛)
仙境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朗读体会。
小结: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
5、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面,秀美典雅的孤山,似青绸绿带的湖堤,树木掩映下的小岛,仿佛仙境一般。看了之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 “心旷神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一边想象西湖的美景,一边用舒畅的心情朗读。
6、谁能像第二自然段那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西湖的各个景点都很美。
△学生罗列景点“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苏堤白堤、湖心小岛很美”时,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然后指导:可以抓住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景点,其它的用一个“等”来代替就可以了,如“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等景点很美”。谁会像老师这样来概括。(学生尝试概括)指名生回答。
7、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介绍一下搜集到的西湖景点。指名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可配图片。老师这里还有班上其他同学收集的许多关于西湖的资料,课后我们再去交流。
7、西湖各个景点的风光如此旖旎,难怪作者说: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出示第三段最后一句话)齐读。
8、这是作者欣赏了西湖美景后的感受,那么你欣赏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
9、让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第三段,把美丽的西湖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
10、白天的西湖美景使中外宾客目不暇接,而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游赏月下的西湖!
四、印象西湖: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的画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板书设计
6、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西湖》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词语及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种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到西湖岸过去欣赏了西湖那迷人的风光,回
忆一下,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
2.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
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这些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用" "在文中画一画。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十里明湖中,孤山有什么特点?指名答、板书
"格外秀美、典雅"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试读--齐读)
(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
a.看投影"苏堤、白堤"(简介有关苏堤、白堤的知识)
b.再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绸带怎样?(绿、轻柔的飘带拂在碧水之上。)
把白堤和苏堤比作这样的绸带,突出了两堤的什么?(绿、轻柔)
板书:绿、轻柔
指导朗读(试读--范读--女生读)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那湖心的三个小岛又有什么特点呢?(投影两岛)
看图理解"掩映"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造句板书:仙境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试读--男生读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板书: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三、自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要求:(1)完成填空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填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 ),( ),( )。岸边的华灯( ),宛如( )。远处,(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 ),( )。
2.指名读
(1)描述"夜幕初垂……湖水荡漾"的情景。
(2)理解"岸边的华灯……游动"这一比喻句
把"宛如"换词。造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放录音看投影)
齐读最后一句。
3.指导背诵
(1)看投影、配乐、师朗诵第四自然段
(2)自由准备2分钟,指名上讲台边指图边背诵
(3)齐背
4.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让我们再由远到近欣赏一次西湖的奇丽风光。(多媒体)
四、布置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起伏明月( )( )神怡
( )叠叠湖水( )( )徐来
2.造句:
(1)犹如--
(2)仿佛--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6.西湖
孤山秀美、典雅
近赏两堤绿、轻柔心旷神怡
三个小岛仙境
华灯游动
夜游溶为一体
琴声悠扬
《西湖》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第6课《西湖》
二、教材解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三、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
本文转载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订和处理资料。
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前,首先利用课件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让学生随着展示,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领略自然创造的奇迹。之后,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乘势导入新课。
此设计意在以西湖优美的画面,让学生陶醉,激发他们对西湖深深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让学生自读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通课文,把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二读初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读感知,“西湖有哪些美丽的景观”。此时,教师不问也不讲,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整合文中信息。通过一遍一遍地通读,整体地记,整体地感知,西湖群景也就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三)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主要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述问题)以待研究解决。
这一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优化了学习目标指向,能极大地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在学生交流时,教者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化解难点,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赏析语言文字。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可通过析词赏句抓特点的方法来领悟文中的情感。学习伊始,可组织学生欣赏第二自然段的录像,然后读课文,小组讨论: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联系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给人的美妙意境。通过对“银镜”、“飞掠”、“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美景。
此处设计意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同时,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硕大”等也就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发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认识的发展。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学习的方法。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启发学生运用赏、议、品、读的方法,来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通过抓住“绿色镶边”、“葱绿”、“掩映”、“晃动”、“华灯倒映”等词语的理解,来品味西湖“仙境一般”的旖旎风光和月下西湖令人陶醉的美妙景象。
(四)评读促悟,提高能力
在领悟了文中的情感之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然后请一名同学试读,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论这位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为什么,还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评论的同学试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论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情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的阅读质量。
(五)真情流露 潇洒导游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西湖这样美丽,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西湖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介绍一下西湖的一个景点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介绍远眺西湖,也可以介绍近赏西湖或月下西湖)。教师可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搭配组成几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图片或课文为依据,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讲解或提问)进行介绍,带着“游客”游览。全班汇报时,各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作介绍,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评出“最佳小导游”。
这一环节,把读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既是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测过程。允许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读、说、练,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六)交流资料 拓展延伸
1.指名汇报收集的西湖图片、资料以及描写西湖的古诗等。
2.四人小组交流资料,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3.动脑筋思考: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西湖的美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古人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诗句来赞美西湖,现在,你能不能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
这一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能力、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协作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去,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书本之外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九 、自我评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空间的自由和探究内容的深刻,激发、维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能力、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协作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
1、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体现教为学服务。
课前预习,让学生质疑;课内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自由品读自己最欣赏的词句,畅谈感想;课外延伸,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2、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设计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有关介绍西湖的图片、资料以及有关描写西湖的古诗等,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订和处理资料;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课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单独或与人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架起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
《西湖》教学设计6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是本单元写景文章中最具特色的一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还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奠基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前,首先利用课件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让学生随着展示,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领略自然创造的奇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乘势导入新课。(西湖的山美水也美,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亲眼看看。)
此设计意在以西湖优美的画面,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让学生陶醉,激发他们对西湖美景深深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以教师优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读。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整合文中信息。通过一遍一遍地通读,整体地记,整体地感知,西湖群景也就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三)再读生疑,梳理问题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主要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述问题)以待研究解决。
这一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优化了学习目标指向,能极大地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精读思考,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通过读中感悟赏析语言文字。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读课文,小组讨论: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绿”、“青”、“浓”、“淡”“白鸥”等词语体会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山峦”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给人的美妙意境。通过对“银镜”、“飞掠”、“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西湖有动有静的美妙画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学习的方法。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启发学生运用赏、议、品、读的方法,来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通过抓住“绿色镶边”、“葱绿”、“掩映”、“晃动”、“华灯倒映”等词语的理解,来品味西湖“仙境一般”的旖旎风光和月下西湖令人陶醉的美妙景象。
(五)评读促悟,提高能力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在读中感悟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然后指名读,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析这位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为什么,还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评析的同学朗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析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情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六)真情流露 潇洒导游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西湖这样美丽,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西湖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介绍一下西湖的一个景点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介绍远眺西湖,也可以介绍近赏西湖或月下西湖)。教师可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搭配组成几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图片或课文为依据,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讲解或提问)进行介绍,带着“游客”游览。全班汇报时,各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作介绍,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评出“最佳小导游”。
这一环节,把读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既是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测过程。允许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读、说、练,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此处对教者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
(七)小结谈话 拓展延伸
(西湖的美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古人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诗句来赞美西湖。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对西湖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
1、布置学生收集西湖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描写西湖的古诗等,拓展相关知识。
2、动脑筋思考: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这一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能力、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协作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去,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书本之外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西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堤素 绵 伏 浓 优 掠 念 宋”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媒体理解“素、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锦带”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语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并能根据提示用几句话连贯地表达。
3、初步感受西湖与名堤之间的关系。能依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西湖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堤(dī)
(1)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堤”的偏旁“提土旁”。
(2)给“堤”标注拼音,正音。
(3)了解“堤”的意思。
2、补全课题:西湖名堤
(1)读课题。
(2)了解课题的意思。
二、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西湖名堤的名称和它们有名的原因?
3、学习第三节,了解这一节的两句话所介绍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4-5节。
1、轻声读课文的4-5小节,思考:为什么要用诗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两条长堤呢?)
(1)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白堤”。
传说——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堤叫做——(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随机作相关的提示,并要求学生能连贯表达。)
(2)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苏堤”。
①要求学生根据介绍“白堤”的方式来介绍“苏堤”。
②随机了解“传说”的意思。
2、教师归纳“名堤”有名的原因之一——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
3、自由读4-5节,思考:这两条名堤之所以出名,还有什么原因呢?
4、再读4-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名堤景色的句子。
(1)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并交流。
(2) 出示两句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都描写了桃花和柳树)
①学习“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白堤就像锦带一样 。
②学习“春天的早晨,在苏提上漫步,晨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枝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桃花绽开了笑脸,好像在说:“ ”。
柳枝,柳枝,在干什么呢?
③指导背诵。
师归纳:同样是写桃花和柳树,作者笔下描绘的白堤是一幅静止的画面,那么苏堤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
5、思考:这两条堤有名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师小结:这两道长堤有名是因为,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与堤岸上的美景有关。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过渡:课文的3-5小节已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堤和白堤,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两小节呢?
1、出示写杭州和西湖的句子,组织学习。从第一节的两句话中,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人间天堂”“镶嵌”“明珠”等词语。关注第二句话中的“逗号”要求学生读出“美”。
2、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句子读得再通顺些。
(2)指名读(每人读一句)反馈。
(3)思考: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可以看见什么呢?
(4)师生合作读第二小节。
(5)思考:西湖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6)思考:这两道长堤有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7)根据提示表达:
每到春天,如果漫步在白堤(苏堤)上,我看见 ……
五、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西湖》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 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 就 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 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6、西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 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方才造就了今天西湖“长堤数痕、岛浮几点”的基本格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内容编排上,先让学生在古人赞誉西湖的诗词佳句和西湖图片的欣赏中感受西湖的美,有了美感后再寻找表现形式,既而转到对水彩画的欣赏。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本课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西湖的'神话传说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2、感受西湖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
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图片:雨西湖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晴西湖之美)
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3)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小结:西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作品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夕阳余辉下,西湖的残荷别具一番风味,让人感受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同一景点和事物,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
4、尝试与探索
带着干、湿画法的效果如何表现的问题,请四组同学分别按相应的四个要求做一些尝试与探索:
第一组:将整张纸弄湿,也可以弄湿一小块地方,向纸中分别滴入或涂上不同颜色观察其效果。
第二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往上滴清水或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三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四组:将含水量较少的颜色抹在纸上,干后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或这两种颜色相互的叠加,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请每组选出代表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5、深入了解
(1)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 ,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6、课堂总结
附:课件
《西湖》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4、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6、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
①字形正确;
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1自然段
1、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2、西湖是什么?
(二)第2自然段
1、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2、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3、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5、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6、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三)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2、(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3、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4、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6、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1、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2、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西湖》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 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 硕大 小瀛洲 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 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学设计1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下面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2.学生分析:学生都没有到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毫无感知,再加上学生只有九岁,常规教学中,单凭语言文字的描述他们是不能够完全领会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我在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三)、全课小结。 (四)、拓展延伸。其中前两个是我在本节课中整合点的主要表现部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西湖美景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西湖迷人的风光,随着播放,学生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激发他们对西湖深深的向往之情,然后,乘势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首先我让学生认真倾听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让他们从文字中感受杭州和西湖的美丽,再结合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镶嵌”和“明珠”的意思;接着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他们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只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的。这时我就想到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到西湖体验一回。因此我为学生展示了由声音、文字和图片组成的画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了西湖的美景,也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我为学生展示了夕阳斜射和华灯倒映下西湖的美景,将月光下西湖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提高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也是对教学重点的巩固。
(三).全课小结:
我以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结束了今天在西湖的游览,也为本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西湖的相关网址,让学生课后自由发挥, ,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也增大了本节课的信息量,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西湖》教学设计15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3.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第二课时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
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
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
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 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西湖 湖水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 华灯倒映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使之体验情境
语文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学生由此失去体验的乐趣,更谈不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融的情感了。《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
生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人文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意识,在生活学习,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不仅仅应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牟探究,同时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当联系课文情境去体味,联系生活用品经历去体验,使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语美、音韵美、意境美和事物整体美。使学生与生活、学习、社会进行整体融合。
【《西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8-28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西湖》教学设计14篇06-02
《西湖》教学设计15篇(实用)04-17
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10-23
西湖的绿教学实录07-29
《西湖的绿》课堂教学实录12-12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比的教学设计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