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眼中钉

时间:2024-05-27 00:38:33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yǎn zhōng dīng)

历史典故:眼中钉

  解释

  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出处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成语故事

  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示例

  我们娘儿俩今儿一齐死给他看,替他拔去~,肉中刺,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

  典故

  “眼中钉”人们常用其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

  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百姓称为眼中钉的人是五代时后唐的赵在礼。《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历史典故:眼中钉】相关文章: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经典的历史典故10-09

经典的历史典故05-30

经典历史典故03-23

历史典故07-02

历史的典故06-14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历史典故[经典]08-02

经典的历史典故【精选】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