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10:28:20 设计 我要投稿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 →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习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 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 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 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内容:

  1、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探究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一扎长( )厘米。 伸开手臂一庹长( )米,

  我们的脚长( )厘米。

  一步长( )厘米 一肘长( )厘米 一巴掌长( )厘米

  3、拓展性学习包:

  1、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长度,学生用身体上的小尺子进行表演。

  15厘米(一扎) 20厘米(一脚) 1米(一庹) 36厘米(一步)

  100厘米(一庹) 1米25厘米(身高)

  (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是本单元的重点,把我学会了吗,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放到第一、二课时中进行补充。

  2、学科间整合:把体育中的立定跳远距离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能够估出物体的长度。

  3、体验式活动:探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让学生借助身体可以解决没有工具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时安排:4课时

  案例分析: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合作交流

  1、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左边,看看尺子的右边对这几,就是几厘米。

  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厘米 立定跳远的长度( )厘米

  2、填空:

  1m=( )cm 200cm=( )m

  1米-20厘米=( )厘米 37cm+18cm=( )cm

  10cm+35cm=( )cm 90cm-21cm=( )cm

  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立定跳远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 1角硬币 三角形学具 回形针 小刀 小方快

  (长、宽、高都是1厘米)

  个数 8 5 6 6 30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_小精灵 儿童网 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具名称 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个 得出结论

  1角硬币 7 ①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三角形学具 4

  回形针 5

  小刀 3

  小方块 1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三、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 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 、还有cm )

  解释 “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反思:认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观察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认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准确的。]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及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反思:这位学生听完这道题目的第一反应想到买一把新尺子,虽然他没有回答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答案,但却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这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反思:学生只有个别的想到了以“2”为起点的测量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棒长度,这说明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种测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如果此时能及时地用数大格的方法进行验证,会更有说服力。]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一致的没有再强调说明理由,感到有一种不明朗的感觉。如果把题目要求改为“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为什么?”更合适一些。]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这道题通过了解估计手掌的长度,引出学生熟悉的一些身体上的长度,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尺子,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学生估计测量周围的物体的长度。]

  五、课外研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尺子,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比如:卷尺、软尺,课下就请你调查: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尺子?每种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07-30

二年级上册《厘米认识》教学设计10-19

《厘米认识》评课稿03-05

认识厘米评课稿11-16

《认识厘米》评课稿08-03

《认识厘米》评课稿10-13

认识厘米评课稿11-26

优选认识厘米评课稿08-22

《厘米认识》评课稿[优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