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1 11:21:42 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标准来分类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思: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谁是自己整理的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整理的效果如何?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有自己的房间,想不想去看看?

  这是淘气的房间,这是笑笑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淘气整理房间。板题:《整理房间》

  二、启思

  1、都说笑笑笑房间整齐,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整理的?学习她的好方法来帮淘气整理好吗?生:好!

  2、看看笑笑房间里都有些什么?这么多东西,她是如何摆放的?

  3、你知道她为什么把球和玩具熊放在一起吗?仔细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用的?(引出三类: 服装类、学习用品类、玩具类)

  4、我们看到笑笑是把有相同用途的物品一类一类来摆放的,分成了“玩具类”“学习用品类”“服装类”。这就是:分类。

  三、展思:

  1、再来看看淘气的'房间,看来淘气像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还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今天老师把淘气房间的一些物品带到了课堂上,来看看这是什么?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例如:这个是铅笔,学习用的,所以放在学习用品类。

  2、看看这是什么?应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袜子、玩具熊......)

  师:现在淘气房间的其余物品都在你们手上了,拿到物品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你要把它贴在哪一类?为什么贴在这一类?准备好了来站队,把这些物品在黑板上分类贴好。

  5、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房间中每一类都有哪些物品?(生读)

  6、经过你们的整理,看看淘气的房间变成什么样了?

  7、淘气要用铅笔该去哪一类找?玩具小汽车呢?

  8、淘气的妈妈又买来了故事书,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9、冬天来了,妈妈给淘气买了一条围巾,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10、现在你觉得分类有什么好处?

  四、促思: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也有许多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生活中的分类)

  五、拓思:

  1、今天学习了分类,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你收获大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2、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阳光之旅吧!

  (1)一缕阳光:

  你能按照会飞和不会飞来给下列动物分类吗?

  (2)光芒闪耀:

  小组合作:你能给下列物品分类吗?温馨提示:

  1、拿出学习袋里的学具,小组内说一说都有哪物品?

  2、小组讨论,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3)潜能无限:

  请你给下列图形分类。(形状,颜色、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用你智慧的双眼和灵活的大脑去发现生活中的分类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5和3比)。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了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整时;

  2、能够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3、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虽然学生刚上一年级,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认识钟表的经验,在教学整时认读时,首先让学生认识钟面,分清分针和时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对比、观察“三个钟面(6时、8时、4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通过活动,看一看、拨一拨,加强对整时的认识,与生活联系,出示电子表示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最后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渗透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语:今天是我们一一班全体学生第一次来多媒体教室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后面看着我们一一班小朋友,看看谁表现的最好。

  引入课题:好了,大家坐的'这么端正,老师就送大家一个礼物,猜一猜:有位好朋友,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出示课件)提问:说一说你们在哪里见过钟表?

  总结:你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真聪明!钟表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上课、放学、吃饭、睡觉),它的作用多大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新授

  1、看,老师带来了一个钟表,你们仔细观察这个钟表,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板书【分针(长)、时针(短)】还有12个数字,大家来读一下。

  2、拿出你们手中的钟表,同桌互相指一指,那个是时针、那个是分针。

  3、那我们认识了钟面,先把表放下,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丽丽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你们认识钟面上的时刻么?

  总结: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7点,在教学上把7点说成7时,大家仔细观察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都分别指着几呢?说得很好,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这就是7时。

  4、那你们知道这个钟表几时么?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

  5、仔细观察这几个钟面分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分针都是指向12,时针指向(6、4、8),那么,我们就说: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6、既然大家都认识了整时,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1时、5时、7时、8时)回答的真好,老师说时间,你们自己动手拨一拨;同桌互相说时间,动手拨一拨。

  我们刚才学习了用中文来记录整时,那么你们知道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么?出示课件“12:00”,你们知道这是几时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呢?(手机上、手表上、车票上……)。那么,我们来看一下7时,该怎么用电子表示法表示呢?先写7,接着在7的右下方写两个上下并排的小圆点,然后写两个0,他们都读作7时、7:00。

  三、练习

  我们认识了时间,就要合理的安排好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收获可真不小!那么我们就要像小明那样合理安排好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0至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为下节课的6、7的加减法的教学和学习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论。

  2.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才一个多月进行的知识教学,这时的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新鲜、好奇。 学生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实践和幼儿园已经有了接触,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学生年龄小,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老师、同伴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这些学习常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由于年龄特点,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在幼儿园和平时的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能熟练地数出6和7这两个数,会用6、7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通过使用计数器、点子图、数金鱼,会比较6、7的大小,会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通过写一写,会规范书写6和7。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数感,建立6、7的概念。会读、写6和7。

  教学难点: 6、7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老师,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宝宝也想来跟大家见个面,大家欢迎他们吗?(用提问的方式依次出示:2,1,0,3,5,4)1后边的数是谁?2前边的数是谁?表示没有的数谁?4的相邻数是谁?两个两个数2下来数谁?师:这些数字宝宝来的太急了,都没有按照顺序走,大家能不能给他们排排队啊?

  据老师的提问分别说出各个数。学生给数排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后,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然后再读一读。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提问方式,学把数字拟人化,学生有兴趣。复习数序,并从大到小、从小到大读一读。

  二、导入新课

  边出示主题图边提问:还有两个数字宝宝看见大家都来了,也争着抢着来跟大家见面,他们早就藏在我们的这幅图里了,请大家找找图上哪些物品可以用他们来表示。

  学生在教学图中找今天学习的数字宝宝。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三、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数。1.引导学生自学第42页的主题图。自学提示: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①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②还可以怎样数?③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④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2.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一)自学教材42页的主题图。1.看图,汇报结果。2.自由回答。3.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4.同桌互相从1数到7。

  给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教学认数1.学生自学42页的点子图,数数有多少个?2.用6跟小棒摆六边形谁能象老师这样用7跟小棒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学生自主数,汇报结果。1.分别摆6个圆片,摆7个三角片,并数一数。2.用7根小棒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1.(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2.(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 )、( ),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3.谁能从1正数到7,从7倒数到1?

  齐数1、2、3、4、5。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指名数,拍手数。

  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1.出示点子图,学生先数5个,然后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后边的两幅点子图分别是多少?2.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3.板书:5○6 6○7。

  5比6小,6比7小。填符号:5<6 6<7。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1.从左数第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2.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听了妈妈的话,掉到了一天大鱼后,做事就更认真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小猫和他的伙伴相约到小河边进行钓鱼比赛。有些小猫很认真,有的小猫就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那大家想知道他们钓鱼的结果吗?3.今天的钓鱼比赛谁是冠军,谁是最后一名?4.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5.谁能象老师这样提问?

  请7名学生到前面,回答老师的提问。……听故事,培养学生做事情一心一意的习惯。汇报观察结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同学回答。

  以故事的形式教学本课的教学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写数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写在书上。

  四、巩固测评

  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1.练习七第1至2题。2.完成练习七第三题。重点指导分清右边6只熊猫表示的是有6只,左边第7只熊猫是1只。

  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全班订正

  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全文总结今天咱们学习了6和7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用6,7表示的物体个数的例子特别多,下课后我们就去学校里找一找,但是粗心的小朋友可看不到它!

  下课后学生去学校操场上找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观察的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口算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

  2.教材分析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教学,相信困难不会很大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要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但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课的后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2.会说出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小棒和计数器的直观演示,会说出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教学摆小棒,提问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师的讲解,检测目标2的达成。

  3.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能正确口头说出加减法算式,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一、复习

  1、口算。

  9+1 8+2 10-7 5+4

  9+0 6-6 4-4 3+6

  7+3 6+4 8+2 0+5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3、数的组成。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3)10和4组成的数是( )。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环节二

  教学新知1、教学例5。

  (1)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

  教师提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2)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10=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3)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教师板书:13-3= 13-10=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计算,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10,十几减10得几。

  2、教学例6。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2=

  引导学生回答: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1个十和1个一添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2)教师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2=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算式介绍减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从1个十和3个一里面去掉2个一,就剩下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做课本88页中“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名让学生看左图,说出图意,再把左边的算式填完整。

  再指名让学生看右图,说出图意,再把算式写完整。

  2、看卡片,读算式。

  10+5= 14-4= 10+2= 8+10= 19-10= 17-7=

  15-2= 14-3= 6+10= 5+10= 13+1= 9+10=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计算。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 . . . . .

  . . . . . .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活动材料、6、5、4、3、2加几的口算卡片等。

  学习准备:课前先自学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童话引入,尝试铺垫。

  多媒体先出示课题。

  问:今天小兔子请小朋友去它家坐客,你们愿意一起去吗?去小兔子家得翻越好几座小山呢,山上都有题目,我们一起来口算吧。

  1、口算题:(做5题)电脑随机出7、8、9加几的题目。

  并选几题让学生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2、翻过小山,我们见到小兔子,它还出了几道题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呢?

  6+( )=10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 自主学例题。

  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请你把书翻到P90页,带着这三个问题自主尝试学习本课内容。

  (4)学生自学。

  (5)同桌讨论。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和同桌的小朋友共同探讨一下。

  (6)全班汇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

  5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5+8表示什么?怎样算5+8?

  (7)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的思考过程。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可以凑5,也可以凑8,还可以由8+5想到5+8。

  凑5时问,把5凑成十要想到几?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0页中间的试一试。

  4+9= 6+7=2+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来做的。前两题说一下三种方法,最后一题说一种方法。

  如果把4凑成十要想到几?3呢?2呢?

  三、 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水果都印在了我们的书上的90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水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3、 拔萝卜游戏。

  这时,小兔子为什么垂头丧气呢?哦,它想拔萝卜,为什么它拔不到萝卜呢?哦,原来萝卜上面有题目呢,只要我们做出萝卜上的题目,小兔子就能拔到萝卜了。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萝卜上的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学生回答。那这些题目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些题目在我们的书上也有,P90,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把答案写在书上。发现了什么?

  学生解题后汇报。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4、 小朋友们真聪明,引得小鸟也要来考考大家了。

  想想做做3,请小朋友把题目写在书上,然后,对一下答案,并说一下是怎么算的。

  四、 深化拓展。

  1、 为了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们小朋友们把教室都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兔子也用鲜花把它的小家装饰得很漂亮。

  小朋友们知道,上面有几盆花,下面有几盆花,一共有几盆花吗?

  先做,再口答。出题答案。

  2、不但小兔子和小鸟喜欢我们的小朋友,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喜欢和我们,看小鸭子、小鸡也来了,要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再

  小组自己活动玩钻山洞的游戏。

  一位小朋友拿着 6+或5+或4+或3+的卡片。其他小朋友拿着写有9、8、7、的圈,然后钻过一个圈就回答一道口算题。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6、5、4、3、2加几。

  1、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又学了新的知识,也来请我们去帮助他们,看P90页第6题,请你帮幼儿园的小朋友把表格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结果,先说题意,再说式子和结果。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我们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兔子,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其他问题。

  2、小朋友们去小兔子家玩,也给小兔子准备一些礼物呢?我们可以送给小兔子什么呢?把水果礼物贴在黑板上,水果只数在3-9只之间。

  看了这些水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

  先请小朋友提问,再请其他小朋友回答。(如果有时间就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36—37页的内容,《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2、能不能找到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用摸、描、印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汇报交流,说一说图形形的样子。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长方体等有什么不同?

  5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摸一摸,说说感觉,看一看形状,

  在纸上印出来。

  说一说长方形的样子。

  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组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学生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板书)

  b.填方框(第19页下面)。

  看图边读边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检查。订正。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订正。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学生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巩固练习

  1.男女分读组成。

  2.第8题。

  边说边做,做完同位检查。全对的、书写好的可以各得一个小印章。订正。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策略与手段

  谜语激趣导入、同学合作探究、闯关游戏

  课前准备

  钟面模型 、学生学具钟面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师说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

  生:钟表(板书:钟表)

  2、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

  钟表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钟表)这些钟表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与钟表交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的组成

  (课件出示钟面模型)同学们请看大屏,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 :12 个数字。

  师:哪些数字?

  生:数字 1 —— 12 。

  师:12在哪?6呢?3在哪?9呢?

  生: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

  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这根又短又粗的呢?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你们太了不起了,现在请你们在您们的钟面模具上指出分针和时针。

  2.教学整时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时间吗?(生说: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那大家平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不动的`吗?

  生:不是。

  师:对,时针和分针要有规律地转动起来才可以帮我们记录时间。那它怎样转动呢?请看大屏。(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用手比划一下,这样转动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下面几个钟面上的时间,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主题图),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时间?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生: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师:平时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所以同学说的7点我们就要说成7时(板书7时)。是几时直接在几的后面加上汉字“时”就可以,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

  师:谁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生说: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说明: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是7时。。

  2、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钟面)

  生说时间,师引导说:8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3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6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师:再仔细观察 3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针都指向12.

  师:分针指向12的时刻都是整时。到底是几时呢?我们要接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3、时间表示法

  师:床头柜上有什么?这个电子表上的时间表示几时?是怎样表示的?

  师小结:这是电子表示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个0。通常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会用这种表示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一)进入第一关:拨钟小能手

  1、师说时间,生自己动手拔一拔。

  师:请同学们按我说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1)请同学们拨8时。

  (2)请同学们拨6时。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

  师:你们可真棒!拨的都很准确

  2、同桌互说互拔时间。

  师:现在就请你们同桌之间互相拨时间,也就是一个说一个拨的。(生拨,师巡视、指导)

  师:祝贺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第二关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动手写时间

  1、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小明,你们欢迎他吗?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一天什么时间都在做什么?

  (1)(课件出示)小明9时在干什么?为什么都是9时,他做的事却不一样?

  (2)学生说其他时间小明在做什么?(原来一天时针要转2圈,有上午的9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2、现在请同学在课本85页快速写出时间。

  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

  (1)汇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1根指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针)。

  6时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3)你觉得周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比较合理吗?(较为合理,有学习有休息有运动)

  小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第三关:找朋友。(出示课件)

  师:现在我们也给钟表找找朋友吧!

  拨一拨、写一写、找一找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们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时间。在没有现代钟表的古代,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吗?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期,没有钟表聪明的人们就根据公鸡打鸣来确定时刻;慢慢地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做成了日晷,根据太阳照射到指针上投下的影子指在石盘上的刻度来计时的;可是晚上或阴天时就不方便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铜漏壶、水漏滴水计时,沙漏漏沙计时等;后来随着科学地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计时也就更加方便、准确了。

  【通过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梳理,知识升华。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这节课你们认识了哪位好朋友呢?学会了什么?

  总结: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能合理利用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时针 又粗又短

  分针 又细又长

  中文表示法 7时

  电子表示法 7:00

  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一(上)第14页 “想想做做”第5~9题。

  课型

  练习

  施教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正确读写这些数,体会并认识5

  以内数的顺序,会解决关于数的认识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分类的思想,初步体验把总个数分成两

  部分的事实。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

  3.感受数与数的关联,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难 点

  重点:1~5的意义、正确规范的书写1~5各数。

  难点: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初步理解了1~5每个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材分析:第5题体会数的顺序,第6题指导学生先想后画,第7题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第8题让学生站一站,再说一说前后各有几个同学。

  教学准备:PPT图片、圆片、计数器、磁性教具等。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修改调整

  一、揭示目标,知识梳理。(预设2分钟)

  1.学生按顺序数数。

  2.明确学习目标。

  二、巩固内化,查漏补缺。(预设28分钟)

  1.基本练习:

  ① 摆圆片数数

  边摆圆片边数数,集体从1数到5。

  ② 黑板上贴出1~5五个数(不按顺序),请你从中选出其中两个数写在练习本上,写的几就在后面画几个○。

  请几个小朋友在黑板上的数下面摆出相应的圆片。

  ③“想想做做”第5题。

  排一排、读一读,进一步明确1-5的顺序。

  交流要求:你是怎么排的?有不同的排法吗?

  2.发展练习:

  ①“想想做做”第6题。

  导学单:

  1.读一读花瓶上的数,看看每个瓶里花的朵数对不对?

  2.根据花瓶上的数补画出缺少的花。

  分别补上缺少的花:l朵、2朵、2朵。

  ②.“想想做做”第7题。

  导学单:

  1.你能把星分成两类吗?

  2.你是按什么分的?

  (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

  ③.“想想做做”第8题。

  说说每个孩子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同学们一起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说的话说一说,好吗?

  ④.“想想做做”第9题。

  先读一读格子里的数,再描数与写数。

  比一比,谁写得最认真、最漂亮。

  三、当堂检测,拓展延伸。(预设10分钟)

  1.今天你哪些方面有进步?

  2.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页1、2、3、4题。

  3.拓展题:数一数你家里在5以内的东西,说给你父母听一听。想一想,你还可以用这些数字记录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能从1开始数到5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1~5各数的认识。(出示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这些数,能认真地写好这些数。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导学要点:

  ① 查看一下你的同桌是否正确?

  ② 这里几表示的个数最多,几表示的个数最少?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1~5。你能有序地把这5个数的卡片排一排吗?拿出你的5张卡片排一排,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排的。

  →按顺序排既可以从1~5,也可以从5~1。并练习看卡片读数与不看卡片读数。

  →引导:你能补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吗?现在你就看花瓶上的数,是几就画满几朵。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你添了几朵,为什么?

  画的`时候要提醒学生不必在意画的是否好看,而要看每一个花瓶里花的朵数与花瓶上的数是不是一样。

  →指出:可以按颜色分,红色有4个。可以用四个小圆点表示,黄色有1个,用1个小圆点表示;也可以按形状分,分成五角星一类,有3个,四角星2个。

  →引导:图中女孩是怎么说的?她后面的男孩可以怎么说?再往后的小朋友每人可以怎么说?

  追问:如果队伍里从前往后按顺序说,每人说的前面和后面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结合上一节课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a.执笔方法;b.写字的姿势;c. 书写注意点(起笔、拐弯、收笔演示清楚)。

  如:1像小棒,从靠近右上角起,稍微向左下角倾斜。2像小鸭,3像耳朵,数3的书写较难,要重点指导。4像小旗,5像秤钩,都是两笔写成,老师要说出每一笔的起笔、收笔过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当堂批改、讲评、订正。

  【教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8和9》解决问题练习课设计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信封、写有条件的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读懂题意后,找准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找到几个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6+3=9(个)教师要追问如下问题:

  解答正确吗?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2.出示图:

  (1)看图读懂题意,独立解答。

  (2)交流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8-4=4,10-4=6之后,教师要追问。

  师: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确实有10只鸡,你为什么要用8去减?

  做种让学生发现:两只大鸡和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多余条件。

  (3)小结反思:

  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去选择那些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情境图,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提供两个已知信息只需提出问题)

  提问:有关沙堆,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语言完整、流利、有序地找到图中所给的两个条件并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解答出 8-3=5(个),教师要追问。

  师:这样解答正确吗?说一说看法。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用加法检查)

  【设计意图】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为正确选择方法打好基础。

  (2)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流汇报

  ①只提供了一个信息,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小黄桶);

  ②两个信息都隐藏在图中(小朋友、铲子)。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小结反思:

  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所以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必须找到两个相关的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深入的观察,层层深入,体会到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审题、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合理搭配,解决问题

  师:我下班要去趟超市,要买的东西还有问题就写在信封上了。

  看看1号信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1号信封:一双拖鞋和一双袜子一共多少元?

  师:条件就在信封里:单拖鞋:3元/双;棉拖鞋:5元/双

  ①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同学的作品,引发争论。

  ②交流辨析

  辨析:学生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不能解答,因为解决问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一双袜子多少元。

  ③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袜子:4元/双。列式解答3+4=7(元) 5+4=9(元)

  ④辨析: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算式?

  小结:提出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条件就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与条件的分析,发现缺条件。体会到不是给了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是否匹配。

  (2)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①出示2号信封。内有信息:8元钱能买几瓶酸奶?

  条件:矿泉水2元/瓶;橙汁5元/瓶;可乐3元/瓶。

  学生发现:条件与问题不对应。

  师: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②引导学生修改问题:8元钱能买几瓶饮料?

  【设计意图】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与条件进行搭配,使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进一步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3)在读算式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形成能力

  ①我的饮料已经买好了,你能从算式中解读出我买饮料的情况吗?

  出示算式:2+5 3+5 2+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这么多购买方案,无论哪种方案,我们要读懂它,其实还是看问题与条件的关系。

  ②还可以怎么买?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算式、判断算式是否合适、你还什么想法等一系列活动,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总结反思中,感悟方法

  在这节课学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当条件和问题不对接时我们怎么办?

  当要解决的问题缺少条件是怎么办?

  当同学写出算式之后,怎么解读这个算式?

  师:在学习中大家要将遇到的问题、困难当成经验,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聪明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高兴的说: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师: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首先我们要很快地分清左右,谁能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怎样才能分清左右呢?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再来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这样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吗?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师:听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请学生上前说。

  四、做韵律操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放音乐师生一起做)小朋友们,大家跟我一起做:拍拍右肩膀拍拍右肩膀右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

  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生:前、后你们听得真仔细!(板书:前后)来,我们一起来指一下前后,再指一遍。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的前后坐的是谁呀?谁能把你的前后、左右坐的是谁都说出来?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2.小红住在()家的楼上,()住在小兰家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中间?谁在最下面?

  3.小动物排队: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面,是第__层。第2层住的是_____,它在_____的上面,____的下面。第3层呢?_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1号车排第();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在()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

  结果呢?

  9、从左数是第()个。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一棵大树)。大家看,大树爷爷自己站在这儿太孤单了,咱们给它找一些朋友吧!刚才,老师

  奖给大家好多的奖品,有小鹿、小兔、小鸟、小蘑菇的卡片,得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举给大家看。我们让这些奖品去陪大树爷爷好吗?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板书设计: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0-7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将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分类;

  (2)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物品,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

  (2)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归纳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2、教学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六、教学方法

  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习,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七、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

  学具准备:

  学具盒里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展示一机器人带来一个八宝箱)

  机器人:同学们好,我是机器人“悠悠”,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八宝箱,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想。

  课件演示八宝箱慢慢打开,从里面蹦出一个一个物品,有篮球、水杯、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学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每出来一个物品就说出相应的名字)

  (通过机器人带来八宝箱并慢慢打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

  通过机器人带来的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物品,然后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突出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的要求。

  淘气:图中有……

  笑笑:我把方方正正的物品放在一起。

  2、认识长方体

  我们已经把机器人带来的物品按不同的形状分类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认识这些物品。

  (1)出示长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件形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看是否一样大。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体)

  (4)教师小结长方体特征(课件展示)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3、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长方体吗?(学生:不是)师:那它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给它起什么名字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用心倾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无法滚动。(教师板书:正方体)

  (4)教师小结正方体特征(课件展示)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5)你怎么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通过这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键是: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4、认识圆柱和球

  (1)出示圆柱、球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并反馈:圆柱有两个面,是圆形的,有时能滚动;球没有面,能随便滚动。(前面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此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的激烈了)(教师板书:圆柱球)

  (3)教师小结圆柱和球的特征。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平平的面。

  5、知识回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我们一起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

  (2)课件展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学具,一边摸,一边读对应图形的特征。

  (三)玩一玩

  1、猜一猜,说一说

  教师的袋子里装着一些立体图形,通过让一个学生摸一摸,描述对摸到物体的具体感受,让另一个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几何体。

  2、滚一滚,玩一玩

  让学生拿起各种几何体,尝试滚一滚,让学生体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几何体之间的不同特点。)

  (四)知识应用

  1、找朋友

  课件展示一些物品和几何体,让学生把对应的物品与几何体连线。(通过此题,建立学生对物品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2、我会填

  课件展示一些几何体,让学生数数各种几何体各有几个。(通过此题,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3、我是小小艺术家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交流时先说一说搭成的是什么,再说一说是由几个什么立体图形搭成的。(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各种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4、生活中的朋友

  让学生找找生活的物品,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进行交流。(通过此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它们的特征。)

  课件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平平的面。

  (六)作业布置

  1、找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与家长或小伙伴说说。

  2、利用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积累观察几何体的学习活动经验,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常用物体的分类,直观认识图形的特点,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设计“知识运用”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在活动形式上,我设计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操作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使用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逐步帮助学生发现这四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强调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经验,也是以后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特征的认知基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56、57页

  教材分析: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本单元10以内加减法的第二部分内容的第2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8和9、7以内的加减法等内容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计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教材呈现一副“海滨游泳”的情景图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列出正确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由于学生已具有了“6、7的加减法”的学习思路,学生能提出不同的加减法的问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算一算”,教材第一次呈现了大括号线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在“练一练”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8、9的加减法的口算,让学生自己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2题是一个示意图,是一道6、7、8、9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题,设计的示意图趣味性很强,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情境图,发现、交流图中数学信息的过程。

  2、会计算得数是8 、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会计算得数是8 、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说一说8、9的组成。

  2、谈话导入。通过师生之间游泳话题的谈论,引出教材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知道游泳有什么好处吗?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老师也喜欢游泳,在炎热的夏天游泳不仅可以解除闷热,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但是小朋友游泳时一定要和大人一起去,避免发生危险的事。我们教材也选择了小朋友游泳的事情。

  师出示情境图。

  9、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复习8、9的组成,为8、9的加减法学习做准备。通过看图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1、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计算。给予一定的思考和写算式的时间。

  大家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计算,并列出不同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其他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由于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点难,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共同完成。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算式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谁来给大家提个问题。

  学生提不出教师先提。

  正在游泳的有几人?9-2=7(人)

  还应该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游泳圈?4+5=9

  岸上有多少个游泳圈?9-5=4

  学生比老师多几人?8-1=7

  有几个女生? 9-6=3

  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5+2=7或9-2=7……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列出正确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尝试应用

  1、观察教材中的两幅图,指导学生理解图意,认识带括线的加减问题。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我们一起看教材第57页的两幅图,谁来说说这两个图是什么意思?

  左图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可能会说:

  左边有5条小狗,右边有3条小狗,问下面加一条线和一个问号,表示要求一共有多少条小狗,

  右图的图意学生不易表达清楚,可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

  看这幅图,括线下面写着9表示什么意思?

  筐上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呢?

  2、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图的意思是一共有9个玉米,外边放着3个,筐里有几个玉米?图意明白了,自己看图试着写出一个算式怎么样?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

  谁把自己写的算式介绍一下,说一说是怎么提的?

  左图可能出现两个算式:

  +3=8或3+5=8

  右图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一共有9个玉米,筐里有6个,拿出来3个,列式:9-6=3。

  一共有九个玉米,筐里有6个玉米,筐外有3个玉米,一共有9个玉米,列算式为:9-6=3。

  筐里有6个玉米,筐外有3个玉米,一共有9个玉米。列算式为:3+6=9或6+3=9。

  右图加法算式如果出现,教师应先肯定,给与鼓励,然后使学生了解“?”表示的意思是求筐里有几个玉米,用9-3=6更好。

  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线的意思,能正确列式计算。)

  3、呈现补充的两个带括线的题,鼓励学生自己看图列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大括号线的理解,能正确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主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先组织学生仿照图意,每人手拿口算卡片做钻山洞的游戏;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6、7、8、9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题,设计的示意图趣味性很强,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怎么想加减法算式得数的方法已掌握得很好了。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会看图说几句话。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主题例图,引导学生看看图中是怎样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也能说出每个数字是什么意思,教师再强调加法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提出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式。

  在本堂课过程中8、9的加、减法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加上扩线和问号的学习,使理解题意变得更加有难度,在8、9的加减法中,减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难点,加法则是学习减法的基础,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充分理解扩线和问号的意义,明白问号在哪问题就在哪,减法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而在加法的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了对扩线的理解,也由于学生对问号的学习没有出现问题,对图意理解得非常清楚,就忽视了对问号的讲解,学生对于问号在哪,就是对哪进行提问的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了减法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准确说明图意,提出问题现象的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进行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应用的意识;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种很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环境。在植树节,淘气和笑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到公园里去种树。阳阳种了8棵树,蕊蕊种了6棵树。你们能根据植树的情境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哪位小朋友能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树,摆一摆,算一算8+6等于几?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刚才,老师听到机灵狗说,他喜欢第二种计算方法:把6分成4和2,2加8得10,10加上4等于14,它还给这种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凑十法”。在刚才的几种方法中,欣欣的方法“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叫“凑十法”。同学们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了,刘老师真为大家开心,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师: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问。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师: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我们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并计算:

  8+7=15。

  师:花丛中不但有蝴蝶,还有蜻蜓呢,请你看看这幅图编个数学故事,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学生编故事,提问题。

  师:一共有几只蜻蜓,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呢?

  学生列式计算:4+8=12或8+4=12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2、购买食品。

  师:老师决定奖励给大家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他们!小朋友们,这么诱人的美味,你想要吗?赶快选一选,算一算吧!(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3、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1-1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0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16

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02-01

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教学设计01-10

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7

数学教学设计12-06

数学教学设计01-0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6-24

一年级语文上册《静夜思》教学设计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