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作为市教育局重点工作的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已进行了三年,这项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其间我们也评选出了高质量的优秀教案和课件。为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决定今学年对一二年级进行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对三四五六年级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完善,具体评选要求如下:
一、评选内容
1. 1~2年级教案、课件、录像课。
优秀教案:撰写格式、字号等要求同3~6年级一样,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1~2年级学生特点,未必完全按照市“探究学习五环节”模式进行撰写,即体例上可灵活一些,不必局限于五大环节;二是三维目标要全,表述要具体、准确,达到可操作、可检测的要求,不要笼统;三是探究之前给学生一个设计方案,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时间和空间,即先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然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出示探究活动要求,活动要求质量要高,要有思考性;四是交流环节不能一味的只展示学生的作品,要设计师生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五是抽象概括与全课总结要具体,不要说虚话、套话,要将最核心的知识点、策略点提取出来;六是拓展环节要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有的.题目要从不同层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弄明白题目的训练意图,掌握解题策略;七是减少不必要的图示、语言及过多的预设,反思要把教案的真正特色说出来,不宜过长,总页码不超过6页。
凡上报的教案,须申报与教案匹配的优秀课件。课件制作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件的文件名同教案一致,栏目模块及内容与参评教案一致;二是课件内容和形式可充分参考青岛版教材配套课件,局部可照搬,但不可全部照搬;三是课件操作要简单、幻灯片片数不宜过少或过多。
录像课:根据公示结果,市级教案入选者在完善教案和课件的基础上依据“一师一优课”的标准录制录像课,并上传枣庄市教学资源平台。具体录制标准见市教研室总方案。
2. 3~6年级与入选教案配套的录像课。20xx—20xx学年度,我们对优秀教案和与之配套的优秀课件进行了评选,但由于录制条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部分20xx-2015学年度入选的教案没能按时录制录像课。所以,本年度要依据“一师一优课”的标准完成录制,即没录课的补录,具体录制标准见市教研室总方案。
二、评选办法
1.参评对象。全市小学数学任课教师、教研员均可参加本年度的评选活动。
2.报送和评选
(1)教案和课件。1~2年级的教案和课件报送方式与往年一样,一年级的报送邮箱:zzxxsx1@163.com;二年级的报送邮箱:zzxxsx2@163.com。由于入选的市级教案还要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录像,所以报送进度要适当前移,时间上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2周,即教师个人申报,学校与区(市)推荐超前2周,市级评选、公示超前1周。各学校利用开学前的培训时间将工作布置下去,开学后第1周周五报送第1、2周的,第2周周五报送第3、4周的,第3周周三报送第5周的, 第4周周一报送第6周的,依次类推,以后进入正常循环。
(2)1~6年级录像课。鉴于枣庄市教学资源平台暂时不能上传,为便于大家学习交流,我们注册了一个360云盘,去年录制好的和今年录制的录像课都要上传到此云盘对应年级文件夹中去。首次使用需下载360云盘并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点击上方网盘,然后在左侧找到相应的名称,打开所在年级上册或下册即可上传或下载资源。小学数学录像课用户名:枣庄市小学数学(13561165946) 密码:“枣庄市小学数学”首写字母 zzsxxsx。360云盘是开放的公共平台,使用时只可上传或下载,绝对不可删除上面的资源,否则别人将无法观看,同时也不能上传非健康内容。
说明:
(1)1~2年级教案、课件和录像课目录已发送到“枣庄市小学数学会客厅”。
(2)由于进行1~2年级的教案评选,所以微课的评选我们今年暂不进行。 各位:我区今年上报的教案是一上,现将内容转发给你们。望按照要求比市提前3天 上报。并且将以上内容在8月19日上午学习时在教案总结后传达给各年级教师。谢谢!汉民分工:一上、二下:市中、山亭、台儿庄、立新、市实验小学、市解放路学校二上、一下:峄城、薛城、滕州、师范附小。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x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x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5×(36-29) (83-35)÷6 94-(25+19)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
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 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 法二: (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1)12 23 13 32 31 21
(2)12 21 23 32 13 31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难点: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图片或持图:(1)“小熊开店”主题图;(2)“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2、与教学进程同步的配套录音故事。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该教学设计以“小熊商店”里的几们顾客的问题为主要线索,通过以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小熊开店”的.问题情境,提出本节课的“桥梁”问题“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和核心问题“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2、自主探究,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模型。
3、运用所建模型,解决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综合练习,体验数学的简捷思维的优势和广泛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熊今天起个大早,原来今天是它的店第一天开张.我们来看看小熊的店里有些什么?
1、出示“小熊开店”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交流信息:
(1)小熊商店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2)来了哪几位顾客?
3、播放录音故事,提出重点问题。
(1)“星期天上午,小熊刚打开店门,就来了三位顾客,小熊热情地招呼它们:‘欢迎小猴、小猫和小狗光临我的商店。你们想买点什么呢?’小猫说:我想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钱呢?”
(2)此时学生很容易答出:5×4=20(元)或4×5=20(元),并解释这样列式和计算的理由:每辆坦克5元,买4辆要用4个5元,所以用乘法计算;再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快能算出是20元。
(3)大家形成一致性意见后,接着播放故事。
“小狗说:‘我也喜欢坦克,用20元钱能买几辆呢?’”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围绕“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这一关键性问题开展活动。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集体汇报。
生:因为1辆坦克5元,所以可以5元5元地数一数: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20元可以买空卖4辆。
想一想20元里面有向个5,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把20元每5元分1份,分成了几份就能买几辆。用除法计算:20÷5=4(辆)。
生:我们是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20÷5=4
2、深入研讨。
怎样才能很快算出“20÷5=4”等于几呢?
学生回答后播放故事内容。
“机灵的小猴说:‘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4个5是20,20里面有4个5,所以20÷5=4,能买4辆。’”
从以上小猫和小狗买坦克的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从“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两方面汇报。
充分交流后播放智慧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出4×5或5×4的积,也可以用同样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20÷5的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快又准,真方便。”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小猴的问题。
(1)继续播放故事。
“小猴又说:‘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再来帮我算一算吧。我有12元钱,如果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如果买皮球可以买几个?’”
(2)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完成“想一想”中的第(1)、(2)题。
(3)解释与订正。
第(1)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就是求12元里面有几个4元,用除法算。12÷4=3(个),用口诀是“三四十二”。
第(2)题:求12元可以买几个皮球,就是把12元每3元分成1份,分成几份就能买几个,用除法算。12÷3=4(个)
2、老师的问题。
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1)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2)集体交流。
买4个布娃娃。24÷6=4(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8个皮球。24÷3=8(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买6个铅笔盒。24÷4=6(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买3个筝。24÷8=3(个);口诀:三八二十四。
3、大家的问题。
互动活动:在小组内相互提问、解答、并说明所用的口诀。例如:
(1)18元能买几个布娃娃?
(2)20元可以买几个铅笔盒?
(3)买几个风筝正好用完32元?
四、脱离“小熊开店”的情境,进行综合练习。
1、“试一试”。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该题中的除法试题,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学生试算。
(2)交流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练”。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小鸟家的房顶上有乘法口诀,小鸟口中的卡片上有算式;算式与口诀对应连线,帮小鸟回家。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学生读懂题意。
情境:蚂蚁 要搬新家,需要用小车拉米。
条件:有27粒米,每只蚂蚁只能拉3粒。
问题:几保蚂蚁才能一次搬完?
思路引导。
把27粒米,每3粒分1份,看分成了几份,就需要几只蚂蚁。
看27里面有几个3。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与订正。
(3)动物赛跑。
出示该题图片,读懂题意。
马、鹿、羊赛跑,小老鼠当目线员。
要算完5道除法式题才能闯线,谁算得又对又快,谁就是冠军。
学生分成3人小组进行活动,自主选择所扮角色。
交流与订正,为冠军鼓掌祝贺。
如果时间许可,交换所扮角色,继续比赛。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体验。
六、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29 ( )×6<41 8×( )<52
4 ×( )<25 ( )×3<17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 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 )面,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 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退位时前一位上是0的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反思
一、启动学习(3分钟左右)
1、计算536—263 214—108
独立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8分钟左右)
1、自主先学,小组交流
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导学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2、思考: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同桌说说计算过程。
2、全班共学,提炼解法(10 分钟)
(1)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交流时指名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2)学生验算。
(3)小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交流、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独立计算,验算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3、做“想想做做”的.第4、5题。
(1)看题理解题意,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五、课堂检测反馈。(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40~41第4、5、6题。
书本第78页第3题。
2、每日一题
(1)小汽车已经行驶了709千米,还要行多少千米后正好1000千米?
(2)小红有152张卡片,小明有134张卡片,小红给小明多少张卡片后,两人卡片的张数一样多?
→交流:第一题是怎么算的?第二题得数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
→引入:今天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更复杂的三位数减法。(板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你们是从哪一位退1的?这个1退到哪里去了?百位上退过1之后,十位上有了几个十?这时十位上可以退1了吗?它退过1之后还剩下几?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
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的减法计算与以往学的有
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
回答时板书课题。
→比较:第一组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第二组哪道是隔位退位减,哪道不是?为什么?
→交流:每道题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改正的?
→重点交流第5题
提问:剩下的机票还够吗?你是怎么算的?(可以算减法得数,还可以启发用加法)你这样算是怎么想的?
→学生当堂作业。
集体评议作业,同桌交换评价。
提供典型错例,分析、纠错。
(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观察实践,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1、具体实物的观察
2、(1)观察、体验
师:每小组一只小猪储蓄罐,仔细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这只小猪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1: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前面,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条腿和一张嘴巴。
学生2: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后面,有两条腿、一条尾巴和两只耳朵。
学生3: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左面,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学生4:我看到的是小猪的右面,也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张嘴、一条尾巴和两条腿。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把你们看到的小猪的样子画下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画从正面、右侧面、左侧面、背面的小猪图片,画完后组内交流欣赏,看看不同角度的小猪的形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画得也很好。现在请你们根据这几幅图画商量一下,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讨论片刻后交流。
生1: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画出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生2:因为我们观察得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师:对,我们观察物体时所处得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得角度不同,那么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进一步体验:每组学生围绕小猪一周,在正面、后面、侧面等各个位置停一下,体验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生在活动中思维活跃,情感积极。】
(2)观察、想象
①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
(学生想了片刻之后,开始动手画形。其中有少数学生的想象是正确的。)
②验证:然后拿起储蓄罐从下往上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看谁的想象最接近。
【那几个想象正确的学生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法指导:在观察之前,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呢?然后再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想象。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眼睛变得越来越厉害。
③练习:
a.、课本67页: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b.b、每课一练49页第1题:下面6个杯子的形状,分别是哪6个小朋友看到的,知道吗? c.C、观察两幢房子。
【通过练习,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些练习,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移位”,即假设自己在物体的哪一方,会看到哪个图形,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简单几何形体的观察
师:请同学们把小猪放回盒子,然后观察储蓄罐的盒子,你发现这个盒子是什么立体图形?生:是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六个面。
师: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样看到两个面?学生观察活动,交流汇报:
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可以站在尖角的地方。从8个尖角可以看到三个面。
生:最少能看到一个面,可以正对着一个面。有6个位置可以看到一个面。
生:隔着一条边,就可以看到两个面。有12个位置可以看到两个面。
【这样观察,渗透了长方体的8个顶点、12条 棱的特点。为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
(三)想象:下图是一个从上往下看的物体的形状,根据你的经验,你能想象它是什么物体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举出:井沿、洗衣机、饮水机等等。
【师在学生联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其他物体,如砚台、各种产品、月饼、装有袋子的VCD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也不同。
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郑敏信教授也说过: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有的猜是白球,有的猜是月亮,有的猜是饭勺子,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观察信息,这时,有部分学生猜测可能是灯炮,有一半学生还拿不准。当我出示第三张图片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这是灯炮。在这个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遵循”短、平、快”的引入原则,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储蓄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储蓄罐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装储蓄罐的长方体盒子,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怎么看?有几种看法?怎么看到两个面?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比如,12条棱,8个顶点等知识点,但这些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储蓄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储蓄罐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外方内圆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经历实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重点难点: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猜一猜游,喜欢吗?(喜欢)先来猜一猜老师拿的这个盒子里有什么宝贝?(学生猜)
二、先猜后证1
老师带来了4个转盘(逐一粘贴在黑板上),如果游戏规则是转到黄色上老师获胜,你会选择哪个转盘?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猜的对不对呢?选现在我们就来实际转一转看看。
(学生争先恐后要来转转盘,教师选一人转转盘,一人在黑板上记录)
你发现了什么?
(那种颜色的面积大,指针指到的可能性就大)
那么你再猜一猜另外三个转盘转动后会使什么结果呢?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这样。
(另外选学生来做实验,并且进行记录)
你发现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一样吗?
三、先猜后正2
请大家看第74页上面的图,先按你的猜想填一填。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看看你猜想的是不是正确。
我们请三个同学来,一人摇箱子,一人摸球,一人记录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那种球多,魔道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箱子里装了2个白球和2个黄球,每次摸两个球,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呢?哪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现在我们就来实际摸一摸,看看结果会怎样。
(另外请三人来摸球,一人摇箱子,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那种结果可能性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画线法来判断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和哪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
(教师画线讲解)
四、达标检测
箱子里有1个白球、3个红球,每次摸一个球,会出现几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如果再放入5个黄球,每次摸一个球,会出现几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小。
五、课末小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①创设情境,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消息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把找到的规律铭刻在心;②通过实践体验数学和感悟可能性规律;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④逐一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成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做数学、玩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变得更聪明;⑤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和我要学的愿望;⑥教学生用画线法判断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对本节课知识探究的拓展,为下节课《体育中的数学》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快乐的探究。课末测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并且兴犹未尽,都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不足之处:学生们特别兴奋,探究深刻而练习量小了点。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 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板书( ),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 中 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 (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 (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1-09
数学《比》教学设计05-08
数学教学设计12-06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30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28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7-03
幼儿数学教学设计03-13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