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

时间:2023-06-13 10:06:07 历史 我要投稿

经典历史典故(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历史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历史典故(合集15篇)

经典历史典故1

  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房玄龄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为国操劳之苦。

  诏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应允这件事,那么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们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赐你毒酒一杯。

  房氏“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呢?不过一杯醋而已,浓浓的酸意里却浸透着对夫君无限的爱,宁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说是错的。

经典历史典故2

  扬扬得意的解释

  [释义]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语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

  [近义] 洋洋得意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扬扬得意的典故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以节俭、身体力行为齐国人尊重。晏婴去世后,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著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

  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扬扬得意的造句举例

  1) 小尖腚鬼也不追赶,扬扬得意,同无二鬼入城,饮酒贺功去了。

  2) 胖虎扬扬得意,还好没忘了灵宝对他的叮嘱道:“这个我不能说,我要是说了我叔叔会怪罪我,你最好是找人把他请来。

  3) 旁人这才了然,无不称赞李知县是西门大官人平生第一知己,李知县(李知县)扬扬得意。

  4) 我们扬扬得意,正想鄙视陆飞一番,忽然间引爆符发出白光,爆炸了。

  5) 李元宏美滋滋的回到懒驴胡同,破天荒第一次拍了庄师爷一通马屁,而庄师爷也扬扬得意一番,说些“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6) 奉天一脸通红,扬扬得意的炫耀着,今日成风算是给他长脸了。

  7) 郭长达一看没人就在那扬扬得意,盯着房书安心想这没人,看你房书安接下来还要怎么演下去。

  8) 自觉理亏之下,杨空群早已失去了刚才那扬扬得意的样子,哪里还顾得上形象面子,低声下气起来。

  9) 说完冲魏承轩眨眨眼睛,扬扬得意,“而且,他没有未婚妻,他亲口说的!”。

  10) 王师恩却不为我所说的感到生气,反倒是扬扬得意地说:“说得好,这就是小处男应该说的话。

  11) 失败了不要垂头丧气,成功了也不能扬扬得意。

  12) 升官快乐,扬扬得意,晦气扬长而去,好运扬眉吐气,阳春白雪漂亮,洋洋洒洒纳福,万事阳关大道!

  13) 穿了双新鞋就扬扬得意成这个样子,有什么了不起。

  14) 看他那扬扬得意的样子!因为考了个第一名,就不知东西南北了。

  15) 他的全部小胡子往上翘着,显出一副扬扬得意的傲慢态度。

  16) 丘吉尔坐直身子,扬扬得意地看着批评他的人,审慎地眨着眼睛,那副样子就像猫意想不到地被赏给一大碗奶油似的。

  17) 一对调皮的小熊往树上爬。扬扬得意小偷从蜂窝中偷走蜂蜜。

  18) 伽弗洛什扬扬得意地望着那条毯子。

  19) 赤手空拳的家伙挥了一下拳头,扬扬得意。

  20) 他扬扬得意地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官人!”。

  21) 大伙儿都点头了,她扬扬得意地看着旁边的岑一深。

  22) 唯有龙公、龙子,浮在水面上,走来走去,透着那么扬扬得意。

  23) 四仪剑客却是扬扬得意,认为已替武当派找回面子来了。

  24) 于是,她趁兴神秘地对扬扬得意的宇星说道:儿子,我有个姐妹,她手里有个好姑娘要介绍给你,我答应等你回来就见见面。

  25) 众人擦汗,只有唯在一旁扬扬得意。

  26) 赵无极(赵无极)没有所谓靠着椅子背扬扬得意地说:“那就要看对方的智商如何,是个正常人也不相信。

  27) 在众多围观赌客的一片叹息声中,石子陵扬扬得意地站起身,将骆临海面前的那颗金灿灿的帅印拿了过来。

  28) 当凤晨羽知道了这个技巧后,可谓是一整扬扬得意啊,看着对面的赵玲舞得瑟的说道:“师姐,我厉害吧”。

  29) 正当霍利安伯爵扬扬得意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霍利安伯爵意想不到……

  30) 饮到兴酣时,张弘范扬扬得意道:“我们身经百战,灭了宋室,不知皇上几时举行图形紫光阁盛典?”。

  31) 周霸天扬扬得意地站在场中央,不时地甩甩头捏捏拳头,看着来人将龙五抬出场外。

  32) 男人矮点不要紧,成天为了一点小事,扬扬得意,看别人笑话,你这点心思用在学习上,说不定就赢过我了,哼哼。

  33) 那刁国舅扬扬得意,点点人数,使问刑部道:“张大人(张大人)押好犯人,让我去请旨开刀。

  34) 站在战场边缘的白广那可是扬扬得意,看着这副嘴脸,白家的人更是怒火中烧,打杀起来,那是更加起劲了,真想杀光莫家的人,然后抓住白广,生扒了不可。

  35) 赖昱诚朝天大笑,正当扬扬得意的时候,Monster又突然站了起来。

  36) 年月,美国人民憧憬着即将来临的经济上的黄金时代而扬扬得意。

  37) 我的表哥自然就是六哥兰陵王了,五哥石青王大概已经为甩了我这个包袱,扬扬得意吧。

  38) 秦逸枫看到龙翔对自己的戒备神色后并没有收殓起来,反而是一脸扬扬得意地说。

  39) 刘子想起今天张警官问完自己问题后,无奈离开的表情心里不免扬扬得意起来。

  40) 为什么呢?因为情绪往往会有杀伤力,别人很可能不想听到我们的愤怒、悲痛、抑郁、遗憾或者扬扬得意。

经典历史典故3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释义】

  励:激励,奋勉;图:谋求,设法;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来做好某件事情。

  【历史典故】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权力。由此,霍氏一族对魏相极度怨恨,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因其年少时曾流落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的疾苦,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他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在魏相的'监督下,百官尽职尽责。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宣帝在位25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宣帝中兴”。

  【成长心语】

  顽强的精神背后是坚定的信念,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汉宣帝正是拥有了顽强的精神,才实现了“宣帝中兴”的局面。可见,振奋精神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振奋精神,才能有积极的心态,昂扬的斗志,才能看到光明,鼓足勇气,战胜困难,排除阻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经典历史典故4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诗文,不仅流行国内,日本、新罗使者纷纷购求。他曾八次应试,均登甲科,当时文人员半千说他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人因以青钱万选喻文才出众。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典见《唐新语》、《新唐书?张荐传》)

经典历史典故5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经典历史典故6

  七情六欲

  【典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礼记·礼运》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五情六欲

  【反义词】四大皆空

  【同韵词】群分类聚、穿文凿句、拂衣而去、言来语去、井井有序、搓绵扯絮、春秋积序、一替一句、千条万绪、设心积虑、......

  【年代】近代

经典历史典故7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历史典故】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两大功臣:范蠡和文种。

  勾践打败了吴国,称霸一时。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急流勇退,隐姓埋名,弃政经商去了。他出走之后,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以为范蠡太多心了,不过,从此以后他也不大过问国事了,终日称病在家。可是,勾践并没有放过他。一日,他借探病为名,来见文种,问道:“先生曾以灭吴的七种手段指教过我,我只采用了其中的三种,便将吴国灭了,剩下四种,你打算再怎么去使用呀?”

  文种说:“我看不出它们还有什么用处。”

  勾践说:“请先生带了这四种手段,到九泉之下去辅佐我的先人吧!”说罢起身登车而去,留下了一把名为“属镂”的利剑。

  文种明白,勾践容不下他了,便自刎而死。

  【成长心语】

  鸟尽弓藏,对于一些掌权者来说,有能力的'人是他们的工具,用完了不会让其与自己分享胜利果实,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但兔死狗烹之事有违正道,乃小人之流的卑鄙行径,长此以往,必然大失人心,众叛亲离。朋友是处出来的,关系是走出来的。朋友之间的帮忙也需要讲究感恩之情。

  时刻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对你的帮助,你就会对他好,循环下去,你们彼此友好地处下去,友谊不是更坚固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欢迎别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享受施与的快乐,那才是人间最美的事。

经典历史典故8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儿子曾被两度立为太子,但最后因图谋不轨被康熙废掉了,其他人都没有当过太子。

  一、雍正即位

  说法一,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雍正皇帝

  说法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第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说法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头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头关键这句话是雍正加上去的。

  说法四,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说法五,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二、对雍正正常继位的推理

  首先,人们怀疑雍正主要是因为他继位后对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做法。他登基后,其余六个兄弟或被软禁,或被迫害,特别是十四皇子,从新疆前线赶回北京后,雍正直接将其囚于景陵。但这些从维护皇权角度看完全讲的'通,如果不除异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对于年羹尧,《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且年羹尧扼守巴陕重地,实力逐步扩大,而雍正这个人本来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养虎为患呢?而要解释杀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认,兄弟七人有过皇位之争,而且,在争斗中有过阴谋,且隆科多是每个阴谋的参与者,特别他亲自负责了对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继位后,远不如预想那样,朝中许多反对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于是,雍正便杀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争议。

  其次,现存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恐怕是雍正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但有人怀疑其为雍正伪造,但是有一点,雍正在继位五年后曾经说,康熙驾崩前曾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诏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两位皇子逝世外,其余尚在人间。如果雍正是将一个极其容易被拆穿的谎言公布天下,那么造成的动乱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当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后,还可以立足吗?况且,其余皇子虽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会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这样博弈,那么他是去拿一堆黄金去赌一堆垃圾。

  再次,弘历天资聪颖,胆色过人,自少年起,就跟随在康熙左右,由康熙亲自教导,深受康熙喜爱,成为密立的储君。于是,出于让弘历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原因,让已上年纪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应当。但是,这也只能是佐证,不可能有任何事实依据。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各种版本的传说已经不攻自破,且雍正谋权篡位说证据匮乏,而其顺理成章继位的说法,史实记载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释的通,故我认为雍正正常继位,传说只是后人的臆断或者当时人的栽赃。

经典历史典故9

  【出处】《论语·述而》。

  【释义】三:虚数,泛指几个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历史典故】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作用。他自称不是天才,而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成为有学识的人的。所以,他终生都在努力学习。只恐自己学得不够,赶不上别人,因此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进了鲁国开国祖先周公的宗庙,事事都向人请教,于是有人讥笑他不懂得“礼”。他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所要求人做到的。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地学习知识,也重视学习别人品德上的长处。他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又说:只要有两三个人在一块儿行走,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来学习;也从他们的缺点中得到借鉴,来改正自己身上同样的毛病。后遂以此语指只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那么到处都可以找到值得师法和学习的人。

  【成长心语】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比。其实,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们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的老师,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处事、思维的角度,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学到人生中细微的知识,这些是书本中学不到的“真金”。

经典历史典故10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经典历史典故11

  风马牛不相及意思出处: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转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 ◎郭沫若《百花齐放·杜鹃花》

  【近义词】:驴唇不对马嘴

  【反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

经典历史典故12

  典出《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当时,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向汉武帝上表,毛遂自荐说:

  “臣愿意竭尽所能,担任此次出行的使者,向匈奴王单于阐明利害。”

  汉武帝见终军主动要求出使,便下诏问他有什么打算。终军就把如何对单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劝他归顺的`设想,向武帝禀明。武帝对他的设想非常欣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执掌议论划策的职务,但没派他出使匈奴。

  过了不久,南越(南方的古族,也称“南粤”,在今两广等地)请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想说服越王归顺汉朝,但不知道该派哪位使者才能圆满地完成使命。

  终军向武帝自荐说:

  “臣愿意拿一根长缨,把南越王收缚汉宫门下。”

  武帝见终军愿意出使,就派他南下。

  终军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南越,凭借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越王,愿意举国归顺,在汉朝封侯。

  武帝见终军说服了越王,不由龙颜大悦,赐给南越王大臣的印绶,并在越境内用汉朝的礼法代替旧俗,还命终军作为特使留在当地安抚民众。

  没想到,南越的相国吕嘉居心叵测,拒绝归顺汉朝,发兵杀了越王,并且包围了汉使馆舍。

  汉朝的使者们寡不敌众,全部死于越兵刀下。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来,“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用来称立下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大志,多用于投军或出使。

经典历史典故13

  江郎才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出处】钟嵘《诗品》。

  【释义】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这真是福到祸也至。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不久,一个襄陽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

经典历史典故14

  【拼音】èr wǔ ǒu

  【典故】二五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释义】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仗气使酒、由来已久、永存不朽、捉衿见肘、摧枯振朽、旷日引久、轻言肆口、关门打狗、无所措手、嘤鸣求友、......

  【年代】古代

  【历史典故】

  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很激烈。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替自己的儿子夺取君位。当时人称之为"二五耦"。

  《左传》记载:春秋时,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晋献公晚年,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憵五,使他们说服献公传位给幼子奚齐,并迫害献公的大公子夷吾和重耳。后来夷吾逃到了梁国,重耳逃到了秦国。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立15岁的奚齐为国君,让荀息当国相为他鼎力相助。十月,晋国大夫里克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里克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夷吾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登位后,诛杀了骊姬以及梁五、东关憵五二人。从此,对于机关算尽,还是丢了性命的梁五、东关憵五二人,晋国人嘲弄地把他们称为"二五耦",意指他们二人虽同心协力地像耕地一样为骊姬卖力,终于不得人心,身败名裂。"耦"是指古时双人共同执耜耕地。

经典历史典故15

  冬烘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鲁郡公。后李希烈拥兵作乱,受命前往劝谕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间,郑薰主考,时徐州一代战乱频仍。郑薰意欲激发士人之气,特选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误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的后裔,取为状元。发榜后,颜标按礼拜见主司,郑薰在交谈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郑薰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达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经典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历史典故04-12

历史的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历史典故05-19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大全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