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评课稿(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课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在让学生画一分米时,让学生交流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要画上端点,画完后要标注一分米。田老师还让学生用手比划,对着直尺比划出一分米有多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两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时,田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就说出了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田老师说如果不用“大约”这个词,怎样精确地表示出数学书的厚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毫米的学习。在这里田老师“注意细节”,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接着田老师就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这样巧妙地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认识一毫米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小朋友们在操作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毫米的感知,很能体现操作与感知的实效性。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师这堂数学概念课,教与学都做到了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如果真要说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也还是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数学课评课稿2
第八周学校组织了语数外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竞赛课,数学组有三位教师参与竞赛,张国斌老师的课题是对数函数,孙其天老师的课题是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夏宏明老师的课题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0月18日在赵校长的组织下进行了评议,总体来说三位老师的课堂符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明确体现出的“导学新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检测”等主要环节。通过这次活动,能够看到“三段六环”模式能够深入教师的平常课堂教学中,大家有了一个基本清晰的上课流程,具体评价如下:
课题:“对数函数”(新课)
班级:高一(13)班
授课人:张国斌
一、优点:
1、教学环节齐全,目标明确具体,很好地体现“三段六环”教学理念,并且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基本到位,学生讨论探究比较充分,注重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问题引人是学生熟知的细胞分裂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启发性语言使用得当,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方法,渗透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比如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比较大小时又注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其暴露问题,再纠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
1、时间掌握不太好,前面引导讲授时间太长,后面达标检测时间有些紧张,以至于达标检测没有完成。
2、例题讲解中,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此,是否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暴露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讲授内容还是有点多,诸如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若能留给学生探究,类比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得到效果会更好,教案学习目标与课件目标展示不一致。
课题:“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新课)
班级:高二(9)班
授课人:孙其天
一、优点
1、上课期间突然停电,但是老师从容自若,显示了老师较强的应变能力,整堂环节齐全,符合学校提出的“三段六环”课堂模式,内容充实,选题典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自编命题,进而在本节课中探究四种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既更好的理解了命题的定义又使得探究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本身自编的命题形式各一),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参与其中,达到了双赢。
3、互助小组应用充分,很好的发挥互助作用,比如有A层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解疑难之处。教师的讲授过程以问题为主线,环环相扣,且设置有剃度。选取例题具有代表性,并且在每次解题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更好的实现了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中,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参与积极,互动效果好。知识讲解细致周到,小步慢走,符合文科普通班教学实际。
二、不足
1、教师在教案编写上下功夫不够,没有呈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各环节没有设计意图。
2、本节课是概念课,教师在上课期间突然停电的情况下,表述问题不够清楚,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很好的评价。
3、教师基本功还是不够扎实,上课时重复语言较多,表述上不够清楚。例题讲解中,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此,是否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暴露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题:“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复习课)
班级:高三(19)班
授课人:夏宏明
一、优点
1、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贴近高考,选材精当,适合学生实际。课堂设计体现了“以学定教”之精神,充分介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符合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入教师的'操作过程,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征比较积极,气氛活跃,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丰富资源,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板演,有效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和解题失误。
3、课堂结构新颖,做到了内容和形式得统一。例如“感知高考” 这一环节,将当年考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其解决方法,揭示了求数量积的基本方法:定义法、坐标法、用基底表示向量法,这就是奥苏贝尔所说的“先行组织者”。通过此环节,还强调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使得“目标展示”的过程不再生硬刻板。“自学检测”环节,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自我梳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复习班学生值得提倡。“探究展示”体现了教师能充分学生这一教育资源,纠正错误,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是思想的源泉,教师是思想的产婆。
4、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问题设置有针对性,有效地规避了如:学生对向量夹角认识不清、数量积的符号与夹角的关系认识不清、以及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等典型错误。
二、不足: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概念复习课的特点,本组教师认为,概念课应凸显概念的本质和基本思想。首先,数量积的概念来源于物理中的“功”的概念。教科书中将“功”作为数量积概念的引入点,意在强化学生对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的认识,所以求数量积的基本方法中还可以补充“投影法”,利用几何意义往往解高考题的快捷方法。其次,尽管求数量积的基本方法教师给出了总结:即定义法、坐标法、用基底表示向量法。但围绕这一点,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应该是有益的。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是我校教学改革的初衷之一,这三节课为本组教师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值得全体数学教师借鉴。
数学课评课稿3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习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数学课评课稿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8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数学课评课稿5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数学课评课稿6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7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数学课评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是x x小学的数学老师,首先,感谢评委会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感受数学课堂研究的魅力,其次感谢所有执教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精心准备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在课改之初,上高效数学课堂的不容易,数学老师的执着与自信!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看教师的导语设计,看教师的讲授、提问,看教师的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而学生的表现则常常被忽视。现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使我们听评课时关注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那就是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课究竟上不上得好。数学课堂“轻负高效”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共同的期盼,那么,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这二十多节风格不同的比赛课的展示,或多或少给了我们思考与启示。老师们为设计这些比赛课,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与汗水,亮点很多,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老师们设计的导学案,大多数能做到考虑学生的学情,使知识问题化,问题由易到难,有层次。如曾金花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老师们执教的高效课堂各个环节、流程比较完整。如陈飞容老师执教的〈〈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于艳君老师执教的《通分》等。
3、大家基本上把课堂亮点投向了展示环节,在展示中,学生能勇敢地表现自己的看法并质疑。如汪育芳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汪育芳老师注意到了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开始是一个人展示,接着两个人展示,然后又设计了小熊队归队、小羊队归队的形式让多人参与展示。还有唐亚琴老师在《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这堂课上,小组采用了小品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这样更能吸引其他的.学生乐于倾听。
4、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课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了,想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如在曾金花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堂课上,老师设计了通过每组自行提出问题,由提问小组指定小组回答并给出评价这一教学环节。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小组集体凝聚力、战斗力。我认为看一节课的好坏,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理解,如果一节课让学生听的明白,学的轻松,甚至对老师教学的某些知识很有兴趣,以至觉得一堂课时间很短,那么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当前,我们处于高效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例如:
一、学生还没有真正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课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如在《小数的大小比较》这堂课上,老师让学生比较10.58与10.579的大小时,老师安全可以站在观众席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老师引导各组补充、质疑,学生就能总结出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而不需要老师一味地牵引学生,让学生齐步走式的如何如何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老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有的课堂上,老师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有包办、替代学生学习的现象;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堂课上,学生已经清楚地展示完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然而老师又不放心地用课件把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重新演示了一遍,这是没有必要的。有的课堂上还出现了用师生对答的办法获取知识的现象,这种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的方式是应该摒弃的。
四、老师们只注重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忽视了指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等资料。这是一个误区。在高效课堂中,我们不仅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如果不指引学生学习课本等资料,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几个月来,我们民生小学积极推行了高效课堂改革实践,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要切实使课堂做到高效,老师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设计好导学案;
2、搞好小组建设。
第二、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应注意使用技巧。
(1)要对自己的这节课的课型心里有数,因为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模式。而在比赛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清楚地出示本节课的课型;
(2)要落实“三查”。在学生自学,对学、群学环节,很多老师查学情时走过场,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充分掌握学情,所以无法确定本堂课的展点在哪里。于是有的老师 “题题展”,她不知道哪些题该展而哪些不该展。也就无法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每个知识、每个方法、每次展示后,最好有个消化的时间,(大约一到两分钟的样子)然后才测评。不要一题一题的过了,到最后下课散了,可能学生过后没有记住和理解。
(4)适时恰当地点拨学生。老师要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对展示精彩(如用多种方法解题或提出了精彩的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
如果学生一时还没有看出来,老师可以给予恰当的暗示,可以问一问学生,还能用另一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才能把问题往深处拓展,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5)不仅要关注展示组是否说得精彩,更要关注下面的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
第三、要善于利用学生。
(1),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有事做。如组内有一位学生去板演了,剩下来的学生不能没有事做,老师要提醒学生在组内预展。
(2)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结果,更应该是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展示时,不只是读题,读答案。而是要把解题思路叙述清楚。
(3)围学要有站位规则。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听得见,要训练,不然的话有的学生被边缘化了。
(5)学生要有时间观念,训练学生上黑板的速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因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最后,感谢这两天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谢谢大家!
数学课评课稿9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评课稿10
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课前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不但重求知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而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数学课评课稿11
一、教师素养
吴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 、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生活中的长江、珠穆朗玛峰、东方明珠塔来引出生活中的大数这个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上台来数数,教导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找不同的同学来学着数,并强化概念。又用此方法依次推出概念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的操练形式丰富多样,有个人数模型、做数字填空、做拼数实验等,这些操练都比较到位而且配合默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6、依靠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巧妙使用电子白板,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生活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多媒体课堂效果。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课堂的内容方面还需要适当地拓展。
3. 从课堂评价激励机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从网络课的创新,还是从临场应付能力的实际操作,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初中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为主题服务,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服务
数学课评课稿12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一)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新课开始,老师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让学生估计课桌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当老师要求用米作单位说说测量结果时,学生心理产生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就要用小数来表示。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测量,亲自证实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层次清楚,教学扎扎实实,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放。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从1米的尺子、一元钱,再到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感悟单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与第一节课相比,这堂课老师通过比较0.09米和0.90米的区别,更好地理解了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最后的计数单位的引出老师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这点在这堂课中是成功的一点。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正如杨老师昨天所说: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三)本课的练习针对性较强。
基本上是针对课中的知识点设计的。我认为可不可以加入这样一题练习: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分母是其他数的分数,也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这样的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以这样的练习结束课堂,既让知识得以拓展,又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数学课评课稿12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数学课评课稿13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评课稿14
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了随即抽内容、现场备课、当场讲课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多的回归自然,更好的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也挺多的。下面我就这几位教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的,昨天的几位教师的教学导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设计新课导入,为新知的教学打下基础。例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教师以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正方体的认识以复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圆锥体的认识以复习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加法的运算定律则以能凑整十、整百的整数计算为切入点等,为新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定位不再“指手画脚”
我们知道自主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提的最响的、研讨的最热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我们这几位教师的课堂上,较以前相比,更多的体现了自主课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例如:两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1~20的自然数分类、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形成、100以内质数的寻找都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的;正方体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也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细心观察,自行寻找答案。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圆锥高的测量、其特点的找寻等等,教师都是通过放手,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在群体的互帮互学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这几节课中,都或多或少的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在得出结论时,要求学生再举例来验证验证这个定律是否正确,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在几节几何课中,很多地方教师都是让学生猜一猜,再来证明证明所猜测的对不对,这不仅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还渗透了猜想的数学思想。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当然一节课要想做到“踏雪无痕”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节课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看花容易绣花难啦!下面几个观点,纯属“一己之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新的教材的编排更具有开放性,它给了我们教师更多的发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间,作为我们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进行更好的选择、组合、再造,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识,进而体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便更显得有探讨价值。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识呢?
①20以内连续的合数有哪些?
②10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积是多少?
③合数中最小的奇数是多少?
④最小的合数与最小的质数的商是多少等等。
这样做对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呢?在圆锥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能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这个圆锥它分别是什么形状?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转成一个圆锥时,最少旋转多少度可得一个圆锥?他们的各个部分分别作圆锥的哪个部分?这样为后面学习椎体的体积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正方体认识时,它是建立在对长方体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既然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就有很多长方体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节新而不旧,旧而不新的课,教师在教学中能不能再大胆的放一放手,让学生对其特征进行自主探讨,在把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时,是不是随意变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体呢?它按什么规律变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呢?这里面所蕴含的知识点是不是也应该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不是先让学生掌握好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掌握6个面的表面积,掌握好6个面的表面积后,能不能随机的让学生再掌握特殊的5个面的表面积。4个面的表面积?这所有的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探讨。
二、在教学中,更注重一点语言的准确,精炼,使其更具亲和力和儿童性。
三、教师平时要做到通览小学数学教材,进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课堂的调控能力。
【数学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课评课稿03-08
数学课评课稿19篇04-01
数学课评课稿14篇04-21
数学课评课稿15篇04-24
数学课《找规律》评课稿03-24
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活动评课稿08-14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课赛评课稿12-17
《掌声》课评课稿07-30
心理课评课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