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课稿

时间:2023-06-16 08:58:35 其他 我要投稿

教学评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评课稿(15篇)

教学评课稿1

  今天有幸听到黄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这堂习作课。说句心里话,我的感触挺深的。不怕在座的各位笑话,虽然说也教了十余年的书,但是对于习作的感觉还是挺模糊的,平时也很少有机会听到有关习作方面的课例或其他。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习作教学到底该关注内容还是该关注方法?以至于每次自己上习作教学课的时候,总是非常纠结。所以现在坐在这里要再次感谢一下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的黄艳雪老师以及为本次课例的教学提出过宝贵意见的各位联盟校同事以及郑一占老师和张步钰老师。

  听了黄老师的《童年趣事》一课,让我似有所悟。这堂课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习作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的,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件事。而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黄老师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始终紧紧结合教材语言以及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广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写作。

  1、片段入手,感受“趣”(写什么)

  在课刚开始时,黄老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来学习写童年趣事。接着,就出示本组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谁。从而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原来所谓的趣事可以是非常快乐而有意思的,可以是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也可以是经常做的傻事、蠢事,闹出的种种笑话。于漪老师在谈到小学生作文时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黄老师正是利用了这些课文片段,给学生抽了个头,插了个路标,打开了学生生活积累的仓库,消除了习作的畏惧感。学生的习作素材就会大大丰富,也给那些平日里不善积累、不乐于观察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激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有效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2、众星拱月,表达“趣”(怎么写)

  在指导习作要求及写法的时候,黄老师用“众星拱月”来引出本次习作的中心“趣”字,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非常形象地知道要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这些“星星”来拱“趣事”这个“月亮”。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也好,语文考试的习作要求也好,很多时候总会出现“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这样的提示,而作文水平再差的学生,如果你问他:“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呢?”我估计90%的孩子都会回答“用上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说实话,这点要求从学生刚写作文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却总是不断地反复地强调,足可见它们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而这堂课上,黄老师就是凭借阅读教材语言以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搜集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这四方面的训练。在语言指导上,黄老师着重训练的是提示语的位置以及修饰语的运用;动作描写上,黄老师通过两个例句动词数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一连串多的动词描写会让我们在体现人物动作上显得更加细致;神态表述上,黄老师让学生接触了如高兴、悲伤、生气、不安等不同的神态体现;心理表白上,黄老师提倡学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后来展示讲评学生习作时,学生已经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了运用。不过,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学生为了体现“趣”而在习作中有失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对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还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这一点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上可以体现出来。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搜集的成功和乐趣,黄老师还颇具匠心地在相关语句后面标注了学生的姓名。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课外积累,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肯定和激励。

  末了,我想说一点非常个人的看法,就是黄老师对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围绕‘趣’字,真实、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但是在实际动笔的时候,学生写的是事件中的某个画面,事情的完整性并没有涉及。不过,我们不能抹杀黄老师在本堂课中对学生进行4个方面训练后所见到的成效。所以这一点教学目标的表述稍作改动是不是会更妥当?

  零七八碎地讲了这么多,汇成一句话:感谢黄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动的课例,可以说为我迷茫的作文教学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谢谢大家!

教学评课稿2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朱帅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教学评课稿3

  评课:一次函数复习课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习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习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习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习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习课时间紧,复习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习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习课变成习题课、复习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习,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习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教学评课稿4

  听了付老师一节作文讲评课,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习作讲评课的做法。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讲评课侧重于作文后的讲评,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提高。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节习作讲评课,付老师始终都没有脱离指导和示范的作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总结本次习作情况的时候,分成两类: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分类分析,也是对学生习作的肯定,明确不足之处。让学生了解整体习作情况。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2.出示优秀习作名单,让这些学生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环节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同时也激发了孩子浓厚的习作兴趣。3.在佳作回放这一环节,让习作者在朗读自己优秀习作之前,教师就明确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倾听他人说话的好习惯。

  4.出示有问题习作,让学生进行修改,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习作讲评课。教师要求学生修改习作之前,先明确修改方法,起到了指导引路的作用,学生有了修改的方法显得不慌不忙。

  5.讲评课要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生生间互评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独创性的见解,习作中能够进行有效合作平等交流。这节课付老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分工的修改方法,这样的分工修改节省时间,每个修改环节更能落实到位。学生合作之后,集体指导修改习作,给学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实实在在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从修改过程看,学生很会修改,说明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已经在这个班级里形成了,这是一节充分体现出评价和修改味十足的习作讲评课。

  再好的课堂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教师开始进入课堂的时候,有点慌乱,出示了一篇修改后的习作。教师说明,这是二次修改后的习作,让学生点评此篇文章的修改情况,紧接着就出示了名家赠言。比较突然,我认为第一个环节的出示,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修改的重要性,但是处理的不够到位,应该让学生对比地谈一下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习作修改的重要性,潜意识里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出示学生习作精彩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采取了包办的方法,出示一个段落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就及时地总结这是个什么段,这个任务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去判断这段是过渡段、精彩开头段、精彩细节描写段、还是精彩结尾段?学生们会听的更认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和动脑的好习惯。

  总体来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习作讲评课。教师能联系学生作文的具体实际来评论。把学生作文中主要的共同性的问题和训练的重点呼应起来,挂起钩来。无论是采用品味优秀作文的方法,还是采用分析作文得失的方法,教师都把握住讲评的重点,把学生引导到讲评的重点上来。

教学评课稿5

  这堂由周秀娟老师执教的《风来了》一课,是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常规教学做出了大胆的探讨,体现出教师重主体、重体验、重创新的教学理念。由于教法得当,美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从中得到的德育方面的学习也收获不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美育渗透德育的有效化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手段:

  本课的特点我认为体现在“趣”、“活”、“序”三字上,是一堂有特色的美术课,同时,我也就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趣: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有趣的

  学习活动也是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并最终形成学习兴趣的出发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周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本课一开始,教师借用电风扇给学生送来了神秘的“礼物”--原来是凉爽的风。这个有趣的“礼物”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风,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愉悦轻松的心情。新颖的导入给这堂课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教师通过调换电风扇的风档,让女同学的长辫子和红领巾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从微微飘荡到高高扬起,再到迎风乱舞,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观察、寻找变化、发现规律,并总结出:不同的风可以用不同形状和方向的线条表示以及同一画面中物体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看得出,在教师努力营造的愉悦、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确是学得轻松而投入。

  不足: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交互动画游戏,即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哪些物体在风来时会变化,只要学生点击该处,便出现相应改变。这个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风的认识。但教师一定要坚持把最后一个能动的地方找出来,因此而花费了一定时间,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游戏了。如果一个活动中学生没有了质疑、反思、探索,那么我们可以果断地停止,因为它是没有教学价值的。

  二、活: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应该强调“活”:把教材活化为生活,把文字活化为

  体验。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更容易被激活,流动起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这个意思。周老师运用电风扇让学生感知体验风的特点、在模拟的情境下表演风中的情景……都是在帮助学生唤起原有的生活经验,深化、提炼对创作有用的素材,取得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不足: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说了说风的种类,表演了风来时走路的样子就没有再深入,我觉得还不够,是否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对风的记忆、感受或者是跟风有关的有趣难忘的经历。我的学生是这样描述风的:“春天有风的时候我们去湘江桥上放过风筝,漫天都是各种各样的风筝。”“冬天的寒风一吹,我的脖子就缩起来,走路象这样(学生模仿)”“上次阳台上晾了好多衣服,突然刮好大的风,奶奶和我追着被风吹走的衣服到处跑。”“下暴雨前的风最恐怖,白天突然变成黑夜,好多小树枝都被刮断了。”……这样能唤起学生更丰富更有趣的生活经验,赋予“风”以情感,也能让学生创作中可以有更多样的题材。

  三、序:风看不见,摸不着,要把它在纸上表现出来,就要让学生扎实有序地掌握好技

  能,不然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表达。周老师设计了几次练习,循序渐进,层层落实。第一次:学生回忆、讲述,并在黑板上随意画风,学习用线条表现风。第二次:学生观察,并选一个物体(电灯、柳树、衣服中的一个)画出风来了的情景,学习借用物体的变化表现风。第三次,学生给别的作品找“碴”,认识画风时要注意风向一致的问题。第四次即学生作业,学生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表现风的方法,如画飓风、龙卷风一类的,有的用大面积交织缠绕的'螺旋线条和断裂的树干来表现,有的则用海啸的场景来表现。还有用飞舞的树叶、被风刮起来的物品等来表现不同的风。

  不足:在很多学生的作业中都出现了人物,比如表现人在风中行走时头发、衣服等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也组织学生表演过模拟的情景,但教师疏忽了对学生进行人物动作描画的指导,因此学生中大部分都没有准确表现出来。

  此外,风自古以来是人们吟咏、寄情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有意地进行意境的提升,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时表现一定的情感。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这节课的结课环节。可能由于是比赛课的原因,周老师设计的环节和容量比较多,而且绘画课业完成所需的时间也不少,因此留给学生作业评价的时间就很短,教师以很快的速度展示完几张作业并做概括评语而结束。这样的评价意义不大,似乎只是完成该有的程序。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应该给评价环节留比较充足的时间。象本次课业可以采取分类自评的方法,将展板划分为不同类属,如创意新、粗犷美、细腻美、单纯美、有进步等,让学生自己张贴,这样学生能找到自己作业的一席之地,有成功感。当然这需要老师做一定指导和甄别。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样的作业才是优秀的,知道自己的作业还需要修改哪些地方就能达到完善,下次往这个方向努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何做到更好,永远是我们教学者的追求。这堂课瑕不掩瑜,体现了教师一定的教学功底。而通过听课、反思、评课的研讨流程,我也深深体会到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美真正成为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学评课稿6

  叶教师教学语言亲切、自然,有一定的驾驭课堂和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如:教师在示范跳荷叶——垫子时,发现垫子和地面打滑,容易跌倒(由于刚下过雨,场地潮湿),即调整方法,在地面上做连续跳荷叶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安全、有效地活动环境;能根据低年级喜爱小动物,乐于做游戏的特点,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教学情景,把连续跳上跳下学习内容,形象地通过小青蛙跳荷叶来完成,突出体现了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小朋友们在快乐和不经意中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趣味性慢跑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如:“我们都是木头人”、“狼捉小羊”、“看谁学的像”等游戏,形式多样,很有特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加大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学练步骤由浅入深,如:小青蛙跳一片荷叶→跳二片荷叶→跳四片荷叶→前后左右跳荷叶,一环紧扣一环,强调连续,突出重点,从现场观察来看,学生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放松活动利用小垫子仰卧举腿抖动,简捷且很有针对性。

  教师上课前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场地,备器材,本课在摆放荷叶(垫子)上不是很科学、合理,学生在跳二片荷叶过渡到跳四片荷叶时,场地上一度出现拖拉垫子混乱的局面,特别是游戏“小鳄鱼学本领”浪费了很长时间,那么,如何省时、省力的将器材摆放到位,特别需要教师备课时全盘考虑;游戏“小鳄鱼”设计爬的动作可能比滚更形象一点,终点再放上“鱼食”,进行接力,更能将游戏情境达到高潮,充分让学生玩出喜悦、玩出兴奋、玩出健康。

教学评课稿7

  上午,韩老师的本色作文导写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下面,我就韩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韩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韩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韩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韩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

  总之,韩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教学评课稿8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教学评课稿9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教学评课稿10

  今天,按教研组要求观看了xx市优质课评比其中一节课堂时录,让我感受破深,给我一些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xxxx老师以往承担低段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老师们一致地认可和欣赏。她热情大方的教态,悦耳动听的韵律歌,活泼有趣的游戏以及美观新颖的教具都成为她英语课堂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法宝。而这次听xxxx老师的课,同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堂课里,我感觉xxxx老师随着她的学生年龄的增长,变换了教学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许成熟优雅,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比如,课前的歌曲由儿歌变成了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video欣赏;教学设计中少了机械操作的游戏,更多地引导学生连贯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

  二、简单的形式,丰富的内容。

  该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以清晰实在的印象。这堂课教学步骤并不多:歌曲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论,Whatcanyousee?接着引出学生不能说的新授单词,再着说说whatdoyoulike?Why?然后再引入课文。但是,老师却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在她的课堂上,更多地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而不是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听到的是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声音,而不是机械齐读的声音。在同学们的口语表达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学生有着丰富的词汇量。这与xxxx老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她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三、夯实基础知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

  色彩鲜艳,新颖美观的教具是xxxx老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之一;而这堂课,xxxx老师一个课件一张嘴,同样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我想,此中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个听课如天书的学生,是很难在一个没有游戏,没有五颜六色的图片的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随手翻看了两、三个学生的课本,每课都记着老师补充的同类词汇,每课都有学生回家朗读背诵的家长签字。因为有着每天一步一个阶梯的艰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峰顶欣赏美景的喜悦。

教学评课稿11

  3月31日周二共上了六节一年级的课,低年级阅读课的主要任务:一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二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

  优点:

  1、课前谈话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在课前每位上课的老师都与学生进行了5分钟左右的课前谈话,缩短了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

  2、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授课内容准备充分,以谜语、看图等形式揭示课题,讲课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教学中强调读书、写字姿势等学习习惯,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年级正是识字的高峰阶段,学生认的快,忘的也快,它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老师们均能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学习巩固生字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例如《美丽的小路》一课,教师在学生认识了生字以后,用马里奥叔叔的大转盘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识字,《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采用摘苹果、青蛙跳伞、走迷宫等多种游戏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识字,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习效果很好。

  4、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变通,体会词语的精妙。例如《四个太阳》一课,执教教师让孩子转换角色,扮演秋天金黄的落叶去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小朋友们,快来尝尝水果吧!”“小猴子,快来呀,葡萄又香又甜,快来品尝吧!”……学生在亲身体验、在邀请中,体会到了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和快乐的心情,感受到落叶的热情,也很自然地理解了邀请的含义。

  5、关注学生。教师语言亲切,对全体学生给予关注与尊重,鼓励与赞赏,激发了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语言富有童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如《四个太阳》一课,虽然是上午最后一节课,但学生听讲状态就比较好,因为王雪老师时刻提醒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抓住小学生容易满足的特点,夸奖、鼓掌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不足:

  1、缺少情境的创设。本次赛课的主题就是“情境教育”主题课堂教学比赛,但这几堂课情景教学渗透不够。

  2、导入新课时间太长。有三位老师导入环节就用了5-7分钟,有些与课文不相关的内容可以放在拓展环节进行。

  3、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学生读错字音时,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学生改正。在学生没有准确读出或读不出字音时,可以请个学生来帮帮他,在帮忙的学生读后再请他读一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能让学生学会的机会。还有个别学生或注意力始终不在课堂上或没有跟上教师节奏,老师都要善于观察,把他们吸引到你的教学中。

  4、有的课堂容量太少,课时划分不合理。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一节课只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教学,虽然字词学得很扎实,但没有进入课文,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算短,如果在第一课时不进入课文,那学生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习任务就比较重了。30分钟的教学,我们应该有个合理的取舍,识字环节中三个游戏我们舍去两个是不是就有时间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呢?《识字四》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识字,但识字方式过于单一,如能借鉴《荷叶圆圆》一课中的识字方式,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训练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训练时要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6、板书设计欠合理。《称象》一课除了课题没有板书的内容;《美丽的小路》一课是否有必要把识字方法全板书在黑板上呢?我们可以让孩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去讲他们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再由老师顺势指出。如学生在识记“堆”这个字时,学生可能会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也可能会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这时老师再让学生比较换偏旁的这两个字,告诉他们像这样相像的两个字就叫形近字,我们就可以用“形近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教学评课稿12

  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小学数学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了随即抽内容、现场备课、当场讲课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多的回归自然,更好的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师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也挺多的。下面我就这几位教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的,昨天的几位教师的教学导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设计新课导入,为新知的教学打下基础。例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教师以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正方体的认识以复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圆锥体的认识以复习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加法的运算定律则以能凑整十、整百的整数计算为切入点等,为新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定位不再“指手画脚”

  我们知道自主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提的最响的、研讨的最热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我们这几位教师的课堂上,较以前相比,更多的体现了自主课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是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例如:两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1~20的自然数分类、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形成、100以内质数的寻找都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的;正方体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也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细心观察,自行寻找答案。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圆锥高的'测量、其特点的找寻等等,教师都是通过放手,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在群体的互帮互学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这几节课中,都或多或少的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在得出结论时,要求学生再举例来验证验证这个定律是否正确,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在几节几何课中,很多地方教师都是让学生猜一猜,再来证明证明所猜测的对不对,这不仅渗透了验证的数学思想,还渗透了猜想的数学思想。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当然一节课要想做到“踏雪无痕”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节课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看花容易绣花难啦!下面几个观点,纯属“一己之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新的教材的编排更具有开放性,它给了我们教师更多的发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间,作为我们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进行更好的选择、组合、再造,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识,进而体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便更显得有探讨价值。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识呢?

  ①20以内连续的合数有哪些?

  ②10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积是多少?

  ③合数中最小的奇数是多少?

  ④最小的合数与最小的质数的商是多少等等。

  这样做对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帮助呢?在圆锥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能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这个圆锥它分别是什么形状?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转成一个圆锥时,最少旋转多少度可得一个圆锥?他们的各个部分分别作圆锥的哪个部分?这样为后面学习椎体的体积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正方体认识时,它是建立在对长方体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既然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就有很多长方体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节新而不旧,旧而不新的课,教师在教学中能不能再大胆的放一放手,让学生对其特征进行自主探讨,在把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时,是不是随意变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体呢?它按什么规律变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呢?这里面所蕴含的知识点是不是也应该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不是先让学生掌握好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掌握6个面的表面积,掌握好6个面的表面积后,能不能随机的让学生再掌握特殊的5个面的表面积。4个面的表面积?这所有的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探讨。

  二、在教学中,更注重一点语言的准确,精炼,使其更具亲和力和儿童性。

  三、教师平时要做到通览小学数学教材,进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课堂的调控能力。

教学评课稿13

  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平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教学评课稿14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教学评课稿15

  本节课我重点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张老师制定了三个目标:

  1、能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2、在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旋律和鲜明节奏,感受和理解音乐之美。

  3、进一步感知民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对生活和我国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和欢乐的音乐情绪,来歌颂、赞美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正确地歌唱技巧,使歌声更加圆润明亮、欢快活泼。

  (2)、创编动作,进行舞台表演。

  这节课张老师能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欣赏歌曲让欣赏充分体会歌曲的情绪为完成目标1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教师通过分析歌曲、节奏练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很好地达成了目标2,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中张老师多次指导学生正确的坐姿和唱歌技巧,注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看,教学效果良好,但如果有学生的创编活动和个人展示就更完美了。

【教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教学评课稿03-10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教学评课稿15篇04-17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03-12

英语教学评课稿01-18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01-26

关于评课的教学08-20

《掌声》课评课稿07-30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课赛评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