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评课稿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
听了XX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的数学课是《买家电——口算整百数加减》后,我们组织了老师们进行交流互动,从老师们的交流中,感受收获很大。
一、X老师教学基本功深厚。
从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活动组织紧凑,课件运用自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效果优质。课一开始教师以猜电器价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自如地进入新课学习;课中运用百元人民币情景(课件)和计数器,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把算法和算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的游戏又一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乐趣。
二、X老师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这节课中,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展现,教师总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一次次说出精彩。如:在比较680+30与680+90的大小时,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说是计算后比较的后,老师紧接着问:“还有谁没有算就知道谁大谁小?”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说出了“只要看30与90的`大小就行了”的精彩。再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新课教学完后学生游戏时:两个数相加结果是500,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大。学生参与积极、课堂进入高潮,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很有必要。
三、教态自然,师生关系和谐。
可以说这是一节优质的常态课,也是我们教学一线老师应该去追求的。在整节课中,X老师亲和的态度,不时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学得轻松,而且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的,也是很喜欢X老师这样的老师的。
在交流中,老师们也对课堂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说出了各自的见解。
1、课堂上对后进生关注的不够,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
2、算理的教学力度不够。虽然学生会算600+900,1800-200,但是真正能说出算理的学生不多,或不会说。
3、在拓展上还可以更深入些。如最后的游戏环节,无论是两个数相加为500,说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还是两个数的差事700,说出这两个数是多少?学生说的都是整百、整十的数,没有涉及到不是整百整十的数,要是这样进行挖掘,自然而然就就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2
雷xx老师这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来源于小学数学二年级的乘加,乘减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在这堂课上,主角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听众,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更大的舞台让学生去展示。对于这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雷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带领孩子去科技馆的情景,通过解决坐车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运用乘加,乘减来解决。在问题的伊始,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何为坐得下,何为坐不下,对解决此问题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计算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练习题中,雷老师还是沿用了这个情景,让学生继续得以巩固此类问题。用这条主线贯穿本节课堂,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更为扎实可靠。让人觉得有很清楚的脉络,课堂的结构很清晰,先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有序的解决问题。注重把一类问题讲清,讲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问题。
2、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在这节课中,雷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适时的'进行点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讲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的听,并能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去追加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同时,课堂上的例题采用乘坐大巴车这个情景,也正好体现了现在春运将至,有不少返乡的人们回家旅途的安全。在数学课堂上也融入了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知道大巴超载是万万不可行的,安全意识从娃娃抓起。从小给他们灌输这样的交通安全的知识。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从小队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我想,十年后,中国国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升。
3、课堂中的一些不足
本节课在环节设置,讲解上都很到位。但是由于可能学生是二年级的,对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还不大适应。学生有想法,但是还未必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路。雷老师对于第一环节坐车问题结束的时候,可适时的引导学生小结,他们可能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印象。还有就是感觉这样的课堂有点沉闷,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上应该更多让学生能够动起来,毕竟让二年级的学生乖乖坐一整节课还是有点难度的。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3
施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细致的讲解,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整节课较好的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猜测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首先,施老师通过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巩固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余数和没有余数时如何去求被除数,最后通过一个算式20÷3=5……5,这样算对吗?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通过先示范,再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学习,探究发现规律,当总结了规律后,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能等于除数吗?让学生能真正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举例的作用也在于此。最后,施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很好的巩固了知识。
2、注重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明白余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了,但是在运用这一知识时,题型是灵活多样的,施老师从基础题入手,练习相当仔细,如: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是几?是8、12时呢?让学生多说理由,这样就能更好、更扎实的去学到知识的精髓,接着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如此,让学生在不断的做题中去感悟、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板硬套规律。
建议:在探究余数为什么比除数要小时,可以用小棒去实际操作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演示中发现要是余数比除数还要大时,还可以再分,所以就没有分完,这样他们会印象更深刻。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4
王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本节课的内容部署是在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在一年级中学生已接触过10以内连加连减的办法,所以在整节课中,重点应放在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办法。并规定学生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从中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规范。我想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袁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地方是做得非常不错的:
一、能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去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新知的同时,引用了教科书的收西瓜的情境,带学生进入了生活中的数学的世界,让学生体现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然地投入了学习中,并在此同时,教师善于抓住每个时刻,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地方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善于用一些儿童用语,更形象地描述计算的过程。
有一个环节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教师在分析连加竖式的`办法的时候,学生出示了两种不一样的竖式算法,第一种是先把前两个数用竖式相加,然后再把答案与第三个数相加。第二种是先把前两个数用竖式相加,然后再紧接在下面加上第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完成。教师在分析两种办法好坏的时候,能形象地把这两种办法比喻为学生走路的情景:第一种是走完路了,歇一会,再跟第三个数相加,继续走。第二种是与第二个数相加了,不歇继续加上第三个数,继续走。所以第二种比较方便,省时间。看,这两种办法经过教师用精彩的儿童用语作修饰后,更形象具体,生动的描述出他们之间的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此办法的记忆以区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狠抓计算,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课前的口算练习,课中的不断巡查中,可以看出袁老师在平时在课堂中,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这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知道计算能力需要的是坚持,不断地练习巩固,计算的能力才可以提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时时刻刻落到实处。
根据课堂的整个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袁老师能把握教学重点对学生开展引导,组织教学。课后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调控好课堂?
这也是新教师频繁出现的一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教师如何在学生有限的集中精力下,更好更合适地抓住这时间,对学生贯穿更多,更重要的知识,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思考的问题。我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想想学生会出现什么的状况。还有在课上,教师语言的节奏,每个环节的节奏应该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看到教师积极,大方,兴奋的一面,以渲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全情投入到你的知识海洋中。
二、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学生已经有了用竖式计算的基础,所以在这节课中,其实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旁指导,我想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更高,学习更加有热情。可让学生自已或小组为企业,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办法,再全班开展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办法。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让学生大胆放手学习。作为组织者的我们,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补充,让学生自已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课堂上如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特别计算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的注意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一般的法则,计算的办法,计算的准确性怎样,我们老师都应该随时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所以单一的个别问题,个别演示根据取不了什么效果。所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及时检控。我们可以在练习办法上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自已批改,可以同桌互评,可以指名板演,可以小组合作等等,对每次的练习,教师要跟踪调查。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也要多面性,有针对性地出现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每次听了新老师的课,每次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因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蕴藏着他们背后的每一份付出,我相信,我们的每一次数学教研活动,将会成为他们在数学教学这条路上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最快速的最好捷径。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5
聆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认识角》一课,郑老师以她独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
1、郑老师教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基本功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孩子喜欢这样的老师,课堂氛围好,老师学生之间能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教学效果好。
2、在大量的活动中积累角的表象,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突出角的认识。课始,从具体的实物中剥离出角。找一找;你能像老师这样找到周围的角吗?摸一摸;沿着角的两条边摸一摸。说一说;结合前面找角摸角的过程,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做一做;用两根小棒或纸条做一个活动角。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这两个难点时。倪老师先出示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三个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说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的长短无关。这个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最后通过用扇子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
总之,这节课郑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案,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讲求实效,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老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获得这一目标。其实利用我们的身体做一个活动角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用两只手做角的两条边,手的合拢分开也能体现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学生也很感兴趣。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6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刘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学生喜爱的恐龙这个形象。一开始让三个孩子站在恐龙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到电脑上看课件中的例题,孩子们再一次得到证实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龙形状确实是不一样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玩具,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高度概括了这节课所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刘老师可能也是紧张,忘了先说活动要求再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而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在注意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比如一个学生说:因为他们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不同。这里,老师就没发现学生说“部位”这个词不太准确,而应该改成说“角度”或“位置”,结果老师也跟着这个学生说“部位不同,所以形状不同”可能都是紧张的缘故。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7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8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9
我有幸赴实验小学听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听取了韩老师五节课后的感受。
一、常态长效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韩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紧张进行着,常规、高效的课堂正处于构建阶段。我经常外出听课,而韩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首次让我感受到了常规、高效课堂理念的重要性。韩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自然、得体、和谐,这是我应该努力去学习的。
二、理性教学
韩老师讲的是二年级数学,韩老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数学学习相联系,尝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系统的连在了一起,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教师即时又通过画重点内容、标重点字词等理解概念的意义,尤其在比的读法上韩老师并没有刻意纠正,而是让学生读,发现问题让学生纠正,又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严谨认识,学生学的积极,教师课上的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道法自然
数学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韩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没有备好课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韩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
2、不懂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韩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不好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颇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方法。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唯恐时间不允许,造成了包办的情况,致使课堂效果不好,今后我应努力研究的教学方法,熟悉了解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自然高效迈进。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0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程老师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呈现出来,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小组活动内容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推理的过程,从初步感知到自主设计操作,层层深入,学生和教师较好的融为一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活用素材,激发推理兴趣
程老师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有层次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根据二年级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程老师活用素材,创造性的使用素材,设计猜老师的年龄、猜智慧星、猜水果、猜帽子的颜色等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推理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广度,学生学得有味又有效,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二、层层递进,渗透数学思想
程老师的这节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猜测等直观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首先课一开始让学生猜老师的年龄,“瞎”猜(即随便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老师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对后面的顺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接下来,通过猜水果的游戏让学生明确有序的推理方法:能确定的先确定的推理思想。最后再从猜红红、兰兰和亮亮三位小朋友年龄。从中明白优化的推理思想:明确先确定好确定的推理方法。通过引导让学生从乱猜,到有条件地猜想,再到推理,经历推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最后到优化的数学思想过程,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三、方法引导,注重习惯培养
从两个事物“非此即彼”的判断到“三个事物的判断”,“三个事物的判断”中也是由“其中一个条件是肯定的”到“三个条件都是否定的判断”,一步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程老师突破“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的思考、合理的推理的意识”这个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简单推理的过程,获得了对简单推理初步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注重细节。所有的解决问题,程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寻找信息时指导学生用手指,手口并用。并向学生示范,把有用的信息在题目上做上标注,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像老师这样搜集信息,并把信息作有效处理。这里老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学生渗透怎么搜集信息,注重了对学生长久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四、收放自如,灵活动用推理
整节课程老师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引导,让学生经历了初步的推理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由浅入深,在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能总结出简单推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设计推理环节,让学生在创设推理游戏和自主表演当中,对推理知识进一步深化,深化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而通过有条理的说一说演一演,既让学生体验了推理的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述的过程中加深对推理过程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1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听了王玲老师讲的有余数除法租船问题,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关键词的分析,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一、运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选择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出示26个同学去洮河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几条船?教师这样导入,一方面通过划船这样的生活情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大增。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对比形式练习巩固新课,学生练习好。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形式的练习题共出现3组,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析题,找准题的区别点,在不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租船问题的关键,教学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好习惯。
写单位、写答,说完整的话,都是平时课堂上老师容易忽略提醒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考试时总会忘记写单位和答。王老师在这节课里,学生每一道题都能要求学生写单位、写答。还在提问学生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租船问题的特点是进一法,买面包问题是去尾法,形成了规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2
教学流程: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堂计算课,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层次清楚,符合计算课型的一般步骤。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56–22=?让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方法来思考,想想相同数位的数直接相减?把竖式写在记录本上。
2、方法的交流与展示: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直观图的教学。
3、具体情景中适用方法运用:57–1439–8让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请写在记录本上并说说为什么?
几点建议:
首先是学生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应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因该牢牢的“抓”着学生,生怕学生出错。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说的练习的还不够。如今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改变过去应用题教学片面强调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做法,做了题目就要让学生讲出,你是什么算的,为什么是这么算的,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课的.引入。两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处于低段学生。他们的自我掌控能力还不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通常只能维持在10至20分钟的时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学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堂课可以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上课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计算作好准备。
最后算理和算法,这点是针对计算课来讲的。在教学直观图的时候可以结合算理和算法同时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住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3
听了孙老师和白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两节课都层次清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数、剪、拼、摆等系列操作活动,着重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孙老师一开始以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花坛的大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考解决的方法。白老师是先回忆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及其面积,并在一开始就渗透了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高和底。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重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先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拉动长方形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发现周长没变面积变小了,从而否定了面积等于邻边相乘。两位老师都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于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教师只是引导,而不是包办,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学生也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白老师在学生用割补法之前在上出示了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要求明确,便于学生操作。
三、练习设计各有千秋,形式多样,层层递进,并突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必须是相对应的才可以
孙老师的练习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说明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白老师设计的自我检测很好,简单梳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对于这个转化的思路更加条理。
建议:
孙老师的练习中学生的独立练习少,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印象会更深刻。白老师在独立练习时,如果叫两名学生板演,在讲解时会更直观,便于学生观察记忆,也便于发现问题。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4
尹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讲几点我的想法。
优点:
1、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图片,让学生从“前、后,侧”观察,然后又以盲人摸象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全方位。
2、利用学具(兔子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轮流交换位置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得图形,放到相应位置。
3、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流畅。
4、重点突出,训练充分,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让学生交换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点:
教师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未能将“左右”观察的方法将透彻,导致后面学生做类似题型时出现疑惑。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15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12-24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课评课稿03-08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7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04-09
《数学广角》评课稿04-08
数学《统计》评课稿04-09
数学评课稿集合05-20
数学方程评课稿06-14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