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评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阳》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太阳》评课稿1
何老师执教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课堂结构紧密协调。从发声练习到创造性处理歌曲体现了整─分─整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其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活动目的清晰明确,环环都能落实。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许多个教学活动组织起来的,各活动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本课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循序渐进,尽量使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收获,并且不断地逼近本课的全面目标。如歌曲处理,先进行思想性挖掘,然后用这种思想情感来指导对歌曲的.艺术性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处理。在这样一个歌曲的处理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趋于和谐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及时到位。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而教,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本课中,何老师的善导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如:手势指挥到位;活动前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突破难点有好的措施;学生每次活动后有恰如其份的评价和点拔,都体现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可以说,点在学生困难时,导在学生需要处,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
《太阳》评课稿2
听完李老师和孙老师同课异构的《四个太阳》以后,感触颇深。《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李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一课,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挂苹果的游戏巩固生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拍手读,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教师范读,闭眼想象读,男女生比赛读。这些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精美的贴图报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李老师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通过主线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引领全程,思路清晰。通过多种方式的识字方法,强化记忆。例如,随文识字,儿歌识记方法,字理演变,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太阳》评课稿3
以“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太阳的故事和知识”以及“植物的哪些结构和太阳有关?”作为本节课的切入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关注。然后通过一段介绍太阳的视频,带给学生相当直观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对太阳的认识有个全新的认识。既而让学生通过结合书本对太阳的概况做一简要的梳理,并计算阳光抵达地球所需要的时间,这个过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同时也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太阳的大气结构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太阳的实际结构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不同,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讲述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的时候,尤其是太阳黑子数量变化图象的分析,王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图象中相关信息的获取,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1年,为什么是11年?)。应该说,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采用问题“假如你是太阳,你将如何介绍你自己?”,一石激起千层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大家介绍太阳的过程中,不仅自然而然地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堂课的教学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学生比较思想的应用,从介绍太阳概况时,比较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和体积大小,到分析太阳活动在太阳大气层各层次的分布等,都借助一定的表格进行了梳理和类比。让学生通过对比,对太阳的基本特点、活动类型等知识内容有个全面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然,课在有些方面也还有待改进。如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全体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也表现得比较随意等。
《太阳》评课稿4
接下来,我将对选手凌敏老师的小班语言活动《太阳和月亮》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及体会,希望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对于刚才所开展的这个活动,我想从语言活动要把握的三个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1、倾听——也叫输入
多样化的倾听:教师结合了诗歌中两段不同情绪的内容,制作了两张代表白天和黑夜的图片,并设计将诗歌中的三个角色藏于图片中,教具的出现大大帮助和提高了孩子倾听感受诗歌的效率,激发了孩子倾听的兴趣,同时活动中加入了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们在感受诗歌的同时,用音乐来帮助孩子区分理解诗歌的两段内容及情绪。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看某几张图片的教学模式。
有目地的倾听:教师在引导孩子倾听诗歌前的语言及提问都是有目标的,比如:听听有哪三个朋友到太阳家里来作客了呢?听听它们谁先醒来了?……
2、理解——也叫内化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自主摆图、自主验证等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较快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在对诗歌重点的处理上(对谁谁谁醒来了、谁谁谁睡着了的诗句),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来加深对这几句的理解。
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这首诗歌看似是很简单的,但是它的'意境对比却很强烈,比如: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如何来让小班的孩子对这样抽象的诗句加以理解呢?教师就运用了对比同样强烈的两张图片,分别引导孩子自主地区分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3、表达——输出
表达在语言活动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孩子的学习效果的。我想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表达是
自由的:这里讲的自由是表达氛围的自由,教师时刻都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小花醒来了、小花睡着了”等诗句,孩子们在教师宽松的环境下尝试着自由的表达出学习到的诗句。
创新的: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图片,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创新的表达内容,鼓励孩子进行角色的替换并将其表达出来。
平等的: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给予了每一个孩子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开口、独立地表达。
最后觉得稍微有一点点遗憾的是:教师对整个课堂节奏的把握要是还能更加紧凑一点,一环扣一环、轻重拿捏自如一点,那活动的完整性就会更好一些。
《太阳》评课稿5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1、注重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拓展引伸,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3、关注地理教学技术,增加教学效果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4、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太阳》评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评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我只是像只蜜蜂,而吴老师的课堂就像是个花园,我不是来评课,而是来采蜜的。吴老师是位钻劲很足、力求完美的老师,和她在一起研究课,总能听到她充满智慧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听完这节课,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吴老师丰厚的教学底蕴。现在我们不少语文老师都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好多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那我们为什么会把简单的事情反而搞复杂了呢?原因有一条,就是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今天吴老师这节课,表面上看上去,也很平淡,也没玩什么花样,但是简单中求真,简洁中求实,上得扎扎实实,亮点就藏在那一个个精心处理的环节中。下面我就把从吴老师课堂上采集到的花絮和大家一起共享:
第一:我认为吴老师突破文本的切入点抓得好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吴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抓住爱迪生说的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引领全文的教学,使烦琐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清晰,从这个切入点进去,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很顺畅,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让教者、学者、听者都能感受到两个字“轻松”。可见吴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钻研得很深。从吴老师的这堂课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运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一种简约。
第二、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情感体验的激发点抓得准
吴老师抓住“急“和“爱”两个字做全文的情感点,在读中感悟,在说中体会,我感觉做得非常好。让学生感受到急,吴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吴老师问:这段话中,哪句话最牵动你的心?一个学生读了第二句。吴老师就问他:你心里感受到什么?可那个学生一下子没有答出来,冷场在那里,这时吴老师没有请他坐下,而是鼓励他说:你可以再读一遍,相信你能感受出来。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这个学生答出来了,吴老师又说:我觉得你读得还不够急,你再读一遍,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就是这个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了急,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那种感受。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其实首先就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体会出来了。吴老师这节课中,就很注重围绕一个急字、一个爱字,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三、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语言表达的训练点抓得实
吴老师的课堂上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这节课上,吴老师的两个故意和两个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故意是把课题上的双引号故意漏掉,让学生去发现,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机会,还有一个故意是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漏掉,让学生体会到这几个词语的重要性,即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创设了说话机会。两个对比,一个对比是手术前后人物表现的'对比,吴老师出示插图,创设一个说话的情境:手术前医生怎么样,妈妈怎么样,爸爸怎么样,爱迪生怎么样?现在手术成功了,医生会怎么样,妈妈会怎么样,爸爸会怎么样,并出示一个简单的提示句式,在这个对比中,学生前后联系,情感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还有一个对比是开头和结尾的一个照应对比,开始教学的时候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晚上,全文结束了。老师又问:刚刚上课时,同学们说了这是一个风雪交加油灯很暗的晚上,是一个妈妈突然生病,急需手术的晚上,是学完了课文,再想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晚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地被调动,也再一次的被故事所感动。听完吴老师的课,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的话: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温暖。吴老师的课,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字词的温暖。
《太阳》评课稿7
今天上午,我们观摩了赵老师执教的《晚上的“太阳”》一课后,我感受很深,收获颇多。
赵老师的这堂课扎实、清新、高效,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来源于老师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来源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简洁,教学方法灵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现将成功之处归纳如下:
一.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赵老师将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情境展开合理想象、说话,懂得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的道理等”这些目标的设定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的前提。赵老师正是紧紧围绕这几个教学目标展开有序、扎实的教学过程的。特别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让学生想象说话:爸爸无可奈何时嘴里还会说什么?当医生说是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爸爸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在场,你会说什么?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情境中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习惯培养春风化雨。“好习惯,益终生。”赵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非常重视学生读的习惯,如读书不拖音,带着自己的感情和体会读等。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在提问“化险为夷”的意思时,当学生茫然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课堂上不仔细听就会漏掉一些知识,可见认真听讲是多么的重要啊!激发学生专心听讲。
三.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指名朗读后,让学生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品读重点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画一画,同桌议一议,上讲台演一演等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体现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四.课堂教学体现了探究性。上课开始,在读了课题后老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读了爱迪生说给妈妈的话后又抛出了“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自主探究。
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说话训练时一直强调把话说准确、说清楚、说完整,读书时要求学生做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课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老师一个“关于爱迪生你还想知道什么?”的问题,很自然的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课后作业让学生自选一个,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课堂语言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整堂课教师激情四射,教师用自己的个人魅力牵引着学生,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次愉快的旅程。
《太阳》评课稿8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听了沈老师的一节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课,受益颇多。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合理流畅,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课一开始,沈老师通过PPT展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的框架图,从整体上带领学生掌括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与句型,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内容步步为营。
整个一节课,共设置了四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语法与句型。在这个环节上,沈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课件展示、学生会话等,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自我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合理
教师总体上课件制作尚可,应用的较为熟练。互动环节设计让学生都有操练、表现机会。并最后每个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有个合理的归纳,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所用的课堂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提一点个人建议:
课件需要深加工、打磨;课堂气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师生互动效果不是很好,应加强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小组间及小组内部的竞争,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有助于课堂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太阳》评课稿9
听吴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留给我一种柔美。吴老师那甜甜的笑脸,柔柔的声音,整堂课都在“太阳”的照耀中与孩子们一起快乐着。“太阳是大家的”,“太阳带给大家快乐”是整堂课留给我的声音。另外课堂上还突出了: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补充既创设了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又给诗歌内容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课题揭示时就出现了一张可爱的太阳的笑脸,一开始就给课堂创设了快乐的情境,教室里有一种暖暖的感觉。诗歌的第一小节的学习中,展现了太阳落山时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tōng)彤的晚霞”在老师示范朗读后引导学生:我在朗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画,谁看到了?让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在引导学生依照第二段————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写话时,又展示了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片,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在想象写话中有了更多的直观形象体验。
二、抓住诗歌语言特色,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诗歌第二段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太阳做的好事,在重点段第二段的学习中,吴老师在引导孩子们感受太阳的无私和为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时,在诵读、体会之余,还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抓住了关键词,如“洒、拔、看、陪、”等,想象说话来深入理解太阳的无私。并及时地抓住时机,及时填补课文的留白处,让学生进行想象写话的训练,此时的孩子是情动而词发了,从学生的笔端,自然地流淌出了太阳为人们为地球上的一切所做的好事。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前提下,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开发、利用我们的教材资源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精心设计课堂作业,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吴老师在课堂中精心安排了两次书面作业,每次作业都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是在学习了课文第二节时了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她把金光往鲜花上()地洒,她好像在说:‘()’。”这样的练习既是理解的延伸,又是情感朗读的指导,同时又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化。第二次作业在课文的省略号处,“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她(),她()”这样的作业设计与文本紧密结合,既是理解,又是提升,同时又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情景,学会关心生活,发现生活。
我觉得我们对教材的理解还需深入,课文讲“太阳是大家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仅仅诠释为“太阳不仅仅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别的国家的,所以说太阳是大家的”。我认为,还应该从太阳在一天中做的许多好事,她还要趁大家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还应该体会“太阳是无私的”这样才更全面。
《太阳》评课稿10
《我的太阳》是上海书画版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从备课、教具的准备以及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来看,李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中的太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整堂课可以说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课堂导入
李老师以一个关于“太阳”的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让小朋友们猜谜这个活动,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分析与探究
1、揭示课题后,老师提出:“为什么说太阳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太阳的故事,不仅锻炼了一年级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故事里的太阳和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为下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2、接着,老师又提出“你们怎么画太阳?”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先思考,后制作,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然后,老师播放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造型的太阳:拟人的太阳、四季的太阳、具有各自兴趣倾向的太阳等等,在丰富学生视觉的基础上,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突破了原有太阳的概念,再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点、线、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想象设计出“独特的太阳造型”,创作出来的每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4、最后,老师提出学生可以用画、撕、剪、折、贴等各种方法制作太阳,这样学生不受约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了他们马上动手制作的热情。
三、展评:
通过评一评“哪副画最棒”,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更使他们在展评中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总的来说,李老师上课时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她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独特,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创新的好课,是一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好课,是一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好课,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方法,我要将这些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教学中,使自己的课也能上的更加精彩!
《太阳》评课稿11
《太阳是大家的》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一篇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而第二小节是写了她在一天中所做的好事。本单元是围绕着“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组织教材的,本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孩子热爱和平的情感,感受阳光对世界人们带来的美好。
听崔老师上的《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第二小节的.10分钟微格教学,深感崔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她不但教学经验充足,还与时俱进,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意识在她身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她教态大方、亲切、富有亲和力。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处理上及教材的驾驭能力都较好,板书设计有特色,能突出重点。
这节10分钟微格课比较突出的地方有
1、充分准备,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对“洒”“拔”等拟人化的动词的理解,崔老师就是通过做动作,想像体会等形式进行启发,使学生感受到用词的准确。
2、非常注重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感受到太阳带给我们的爱的同时,热爱太阳,热爱和平,感恩太阳
3、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4、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提升。
5、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启发学生自由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说出更精炼的诗句,崔老师让学生当小诗人的形式,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太阳》评课稿12
《“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盲童明明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活泼爱笑,美丽聪明,对生活充满乐观,重要的是她还有着一颗真诚的爱心,懂得关爱他人,作者在与她的相处中,被她清脆的笑声感染了,被她美好的爱心感动了,让作者感到温暖。明明的爱心温暖了作者,温暖了我。今天听了潘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认为以下这几方面值得学习:
一、文本解读到位,教学设计流程清晰。
潘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主要以三次“番茄太阳”为主线。第一次“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明明心目中的太阳。第二次“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在理解第二次“番茄太阳”时潘老师让学生找描写明明笑的语句。通过学生反复朗读笑的句子,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明明的笑脸。学生读出了天真、活泼、乐观、坚强的明明,也就悟出了第二次“番茄太阳”指的就是明明的笑脸。第三次“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明明乐观、坚强的笑声追到了“我”的.心里,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我”的心情变化: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让学生体会到“我”是被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深深感动的。这三次“番茄太阳”,一次比一次内涵丰富,一次比一次温暖人心。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
二、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帮助学生与文本“言语”接触,把它放在语境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回味。本课中,通过抓住明明笑的语句和小女孩临走时给作者带来的感动的语句来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体会后再回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强烈的情感相结合,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通过这些言语活动指向学生的心灵,上出了语文的味儿,养成了良好的“语文意识”。
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空间。我认为潘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1、给学生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材料。只有通过诵读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才会有所习得,有所感悟。今天这堂课上潘老师运用了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特别是潘老师的评价语言比较丰富。
2、给学生说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本课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之后教师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你觉得明明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啊?”“让明明感受生活的快乐,你觉得谁也是呢?”在讨论时要有充分的时间,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给学生想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开放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结果,本课中潘老师设计了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去想。如“你能想象出明明心中的太阳是什么呢?”“你能想象出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且学生的想象已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对这节课我还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1、教师给学生问的空间不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阅读的目标中的第2点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抓关键词、句质疑。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2、对文中的关键字词理解不透:如“天使”“温暖”等,特别是“温暖”这个词语文中第4、11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中这三处出现,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3、对文中第14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可以让学生加以思考:“她还会问哪些奇怪的问题?”
4、本单元的主体是“爱心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3—4学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营造了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但学生的评价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太阳》评课稿13
观课主题
学生学习中的自主发现、自主交流
主要亮点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讨论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二是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三是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案。课堂中最出彩的地方是教师让学生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思维。
存在的`不足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在课堂中设计了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出示了太阳能热水器构造示意图,然后让学生对照图(途中已明确标明了各个部分的名称)说出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策略建议
(围绕观课主题论述)
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这一环节很重要,对于后续学习中的让学生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有很大帮助。建议教师先不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示意图,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或者简单画一画)见到过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子的,大致有哪几个部分构成,让后教师再出示构造示意图,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试着说一说各个部分的作用,这样学生对于太阳的认识就更清楚了,也有助于后面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落实。
《太阳》评课稿14
杨老师今天执教了《太阳》一课,从老师的教态到学生表现来说,都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杨老师采用猜谜导入的方式,并问后羿射日有可能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得以心情轻松,又为后面上的课文《太阳》做了铺垫。
杨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重点是去探讨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杨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说明太阳特点的关键词句并试着读好,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时很巧妙的出示了看课件: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大约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
很明显的一看便知是数字说明,此时杨老师问学生:“这几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杨老师告诉学生:“用数字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有多远,这种方法叫‘列数字’。”然后在学习课文中出示几种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给学生铺了一层台阶,降低学习难度。这样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太阳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接着杨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读、画、想,进而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先扶后放,这也正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的训练,课件出示太阳公公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自己说完整,这既是对文章所学内容的一个归纳,同时学生也得到了说的训练。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展示课,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无穷,也让我受益无穷。
《太阳》评课稿15
上午听了何老师《太阳》的公开课,感受颇多,收获也特别多。
第一,这节课学生预习准备特别充分,从课堂上情况天来看,学生不仅写了导学案,而且还结合课文内容画了有关的图画,编写了很多的诗歌,这为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示也打下了好的基础,也是这节课学生流失率低的内在原因。
第二,就是这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几乎没有流失。各个小组在互学过程中,小组长组织有效,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学习。我观察了“爱心组”的学习过程,一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内容后,组内的同学还相互质疑补充,而且声音大小适中,既让内内的同学能听清楚,又不干扰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
第三,课堂上掌声阵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参与了的同学是表扬、鼓励,对胆小想参与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这些同学也勇敢地参与到了课堂学习当中。学生乐学,仪态仪表大方。
第四,就是课堂大展示内容非常精彩,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的内容,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生动地给大家展示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特别是太阳的远、大、热这三大特点。还有《种太阳》的歌曲演唱,把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拓展了课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想像的魅力。
第五,整个课堂学习环节流畅,以大展示为主,最后的评学环节把学生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学生展示这首诗是和太阳有关系的,也说得过去,但是老师应该指出这里的“日”不是太阳,而是“天气”的意思。还有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有个别生字,老师和同学没有发现,没有纠正。最后一点是课堂上老师在掌控课堂,没有放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以上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太阳》评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评课稿06-03
《太阳》评课稿06-17
晚上的太阳评课稿11-05
番茄太阳的评课稿08-11
晚上的太阳评课稿03-20
让太阳长上翅膀评课稿11-06
《太阳》评课稿15篇03-26
《太阳》评课稿(15篇)03-26
《小巴郎童年太阳》评课稿07-29
四个太阳评课稿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