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评课稿(集锦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
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以生为本、因学而教的理念,周xx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充分地读
在初步感悟语言,体味情感的基础上,周老师让同学找出老人说的四句话,对这四句话重点品读、赏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悟情、以读体意,这是教者灵活处理教材,娴熟地驾驭课堂的一大特色。朗读不但要有时间保证,更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不论提出何种要求,采用何种指导方法,有一点总是应该强调的,那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投入,读出味道。周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二、静静地思
“我发现作者对自己非常失望,对自己评价很低。”“虽然这里没有家人的`评论,但是我……我发现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样的懊恼。”“我从‘我暗暗有几分兴奋’知道老教授的鼓励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气。”“‘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感受到小伙子开始有了自信,因为老教授不但表扬了他,还愿意做他的听众。”……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来学习文本,揣摩情理;抓住反映“我”心路历程的句子研读,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深刻性。
三、大胆地写
课堂中最后的写话练习第三次老人心理活动补白。这不失为本课的一处精妙设计:既让学生自主对课堂进行小结,更让学生在深刻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后水到渠成地外化表达、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
我校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潜心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努力打造释放学生潜能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魅力课堂,充分发挥实验小学学科教研基地语文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4月1日下午举行新城小学——实验小学课改领航教师校际教学联谊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全校语文老师有幸聆听了于燕和钱珊珊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山谷中的谜底》,现就两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位老师的课的话,于燕老师的课“抓的全”,钱老师的课“掘的深”。于燕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常规课,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于燕老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于燕老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钱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反复悟读中,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钱老师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教学时,钱老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钱老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钱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令我们所折服的。我们也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实践我校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
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4
《蒙娜丽莎之约》是新人教版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今天有幸聆听了刘艺琴老师执教的本课,我深深感触到刘老师的确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强的老师,下面就结合本次课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采用直接谈话引入课题,开门见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板书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强调“蒙”的书写,注重细节的处理。
二、在释题、质疑、解疑环节,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教师相机作指导,既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在学文感悟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课文中能体现《蒙娜丽莎》名画魅力”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并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像,使学生能将文中的好句及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他们的口语表达上。同时教师还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描写《蒙娜丽莎》的.?”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该怎样观察及描写,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什么地方给你留最深的印象,从而相机引导学生朗读作者发出的感叹。既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细腻形象的描写,又能从中感悟作者写作的中心,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合理,层层深入,衔接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效果好。
四、善于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时鼓励学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
五、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口齿清楚,富有亲和力,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
探讨:
1、教师制作的课件既能创设学习情境,又有助于学生学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出示的时机欠恰当。如:在课题引入后,针对学生的疑问及回答,教师就可出示课件相机介绍卢浮宫及镇宫三宝。在学文感悟时就应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及幻灯片。不应把播放课件的主要部分放在学文感悟后总结时出示,这就没能最好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在学文感悟时,学生找出相关的重要句子后,除了是指名的学生谈感悟外,若能让全班学生也能读读这些句子,相信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更广些!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刘老师多多包涵。谢谢!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5
孔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让我认识了两个美丽的女人:一个是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课文主人公——居里夫人;另一个是让学生徜徉在优雅课堂的引领者——孔老师。我不敢说这节课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但我相信在今天,在以后相当长时间里,这节课所散发的魅力一定会留在各位听课老师的记忆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赞誉居里夫人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精神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孔老师很好地关注了学生、关注了课堂。无论是课堂的导入、提问、生成、拓展,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步步为营、丝丝入扣。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巧妙精当。
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学生是很容易体会的,但是要深刻体会到她深一层的内在美就比较难了。这里老师就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先出示一副年轻时居里夫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居里美丽的外貌,然后在体会她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时,出示了另一副居里的图片,而此时的她容颜苍老憔悴不堪。两幅图片进行比较,学生们的心被震撼了:仅仅几年时间,一个年轻女子就失去了她美丽的容颜,但是,她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美!
这样的设计,很自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内涵,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潜移渗透。
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孔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朗读文章时,孔老师告诉学生要“抓关键词”;在体会如何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时,孔老师要学生学会“体现特点”。除此之外,孔老师还指导学生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在语文书上。我想: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评价语言有指导性。
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本堂课中,唐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有精彩表现的“好生”,还是表现欠佳的“劣生”,她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中肯的评价。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有点紧张,既没有站的很直,普通话也不是很好。而孔老师却一直耐心的听他把话讲完,并且不断的鼓励他,要他站直,不要紧张,慢慢说。最后还告诉他:“你的普通话有了很大进步。”这样的鼓励,化解了孩子紧张的情绪。
四、通过朗读深刻感悟。
在品读文章时,孔老师展开了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例如: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唐老师通过引读,学生接读,以及外部显现的声音的渐强,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体现出科学道路之艰辛,也体会到了居里夫人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这些朗读训练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而是为更好地体现居里夫人高尚品质而服务的。
这一堂《跨越百年的美丽》向我们展示的精彩还有很多,每一个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堂课:文美,人美,精神美!
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美丽》评课稿2
1、本节课教学导入自然,为居里夫人铺垫神圣的光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合理使用,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直观感悟,为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
2、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3、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字把长文读短的方法,有效地提炼文章精髓,从而有效地辅导学生自学,读懂课文内容,是值得学习的一种新的教与学方法,应有效推广。
4、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视频的直观感悟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5、在课文结束后,老师给学生两道课内练习,以选择题的题型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学习课文所得,与新的检测思想一致,对课文进行了无形的升华总结,我相信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6、老师的语言精炼优美,板书设计有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配乐朗读让课堂结构更完美。
7、重点句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能从读中感悟居里夫人的成就,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以诱读、导读、个别读的方式,展示读课文的重要性,做到了以读促理解,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8、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新写法,读与写做到简单的结合,如果能让学生表达新学的方法,还会更有效地对写作方法的体验。
教学的建议:
1、学生学习课文过程的批注可以让多几个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体验自己成功学习的快乐。
2、提炼“镭”的段落学习还要注意朗读的指导,在个别学生朗读后,再让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读。
3、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过度教师语言有些琐碎,还要再精炼些。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6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最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7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 时赖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赖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畅谈当前的形势,有的`学生谈到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8
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也深感到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深感不虚此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像这些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听完学校举行的评优课后,我被几位教师的语言深深的吸引住了,教师语言竟有如此的魅力,有的老师擅长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老师课堂语言丰富、幽默、娓娓动听,极具感染力。有的课堂紧凑,主题突出,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兴趣高涨,而且也令听课老师连声赞叹。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
三、本次听课赞叹、感慨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今后我们要像优秀老师一样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如何才能让课堂有如此的魅力,让学生轻松度过还意犹未尽?如何让学生乐此不疲、有说的欲望?通过此次听课与评课,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充分调动学生资源,让学生互学。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教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有条理。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希望以后我也能站在这样的课堂上。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9
“教无定法”,这一点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体现得尤为明显。李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动静相宜,脉络清晰,听完之后掩卷沉思,感慨颇多: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课采用了“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学习,深刻感悟”“探究学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学结构脉络清晰,尤其是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地球“易碎”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掀起了“争做课堂小主人”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二、以读悟情,以读促写,注重朗读训练
语文与朗读不分家,朗读是语文的生命。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非常注重感情朗读训练,例如在讲到“地球的可爱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教师相机启发引导:读到“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教师启发说:你读这个句子时心情怎样,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试试看。在感情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分析完地球的“可爱”“易碎”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环节后,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地球,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势在必行!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用“如果——,地球会更可爱;如果——,地球会更易碎”进行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亮丽醒目,画龙点睛
我一直认为,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这句话对于语文课尤为明显。李老师的这节课的板书醒目、新颖,让人享受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本节课的重点,令人回味无穷:板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一个写满“可爱:晶莹球体、人类母亲、慷慨无私。易碎:渺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等文字的地球。下面是一个简笔画人物形象,他笔直虔诚地站立,仰面朝天,瞻仰地球,双臂伸展。寓意人类要保护地球,
总之,这是一节既有看点,又有重点的课,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共鸣。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0
二期课改在上海全面实施已经第三年了。常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课文变长了,内容太深了,教学时间不够用……我想课改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显得尤为关键。怎样将二期课改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发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万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深入文本深入学生
《少年闰土》是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中讲述的几件农村里的稀奇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较陌生,对于当今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更为遥远。如何使孩子能学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呢?万老师根据学生实际,首先把文章的“道”定位在通过教学使孩子体会鲁迅和闰土的深厚友情上,因为孩子之间纯真的友情是五年级孩子能够理解,容易体会接受的。教学中万老师运用了变序的教法,让学生找出与课文第一节相对应的内容,并告诉孩子瓜地刺猹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作者的想像。使我深深感受到万老师课前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也使我明白了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和深入研读是一堂优秀课的前提。
二、详略得当注重实效
教学中万老师从鲁迅简介入手,简明扼要的几句话使孩子对鲁迅这位大文豪有了初步印象。通过对课文第一节的配画朗读,一下子把孩子带入了那个静静的夜晚,对闰土外貌特征的描述,不仅让孩子知道写作中要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而且使闰土这个人物在学生心里更加鲜明生动起来,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没有重点就没有效率。”万老师的这句话常常在我耳边响起,语文教学中的面面俱到,烦琐的内容分析往往占用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展开教学活动,往往事半功倍。就万老师的这课为例。课文中讲到了四件稀奇事,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儿。教学中万老师着重抓了“瓜地刺猹”和“雪地捕鸟”两件事,其余两件事情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使整堂课的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三、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深文浅教,深入浅出”往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功底。记得文章中有“祭祀”一词,万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要求学生通过字典来解决,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段浅显易懂的文字直接告诉孩子,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与闰土之间的纯真友情。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的时候,万老师设计了闰土与小作者重逢时的'对话场景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课堂妙语连珠,气氛活跃,于轻松和快乐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为整个课堂增添了神来之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技巧。在这一切看似自然、简单的背后,显示的是万老师不同凡响的功力。精妙的设计、完美的构思、独到的领悟,才造就了如此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这,便是一代名师的风采!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1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XX老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己的老朋友倾述自己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老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老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老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老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老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林老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XX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山中访友》评课稿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2
高老师执教的《穷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大框架的设计很有气势
高老师上课很大气。开头以“穷人很(),但是他们很()”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对比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如此精彩的导入,设计得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好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后面课堂教学就“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其实不穷?”引导学生在这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二、品味人物切入巧妙
高老师对课文的处理重点在两个部分,一个是通过桑娜的表现与环境描写形成对比,重点体会人物的善良、勤劳。这也是一般教师常做的。但她并没有在这一部分多做停留,而是把视线放到了一个“配角”——西蒙的身上。高老师引导学生揣摩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抛出问题“她为什么在临死前不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进而让学生在写话中体会母爱的伟大,穷人的善良和体贴。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妙手无穷。
三、“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
本节课高老师强调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以桑娜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为重点,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而穷人其实不穷则是由学生自由口味交流出来的。要求学生练笔,写一写西蒙的心理活动,在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到西蒙和桑娜一样,同样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人穷心灵美”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同时还对本文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及时的仿写和练习,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写作特点融合教学中
高老师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最后又在对比中,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取向,进行了课题的辨析,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总之,高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穷人》2
虽然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们xx小学的教学楼里却格外热闹。我和来自不同学校的领导老师在一起聆听汪xx老师执教的《穷人》这一课,与名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或许是老天在故意考验汪老师,外面下着大雨,屋里还又停电。本来可以利用课件完整地为我们呈现她精彩的教学设计,却不得不因此作罢。这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汪老师上课的热情,就这样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笔,站在一块黑板前开始了课堂教学。
汪老师教学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大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揭题解“穷”,导入新课。
二、根据词义,听写生词。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及环境。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独特的环境描写。
五、再回课题,理解“穷”。
这样的教学设计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师不仅抓住了文本,而且体现了文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她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开课伊始,老师就以“穷”字为切入点,结合字典中不同的义项让学生做选择。最后还是回归到对“穷”的理解上,这样首尾呼应的设计使课堂显得更为完整。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助学单,帮助学生完成预习,并以听词义写词语的形式检查预习,形式新颖。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教师抓住的是文体特征,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据人物梳理故事情节。对环境描写的品读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师首先请学生用横线划出描写屋里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再打乱顺序表达并将二者作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用。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材内容,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纵观全课,亮点很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挖掘文本,体会文本内涵。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善于驾驭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汪老师的课堂虽然大气,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该如何调控?
二、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四、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要想呈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必定要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经过这次磨课,我相信汪老师一定会再接再厉,《穷人》一课一定会在太原大放异彩!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3
一、何老师在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老师是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教师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老师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适时的评价起到了激励和点拨的作用。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适当加入点评,从写法上,阅读方式上,字词理解上都给予明确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思维积极,课堂里涌动着一种积极创造的氛围。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4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在“阅读与写作——儿童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研究”活动中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课文内容大多数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孩子们不能,也无法很好地感受、体味课文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经历,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常常使老师们头疼。但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入“情”——
王老师围绕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结合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三个画面,让学生反复回到那句话中,通过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画面,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呐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们一个个地都随着王老师优美的语言,精炼的话语舍身处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资料,带领孩子们结合当时俄罗斯黑暗的时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惨生活并不是一个两个人造成的,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使然。在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下,还有无数个凡卡在生活在悲惨世界中。既升华了主题,又教会孩子们要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12-19
《翠鸟》语文评课稿08-11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4
语文评课稿范文12-20
语文《灯光》评课稿12-03
小学语文评课稿08-24
语文坐井观天的评课稿01-22
《比尾巴》语文评课稿03-28
守株待兔语文评课稿03-09
语文听评课稿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