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3-07-02 07:54:30 教师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13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1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 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 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孙 艳 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

  之前细细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完此书,我觉得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在书中他大家提倡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师和学生要多读书,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体会,可能还很不成熟,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可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他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好像“什么都学得很差”。我一直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课文读熟,把生字都认会,要背的课文能默写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还是不能进步,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读起课文疙疙瘩瘩,语句不通,更别说写好文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扼杀学生的脑细胞?至少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看来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为这些学困生打开另一道知识之门,也许他们会在这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需要读书,教师则更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教给学生一本教科书,要结合现代生活信息诠释教材,以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思维。哪怕是指导班级活动也要有新颖的形式、主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无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宽广才能培养他人的多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要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学生、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从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其实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如哲学一样,学懂了指导性的著作,有了深层的方法论的积累,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的进步源于读书,教师的幸福源于创造。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为自己的今后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经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当然,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

  师生共读书,用书本点亮知识的火焰,用书香浸润自己的人生,这正是与我们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这一思想相符合。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聆听良师的谆谆教诲,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挚友,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让我在“润物细无声”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以上谈到的仅仅是苏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还有更多的精华等待我去发掘、领悟。最后,让我用书中的一组词语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4

  初看《给教师的建议》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无法走近。业余随意翻翻,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当今竞争时代,教育的竞争是其他各种竞争的先决条件。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说老师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宽容无疑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 “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老师要有和学生相处的激情,要善于面对领导同事可能产生的误解,也要善于处理社会家长有时的责难。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每天都要思考教学方法;有了激情,我们每日就要去学习;有了激情,我们每时都会去关爱学生。爱心和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催促老师勤奋前行。对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师,一定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对工作一定充满激情。老师的爱心和激情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社会在发展,好老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好老师,肩负起教育这神圣使命。

  走进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经,多吸收大师沃土中的养分。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面对教学大潮,一定会让宽容之花盛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5

  透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

  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 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7

  这篇短文是针对学生差异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P1:“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真实,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平,他们不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现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应该那样做,更应该知道他自身怎样才能达到那个水平。他目前在哪个水平上,要发展到更高的一个水平,它需要转换怎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并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每个学生发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来促发的,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我们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哪些学生的?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有没有哪些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需要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态度来对待他们?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地、具体地了解和调研。没有对于学生的充分地了解和调研,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整篇文章使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是啊,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了吗?自己总是在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无论从认知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的孩子。甚至,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会像民工工头一样,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泄,可是,我们可怜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为了课堂结构的紧凑和学习的深度,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我们眼里总盯着那一部分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孩子们啊,你们站在底下是怎样无奈的抬头望啊……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达到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

  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达到。我们应该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8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读这本书中总结出几个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三、赏识学生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也使学生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9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著作。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让每一位教师读来都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后萦绕于心、深思反省。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习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习,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教师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常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

  苏霍姆林斯基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写教师日记,一记就记了32年。如果不来北京学习,如果没有任务驱动式学习,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写教育反思日记,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写教师日记。这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读一本好书,如与伟人面对面对话;读一本好书,是对自我的一场反思;读一本好书,是自我的一次再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我用于漪老师的话说:“一辈子学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第六条,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生,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其实后进生的内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换为思考,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或许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断关心鼓励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下慢慢找回自信,从而追求积极上进。但也要适时运用批评。有比较才有体会,因此我觉得有时“严厉批评”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调味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就如《论语》里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阅读,在作者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可以看出,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学生需要阅读,同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13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1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 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 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孙 艳 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

  之前细细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完此书,我觉得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在书中他大家提倡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师和学生要多读书,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体会,可能还很不成熟,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可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他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好像“什么都学得很差”。我一直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课文读熟,把生字都认会,要背的课文能默写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还是不能进步,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读起课文疙疙瘩瘩,语句不通,更别说写好文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扼杀学生的脑细胞?至少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看来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为这些学困生打开另一道知识之门,也许他们会在这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需要读书,教师则更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教给学生一本教科书,要结合现代生活信息诠释教材,以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思维。哪怕是指导班级活动也要有新颖的形式、主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无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宽广才能培养他人的多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要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学生、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从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其实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如哲学一样,学懂了指导性的著作,有了深层的方法论的积累,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的进步源于读书,教师的幸福源于创造。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为自己的今后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经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当然,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

  师生共读书,用书本点亮知识的火焰,用书香浸润自己的人生,这正是与我们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这一思想相符合。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聆听良师的谆谆教诲,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挚友,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让我在“润物细无声”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以上谈到的仅仅是苏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还有更多的精华等待我去发掘、领悟。最后,让我用书中的一组词语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4

  初看《给教师的建议》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无法走近。业余随意翻翻,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当今竞争时代,教育的竞争是其他各种竞争的先决条件。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说老师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宽容无疑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 “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老师要有和学生相处的激情,要善于面对领导同事可能产生的误解,也要善于处理社会家长有时的责难。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每天都要思考教学方法;有了激情,我们每日就要去学习;有了激情,我们每时都会去关爱学生。爱心和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催促老师勤奋前行。对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师,一定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对工作一定充满激情。老师的爱心和激情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社会在发展,好老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好老师,肩负起教育这神圣使命。

  走进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经,多吸收大师沃土中的养分。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面对教学大潮,一定会让宽容之花盛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5

  透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

  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 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7

  这篇短文是针对学生差异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P1:“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真实,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平,他们不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现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应该那样做,更应该知道他自身怎样才能达到那个水平。他目前在哪个水平上,要发展到更高的一个水平,它需要转换怎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并且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每个学生发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来促发的,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我们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哪些学生的?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有没有哪些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需要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态度来对待他们?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地、具体地了解和调研。没有对于学生的充分地了解和调研,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整篇文章使我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是啊,想想自己平时的课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了吗?自己总是在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无论从认知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的孩子。甚至,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会像民工工头一样,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泄,可是,我们可怜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为了课堂结构的紧凑和学习的深度,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我们眼里总盯着那一部分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孩子们啊,你们站在底下是怎样无奈的抬头望啊……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老师规定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易于达到的,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阶梯状的。要让儿童一步一步去实现,并能从中得到收获与乐趣。”

  是的,以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再指定统一的目标让不同的孩子去达到。我们应该动脑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哪怕他们的进步是微小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8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读这本书中总结出几个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三、赏识学生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也使学生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9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著作。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让每一位教师读来都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后萦绕于心、深思反省。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习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习,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教师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常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

  苏霍姆林斯基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写教师日记,一记就记了32年。如果不来北京学习,如果没有任务驱动式学习,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写教育反思日记,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写教师日记。这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读一本好书,如与伟人面对面对话;读一本好书,是对自我的一场反思;读一本好书,是自我的一次再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我用于漪老师的话说:“一辈子学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第六条,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其实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生,那么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其实后进生的内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换为思考,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或许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当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教给他自觉阅读的方法,引起他自觉思考的意识,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断关心鼓励这些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下慢慢找回自信,从而追求积极上进。但也要适时运用批评。有比较才有体会,因此我觉得有时“严厉批评”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调味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就如《论语》里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阅读,在作者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可以看出,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学生需要阅读,同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