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3 15:25:01 设计 我要投稿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 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 “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

  3、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字概括: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

  打着鸟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弹弓 举起前爪 乘虚而入

  (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趣”

  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5、齐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 (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

  (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角色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范读】

  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起读。【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意义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学程单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可以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听到过蝉叫吗?一起来学着叫一叫吧。【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通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三、情趣讲述,角色对话,旨在明理。

  1.【出示学程单2】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点评。】现在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可以加入动作,甚至还可以想象和创造,比如,你可以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应该怎么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 ,螳螂想抓的是 ,黄雀盯的是 ,童子瞄准的是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

  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

  【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分角色读故事】

  《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今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2.课后请大家背诵文言文《螳螂捕蝉》,让我们的语言仓库储存一些古汉语的材料。朗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并试着讲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是个故事,其结构类似于“文包诗”,螳螂捕蝉只是“故事里的故事”。可是教参里面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关资料,也都说是寓言。到底是故事还是寓言?这个问题令我非常纠结。因为不同的文体,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后来我想,编者把这样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级下学期,应该是有意图的。小学阶段学过的很多寓言故事,学生对于寓言的特征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个故事安排在这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寓言的运用。当然,这篇课文中少年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点最后还是落在了寓言上,确定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学寓言,用寓言。

  基于这个想法,第一次试教时我把寓言故事拎出来单独讲。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思路,读故事,明道理。然后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寓言来劝吴王。结果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分析,试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

  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为什么选用这个故事来劝吴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体特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学中去;二是少年为了用好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个问题着眼让学生体悟于少年劝说的巧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一举一动和讲寓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选择清晨,手拿弹弓,都是为了给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做好铺垫。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了自读、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设计了“少年,你的心思我来猜”的课堂情境对话。最后再让学生为吴王设计讲话稿,让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回顾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还有这样几个不足与教训:

  1、文体需要关注,但不能被文体束缚。因为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关注文体”,为了突出寓言的文体特征,我把故事进行了重组,却忽视了情节的连贯性。虽然在课堂上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整堂课还是由我在牵引着学生,有些问题的设置生硬而牵强。

  2、忽视了表达形式的体悟。这篇文章语言精炼,含蓄,很有嚼头。细细研读,无论是寓言中反复出现的“却不知道”还是少年与吴王的对话,都值得好好地品味。但是因为课堂重点和容量的关系,没有能够深入文字,是个遗憾。

  3、课堂应变能力不强,关注教案甚于关注学生。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如果吴王就在你的面前,你想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讲道理?学生回答说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当时心里意识到这个答案不妥当,但是为了保持课堂的流畅,轻易地放过了这个本该精彩的生长点。

  新的一年,新一轮同研共进活动又开始了,这一学期我们又将进行哪些思考,收获怎样的精彩呢?共同期待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

  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5、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6、(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7、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8、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9、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10这个故事就叫——

  (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读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少年的那句话给吴王的启示最大。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句话为什么能给吴王以启示呢?(提示: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谁像螳螂,什么是蝉,什么是黄雀。)

  3、师:这句话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说)

  (出示: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是呀!吴王是个聪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学生齐读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就是少年要告诉吴王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三、质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提的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2、师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3、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演?(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劝动吴王吗?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3、再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

  三、指名汇报: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读三句话。

  师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生读(蝉)

  (1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①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蝉神态的词语:“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②从这些词体会到了蝉怎样的心情?

  ③是啊!蝉此时沉浸在美味之中,心里会怎样想?④齐读。

  (2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螳螂的动词:“拱着、举起”,螳螂心里怎样想?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是什么句?什么是连动句,有两个动词以上陈述一个主语,是连动句,哪位同学来说个连动句。 ②齐读

  第二句。

  (3)那黄雀呢?瞄准它呢(推荐打开)。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黄雀的动词:“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②齐读这句话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板书:螳螂、蝉、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

  喝捕啄打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4、引导:

  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指名读)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利益:好处,益处。隐伏:隐藏,潜伏。祸患:祸事,灾难。

  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思考:①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②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③还有谁也劝说吴王?(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④结果呢?(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3)“固执”怎样理解?(顽固,坚持己见)

  “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丧失生命,没命了,杀死了)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那么,吴王听明白少年讲的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补白: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攻打攻打

  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①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文中指的是其他诸侯国车趁着吴国攻打楚国兵力不足,而去偷袭吴国。

  ②不堪设想;事情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坏,很危险的地步发展。吴国一旦攻打楚国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③于是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④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吴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国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⑤吴王明白了什么?

  是啊!吴王明白了,知错就改,是个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楚国就相当于,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知错能改

  七、学了这篇课文说说同学们的收获。

  八、作业

  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11、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9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

  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学生小声读)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5“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6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7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师帮助调配好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谁能不看书,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师:您是吴王,一定要有将王的风度哟。你是少年,要机智!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1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2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3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4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5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6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本教学设计意在抓住少年劝说吴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之妙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达作用,进而激起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并且能掌握“读寓言明事理”的阅读方法。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2-2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5篇02-28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篇02-2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5篇)03-03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11-13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06-04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20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3-14

螳螂捕蝉评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