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

时间:2023-07-05 07:57:34 除夕 我要投稿

[精华]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

  一、除夕守岁的意义

[精华]除夕的故事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二、守岁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三、守岁的原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的传说。一个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23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东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齐,为了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四、守岁要注意的东西

  1、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

  3、家中破损的家居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点之前要烧香拜佛。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

  7、大年三十这一天千万不要骂小孩,更不能争吵,否则来年不利。

  8、自己单独过年的朋友,大师建议你将你的电视机全天全夜开放,以增加自己的“气场”。

除夕的故事2

  又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通常说的除夕,那天晚上,我小姑妈家特别热闹。一张大大的圆桌上围满了人,有爷爷、奶奶、父亲、小姑夫、大姑夫、两个姐姐和在杭州读书和工作的两个哥哥,各自说着今年快乐的事。

  一会儿,小姑妈、大姑妈和母亲端着烧好的菜放到桌子上,我妈提议了一下,“来,大家先端起酒杯,来个大合唱,有酒的喝酒,有饮料的喝饮料,但必须是全心全意把杯中酒喝完。”大家一起站起来,共同说着“新年好”,一咕噜全把杯中酒喝完了。接着,大家都先后向我的.爷爷奶奶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不一会,桌子上摆满了很多菜,真香啊!有油焖大虾,有炖全鸡,有大黄鱼……还有叫不上名字的炒菜,太多了,真不知道从那下手,最后我还是拿起筷子,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一只大虾给“消灭”了。

  吃着吃着,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开始了”,我回头看了一下电视,原来是“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父亲提议了一下,“大家举起杯,再祝新年快乐,喝完酒,再吃最后一道大餐,看联欢晚会”。我那晚宿在了我爷爷家,也是我们的农村老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梦中感到那晚的烟火和爆竹声特别亮、特别响……

除夕的故事3

  除夕的习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习俗2、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除夕的习俗3、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的习俗4、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除夕的习俗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习俗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的习俗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除夕的习俗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的习俗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的习俗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的习俗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的习俗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习俗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的习俗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故事4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躲在洞穴里睡大觉,可是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夕的胃口大极了,恨不得把所有的猪、羊、马、牛一口都吞了,甚至连人也不肯放过。

  人们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许多办法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所以每到腊月最后一天,人们都十分惧怕夕的来临。

  后来,人们终于想好了一个办法——

  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做又黏又甜的糖瓜儿,请灶王爷吃了,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

  玉帝从灶王爷那儿听说了夕在人间造的罪孽,就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

  神农最小的儿子叫年,年听说爹爹领命去人间除夕,便对神农说:“爹爹,你年纪大了,除夕的事交给我好了。”神农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取来两件宝贝交给年:一条红绫子和一个竹筒。

  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年持着两件宝贝,跟着灶王爷直奔人间而来。

  太阳落山以后,夕又来到了人间,正当它又要行凶作恶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年碰上了,年与夕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年一面躲闪着夕的进攻,一边悄悄摸出红绫子,用劲抖着。红绫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红光,刺得夕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慌忙逃去。

  这时,年趁机走遍村村寨寨,将一条红绫变成了无数条,散发到千家万户,告诉人们要是夕来了,就赶紧把红绫子挂到门上,夕就不敢进门了。人们纷纷照年的嘱咐,把红绫子挂到门上,又点起了一支支红蜡烛,等着年和夕的搏斗。

  夕不甘心败在年的手下,到河边洗好了眼睛后又回到村里,一看年手里没有了红绫子,便凶狠地扑了上来。这时,年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竹筒,对着夕点燃起来,随着劈劈啪啪的爆响,竹筒中喷出浓烈的烟火,烧得夕在地上直打滚。

  夕想逃走,可是村里的人们把它包围了,有的拿着红绫子,有的拿着竹竿,有的拿着赶牛的鞭子,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夕终于被年和人们除掉了.

  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的最后那天晚上除掉夕的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拜年庆贺。

  后来,人们把红绫换成了红纸,并写上吉利的话,贴到门上,演变成了对联;爆竹筒和甩响鞭也演变成了放鞭炮。

除夕的故事5

  除夕守岁的由来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习俗的传统文化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

除夕的故事6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了。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7

  它们如一部部电影,随意截下一个画面,便将你对我的爱定格在那一瞬间,他们如一首首音乐,随意一个音符,便是你爱的语言,我珍藏着他们,就如同珍藏着宝藏一般。

  从我记事起,故事就已经开始了。那是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只知道光着脚丫摇摇晃晃的在地上乱跑,你没有办法,只能端着小碗,拿着勺子跟在我的后面,说:“宝宝乖,别跑了,来吃点饭……”,我不听,你抓住我,装出一脸生气的样子,这时,我总是调皮一笑,但这个笑却总能让你怒气消散。

  等我长大了些,上了幼儿园,学会了怎样吃饭,但总是会不小心将饭打翻在地上,溅到衣服上,你却总是不厌其烦,跟在我后面帮我收拾残局,那时候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时光飞逝,我如一颗萌芽,经历了破土而出,在你的营养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上了小学,性格变得沉默,即使是在家里,也不愿多说一句话,吃饭时更是不胜从前有乐趣。你偶尔会问起我的学业,也都被我一句敷衍的回答而带过。那时的故事虽有些无趣,却必不可少。

  我上了中学,沉重的学业压在肩头,一回到家,就如回到了有你庇护的港湾。餐桌上,也开始侃侃而谈,谈我的未来,与你讨论我的规划,你总是说,“有梦想就去闯,尽一切努力,不要害怕失败!”。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中,每当想起,就有无穷的力量。这时的故事如同将要带着远行的'行囊,你正在为我积攒着远行的动力。

  我即将步入高中,故事仍将继续。我憧憬着故事情节,其中总有你的身影,那时的故事我不会预知,但我知道,那其中一定融有你的支持和关爱。我想自私一点的说:“妈妈,我希望未来的故事一直有你在!”。

除夕的故事8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除夕的故事9

  除夕守岁的由来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相关诗句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辛巳除夕(当代)钱钟书

  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除夕的故事10

  在很长时间很长时间以前,大家就有了一个习惯,就是把每年的阴历十二月30号定为除夕。在除夕这匡大家就不会睡觉,会放非常多烟花爆竹,还会挂非常多的红灯笼。这是为何呢,就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相传在远古年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的体形和牛一样庞大,头上长着一只角,一张血盆大口,行走如飞。它本来只是以牲畜为食,后来冬季食物短缺,就开始吃人了。由于它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因此天神把“年”锁进深山,只允许它一年出去一次。有一次在大年三十那天,“年”出来了。它来到一个山庄,听到甩牧鞭的'声音,吓得匆匆抱头鼠窜,于是大家就知晓了“年”怕响声,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从此将来,每到年末岁首大家就用放烟花代替甩牧鞭,用贴红联来代替大红衣服,用挂红灯笼,点旺火来代替火花。久而久之就成了春节的风俗。

  如此大家就有了除夕如此的风俗。

除夕的故事11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过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问母亲有什么要帮忙吗?母亲说:“那你去帮父亲和爷爷贴春联吧。”我说:“好的,母亲。”于是我就拿起了一张福字递给父亲。父亲把“福”字倒着贴,我看到了大叫道:“父亲,父亲,贴倒了。”父亲笑着说:“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气到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桌子上的晚饭可丰富了,我们一家团团圆圆吃着美味的晚饭,有说有笑的。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个电视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还有小品······当我们看到12点时,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响声震耳欲聋,我吓的站了起来,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种各样的.鞭炮。哦,原来是人们用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12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常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大家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大家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些封窗锁门,有些拾掇行装,有些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个时候,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小孩,只见这小孩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爱。这孩子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妻子婆问起大伙为什么惊慌。妻子婆无奈告诉小孩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小孩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夕’兽撵走。妻子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氛围与往年不一样:村东头妻子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忽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个时候,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大家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个时候,妻子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妻子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到来,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非常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大家都了解了驱赶夕兽的方法。为此,大伙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目前的`“拜年”,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七年级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除夕的故事13

  除夕的来历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勐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塬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禁忌

  1、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2、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3、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4、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5、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6、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7、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8、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夜不能关灯吗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通宵开灯赶跑穷鬼来年就顺顺利利了。而且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除夕的故事14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关于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故事介绍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故事15

  除夕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在我们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里,那里四面环山,到处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这就是我的家。我和哥哥就放起了爆竹。

  一开始,我害怕得点完了就扔,结果都没有响。后来,我哥哥提示我:“一定要看见线上有火才能扔。”慢慢地,我不怕了。我照我哥哥说的去做,一试,这一招果然很灵,每次我都用这一招,结果每次都有响声。后来,放双响雷陀螺等了。我应回家往窗户外面看,“砰!”“砰!”“双响雷太响了”,我说,忽然,地上的陀螺一个劲儿地发上绿光来,“酷!”我喊,“该我了!”我兴奋地拿出如意金箍棒来,我爷爷把火点燃,“轰!”“轰!”连继响了二十下。我又拿出了小花,我到处甩,像拿着二个火花锤一样。

  一会儿,奶奶端上了香喷喷的'饺子说:“开饭了!吃饭了!放桌子!搬椅子!端饭菜!”大家都行动起来了,为吃年夜饭做准备。一会儿的功夫,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摆在那儿等着我们享用了,54321。电视里传来了新年的钟声,这时,我们举起杯来,迎接新的一年。我们高兴地吃着这饺子,等我们正在找包硬币和糖的饺子吃时,奶奶说:“我吃着硬币了!”大姑说:“我吃着糖了!”说完,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对奶奶和大姑说:“恭喜!”

  啊!除夕太好了!虽然没有吃着硬币和糖,但是,我也非常高兴,新的一年到了!

【除夕的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除夕的故事(精选)07-05

关于除夕的故事03-07

除夕的传说故事02-25

有关除夕的故事01-04

除夕的故事集锦12-15

有关除夕的故事11-26

除夕节的故事11-17

除夕的故事集合12-09

除夕故事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