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反思

时间:2023-07-05 11:57:55 春节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反思(集合14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的春节反思(集合14篇)

北京的春节反思1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反思2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

  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北京的春节反思3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

  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反思4

  为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节反思5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反思6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北京的春节反思7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北学生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首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说的兴趣盎然,这样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最后在让学生回归文本,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对文本的相对应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文本和实际相结合。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结束后应重点总结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更好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然后再布置一个小练笔就好了。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反思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我在课堂上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将绘本《斗年兽》带入了课堂。过年时,孩子会领红包、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但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斗年兽》正是讲述过年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当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丧失了原来的意义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从民间故事里,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化传承。本以为学生会觉得很无趣,可是,没想到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听得特别专心。

北京的春节反思9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反思10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的老师,课堂源自于生活。课堂教学正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在执教《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上课前,我先出示一副对联“锣鼓喧天辞岁旧,爆竹声中迎新春”,请学生回忆寒假里刚过过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场面,并让几位学生为大家描述过节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春节刚过去不久,气氛犹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读读北京小孩过春节的童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谈谈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再揭示课题,和他们一起走进作家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我觉得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激励、诵读歌谣等形式,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对课文的情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一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也很投入。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我认为一节好课就应该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与感悟,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因为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农村,还有一些同学是留守儿童,父母难得回家一趟,只有过年或过节时才会与他们团聚。所以他们对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印象较为深刻,交流时就不会出现“冷场”了。

  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春节的氛围,在说中融入过年的情景,让他们在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中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和欢乐。我还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舍那“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

  三、详略得当,学习表达方法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那份表格,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而且这一课的板书,我都是让学生说,请学生自己上去写,让他们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文学完后,我还让学生说说“我们农村的春节是怎样的?它与北京城市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们畅所欲言:“过年前,我妈妈忙着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馒头和米馃。因为上坟时,我们要用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让他们过年时也能‘吃饱’”;“除夕那天,我会帮爸爸一起贴对联,之后再和他一起上坟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们还要上坟挂红纸,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床开门放烟花,表示开门大吉;大约到八九点钟,我们起床后早饭要先吃糖水蛋,象征着家人生活的甜蜜,随后再吃妈妈煮的长寿面,它代表着每个人都要健康长寿”……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起来才会滔滔不绝。

  是的,生活是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课堂上,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反思11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的春节反思12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反思13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中例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并交流。然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因为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 腊月十一写到正月十九,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其次,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把理解课文内容都压缩在第二课时,任务繁重,因此,在一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节反思14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指名读课文的基础上,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什么?从北京的春节中你都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然后浏览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师生共同参与,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对春节丰富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反思(集合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京的春节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反思10-22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6-2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6-09

北京的春节课后反思01-07

【荐】北京的春节反思01-23

【精】北京的春节反思01-23

北京的春节反思【推荐】01-23

北京的春节反思【精】01-23

【热门】北京的春节反思01-23

【推荐】北京的春节反思01-23

北京的春节反思(集合14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京的春节反思(集合14篇)

北京的春节反思1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反思2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

  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北京的春节反思3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

  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反思4

  为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节反思5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反思6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北京的春节反思7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北学生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首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说的兴趣盎然,这样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最后在让学生回归文本,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对文本的相对应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文本和实际相结合。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结束后应重点总结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更好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然后再布置一个小练笔就好了。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反思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我在课堂上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将绘本《斗年兽》带入了课堂。过年时,孩子会领红包、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但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斗年兽》正是讲述过年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当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丧失了原来的意义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从民间故事里,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化传承。本以为学生会觉得很无趣,可是,没想到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听得特别专心。

北京的春节反思9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反思10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的老师,课堂源自于生活。课堂教学正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在执教《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上课前,我先出示一副对联“锣鼓喧天辞岁旧,爆竹声中迎新春”,请学生回忆寒假里刚过过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场面,并让几位学生为大家描述过节的情景。对学生来说,春节刚过去不久,气氛犹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读读北京小孩过春节的童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谈谈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再揭示课题,和他们一起走进作家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我觉得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激励、诵读歌谣等形式,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对课文的情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一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也很投入。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我认为一节好课就应该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与感悟,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因为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农村,还有一些同学是留守儿童,父母难得回家一趟,只有过年或过节时才会与他们团聚。所以他们对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印象较为深刻,交流时就不会出现“冷场”了。

  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春节的氛围,在说中融入过年的情景,让他们在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中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和欢乐。我还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舍那“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

  三、详略得当,学习表达方法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那份表格,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而且这一课的板书,我都是让学生说,请学生自己上去写,让他们感受到黑板不再是老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感受到黑板上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文学完后,我还让学生说说“我们农村的春节是怎样的?它与北京城市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们畅所欲言:“过年前,我妈妈忙着做豆腐、炸油豆腐、做馒头和米馃。因为上坟时,我们要用这些食物去拜祭祖先的,让他们过年时也能‘吃饱’”;“除夕那天,我会帮爸爸一起贴对联,之后再和他一起上坟去拜祭祖宗,初一那天我们还要上坟挂红纸,保佑全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初一一大早,爸爸早早起床开门放烟花,表示开门大吉;大约到八九点钟,我们起床后早饭要先吃糖水蛋,象征着家人生活的甜蜜,随后再吃妈妈煮的长寿面,它代表着每个人都要健康长寿”……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起来才会滔滔不绝。

  是的,生活是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课堂上,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反思11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的春节反思12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反思13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中例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并交流。然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因为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 腊月十一写到正月十九,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其次,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把理解课文内容都压缩在第二课时,任务繁重,因此,在一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节反思14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指名读课文的基础上,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什么?从北京的春节中你都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然后浏览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师生共同参与,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对春节丰富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