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有感【优秀】
品《三国》有感 篇1
祖国,一个之地。只因为了赢得这一席之地,古今有多少名将圣君战死沙场;只因为了这混乱之所,古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退隐山林;只因为了这动荡之城,古今又有多少爱国人士护之。
祖国就真如此祸水,如此?非然也。如不,为何她能孕育着如此灿烂之文化,又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广之能人呢?
不知曾几何时,祖国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许,是从我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起,我为祖国的而愤懑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感叹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时起,我为祖国的顽劣而无奈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得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团结而激动时扎下的吧!
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历史辉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气;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风彩依然,而又不失庄严威风;祖国永驻我心,不为别的,只因我爱祖国。
我爱你,我的祖国!不管你繁荣与否,贫贱与否,我至始至终都铭记在心。
品《三国》有感 篇2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
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谢谢易老师带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
品《三国》有感 篇3
祖国就真如此祸水,如此无能?非然也。如不,为何她能孕育着如此灿烂之文化,又为何能哺育出如此博广之能人呢?
不知曾几何时,祖国已在我心里扎下深根。也许,是从我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多灾多难而愤懑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感叹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那时起,我为祖国的`顽劣无知而无奈时扎下的吧;也许是从我得知“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那时起,我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激动时扎下的吧!
……
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历史辉煌,而又不失今朝霸气;祖国永驻我心,只因它风彩依然,而又不失庄严威风;祖国永驻我心,不为别的,只因我爱祖国。
我爱你,我的祖国!不管你繁荣与否,贫贱与否,我至始至终都铭记在心。
品《三国》有感 篇4
今天,我们先从一句话开始:“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可是曹操到底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读完《品三国》我终于有了答案。
曹操是一个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奉天子令诸侯,官至丞相。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并且他选贤任能,郭嘉、贾诩、典韦、张辽等尽收麾下,称霸北方,这样的魄力谁能不为之感叹。
曹操是一个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曾规定马不可以踩到农民的麦子,否则就有杀头之罪。有一次他的马突然受惊踩到了农民的庄稼,为了让大家了解规定命令的重要,打算自杀,幸得众将劝说才以割去自己的`胡子以示惩罚,这样一个仁心并且从自己做起的人,怎么能不令人佩服。
因而读完《品三国》我真正的了解了这样一个人,曹操真是一个拥有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许劭对他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品《三国》有感 篇5
匆匆又匆匆,终于读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册。很喜欢易的叙述品评笔调,可以说,除了生活和带孩子的必须时间外,其它事情都让我扔在了一边,读此书,实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朋友说,读后感应看完书后马上写,所以又将一大堆必做的正经事扔下,先记录一些读书的感受。如果时间允许,本应该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筛选,现在只好就这样敲出些文字宽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难免有胡言乱语之处。
读此书,感觉易先生实在是严谨、认真而又博学,但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可爱,这种可爱包含了很多内容,这所有的内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魅力。因为只是匆匆阅读,因为本人解读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说一二,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胡说。
我想说的是易先生的好恶,对象当然是三国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国的英雄中,感觉先生更喜欢曹操和孙策,而对刘备则不太以为然,虽也有赞美之词,但还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词好像仅仅是学者的一种态度,而曹操和孙策却似乎是真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下面我摘录一些文字加以说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品三国主要想弄清这样一个事实。
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在这一集中,先生尽量科学地引用历史上的各种评论来讲述曹操其人。开篇他就引用了鲁迅的评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引导,接下来还是引述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是想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论自然对曹操有利。所以接下来先生说:“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成见一代代传下去,就积重难返。具体到曹操,事情更麻烦。”后面先生说到了众多涉及曹操的书籍,包括《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还就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话引经据典展开了评论。看“毛批”:“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之后作者说:“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那就应该是过人之处了。”而后,作者又引述曹操临终时的细节及诸多故事论证了曹操的真诚、儿女情长和宽宏大量。最后作者说:“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最后作者的论断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接下来先生用了11集来品这个“可爱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论述曹操的可爱,他说:“曹操最可爱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在12集“天下归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话来概括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之后先生又说:“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先生还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也很难得。但更为可圈可点的是,……他做得是那样坦然、实在、大气、自然。这就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了。”此外,先生还说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爱才的真诚,他的大气和深沉。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确实是可爱的奸雄,关键词还在于“可爱”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几人呢?
二、刘备
我认为,先生并不喜欢刘备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节当中,先生就有这样的话:“刘备溜得比兔子还快。”后文还有同样的话:“又溜得比兔子还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词语:反复无常。但先生还是想尽量客观地评价刘备的,他引经据典地评说了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但贬斥之意总还是不自然地从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这样的话:“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哪里像个英雄?”在说到刘备的身份时,先生还多次用到一个词:“注水猪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这样评说:“这是一个猫头鹰式的人物,体面的说法是天下枭雄”。注意,猫头鹰并不可爱,枭雄也不如“可爱的奸雄”。第二十集“兵临城下’中,论及刘表托国刘备拒绝一事,先生说:“这事裴松之认为不实,我也认为靠不住。”分析之后又说:“所以,把刘表的‘托国’和刘备的‘谦让’看作‘高风亮节’,不过腐儒之见。”再论及刘备逃跑时坚持与百姓同走的‘以人为本’之说时,先生又有这样的话:“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没有关系。”说到曹操追上刘备。两军相遇后刘的表现时,先生引用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并这样评论:“可怜的刘豫州,这时不但再也讲不得‘以人为本’,就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可以发现,先生在刘备身上用了许多贬义词语,语调常含讥讽之意,在这样的叙述中,对他英雄身份的认定就显得很乏力了。
三、孙策
感觉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爱孙策。
写孙策的文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东基业”。一开始,先生就用“帅哥”一词称呼孙策,而后他说:“其实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更可爱。”之后,先生引用〈三国志〉中的话来介绍孙的种种优点,后面又有这样的评论:“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气,而且聪明。”赞美起来毫不吝惜情感和笔墨。再看,“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后先生举证了太史慈的故事,并谈到了孙的自信,并说,“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孙策还能以诚相待!”然后,先生还说到了孙的军纪和政治,充分肯定赞美了孙的英雄之气。先生也谈到了他的缺点,但终究是瑕不掩瑜。最后先生还提到了孙是个孝子、佳偶、好兄长和好领导,并都一一举证。特别是“好领导”这一评说中,先生用了较多笔墨。并说:“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仅是一集就用了那么多的文字赞美孙策,可见先生对其喜爱之甚。
综观先生对以上三个英雄的态度,可以看出先生的喜爱很大程度缘于人的真性情,曹操和孙策都是真实、真诚、大气的人,而刘备就显得做作一些;其次,当然跟人物的个人才能有关,从个人能力这个角度而言,刘备稍显逊色。当然,我认为主要还在于前者。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过错并不能决定别人对他的评价,相反,有时缺点的彰显还会增强其人格的魅力;再者,一个人人说好的人往往要么无能要么伪善,不然也是劳累地活着,压抑得失去本我。这样的言辞或许有些过激,不过对于人的真性情的喜爱一直决定着我的择友标准,因此在通过《品三国》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我感觉易先生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爱;因此,我才会早起晚睡地捧着此书,并在还未读下册的情况下撇开一切正事在此胡言乱语。希望能尽快阅读下册。
品《三国》有感 篇6
当你能够喊出痛的时候,那痛便不算是痛,有一种痛,能让你痛得连喊都喊不出声来;当你能够哭的时候,那也不说是伤心,有一种伤心,会让你连哭也哭不出来……
谓曰:椎心之痛。
——题记
我曾对那些有关历史的一切嗤之以鼻。我曾认为,过去的一切就应当过去。无意义的去不断追溯几千几百年前的那些只是一片空虚。
可总有事物能使我改变。读罢那书,却始终忘不掉其中的荡气回肠、千回百转。
那一个睥睨天下、傲然自负的男子。那一个名留青史、千古不朽的枭雄。那一个被许劭成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他是魏武帝,古往今来,但凡有天下野心之智者,似乎都无比虔诚地尊信着“爱江山不爱美人”。他曹阿瞒妻妾成群,或许他这一生最爱的真正是环夫人,可身处三国,又能耐儿女情长以何?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当身处于那繁星闪耀的`夜空,她仰头注视着他。他,是曹操,“宁肯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而她,只是他的环夫人。她只能次次顽强地将痛掩埋于她的笑靥如花中,将爱深藏于她的明眸善解中。她只为他……
穷其一生。沧海桑田。
曹操以天下为重,逐为明主,而每一位明主身边必有一名谋士,“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郭嘉一生,都辅佐曹操成就霸业。那清澈的明眸,闪烁着看透一切的睿智。一袭青衣,温润如水,却有大山般可靠的安全。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
星辰陨落。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山。
他布衣羽扇,隐士枫林。他明润的眼眸里常常带着问问的悲悯。最终,他仍是为了汉室呕尽心血。“师未捷身先死”,便是如此吧。
孔明与奉孝何其相似,却终究不同……
尔虞我诈是三国,烽火连天永不休。纷纷扰扰千百后,世间万物皆从头。
“白云飞,雀儿归,青烟袅袅成晚炊,游子行天涯,日暮寻归途,家乡知何处。明月夜,烛光暖,慈母丝丝手中线,月儿在远方,天涯思亲颜……”
初一(2)班 陈梓蒨
品《三国》有感 篇7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
吴国风云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赤壁江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号角擂鼓鸣,半入江风半入云。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潮涨江腾连环船,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火船为盖卿?万里连船齐攻魏,千帐曹营防更慌。东风挡火传捷报,公瑾抚掌须眉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蜀国风云孔明
先生为酬三顾初出茅庐,一把羽扇直捣黄龙:要统天下,先取荆州。不畏强敌,火烧新野,然:置之死地而后生。谈笑之中,唇枪已战群儒;抚掌之际,空城计惑敌无数;羽扇轻摇,草船破浪借万箭;衣襟飘飞,高台之上唤东风。你虞尔诈,攀比不了先生足智多谋,精兵百万,更奈何不了先生羽扇踯躅。"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是先生唯一的遗憾。自您归去,孔明灯永照巴蜀大地。
魏国风云曹操
三国之雄,首推曹操。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吕布,工不如满宠…但何超过这三国第一人?是枭雄?他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是奸臣?请缨持刀刺杀董卓,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谨慎?"人为鸡肋,我为食客"被下属参透,下令诛之。是糊涂?活擒关羽,却以礼相待,卒之,其却过五关斩六将。…千古功过任后人评说。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但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
品《三国》有感 篇8
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 · 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他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的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已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人民群众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学者对其著作进行批判、讽刺和挖苦,说历史怎么可以这样说的呢?怎么能这样误导大众呢?所以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几乎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志》,如果读过你的《品三国》后就把你所说的内容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比个高低,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同时把清人赵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加以略改,并与诸君共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既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品《三国》有感 篇9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赏析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主讲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易中天教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读历史,听讲解,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思维,使自己有所裨益。
品《三国》有感 篇10
三国之战,以魏蜀吴之战为题。而此文则着重描写赤壁之战初期东吴与魏国之间的斗争,亦即周瑜与曹操之间的智斗。
其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攻东吴。初战即大败于周瑜几十万人马。正值无计可施之时,其手下谋士蒋干自恃巧舌如簧,自告奋勇前去劝降。怎知此意正中周瑜下怀,如此这般安排,设下连环计等蒋干前来。寒暄一番,以叙旧为名迫使蒋干封口,又以免提军旅之事设下埋伏。酒过三巡,故显兵精粮足之气概压倒蒋干。怎奈蒋干踌躇满志,三计过后,只可勉强招架,毫无反击之力。夜半时分,周瑜佯装醉酒,利用蒋干不甘落空,曹操多疑之心,借刀杀人,巧除曹军二员大将,待曹悔时已晚矣!读罢此文,有感于蒋干中计之由,颇生感慨。先谈蒋干其人,他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可笑的角色,被后人当做唇齿之间的笑谈。其实蒋干也并非平庸之辈,能在曹操手下谋得一席之地,已非常人可及,更何况在曹操无奈之时,还可以出谋划策,不可小觑。而他落败中计之由,是因其太过自负,没有看清对手是何许人物——周瑜周公瑾!连曹操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亦常败于其手下,更何况蒋干!然而蒋干却不自量力,自觉能言善辩,又与周瑜有同窗之谊,结果却碰了一颗大大的'钉子。蒋干的此番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认清自己和对手,作出正确判断,做到知己知彼,方可取胜。
说道“知己知彼”,我们不得不谈到周瑜。在这方面,周瑜就做得非常漂亮。周瑜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在此番斗争中,曹操刚刚安营扎寨,周瑜便亲自探了个虚实,将曹军人马粮草数目分布摸了个清清楚楚,为日后之战做了充分的准备;继而群英大会,被他布置的计划周密,无懈可击。蒋干一到,先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令其陷入被动,继之炫耀实力慑服其心志,而后佯作睡梦呓语激起蒋干疑心,故意使他拿走假信,从而借刀杀人,除掉曹军两员大将,使曹军大败,反间计用的是何等之妙!他机智多谋,行事迅疾,明与蒋干暗斗,步步紧逼,实则为与曹操明争,气势咄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洒脱!令人叹为观止!
再说这曹操,何等智慧,兵法谋略,精中之精,经验丰富,心思缜密。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败在周瑜手下呢?他其实并不差于周瑜,而是输于疑心太重,又恰恰被周瑜抓住了这一弱点,做了文章,利用他的疑心,使得他老人家偷鸡不成蚀把米,待到觉醒时,已落得两手空空,痛失主将。可悲可叹矣!
读三国,品三国,意蕴深远,收益颇丰!
品《三国》有感 篇11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
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品《三国》有感 篇12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品《三国》有感 篇13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云,周瑜,鲁肃,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奸雄的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整个集体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知人善用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团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么用人。
【品《三国》有感】相关文章:
品《三国》有感10-25
(推荐)品《三国》有感07-06
品《三国》有感15篇10-25
品《三国》有感(15篇)10-25
品《三国》有感18篇03-16
品《三国》有感2篇04-28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04-06
《品三国》读后感12-10
品三国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