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反思(汇总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育反思1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对妈妈的独特感受。然而,这种感受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可以使幼儿的这种感受鲜明生动地在心中体现出来。这个活动的目标:幼儿能有意识地注意妈妈的特征;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整个活动的目标基本都能够达成,孩子们很愿意表达对妈妈的特征描述,虽然表达有局限,多为头发长短,喜欢吃的东西。在活动中,小朋友都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在倾听故事时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的专注。
孩子们的思维是广阔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同样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听老师讲的故事非常的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就等于在欣赏声音的美、语言的美、肢体动作和神态的美,孩子们在听我把妈妈弄丢这个故事时能如此投入认真的倾听,我认为我在讲故事的时候非常的投入,我非常用心的讲好故事,我采用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把故事里面不同的心情和表情都展现出来,在讲到妈妈不见了,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现出着急和焦虑的心情,在找到妈妈时,会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快乐之情,整个故事牵动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真正在领悟故事的内容,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非常认真的倾听并准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讲述完故事之后,我请孩子说说自己妈妈的特征是什么?很多孩子都能大胆的叙述自己的妈妈的特征,孩子们会告诉老师妈妈长什么样子,细到头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背包包等等,孩子们十分活跃的举手发言,有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还会模仿故事中说到妈妈的笑。
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在孩子的课堂里,要孩子们专注的倾听,必须把故事讲的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富有童趣,从孩子投入的表情中,让我明白想要孩子投入,老师必须自己先融入其中,为了孩子,我一定会继续加强语言艺术的训练,争取以后可以做的更好的。
幼儿园教育反思2
为了提高家长和幼儿在假期中的安全防范意识,6月30日,经开区辖区各幼儿园以“快乐暑假,安全相伴”为主题开展了暑假安全专题教育活动。
活动前,各幼儿园通过电子大屏幕、微信平台等网络媒介广泛宣传,提高家长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了暑期里家长对幼儿的安全监管职责。
活动中,各园教师通过安全教育视频,着重从防溺水、防雷电、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意外伤害等多方面对幼儿和家长进行安全专题教育。
活动后,各园向家长发放了《经开区幼儿园暑假安全责任书》,让家长了解暑期安全知识并要求家长仔细阅读并签字确认。家长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以确保幼儿在暑期中的安全。
通过此次暑假安全教育活动,全区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了自防自救知识,提高了家长对幼儿的监管意识,为幼儿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暑假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幼儿园教育反思3
暑假生活即将开始了,为了提高幼儿在假期中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幼儿过一个在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假期。6月26日上午,教育幼儿园在多功能厅举办假期安全教育活动,为全园所有幼儿带来了一场暑期安全知识“及时雨”,进一步帮助幼儿在假期前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活动现场,安保主任蔡鹏真老师通过情景演练、观看视频、认识安全图标等形式把活动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及防雷电、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各种安全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让幼儿全方位了解各类安全小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小红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如何提高幼儿安全自救自护能力已成为是幼儿安全教育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如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如何防止烫伤?如何安全使用电器?在家里活动应怎样注意安全?……在蔡老师一边逐一示范,一边邀请小朋友参与,一边开展问答,孩子们的热情不断高涨不仅学会了拨应急电话“公安110”、“火警119”、“急救120”,还学习到了各种自护自救的应急办法,了解了暑期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增强了自我防范能力。
紧接着,教育幼儿园还开展了消防安全演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此外,幼儿园还利用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结合20xx年暑期安全教育,对家长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安全教育的家园合作,加强暑期孩子安全教育,加大对幼儿的监督力度,确保幼儿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有意义的暑假。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永恒话题,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幸福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教育幼儿园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要做到防范于未然”的原则,通过率先成立爸爸联防队、构建家园安全网,打造“安全教育”必修课,开展安全周主题教育等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持续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师生自防自救能力,为建设平安校园和深化“幸福教育”教育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举足轻重。毋庸置疑,常规教育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关于常规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规则,幼儿必须放弃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一条幼儿园常规,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总是能够与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当常规教育需要牺牲幼儿的主体性、创造力、想象力时,这种代价是否过于高昂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会因为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规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事务中,相应地会减少对幼儿和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现今的常规教育中,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会失去很多。
目前常规教育主要采取“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教师通常采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常规教育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常规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规训练当作开展一切教育教学的前奏。
有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自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之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
2、将常规视为对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能乱扔垃圾”、“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
3、注重强调规则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规则,意味着替别人着想,同时要限制自己不合规范的行为,在班级生活中,当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与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按要求得放弃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如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洗手时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规则。教师强调规则的利他性,使幼儿认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需要规则而自己则不需要,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而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规教育大多是这样完成的:教师一般是首先介绍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督促,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师有意地强调出来的,是在说明常规“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常规教育与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规律相违背,而且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常规同知识一样,只是需要幼儿接受即“能说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的东西。幼儿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规则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当幼儿觉得常规与我无关时,任何说教都将难以真正奏效,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三、常规教育新的尝试
1、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常规教育的重点。
常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规则作为社会和集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的,是外在于幼儿的客体。但是在常规教育中,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常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将幼儿被动接受常规化为主动。
我们知道,规则不但有利他性,还有利己性,规则是互惠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体验规则对自己的意义,主动建构规则互惠性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比较自己遵守某一规则前后的差异,发现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体验规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是对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经理的。例如“谦让”的规则,会让幼儿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顺利做事,争执不下会耽误时间,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便。又如“助人”,在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3、将幼儿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对规则的需要。
靠强制手段使幼儿遵从规则,并不能真正地养成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求教师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幼儿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而是将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为此,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如果教师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那么,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怀着的不再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满腔自信地去活动,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需要……”等话语,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积极体验他们对规则的需要,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4
教室里,语言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正在进行着。我很高兴地看到,在我的有效启发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我的眼睛不经意地扫过时,发现只有贝贝依然安静如故地坐着,没有一点想参与的样子。我想,活动一定要面向全体,不能忽视贝贝这样胆小、被动的孩子。于是,我指着黑板上戴着桃花瓣手舞足蹈的小猫问:“小猫在干什么?”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回答出小猫在动就行了。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贝贝。贝贝显然没有准备好,站起来后一直喃喃自语:“小猫在……”重复了好多遍,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这时,下面的孩子忍耐不住了,开始有些骚动。我见状赶快提醒孩子们:“耐心等待。”没想到,贝贝接过我的话头说:“小猫在耐心等待。”孩子们哄堂大笑。我被这出乎意料的答案搞得目瞪口呆,紧接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正在有些不可控制的时候,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来:“我就没有笑。”是航航在说话。我回过神来,立刻表扬了航航,并对孩子们说:“是啊,别人不小心说错了不能笑话,待会儿我们再给贝贝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好吗?”尴尬的贝贝终于松了口气坐了下去,活动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事后回想起这个意外,在忍不住掩口而笑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这个意外的背后。贝贝为什么会这样回答?面对意外,我的处理得当吗?如何看待活动后来的“回归”?
细想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至少有以下失误:其一,虽然我让贝贝回答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没有事先提醒贝贝思考,导致贝贝回答时很被动;其次,在贝贝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时,我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以致对孩子们的“骚动”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贝贝把我对其他孩子的提醒误以为是对他的.提醒,所以说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由此可见,在平时孩子们回答不出问题来时,我并不是如今天般“耐心等待”,而是急急地暗示答案。贝贝正是受此惯常做法的影响,出现了以上的“误以为”。尊重孩子,等待孩子,说说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不过,航航的一句话让我庆幸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引导还是有效的。当有孩子笑话其他回答问题有误的孩子时,我总是谆谆教导他们:“谁都有错的时候。当别人出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或者再给他一次机会。”航航在关键时刻的那句“我就没有笑”不但提醒了我教师角色的回归,还避免了对贝贝的伤害。可以说,航航用自己纯真的智慧帮我处理了这个意外。
其实,对教师来说,活动中的意外是一笔财富。只要你善于关注、愿意思考,你一定可以在意外中积累到丰富的教学经验。
幼儿园教育反思5
这天正准备进行社会活动《超级任务保护蛋妹妹》,因为考虑到要分组尝试运蛋妹妹,所以吃完点心以后,我请小朋友坐成马蹄形的座位。可是在坐座位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部分幼儿座位坐错的现象,争执声、哭闹声、椅子倒地的声音,课堂秩序非常的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呢?虽然这个座位在平时只有上音乐活动的时候这样坐,可这周算今天已经是连着三天坐这个座位形了,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回想着前两天的坐座位情况,第一天:由于刚开学,小朋友的身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给大家重新安排了新的座位,包括坐前三排的和坐马蹄形的。因为坐在前三排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幼儿对坐马蹄形的座位比较的陌生。这周第一次坐,有许多小朋友都忘记了自己的位置,需要老师的帮忙。看到这个情况我还重新请小朋友练习了三次。第二天:大部分幼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还是有小部分幼儿无所适从。而今天的第三天和第二天一样又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为什么虽然我多次练习和巩固,效果还是不明显呢?我猛然想到:小班幼儿的空间知觉是较差的,虽然在地上我用即时贴贴了一条直线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了自己的.位置,可具体的哪个孩子在哪个位置上是非常笼统的,根本没有确切的位置,这给幼儿寻找自己的位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想到这点以后,马上进行了调整在即时贴上又贴了不同颜色的即时贴,间距以一张椅子的距离为准,这样只要幼儿认清自己的颜色就能方便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几天的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方法较好。
从这件事情中,我认识到:其实孩子们的表现情况正反映着老师的教育方法。我们在看到孩子在某方便不足的同时,真的要好好找找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幼儿。因为有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找自己的不足,选择适合幼儿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好他们。
幼儿园教育反思6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1983年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至少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与人之间并无智能多少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的智能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的教学?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能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m”这个音节时,可以请三个孩子上台来站在一块组成“m”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yi”这个音节时,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他们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而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所以,到学习zicisizhichishi的时候,我就可以让他们自己讲故事学习记忆了。
二、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可以是我们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就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学生给“小兔追马图”配上了一首有联系的儿歌:“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三、找好朋友,发展交际智能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开设“找好朋友”的活动,来调动学生拼读的兴趣。学生已学过了6个单韵母,让学生把它们做成“头饰”戴在头上,在课堂上让学生伴着音乐进行找好朋友的活动,学习的声母分别与哪些韵母相拼,并试着拼出来。找对了,找对了,两个就成了好朋友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比以往的直接出示音节让学生进行拼读,效果要好得多。
四、色彩记忆,发展视觉思维智能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记忆的。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科学的处理多元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幼儿园教育反思7
周二开展了我园第一次园本教研活动,本次园本教研活动围绕区域开展,下面就此次区域活动作以下几点反思:
先来谈谈我班区域活动的良好之处:
一、五大领域贯穿区域活动
从上个学期开始,园本教研提出,区域活动不能“偏科”,要严格按照五大领域要求,本学期我班区域延续上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新区域——社会区《太阳超市》。社会区是从来没有开设过的,因为一直以来觉得社会是一个很难的领域,如果要开设区域,就必须准备许多材料,许多前提经验和知识。但是为了更加丰富幼儿知识,我们在大班下学期还是尝试开设社会区,课前进行交代,并且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帮助幼儿搭一道墙梯,有了良好的活动前准备,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吃力。
二、拎清区域主线
本学期我班创设的《太阳超市》,虽是一个独立社会区,可是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其实我班几个区域都是服务于社会区。例如:《面包加工室》、《包装袋加工室》、《作品加工室》,以前我们的艺术区很少得到展示,所以孩子也就不太愿意继续参与,但我们商量如何可以让他们的作品得到展示?所以我们将艺术区的几个小区域全部与社会区联系起来,艺术区的作品都可以放到社会区的《太阳超市》销售,不仅增添了趣味性,更激发了孩子的创作欲望,都要比比谁的作品更畅销。这使我发现,区域活动中,只要拎清主线,其他的区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区域材料的有效性、操作性
以前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都希望材料越多越好,可是我们常常忽略,区域材料多,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就像王燕老师说的,不要盲目投放材料。所以本学期的区域活动我们选择了些可以完全服务于目标的材料,不要求花样多,但要求有层次、有难度、有操作性。在数学区可较明显体现。
此次区域活动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活动区之间的摆放
我班属于圆形教室,所以区域是环绕整个教室的,在开展后,我突然感觉到没有区域的界限,如果不看区域名称,会使人觉得全部是一个区,这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这次区域我也去中班看了,我很喜欢月亮四班、月亮三班的区域布局,给人感觉每个区域很清晰。
二、幼儿之间相互合作
《面包加工室》、《包装袋加工室》、《美术作品加工室》这三个区都归属艺术区,需要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可是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幼儿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很少交流,更别说合作了,我试着引导,可以只是“昙花一现”,转身即逝,我课后进行反思,我想幼儿之间的合作,还是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进行培养。
幼儿园教育反思8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版印画的技法,能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喜爱的色彩大胆作画。
2、能根据主题构思组织画面,培养幼儿合理构图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3、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材料。
2、幼儿已经有画水粉画和在吹塑纸上画线条画的经验。
3、场景图九套(游泳、赛跑、鞍马、跳高、拳击、篮球、举重、射击、乒乓)。
4、幼儿印画尝试材料。
5、水粉色、水粉笔、调色盘、等工具材料;展示板、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探讨纸版印画,激发兴趣。
1、以"画笔先生"的故事有趣地示范版画的'涂色、压印。
2、师、幼共同讨论研究纸版印画的方法。
二、尝试纸版印画,发现特点。
三、观察比赛场景,自主构思。
1、(出示体育比赛的简单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师:你们知道吗?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的到来,动物们决定举办一次动物运动会,比赛有那些项目呢?
2、讨论交流:哪些动物会来参加运动会?
四、运用纸版画法,合作作画。
1、自由选择比赛场景图,在底版上刻画动物轮廓线。
(选择动物适合的比赛项目进行创作,并愿意与小伙伴相互商量,合理构图;师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动物外形卡片以备自由选择)。
2、涂色印画。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涂色块,并提醒幼儿用到水和颜料时要小心)。
3、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再次运用纸版印画的方法创造性地装饰画面。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幼儿完善画面,运用喜爱的色彩丰富画面;鼓励幼儿大胆创新,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并乐于帮助别人)。
五、互相欣赏作品,分享经验。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和好朋友创作出了这么漂亮的纸版印画,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欣赏自己及同伴的作品,并针对画面上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为下一次活动获取有益经验)。
2、小画变大画,给画起名字。
幼儿园教育反思9
怎样才能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该如何展开有效的自我反思。为了寻找答案,我认真阅读了董教授推荐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该书由刘占兰、廖贻主编,本书按照教育教学之前、之中、之后的时间顺序与案例研究线索,引导我们从思考主题和目标的确立开始,逐步学习提供适宜的的环境与资源,体会真正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感悟如何根据幼儿不同领域学习的特点、发展进程进行有效的支持与促进,再尝试着反思与改进教学。
全书共六个单元,前五个单元中作者都以“导读——案例描述——个人反思——同伴研讨——专家点评”的顺序来编撰了二十八个案例,从每个活动的生成背景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论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懂得了反思与评价的要点。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在最后第六单元,作者还特别加入了“教学案例研究”,借助对若干个案例的评析,阐释了案例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让我们对如何撰写案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反复阅读此书后,我对书中的第五单元“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深有感触。通过对第五单元第一小节“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关注全班不同学习需求的幼儿”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过程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而设置,按照幼儿的探究问题与已有经验分组,并提出该组的活动目标与应获得的新经验,真正促进不同需求和不同探究水平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发现,让幼儿在自信、主动地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光和影》。
“光和影”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会利用孩子玩影子游戏的兴趣,全班一个主题,幼儿一起探究。老师确立教学目标后,全班孩子一起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我们也进行反思,然而反思的结果呢,并没有改变按计划教学的模式,只是在调整目标,目标难了,无法达成;目标简单了,没有挑战性。总会出现有部分孩子在活动中是活跃的,但有部分孩子却是盲从的,还会有一些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完全是被动的,看了这个案例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也使我茅塞顿开。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尝试分组教学的形式关注全班不同学习需求的幼儿。
一、改进“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尝试“分组教学”。
徐春燕老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把全班孩子根据水平和兴趣分为两组进行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在暗室里、在阳光下,用自己的身体、用各种工具,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和发现。动态的小组不断的分而又和,始终兴奋着的老师不断的判断、反思且寻不同幼儿的`需求并给予适宜的支持。
二、判断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水平,为不同的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指导。
第一组幼儿经历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里制造影子——继续制造影子,并给影子搬家——让影子与物体分开——我们的影子可以与身体分开吗——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个探究活动。
第二组经历了找影子、踩影子——在暗室里制造影子——让影子变大变小——制造彩色的影子——我们的影子可以与身体分开吗——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六个探究活动。 虽然两组幼儿探究活动的数量相同,但内容却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徐老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所获得的经验及已经达到的经验水平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适宜教育与指导,使每组都能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
本书的第六单元对“什么是教学案例”“什么样的主题适合做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形式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说明,希望可以为教师们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学案例就是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的、包含有疑难问题以及矛盾冲突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情境的描述,它以丰富的叙述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幼儿的典型行为、思想在内的故事。
二、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一)围绕一个突出的主题。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要突出一个主题,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二)具有典型的教育学意义
教学案主题的教育学意义可能体现在儿童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的揭示方面,也可能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原则的探讨方面,但更多的是体现再关键经验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选择等具体操作策略方面。
(三)要有延伸、发展的空间
教学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一个好的教
学案例研究的主题必然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主题,不管是问题呈现的方式,还是问题解决的途径都可以引发案例开发者和他人继续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四)能促进教师和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反思10
1、要先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家长在空余时间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张时间表,用来督促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完成家庭作业等活动。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约束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2、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自己的言行、承诺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现。长久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建议先从简单的整理玩具、做家务入手,孩子在主动去做,甚至做的不错时要寄语即使夸奖或是奖励,使孩子有自豪感和被尊重感。
3、要锻炼孩子的毅力和意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平日生活中不要太‘照顾’孩子,包办的过多。在带动脑筋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能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
从知道有宝宝的那一刻起,教育的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历经了父母对我的教育,目睹了身边年轻父母的教育,又通过看书上网主动的去学习怎样“对付”孩子及教育的妙招,结合了我和孩子共同成长六年来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要很好的教育孩子,就一定要做一名有智慧的妈妈。
智慧,我简单的理解就是只要我们动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有时它可能只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话或者是一段经过“预谋“的短剧、就这样它使我们的宝贝儿成为了好孩子。说到这儿我想所有的妈妈都会联想到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是如何的开动脑筋,斗智斗勇的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心得。
一、爱孩子,更要高质量的爱孩子。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这是我喜欢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丰富的,孩子的心思是细腻的,我平时做到的就是从不忽略孩子的想法,让自己站在她的立场考虑问题,征求她的意见,不轻易地为她作决定。当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要求他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有时孩子就是会反其道而行。每到这时,我都会问问孩子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孩子的任何举动都是有想法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会了解她,然后帮助她分析,最终使她能够真正地明白我为什么要那样要求她,从而发自内心的认同我,而不是简单地屈从于大人。
二、言教不如身教,我们是榜样。
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是孩子的榜样。简单地说,我们要求孩子懂礼貌,我们就得做到礼貌待人;我们让孩子和伙伴友爱相处,那我们就得做到团结友爱;我们让孩子好好学习、喜欢读书、少看电视……这一切我们都得首先做到。孩子是单纯的,但不是愚顿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说他的行为中自然就有我们的痕迹,那么家长们,别忘了,孩子在看着我们。
三、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大家是不是都对孩子说过“学习是快乐的”,可是家长的心里呢,会认为“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如此这样,到底要怎么做?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必须学习,必须学习好,更不能用你都不信服的“快乐学习”来教育他,而是引导他,让他真正地爱上学习。其实学习本身不是快乐的,而享受学习后的成果是快乐的。我告诉孩子: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要做,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件事,它和我们吃和玩一样,都有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但是掌握了以后,就是快乐的了。还有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时一定鼓励、赞扬,不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不要求必须打100分。比如我的女儿在做题时10道错了6道,我不会说“怎么错了这么多?”而会说“这4道题都做对了,真棒!那么这6道题呢,再好好看看,一定也能做对。”而这时孩子就会说“怎么错了这么多呢?我下次一定要全对。”其实分数是越要越少的,这真的就像是真理一样。有时孩子回家后老师讲的题还是不会,这时我们一定是生气的,而且真的就想发脾气,有的家长会说“老师上课讲的,你为什么不会,一定是上课没认真听课。”“别人都能记住,你怎么就记不住。”请千万不要这样说,其实此时孩子也是非常着急和内疚的,无论什么原因,他都会因为自己做不出老师留的题而懊恼。这时候我们更不能这样的教训了,我们应该是帮助他们,然后来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不会”。也许是上课的'时候听了,但又忘了,那我们就得帮助孩子怎样才能记住;也许真就是上课的时候溜号了没听讲,那我们就必须告诉孩子:做事情就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让孩子认识到因为上课时的不认真导致了回到家里做不出作业的那种难过的心情是多么的不值得,不划算。家长们,如果你发现孩子的分数低一些了,学习差一些了,请不要认定这是灾难一样的事,因为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点滴作为会影响孩子,会帮助孩子,让他们从此刻来轻松愉快的学习。
所有的家长都想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其实一名优秀的孩子,他的心里一定是阳光的,他的生活也一定是快乐的,他在各个方面也应该是有技能的。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成为一名拥有简单快乐的人,可是简单的快乐是需要本领的,我会用我的智慧来伴随她,引领她,让她能够在无数的生活体验中最终是一个快乐、积极、优秀的孩子。
幼儿园教育反思11
设计意图
这是一幅小班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图片——蓝色的天空,伸展着枝条的大树。再仔细看,景物中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原来,大树上没有叶子,光秃秃的,显得有些冷清。现在是冬天,我们北方的孩子就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熟悉的生活经验加上画家用色彩营造的氛围,很容易唤起幼儿的情感以及想要动手做一做的创作愿望。
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小班幼儿,有底图的作品更能唤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在这样一幅底图上,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涂涂、画画、粘贴、撕贴、团纸贴……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很漂亮的作品,他们也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对美工活动更为持久的兴趣,并乐此不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样描述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领域,艺术以其更加优美、自然、和谐的美感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喜欢。一个具有良好理念的幼儿教师在设计艺术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独有的审美并予以支持,注重提供适当、多样的材料并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结合小班幼儿美术学习的特点,在设计此活动时,我们应该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结,并支持幼儿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装饰大树。这样一个过程,能够很好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并满足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个性化发展。
活动目标
1.欣赏冬季的自然美:湛蓝的天空、伸展有力的大树枝干、枯黄的落叶。
2.积极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大树。
3.了解老师提供的多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使用。
4.欣赏自己及同伴装饰的大树。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在体育活动或日常户外活动(如散步)时间带幼儿欣赏冬天的自然美,感受湛蓝的天空,观察掉光叶子的大树有力伸展的枝干,捡拾落叶等,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大自然都有独特的美。
2.场地准备:四个操作区,分别放四种操作材料;一个幼儿作品展示区。
3.物质准备:第一组广告纸(五厘米见方)、胶棒;第二组皱纹纸(五厘米见方)、胶棒;第三组水粉、棉签、抹布;第四组油画棒。幼儿每人系一个围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共同分享冬天的美。
师:我们散步时观察了冬天,你们喜欢冬天吗?
师:说一说冬天哪些地方很美?
师:你们捡到落叶了吗?落叶是什么颜色的?
二、欣赏图片,激发创作愿望。
师:图片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大树?
师:这些大树的枝条和我们在外面看到的一样吗?
师:大树上的树叶哪儿去了?
三、了解材料,掌握创作基本技能。
师:我们一起来把大树装扮得更美丽、更暖和吧。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材料。
教师分别出示四组材料,请幼儿谈一谈这些材料可以怎么用,还可以请个别幼儿先尝试,集体观察并总结操作经验。考虑到幼儿可能是首次接触撕纸和团皱纹纸的方式,教师可着重示范:撕纸时,用两只手的`食指、拇指捏住纸,一点一点撕开;团皱纹纸时,把皱纹纸放在两手手心,合掌压住,顺着一个方向团。
四、自主创作,用不同的方式装饰大树。
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来装饰大树,每个小朋友的大树都会是很特别、很漂亮的。
此环节重点是支持幼儿的创作,请幼儿自由选择操作区域活动,并允许幼儿更换操作材料。教师应欣赏每一位幼儿的创作思路,不要打断幼儿的创作。
五、作品欣赏,分享各自的感受。
教师将所有的幼儿作品悬挂在展示区,和幼儿一起欣赏作品。可以请三至四名幼儿讲一讲自己喜欢的大树。
师:你喜欢哪一棵大树?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师:今天我们一起装饰出了多种多样的大树,每一棵都很漂亮,老师喜欢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大家都非常棒!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创作的大树装饰在教室里。可以用麻绳悬挂,还可以沿轮廓剪下来组成森林。
2.在美工区继续提供多种材料以及大树图片,供幼儿进行再创意。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幼儿园教育反思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陶行知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恒久不变的主题教育是爱的艺术、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爱是每个人生长的营养土壤,而对于孩子来说,在幼儿园里他们希望得到认可赞美同情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基于爱的教育对幼儿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园开展了”幼儿园「爱」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活动,围绕幼儿园『爱』文化的核心引导幼儿感受爱表现爱传递爱。
一、结合幼儿园实际制定目标,寻找恰当的爱的教育“点”
为了将爱的教育渗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首先结合幼儿园实际制定目标。在目标定位上规定了总的取向,即培养每个幼儿成为“有爱、会爱、敢爱”的儿童,基于“爱的教育”,确定各年龄段的基本走向,如小班重在对爱的感受与参与,中班重在对爱的发现和表达,大班重在对爱的理解和传递。
结合目标,我园对爱的内涵进行了认真挖掘和筛选,过程中我们阅读了《爱的教育》、《做幼儿喜爱的魅力老师》、《规矩和爱》等图书,搜集了大量“爱的语言”,形成了幼儿园“爱的行动共约”,开辟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让幼儿理解、接受的“课程资料”,建立出一套关于“爱的教育”的资源库,并将爱的.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
二、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激发幼儿对爱的期盼
1.幼儿园大环境的创设
美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爱的环境更能引发幼儿对爱的期盼。我们注意积极创设具有“爱”文化的氛围。例如:我们在一楼大厅过道处摆放了温馨的组合沙发和报刊架,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走廊处设置“爱的小屋”,鼓励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爱的小屋里自由玩耍、说出秘密;更添爱意的是我们的“爱的信箱”,在这个信箱里有孩子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留守孩子的心声,每天老师会定时开启信箱,帮助每个孩子去实现爱的诺言。当我们的孩子走到幼儿园就能呼吸到浓浓的“爱”的气息,感受到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教育内涵。每个班级由教师根据当前主题与幼儿共同精心设置各具班级特色的爱心墙,一方面体现了对爱的收集、记忆与整理,另一方面则展现了幼儿对爱的表达过程。
2.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
幼儿对爱的感受不仅需要耳濡目染,同样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活动获得。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还开辟了“爱心驿站”的活动区域,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游戏性、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为幼儿进一步提供感受爱、表现爱、传递爱的机会和条件。如:小二班设置了“爸爸妈妈来抱我”,让幼儿在餐后活动或区域活动时,体验他人角色,丰富自我感受;中一班的生活区设置“爱心邮局”,鼓励幼儿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大班每周五下午的区域活动“社区小卫士”,为小区的干净卫生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每天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将爱的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在讲故事、做手工、玩游戏、社会体验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注重动态的实践体验,引导幼儿参与爱的盛典
1.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课程设置体现爱。围绕“爱”的研究,我园在“我和音乐做游戏”、“绘本阅读”方面开设了园本课程,倡导“阅读发现爱”、“音乐表现爱”、“伙伴传递爱”,将存在于绘本和音乐中的“爱的教育”元素有机引入教学活动和游戏中,具有现实意义。经过筛选的绘本贴近幼儿生活,鲜活生动,易为幼儿所感悟和认同,从而激发情感。例如:小班的《甜心爱上幼儿园》系列,以可爱的甜心形象讲述了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多种体验,从而成功适应幼儿园、喜爱上幼儿园的故事。由于符合幼儿实际需求,又是在与书本相符合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很快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情境中成长起来。《我和音乐做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比活动更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身动、心动、脑动的游戏中体验音乐的乐趣,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
2.体验中国节文化的“爱”
节日是人们生活实实在在的内容,让幼儿主动、快乐、自然地享受节日氛围,从自己的视觉中体验和理解节日的内涵,就必须真正地让幼儿去“做”。因而就有了妇女节和妈妈一起做卡片、玩滑梯,端午节和爷爷奶奶一起裹粽子,教师节和老师一起折康乃馨,中秋节做月饼,冬至节包馄饨,元旦节贺新年的活动。我们还尝试将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主题教学活动中,如大班开展的“我的家乡在镇江”主题活动,班上的孩子多数是外地人,却落根于镇江,因此提出这个话题。孩子们跃跃欲试,非常兴奋,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查资料,在网上下载资料和图片等。通过具体活动,看图片、光盘等形式认识了镇江三怪“水晶肴肉”、“香醋”、“锅盖面”;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等,这些极具镇江特色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对镇江这座“美得让人吃醋”的文化古城的了解和热爱。
四、激发动手动脑,引导幼儿表现爱
爱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恰当地发现和把握环境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园本情况去考虑。因此,创设包含“爱”文化的元素,营造幼儿能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中,通过绘画、剪纸、手工制作等活动展现“爱”的元素,自由自在表达对“爱”的认识。正是在这种剪剪画画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和园“爱”文化亲密地接触,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爱的理解和认同。
五、结合社区、家庭资源,拓展和延伸“爱的教育”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等现有的教育资源,建构三点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有利于开展“爱的教育”的支持性环境。如:开展亲子绘本阅读活动,鼓励社区和家庭的3—6岁儿童及家长来我园进行亲子绘本借阅;拜访敬老院的老人,为老人们带去孩子们的节目和祝福;请社区保安队长来园为孩子们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学会如何在困难时候保护自己和他人;擅长二胡的家长介绍二胡的知识和表演方法等等,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家庭资源,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社区、家庭的紧密联系,实现“爱的教育”的一体性。
幼儿园教育反思13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么,幼儿如何看待常规,教师了解过吗?
一、幼儿眼中的“规则”
幼儿作为常规的被约束者,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为了了解幼儿是如何理解“常规”的,笔者随机选取了某园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笔者用幼儿较易理解的“规则”一词代替了“常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对规则的基本理解和举例等,涉及什么是规则、规则有什么用、谁制定规则、不守规则会怎样、规则能否修改等问题。对于幼儿的回答,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规则就是听老师的话”
幼儿在解释什么是规则时,大都表达出“老师说,我照做”的意思。还有的强调:“老师说不能就不能。”“老师讲什么都要听。”也就是说,幼儿认为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从者,应该无条件遵守规则。此外,他们大都认为规则一经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为“规则本来就是那样的”。
许多幼儿都说教师也有要遵守的规则,而制定教师规则的是“园长”,也有幼儿说是“科学家”“董事长”。一个女孩还说:“规则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聪明的人。”
可见,在幼儿眼中,规则的制定者和服从者是不同的群体,制定者应该比服从者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2.“规则很重要”
所有幼儿都认为规则“很有用”“很重要”。尽管也有幼儿提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不好的规则”,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汤”“午睡起床后不能站在床上”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予规则积极的评价。幼儿都说:“规则可以帮我们改正缺点”“规则可以帮我们养成好的习惯”“规则可以让我们很安全”。不过,如此“懂事”的措词也让笔者不得不思考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还是教师反复教导的结果。
只有一名幼儿谈到不守规则的坏处:“上课说话就学不好本领,在活动室打闹就会受伤,做操没有精神就长不高……”其余幼儿谈到的违反规则的后果都是指“会受到惩罚”,比如“弄坏玩具就停止游戏,午睡说话就不准午睡,犯了错误就要到外面冷静一下”。一名幼儿还头头是道地对惩罚方式作了总结:“惩罚有很多种类型,比如,物品没收、停止活动、口头批评,等等等等。”看来,对于各种惩罚,幼儿再熟悉不过了。笔者不禁要想:幼儿守规则是不是只为了避免受罚呢?
3.“不打闹、不说话、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不能说话,不能在活动室里打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外玩玩具,不能破坏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听,老师说干这个事的时候不能不想干就不干……这些都是幼儿多次提到的规则。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安静”是幼儿眼中最重要的规则:“吃饭不能说话,睡觉不能说话,上课不能说话、不能插嘴、不能吵闹……”从幼儿反复提及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强调最多的是哪些规则。而且从幼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强调规则时往往是告诉幼儿“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4.“老师和小朋友的规则不一样”
有幼儿认为教师没有要遵守的规则,一名幼儿还很坚定地说:“小朋友不能管老师的事!”但许多幼儿能列举出一些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不能对小朋友很凶&rdquo
;“必须上班”“必须准时开会”“必须记录小朋友的表现”等。不过所有幼儿都说老师的规则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规则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尽管幼儿在表达时并不带着抱怨的情绪,但笔者不禁思考:幼儿园的规则真的很多吗?这些规则都是必要的吗?
值得关注的是,一名幼儿提到,同样的规则对教师和对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说:“小朋友吃饭必须刨(用筷子拨)干净,老师(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老师可以说的。”幼儿也许没有想过要挑战教师的权威,但这不代表他们感受不到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二、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1.究竟是谁制定规则
经常听教师说他们会在活动中让幼儿讨论规则、共同制定规则,但在访谈中没有一个幼儿谈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这并非说明教师没有给幼儿制定规则的机会,但至少说明幼儿没有感觉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
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他们尊重权威,认为服从规则是自己的义务,将惩罚视作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报应。访谈中幼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然而,如果我们将幼儿视作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将幼儿园视作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集体,那么幼儿园的规则理应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幼儿有权利和教师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邀请幼儿参与到规则制定和调整的具体环节中来,并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权利,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规则,而且这种规则和教师制定的规则一样有效。这对于让幼儿体会集体的平等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积极地看待规则、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2.制定规则为了什么
访谈中,幼儿说制定规则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但仔细分析幼儿列举的规则,不难发现教师制定规则还有更多隐含的目的:一是为了限制幼儿,让他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二是为了成全别人,比如,睡觉不说话是为了不影响他人,吃饭不洒落是为了保持桌面整洁。
福禄贝尔将“儿园”称为“儿童的花园”,他认为儿童像植物一样有自己的习性,教育应当遵循他们的“生长习性”。他说:“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这句话告诉我们,考查规则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促进儿童的发展,过分的约束和放任一样可怕。《纲要》也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建立常规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限制儿童,而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当然,执行规则必然和约束相联系,但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适当地让幼儿体验到没有规则的混乱,那么他们对于规则就会产生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规则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规则,同时引导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理解规则,规则可能就会变得亲切很多。
3.安静是最重要的规则吗
“安静”在幼儿园似乎从来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规则,这和我们幼儿园普遍的大班额、活动场地有限有关。“安静”这一规则是必要的,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安静,而不是让他们为安静而安静,否则,规则就成为教条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必要安静呢?为了让幼儿好好吃饭,教师允许他们偶尔轻声说话和要求他们保持绝对安静效果差不多,但前者显然更容易达成;要保证幼儿午睡不受打扰,与其勉强让不能入睡的幼儿安静地躺着,不如让他们出去做点别的事。别让保持“安静”成为教师习惯性的要求,以至于忘了去思考这一规则是否有价值。爱说爱笑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允许幼儿在恰当的场合充分地放松、自由地交流,那么要求他们在另一些场合保持安静就会容易得多。
4.规则面前教师有特权吗
在幼儿面前,教师是强势的群体,是权威的象征。规则的本意是它对于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即使是强势群体也不能有特权。然而,教师在以高标准要求幼儿时,常常对自己放松要求。很显然,有部分幼儿已经看到了教师享有的特权,他们或许尚未向教师提出疑问,但这一幕无疑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很多教师都会说儿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会说自己愿意成为儿童的朋友。那么,首先抛弃自己在规则上的特权吧!儿童有明亮的眼睛、
智慧的心灵,他们时刻在注视着教师。教师要想引导儿童遵守规则,应从自己遵守规则开始。
幼儿园教育反思14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但是在接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齐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之后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两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潜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思考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善。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必须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音乐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贴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歌曲《小老鼠上灯台》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音乐游戏活动。透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齐玩的快乐。
小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用心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一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二随音乐节奏做小老鼠爬上灯台、滚下来和躲进洞的动作。三体验与同伴一齐游戏的快乐。能够说本次活动目标的定位贴合了《纲要》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同时也贴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从活动状况来看,孩子们都能到达目标要求。
“小老鼠上灯台”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A:激发兴趣。透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过来了。B:学念儿歌、学唱歌曲。透过播放flash让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儿歌、歌曲的节奏。动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很自然的跟着flash有节奏地学念儿歌,学唱歌曲,他们快乐的学着。当我要求孩子们跟着钢琴学唱歌曲时,有几个孩子大胆地提出让我再打开flash,他们更加喜欢跟着动画来学唱。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孩子们对动画的`喜欢程度。弹了一遍钢琴后,我满足他们的要求,再学习次播放flash。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C:引导幼儿学做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鼠宝宝们!我们一齐来学做动作吧……”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主角。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引导幼儿讨论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爬上灯台偷油吃、当听到小猫叫声吓坏了和赶快躲到洞里”的情形。我采用了让个别幼儿上来做一做,群众跟着学一学,来完成目标。孩子们想出了各种肢体动作来表
现歌曲资料。他们想到了把身边的小椅子当作灯台,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动作,听到猫叫做滚的动作,在这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D:幼儿大胆跟老师一齐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边唱边做中,反复的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充分体验着音乐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游戏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则想到了躲进后面小桌子的底下,还有一个孩子躲到了钢琴背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带着孩子们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孩子们始终持续活泼、愉快的用心情绪,在简单、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透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学习儿歌资料,并体验与同伴一齐游戏的快乐。使他们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觉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当,有很多时候觉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脚,当孩子们游戏的时候不就应使用flash,就应让孩子们自己边清唱边做动作,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没掌握到关键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用心性是十分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幼儿园教育反思15
语言领域中的问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利用年轻人思维活跃,善于创造,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活动中采用提升理论、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让我获得了不少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就看图讲述活动过程中“如何设计提问以及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
1、“看图讲述”活动的选材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中小班幼儿而言,选材的生活性尤为明显,不能难度太大,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讲述内容,从而更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顽皮一夏》这个主题即将接近尾声,幼儿对于夏天有了一定的体会与了解。夏天的植物、动物、人们的饮食等,西瓜就是其中的一种。家庭吃西瓜的方法单一,而《蛤蟆吃西瓜》这个童话故事利用了幼儿喜欢的动物为主人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讲故事演绎的生动、有趣,牢牢吸引幼儿的目光。
2、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并且具有灵活性,即: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思维的方向改变方案中预设的提问,并即兴设计新的提问内容,这一点是对教师技能的一次训练也是一次挑战。在活动中,幼儿回答了一些问题:“你觉得蛤蟆的哪个办法最好?”不管他们回答什么,教师都可以继续引导出下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蛤蟆吗?”继续教学活动。无论幼儿怎么说,他都跳不出范围,因为,教师只需要鼓励和适当的提问就可以了。
3、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多说、多思考,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提供机会;在让幼儿多说的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词汇丰富、句型练习等也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应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活动方案设计中。《蛤蟆吃西瓜》注重培养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它利用了原故事里惯有的模式,继续创编故事……利用两两讨论多给幼儿机会去说,去尝试。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从而我们开始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学习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模式来完善和完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反思01-14
幼儿园小班教育反思06-18
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06-03
幼儿园教育反思与感悟07-28
幼儿园教育反思通用09-27
【热门】幼儿园教育反思03-31
幼儿园教育反思集合04-06
【精】幼儿园教育反思06-24
【荐】幼儿园教育反思06-25
幼儿园教育反思【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