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汇总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读后感1
《边城》开篇描绘出了一幅湘西小镇下茶峒民风淳朴的画面,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为故事主线,体现了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也反应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情怀。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从小同祖父和一只通人性的黄狗生活,女孩的父亲认为“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于是殉情死去,女孩的'母亲再生下翠翠后也相继殉情。在这种世外桃源一样的小山中,无父无母,却拥有祖父无限关爱与疼惜的翠翠竟奇迹般地成长为了一个善良,纯朴的女孩。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时间在成长她,使她欢喜说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喜欢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也孤独了些,连祖父也猜不透她的心思。翠翠无论在长相还是性格上无疑是讨喜的,继而引得大老,二老双双示爱,可是爱情的尾巴并没有被她捉住。祖父在一场雷雨中安静的死去,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一连串的事故接踵而来,一切都如此令人悲伤,然而作者却在这其中注入了对人性美的向往和追求。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开篇带有梦幻口吻,却又如此真诚,自然,故事没有多么的充满传奇色彩,也没有多曲折的事件来吸引读者,却是通过运用世外桃源般环境的氛围描写来凸现那种悲剧性的故事情节,批判现代文明束缚的那种生活。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以简短的开放式结尾收尾,引人深思。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即象征了文化的终结,又象征了结局隐喻的那种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许,二老会回来的!
边城读后感2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嫁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出走,则如鲁迅言,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以上象征,是他人观点,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来。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边城读后感3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日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归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跟着书中人物的改变开展起崎岖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情节俭朴美丽,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一起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理解了这个三角爱情的实情,深知不能牵强,自动退出了竞赛,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全部,却不幸遇难,傩送尽管依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解,也在苦楚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单独承当一切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或许永久不回来,或许明日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日子。书中所示的人道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候又显现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惨剧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形成的,她和傩送原本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怅惘二人却坐失良机,留下了悠长的怅惘。
而现在谁会抛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自动抛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咱们想要寻找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抛弃了爱情,亲情当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抛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郁闷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忽然离世满是因为替自己的美好思虑奔波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同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真实让人难免为她感到怅惘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完毕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终回来了吗?她们俩最终在一起了吗?我不由陷入了梦想之中,期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人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置疑,对人道多了一份了解,但又理解了自己的美好就应该去争夺,争夺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怅惘的了。
边城便是这么一出健康纯真,而又充满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惨剧和人道的悲惨剧。
边城读后感4
天高云淡,白塔下,渡口边,一对兄弟,一个女孩,一段说不清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边城》。优美的景色,善良,纯真的人们,故事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究竟是谁的错?其实,并没有什么“为什么”,悲剧的结束,也并不是谁的错。
天保和傩送,两个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按规矩要不两个人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决出个谁胜谁负,胜的去追求翠翠,而负的退出;要不两个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对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个人赢。两个亲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枪打一仗,所以只能选择后者。但不得不说遗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放弃了,而傩送唱歌时翠翠却因为睡着了,只把那歌声当成了一个美好的梦。
天保为了忘却翠翠成全傩送而随船出商,却因船出事而溺死河中;翠翠经过爷爷点拨后知道了傩送对自己的爱,却因女孩的羞涩不敢表达;傩送给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却因翠翠没有给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让他不知怎样面对翠翠,所以也远行了;爷爷为了翠翠以后的幸福忙前忙后,却因整个事情变成这样又加上岁数大了,最终在暴雨将停的清晨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守着渡船,等着傩送的归来。想来想去,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谁的错。老话有一句叫“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爱情变成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命呢?她的爱情中,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一点阴暗的东西,但结局却是这样,能说什么呢?认命吧,顺其自然就好。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傩送和翠翠的爱情经过时间的考验,两人再次相遇时,应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为时间的推移,感情淡了,没了,又是什么坏事呢?这段感情的结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开始么。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却仍没有发生动摇,很不错;如果随着种种事情,感情散了,互相觉得不适合了,分开,也挺好。
还记得《非诚勿扰Ⅱ》中芒果和李香山离婚典礼上的贺词:散买卖不散交情。两个人分开后,之间就又是另一种感情,有什么不好的。
其实,感情,没有什么是与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其实,感情,真的顺其自然就好。
边城读后感5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
《边城》里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他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内容来自天下文学网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予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读后感6
看《边城》的人应当都能记得那个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朦朦胧胧的不确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向想着“回来”两个字,二老傩送就会出此刻眼前。我看过一些评论《边城》的文章,他们把这样的结局称为凄惨,我想凄惨倒算不上,应当是淡淡的哀伤,大体上还能感受到温暖。人生不顺意,生老病死,误会与错过,造成在大多数人看来分隔两地的结局,不能不说却有遗憾。
渡船老人日日为过溪人撑船,不取分毫,为大家伙谋方便,有时甚至不吃饭也要将人们先送过溪,为的是让他们赶紧回家吃饭,这是个着实质朴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与渡船老人相依为命,日子稍稍艰苦些,也称得上平淡却幸福。少女情怀初开之后,有些事注定会发生,感情路哪那么容易一路顺风,总需绕些个弯子。内敛、羞涩的欢喜从翠翠身上表现出来,每每看见心仪的二老傩送,突得就红了整张脸,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我去决定,这不失为一个思想的提高。
像船总顺顺那样的小财主,平日里对谁也都和和气气的,难得发脾气。意外总在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后,也互相证明了心意,两个正直的小伙子说好要公平竞争。他们低估了女人对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属的翠翠哪明白他们的心思,情窦初开的她连自我为什么脸红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干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于意外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祸不单行,继天保出意外之后,船总顺顺与傩送心理总也有个疙瘩,放不下这事。因而对着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们躲躲藏藏,态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毕竟,心爱的儿子与哥哥去世了,与这老人颇有些关系。读后感·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败后,不免心里忧郁,患上了毛病,年纪也大了,郁积于心,最终也走了,留下翠翠一个人。船总便想接翠翠到家里,将她配给二儿子傩送,可是,这时候,傩送已经驾船远行,不清楚碧溪岨发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个人,五十多年岁的杨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后,担负起了陪伴翠翠,撑渡船的职责。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翠翠好像也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缓过神来了,杨马兵的存在让她觉得爷爷并没有离开。日子依然这么平淡地过着,只是,那个心里的男儿呢?什么时候回来呢?
边城读后感7
原想为这篇起名为“如水”---可是我不能悖着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于是我就给它起名为“纯美与暴力”。
纯美
清澈泠泠然地顺着书脊淌下来了。它流到我指甲边缘,渗入;随后我听见了歌声,是晴雨后的泥土、时未融化的芬芳、时初生的情感;它变成气态的、潮湿的诗,轻覆于我的睫毛。我愿真正读懂,可这时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维与语言的迟钝。
《八骏图》、《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来覆去地读了三遍以上,直今还认为有些许晦涩。可是在阅读的当中,纯美的环境、纯美的人们、纯美的对话,这些是不曾有变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几朵不肯在礁石边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却仍能感知它滚动前进的节奏与态势,然后受它的鼓舞与感动。
这里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为开始,再酿出甘冽的环境,每一个人都富有极鲜明的特征:他们的每一次抬眼、每一次颔首,甚至每一次开口的时间都是自然形成却又不能改变的------就如《边城》中的翠翠,她不答应别人的呼唤,定是心中有什么缠在一起;她总要先解开它们才能回答,否则好似她便不是那个翠翠了。虽是每个人物都独一无二,可他们的相似之处却又如恒河沙数。于是,纯美叠加于纯美之上,虽是不至于令人头昏到只顾陷入、无法自拔的状况,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与神圣的哀怨。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写到暴力的部分来让自己产生些许明彻。
暴力
《边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体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当然,更有灵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后一篇《节日》便充斥了会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雏》便显现了一个硕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彻底扼杀的暴力。每种暴力总难免给人心灵的重重一击,可这一击过后却会带来从未敢涉足的领域的思考与悲悯,甚至愤懑。
也有少数几篇是纯美与暴力并存的。它们就似一架天平,平衡达到一个令我望而却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与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纯美得暴力的爱情故事。
《边城》,读一遍,便好似仅观览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边城读后感8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这些人物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地掠过。这本应该是个美好的结局的,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悲惨的结局呢?
小说一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湖西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的美景。从茶峒的地形地貌,到那里的白河,再到茶峒的居民与风气。占了很大一段落,也描写得极为出色。
其中,在描写白河下游水中的鱼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我读到后的第一反应就联想到了《小石潭记》中的一句:“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也太像了吧!沈从文会不会就是从这儿借鉴的呢?”我想。
描写完环境,故事也该开始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就与爷爷住在这儿,这个美丽和谐的地方。翠翠的妈妈生下她后就自杀了,这么多年来翠翠就一直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这儿的老船夫,对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翠翠。想给翠翠找个靠谱的人家,自己也就可以安心闲眼了。
一个清纯、天真的15岁少女坐在山头上精静地望向天空,发着呆。天保与难送兄弟俩就同时看上了她。他们决定以唱情歌的方式一分胜负,天保自然比不过弟弟,于是离开了。谁知天保几天后就意外去世了。弟弟傩送也自责地离开了。紧接着老船头又郁闷而死。翠翠只得孤身一人,接下爷爷的活儿,等着傩送回来。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
很显然,这是个悲剧。翠翠本可嫁给天保傩送中的`一个,拥有一个大家庭,却最终落得一个不但婚没结成还送走了爷爷的这样一个下场。虽是吸取了教训,但人是回不来了。
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有很多。在翠翠方面,她没有即时说出自己的想法,错失了最好时机。在天保傩送方面,他们不够理性。总之,各种因素凑在一起就产生了此悲剧。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十章前后下的那场大雨,下得很猛,还打雷。在这个雨夜,翠翠的爷爷死了。那场雨似乎暗示了夜里爷爷的死,这可能是作者特意安排的。环境描写通常起到宣染气氛的作用,但在这里,我认为它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真是神奇!
此外,我还有一个发现。在第十九章中,当老船夫问健送去哪儿了时,船总说:“二老生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这里的桃源指的是什么?傩送真的很情愿走吗?这里的内容是否与《桃花源记》有一定的联系?可惜,我答不上来。
边城读后感9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人生在 沈从文 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 沈从文 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边城读后感10
文学巨匠沈从文一部《边城》,将他魂牵梦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书画大师黄永玉走遍了世界,却固执地用一座“夺翠楼”书写他浓烈的恋乡情怀。也许你会好奇,那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会使他们如此眷恋。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当你真的踏上那千年凤凰的土地,相信你也会对凤凰有一份莫名的情愫。
闲适地踏上岁月沧桑的青石小巷,轻轻地抚摸着斑驳的灰墙,他仿佛正在喃喃诉说着凤凰千年的历史。左手边,从沱江引来的江水缓缓流淌在凤凰人家门前,一座风韵小桥悠悠架起。嗬,颇有一种徽派建筑的情调。
悠悠走出小巷,在亭子里吹着微风可真是个享受。面前就是沱江,平稳、静谧得如同一块上等的绿宝石。只有当古城里的.居民在江边洗衣时,泛起的圈圈涟漪才会又把你拉回现实。江的那边是一排吊脚楼,虽不如紫禁城般雄伟,但也隐隐透出一种威严。据说,这可是当年土司王的避暑胜地呢!
继续向前漫步,穿过虹桥,又走进了凤凰城内条条相通的古朴小巷。巷内安静得不可思议,朝阳宫精美的雕饰透露出凤凰当年的雍容。不过,如今的凤凰更像一位古稀老人,历经沧桑才能如此淡定。如此,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令所有身心疲惫的人都卸下了伪装。凤凰又多了一种纯净之美。
不久,我们就踏上了凤凰古城的城墙。城墙上的一个个小孔,据说是当年凤凰勇敢的人们把枪伸出去击退侵略者的通道。游客们都静静地沿着望不到头的城墙漫步,轻轻地抚摸着古旧的城墙,好像也在回忆着点滴的过往。
依着城墙缓缓流淌的沱江,哺育着古城世代的儿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沱江的水十分清澈,水流或缓或急。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见水底招摇的水草。忍不住把手伸进江中,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迅速蔓延。凤凰这座古城,似乎要替你洗净所有的凡尘喧嚣。
难怪凤凰古城会被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石板小巷,明清古院;城外沱江蜿蜒,桨声舟影。这一派宁静安详的小城风光,怎能不令人动情呢?
边城读后感11
"一条小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和一艘方头渡船."《边城》年初,像一个长者在悠闲地讲故事,平静的地方有波澜,简单的地方有光彩。
故事发生在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流和小溪,绿色山坡上美丽的白色塔楼。整天在海峡两岸间摆渡的少年们,仿佛青山绿水的钟摆,在流逝的岁月里越来越老。在他微笑堆积的皱纹里,有着人类最深切的悲哀:对幸福的渴望和对这种渴望会失败的恐惧。崔璀,老船夫的孙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夫的幸福——找到一个好家庭。船上总有两个优秀的儿子,是旧日的`保底,旧日的沙滩送的。两兄弟同时爱上了摆渡人的孙女。这种幸福本来是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但是眼前的幸福却突然惊喜起来——天宝死了。这件事让老船夫们产生了怀疑。他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把它送到父亲和第二老的沙滩上。他的举止充满了因不知所措而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充满了魅力。这位垂死的老人临死前为崔璀的幸福所做的最后努力在他放弃生命的那一刻再次失败了。地址后的结局是,所有的快乐都不会回来.(看完)
这部小说,哦,也许应该叫故事。文本中的文字非常简洁,每一个字都承担着表达作者意图的重任,人物之间的对话都包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不知不觉中,人们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地方,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没有俗世的喧嚣,没有怨念和欺骗,每个人都那么善良单纯。崔璀,老船夫,大老,劳尔,顺顺.虽然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都有鲜明的性格:崔璀天真顽皮,船夫诚实正直.
作者沈从文描绘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让我们这些习惯于在陌陌水泥林中呐喊和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间真情:崔璀对祖父的浓浓亲情,两位老人对崔璀的淳朴情怀,崔璀对两位老人美丽淳朴的爱。
人间美好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对社会、对朋友、对老师都心存戒心。猜疑太多,是阻止人们吐露真情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有些人在别人的建议面前尽力保持一只手,害怕自己的秘方被泄露。如果是这样,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需要的是幸福。活得轻松一点,世界上有很多值得珍惜和留恋的东西,真情实感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边城读后感12
《边城》讲的是一个古朴美丽的世界里的人与事,这篇文章围绕着翠翠与大老、二老间的爱情,展开了一个美中带有哀愁的故事。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几乎都是纯朴善良、可敬可爱的。我想这便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吧,但,对于梦,它是美的,对于现实,他是残酷的。
边城如同世外桃源,这里不同于金钱至上,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这里的社会该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谁又能逃离命运的捉弄呢?
《边城》应该更适合社会上的人读,因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将心中的.天平向物质方面倾斜,有的已忘却了曾经学生时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这本书更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轻轻地告诉人们:淡化金钱,注重感情,珍惜爱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护淳朴之心,不包藏祸心......倘若人人向往“边城”,那这个世界会离美好和谐更进一步。
我并不很了解社会,但在道听途说中便猜想,社会是绝对比不上学校的,社会上的人充斥了经济上的纠纷,利益的争夺,这很刺激,也容易让人心碎。“不要到了社会才说这个世界怎么是这样”这是我母亲告诫我说的,她说“你应该了解社会及其走向”。她是过来人,总是讲些让我听后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吗?我没见过诸如偷窃、凶杀、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这个世界就差不多同边城一样,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几乎都只是不凑巧罢了。
但我常听我母亲说,现在的人可不同于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么可怕,我也恐惧我会走向社会。我想,与沈从文截然相反的人该是莫言了吧。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在读《边城》之前,我刚读完莫言的《红树林》,这是两个极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动我的不是《边城》,而是《红树林》,因为里面描写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现实。一个让我谨记过去的淳朴,一个则让我有认识社会、防范灾祸之心。他们的伟岸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红尘,并爱上红尘......
最后以莫言的一句话来告诫自己:只有正视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与丑恶,才能彰显光明与美好,才能使人们透过现实中的黑暗云雾看到理想的光芒。
边城读后感13
一读《边城》,悲叹哀婉。再读《边城》,余音婉转。三读《边城》,细品漫谈。
当我第一遍读《边城》的时候,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翠翠,以及她那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她是那么活泼,善良的一个女孩子。像她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在一次端午节后与傩送的偶遇,让翠翠的'心颤动了。只是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没有“碾坊”作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都成了对翠翠与傩送的阻碍,也酿就了最后的悲剧。
再读《边城》,感染我的已不再是翠翠那令人可悲的爱情了,而是茶峒的美丽景色和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之情。“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茶峒景色秀丽,风光无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便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淳朴,竟似世外桃源。
而在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还有一对兄弟,天保和傩送。他们长得英俊,又学得一身好本领,既豪爽又义气,在当地尽为人知。因缘巧合,他们兄弟二人同时喜欢上了天真善良的翠翠。为了弟弟的爱情,哥哥天保主动放弃,外出闯滩却意外而死。弟弟傩送自认有愧,也出走他乡。虽然哥哥死了,但我还是看到了兄弟之间浓浓的感情,看到了人性美,看到了哥哥对弟弟的爱。
三读《边城》,是细细的品味。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户人家。是碧溪岨的景色。而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是湘西的民风。只是时光荏苒,溪水依旧东流,白塔却轰然倒塌;渡船依在,人家已散。碧溪岨的渡船上的摆渡人早已由七旬老人换作妙龄少女,痴痴地等待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留下了淡淡的伤,淡淡的悲,淡淡的无可奈何……
边城读后感14
有些人离开了,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于是一身旧布衫的少女等在碧水青山的碧溪岨,直到在那个雷雨将息的夜里圮坍的白塔又重新建好,她所等的梦中人也不曾回来。
隔着一江静谧的河水,氤氲的白雾淡如竹烟,轻柔地笼罩住河岸,模糊了河对岸那一丸朦胧的翠影,生于翠竹中,养在风日里的少女在清晨梦醒,接替祖父完成一天的工作,又于黄昏时独坐在屋后的塔下,望着天空被夕阳烧成桃红色的薄云。她是否会怀念老船夫的音容笑貌,怀念他喑哑的嗓音唱出的歌?或者念起回不来的人兀自伤感?
翠翠是我只有在书中才能见得的女孩儿——生得眉清目秀,步步生莲,又未曾沾染俗世的尘烟,纯净如白玉,端雅如仙子,她与年近古稀的祖父及一条忠诚的大黄狗,同住于那条潺湲的溪流边,清爽的山风与满目翠竹,白日喧嚣与夜里宁静的渡船,还有林间少女翩跹如彩蝶,将碧溪岨这个小地方共同浸润在诗里画里面。
后来翠翠遇见了一个人——那场遇见没有温柔的金色晚霞,也没有彳亍雨巷间芬芳的丁香,更没有一眼之间厚重如万年。而后我心醉于翠翠时常把那人挂念在心头,心醉于她朦胧却清新自然的情感,那是久觅人世而不可逢的.极美意境,一如梦中的蓬莱仙境。
傩送傩送,他是傩神送于翠翠的礼物。
他又是林中轻盈的竹雀,在盈满皎洁月光的夜里,用歌声将心上人的灵魂轻轻浮起。
在我以为这个故事即将走向圆满的时候,接二连三的飞来横祸让翠翠本安稳宁静的生活在一夜风雨中,轰然倾圮。天保的不幸身殒,船总对老船夫的猜忌与怀疑,老船夫在冰冷的雨夜里将生命最后的微茫点亮,傩送从此远走他乡。
我仿佛能看见少女精致绮丽的梦境支离破碎,每一片残骸都折射出五彩的光。
我心中也弥漫着薄薄的凄凉了。我想在那个雨夜撑一把油纸伞走近,为少女轻轻拭去眼角滑落的泪水。她本该有一双澄澈明亮如水晶般的眼睛。
可我又无奈于只能冷眼旁观。书中的人物沿着已铺设好的路,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结局。那我们呢?命由人改,或由天定?
或许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毫无结局,可我们仍怀着不服输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走向前方未知的黑暗和斜生的荆棘。
于是少女仍站在静谧的一条碧水边,等着一个或许永远回不来,或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边城读后感15
在我看来,《边城》这本书过于平淡,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起沈从文《边城》的语音特点,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话:“《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即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它很真实,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讲完了,它也就离开了。然而总是该留下些什么吧,我这样想。那么它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质朴,应当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从文对于环境的描写是自然的,“空气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停。”作者平实的语言,却最能体现那种黄昏时的静谧与倦懒,也最能突显翠翠的心事。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最让人感动的是翠翠和爷爷的亲情之爱,故事结尾,翠翠一边接过爷爷的渡船,一边在等待,都说她在等待傩送,而我认为她也在等待爷爷,等待和爷爷共处的美好平静地时光,爷爷也是她内心最深的牵挂。
故事结束了,但似乎有没结束……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悟02-15
《边城》读后感05-09
边城读后感05-09
边城读后感06-14
《边城》读后感06-13
边城的读后感12-30
《边城》教学设计06-20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2-24
关于《边城》读后感04-14
《边城》读后感范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