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
第一次看这种书。
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游记,但看了你会发现,真正的景点描写没几句。
他更多的,是在讲述跟景点有关的种种故事。
1
不过回头来想,景色其实也没啥好写的。
那些描述花花草草的景色描写,小学时分析了那么多,感觉有意思吗?
没意思。
而只有背后的'故事,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
相信作者的旅行,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在他那,种种历史事迹都能信手拈来。
这也告诉我们,以后旅游,除了那种纯看自然景色or纯玩刺激的,我们一定要慢慢看、慢慢体会。
要去听讲解、了解背后的故事&文化。
不然,如果只是拍照、看看新奇,那意义不大,充其量只能代表你曾经去过。
2
这本书里的很多道理,也需要慢慢悟才有感觉。
比如有段写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这句如果快速、不加前后文的看,多半会毫无感觉。
但如果你慢慢悟,你会想到: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它本就是各种波动的。而这样的人生才叫人生,才有意思。
再者,在描写柳侯祠时,作者反应出京都太嘈杂了,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反而激发了柳的文采,甚至可以说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所以说,挫折和机遇,真是并存的。
3
当然,这种文章我想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包括我也没完全看完)。看下去,确实需要毅力和思想境界的。
而当你能看下去,那思想应该得到充分洗涤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2
1992年发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余先生通过对国内外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一篇游记。《文化苦旅》一书它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作者是在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中,通过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手法,以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文章寓意深刻,读此书时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像是一部游记,而透过表象具体分析之后才会发现,作者的每一笔、每一句其实都是在于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最吸引读者或者打动读者的便是“苦旅”二字。我们都听过苦笑这一词,即心里不高兴而勉强做出的笑容。那么“苦旅”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我以为凡读过此书的人们一定会和读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对文化走向的思考和对人类生命的反思。这一由固感而至感悟的历程何其艰辛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持的。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被淫灭或中断过并且一至延续至今的国家。在灿烂辉煌的古代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备受欺辱的近代我们有着奋勇抵抗的英雄史诗,在繁荣富强的现代我们有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面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有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创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而余秋雨先生也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文中写到: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对一个的重要作用。
作为大学生一代的我们,代表着社会最积极的力量、最活跃的因子、最有作为的希望。我们正处于为梦想奋斗的美好青春年华,我们要正确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取之精华,弃其糟,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崇洋媚外。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精神追求,为传承中华文化再创往绩、再谱新、再立新功。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天寒假里品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为何,再寥寥翻过几页后心情变得些许沉重,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文人的魅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余秋雨先生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他在自序中有写到。这位老教授虽年老却游历了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和对中国文化的思索与追寻。于是他开始了这次文化苦旅,并且在书的扉页写到:“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文章看似是一篇游记,然而正当细细品味后才发现在或苍凉或繁华或粗犷或柔美的风景之后是作者的无奈叹和对中国文化旅程的思考。《道士塔》的《阳关雪》,默默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沉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地还原。书中还渗入了许多历史名人故事。有对李白、王安石、苏东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敬仰,甚至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真亦幻的白娘子等人物。
在书中的三十七章中我尤为喜爱那篇《白发苏州》。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并未成为苏州人的沉重负担,因为苏州这个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蕴藏着典雅柔媚的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独有的婉约与清新。但是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仅仅代表园林、美女、建筑。可是苏州是沉默的,如那丝丝白发,没有言语地讲述着一个完整生命的故事,也许苏州是真的老了,在无限苍老中学会了忍耐。
读完这本《文化苦旅。》感觉就像在广阔无垠大海上的一声呐喊,有多少人能听见这声有力的呐喊。
我听见了!这声呐喊将永远回响在我的耳畔!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拱门,在我心中只纪念一个模型或富有的妇女家庭,并建立,并读了邱秋宇的拱我知道,这个拱更多是妇女的贞节,贞洁与他们的生活一样重要,他们的贞节被污染,已经等于灵魂已经失去光泽,我认为拱门是为了纪念女人的贞洁和建立它?在我看来,女人似乎是最苦的人类,在过去,他们似乎不自由,没有机会去寻求求情,不知道知情权,只有父母被困在家里娶了针,身份状态使他们不能得到家庭的爱。他们的生活,仿佛生来被控制,仿佛从黑暗的棺材中一般的娃娃的交付,行动和身体已经剥夺了自由,没有机会抵抗。他们的母亲本应该遭受这种痛苦。所以我想问:他们的母亲不想让他的女儿过一个快乐的一天吗?如果真的是这个虚拟身体的母亲的材料,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女儿再次忍受自己的痛苦为什么是有偏见的?女孩和男孩不享有平等的自由吗?这可能只是为了成功的缘故吗?
承担腐败的传统?但在这本书中,一些美丽的东方妇女,来到这个不平等的男人和女人的国家,为这个村子解冻,一条路到梨,冻结了大量的女孩,女孩从冻结的村庄被保存。这些妇女好像从封建时代的村庄收回了女孩重新获得权利。河是乡村小学的第一个女学生,是第一个解冻的女孩,无论多少次在山上,在老师和母亲的照顾下可以安全地到达学校,只有在男孩的学校学习。这就像在冰冻的.金发女郎的热冰。河里,雪上的红点,像金色的金发女郎的束。冻结的金发女郎终于从两个现代青年中脱离了冰,女孩在太阳的黎明解冻了。一群黑头发飘飘的中国女孩没有依靠别人的车,自己解冻,解冻在鬼祟的安静中。仿佛地球还在睡觉时,悄悄出现西维黎明,是神秘的山脉,是秘密的年份。
文化苦旅读后感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7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8
从小到大,我读过的书大大小小,什么样的都有。假期我在读一本余秋雨写的书《文化苦旅》。
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从开始"苦旅"的那一天开始就踏上了探索的路程。他旅程的如梦起点,那里饱含着他的童年回忆。因此,一切童年都"如梦",一切起点都"如梦"。作者从如梦起点开始,一直到中国之旅,经历了许多。他踏过每一寸山河,每一寸故土,有喜有忧。这是一篇散文集,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一部分是探索历史文化。作者通过一个个古老物像描述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盛衰,直到世界之旅,后到人生之旅,探索到更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并一笔笔写出了一批书籍。
"如梦"之旅是作者这一生的起点,也是新的开始,它为作者创造了精神意义上的土地。自此,作者就毅然辞去了职务,一个人寻找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历史遗址,这不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探索精神吗?他还很有勇气,觉得应该把孟子的.结论改成"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因为人太渺小,怎么强得过天地。他的文化考察,是对黄河、长江、降雨量分界线这三条天地之线的踩踏。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不能只纠结于自己的想法,而要把眼光放远了看,才能探索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既然作者凭借山风水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文人。我们也要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用自己的平凡肉眼去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用心明白更多人生道理,往更远的地方看看,才能收获更多。
文化苦旅读后感9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当无知的道士将文物低价转卖,当他用苍白的石灰将那精致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说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么样呢?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穿越时空,挡住他运输的车马,让你矗立于石灰前,你又能干些什么呢?阻止?阻止以后呢?你该怎样处理这些文物珍宝呢?这时,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风沙刺痛你颤动的身躯,你悲痛欲绝!
是谁将这文化的'盛衰矛盾,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
又是谁以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笔风,将苏州的历史悠久、与世无争描绘得生动形象,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又是谁笔锋直指那深刻额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他说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其实,他本是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的,可一落笔却比过去写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说,历史本身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他的觉悟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们无法不老,但却还有可能年轻。我们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虽然这也许只能是奢望。
读过这本书才发现,作者所寄托的并不是单纯的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更多的是对文化、对生命的感悟。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初看到《文化苦旅》的目录时,我以为是游记一类,只是莫名奇妙游走在这些山水间怎么能称作“苦旅”呢?读起来才知道书中的足迹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足印的地方,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余秋雨的足迹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峡,再到天柱山、天一阁,最后的落脚点竟是东南亚的埋葬日军的`坟地。我被作者带领着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心情不仅仅是沉重、还有寒冷、忧伤、沉默、悲愤。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博大文化竟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与悲苦!阅读此书我不仅获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被作者带领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潇洒飘逸传统散文了,而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沉思录。
还记得初读《道士塔》“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读到此处,我和作者一样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无知又贪婪的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就拱手送走了国宝,我恨清朝官员没有历史、文化的责任感那么目光短浅,我恨外国冒险家用“童话”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掠夺,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几百年却也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场。擦干泪,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们对祖国文化肩负着的历史责任。 也许作者想告诉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也许想借历史告诉我们肩负的责任,正如《风雨天一阁》结尾叙述的:“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我也在问着自己。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绪万千。从中国走向世界,留下无数足迹,见证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赞,惊叹罗马军队不朽的战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整个世界。在旅行的最后,他终于领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态文化”。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人现在都上了年纪,旧版本已经成为中国三代家庭共同讨论的.话题。时间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里磨砺,这是一种极其温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万千凄凉,如一场梦。能写这样一本书的作家必须是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恢复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严。在复旦大学空荡荡的外文图书馆里,一盏灯,一支笔,一个饱经沧桑的年轻人,共同编写了颇具影响力的名著《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该学科唯一权威的教科书。
他也是一个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独自一人游览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新的思考。
许多世界著名的学术机构曾多次将他誉为“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于高位的文学巨匠”。如果要问我崇拜的作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只是一本普通的旅游书吗?当然不是。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参观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遗迹时所记录下来的随笔,是一本感人的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通过对世界各地文化遗迹的思考,他写出了现代人与当今世界的纠缠,“保存”还是“埋葬”?谁想把自己的过去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大海?
生命很长,如何计算它的长短?
虽然他很担心,就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虽然他很挂念家人挂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是多么重要。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够解释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为这样,“文化”一词在我的脑海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反而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有他在故乡如梦般的童年;有踊跃着喧嚣生命的都江堰;有饱经风雨沧桑的天一阁;有堪称最高贵美丽的杭州……还有他走访过的中国、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个故事,不!不应该说是故事,应该是每一次旅行,却仿佛都在我眼前发生一般,历历在目。
此时,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那么简单了。我仿佛读懂: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文化。李冰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建设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水利生态综合工程。他浚理、消灾、滋润、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个石人,镇于江中,用来测量水位。
信念是一种文化。范钦以对书籍的痴迷,集藏满了一座天一阁的书,风风雨雨几百年,经过了数十代人之手,经过他们的坚持,为历史考证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美也是一种文化。《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离不了钱塘江的壮阔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钱镠射潮时滚滚漫天而来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精神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那是无数人对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文明的传承!余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去探索了如此之多的文明遗迹,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之下,都不曾放弃。
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文化之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并传承它们,须知道,它们是我中华民族的至宝!所以,我呼吁大家:在空闲之时,请稍稍放下手机,少玩一会儿电脑,多多关注下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许不复存在,但文化并未消逝,让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那小桥流水的景象。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一座牌坊,也许只是一快泛着红的朽木,但它却锁着一种贞洁,好象守住了一份矜持.中国是女性,就像这些牌坊,但她们不是牌坊,只是题目为了什么,强迫自己接受那冷若冰霜的温度.从小小闺房到巧巧秀脚,中国女性看来注定代表着最保守的一面,最隐忍的一面.她们的生与死都那么美丽,美得叫人失去自我底线,但她们的痛又有谁能懂呢?有些事情是永远都说不清楚的,你也不需急急寻求答案.只是那光滑的身体是注定被什么缠着的'.
平静的莲花池上飞扬起几片水花,无声地泼洒在水里,分不清是远近高低,只是一个梦,朦胧着,美丽着,一切都是梦魇吗?
牌坊其实是为了表彰功勋,考中科举的人的,然后就是忠孝节义的代表.其实并没有重要到要用生命去换取的地步.但总有一些人把它们看得很重要,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都把它看的很重要了,你会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与他们同类,只剩下默然,当荒诞的舆论一旦变成了真理,往往比事实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不赞同,到那时候,你才是异类,他们才是真理."管它不是真理,这不是谁的错,让我也同他们一起吧!上帝,别让我与大家不同,我不要真理了,我只要快乐."于是这就是新的一批举白旗的为了快乐,以为获得"真理"的人.
贞洁是中国女性的最美,美的那么痛,那么伤痕累累.以至于用一生的快乐去换取.他们不是苯,因为中国毕竟只有一个苏小小.我们都一样都活在自己创造的真理里,但当一切沉埃落定,热腾腾的生命,又在哪里发光发热?
都会有的,我并不幸福,但是我可以创造一些价值.年轻的姑娘好美,无论是是长眠还是躲在角落与寂寞共处.
就这样把,有些东西,你勉强不来的.对他好就行了.
躺在那棵老榕树下,以一颗平静的心.醒来时别急着睁眼,慢慢的醒来,像梦一般,睁眼看到那立牌坊,牌坊上没有任何痕迹.什么都没有其实就是全都拥有了.
让我们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里,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2-27
《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03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2-11
读文化苦旅阅读心得02-13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1-02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9-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