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1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2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
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
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4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余秋雨先生这样就座谈论他。
徐渭,乡间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杀未遂,还因误杀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正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一样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厉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总是能够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限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循环。
我们首先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世界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消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或许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我想可能会更好。
毕竟,“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读后收获颇丰。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这本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可是,这样的一个宝库却被一个道士给毁了,没有发挥它的价值。余秋雨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那时的莫高窟,并没有在文化保护之内,于是任由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王道士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外国的学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时,曾几何时,那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骄傲,而诺大的中国,真的容不下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余秋雨妙笔生花,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笔触,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从而引导我们不断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认为淡淡的哀愁与寂寞缭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僻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感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累赘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认为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投合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终究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国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恬静”的孤独与余韵……
文化苦旅读后感7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8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9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合上《文化苦旅》,我心中波涛汹涌。从踏遍中国到踏遍世界,一个个脚印中,见证着古埃及王朝盛世空前的礼赞;惊叹着罗马军队不朽的英雄战歌;见证着一战二战屠戮世界的无情炮火。他边走边悟,边走边写,在修行结束的那一刻,他终于破除了“人生之惑”,终于回归了最原始的“生态文化”。
初读这本书的人,如今都已经上了年纪,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家,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的思索天下的灵魂。”复旦大学空无一人的外文图书馆内,一盏灯,一支笔,一个沧桑的青年人,却编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巨作《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他还是个淡泊名利的.人,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对当代世界作出了全新的思考。
许多世界知名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于高位的文学巨匠”。如果要问我所敬仰的作家是谁,我是不会犹豫地脱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游记吗?并不是。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寻访世界所有文化遗迹时记录下来的散文集,是一本令人动容的散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他透过对世界上各处文化遗迹的思考,写出了现代人对当今世界的纠结,“保留”或者“埋没”?谁想让自己的过往如亚特兰蒂斯般沉没于汪洋之中呢?
人生途漫漫,长短何计?
如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挂念,但他知道,他肩负的使命何等重要。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刚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时,我便想,为什么“文化”中“旅游”是?苦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书,慢慢得阅读。
看另外前面的三个章节“道士塔”“莫高窑”“阳光雪”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场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通过写风景名胜,暗处一些不公的历史事实。当我认为他在写风景时,他却写了社会的败态。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带给我的是“扑朔迷离”,看完一小章节后,若不回头再看一遍,就真得觉得镜花水月;的确看过,但看不懂,记不住……不,起码记住了散文的风景描写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为是写“塔”,但实质是写和那座塔有光的'历史事件。咋一看,一位离题了,但实质上并没有。
整本书写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里面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余秋雨先生每到一个地方,总有沉重的历史气压。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那会是中怎样的心情呢?也许,只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才会懂!
读者这本书,就像在山水间跋涉,时不时穿插人生的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书中的文字中。读了几章后,我想: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趣吧。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一个人在时间的坐标中点处让人清醒有令人沮丧的一点。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地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消了大半。
何谓“苦旅”,那就是在历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历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何苦旅?既是旅行,为何突出苦字?带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感叹起来。这苦字,有多含义。身体的劳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对谣言攻击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尽了谣言,谩骂,及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对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对当代文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调,悲痛的风格了。说这是“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他,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然而,很不幸。他,一个农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着中国灿烂的文化!
当他将这些璀璨的文化以最廉价的价格所有的卖出去后,我们在心痛,所有的人都在心痛。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这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章,正是这一短小的篇章,让我看了以后无言以对。敦煌莫高窟,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本应建立特别保护区,本应有学者来看管。不幸的是,没有人在意这些,没有人关注民族的文化,最终落入这个道士手中。而艺术对他来说,是那么碍眼,用粗劣的石灰遮盖洞窟的绚烂,将艺术的石像改成可笑的雕塑。俨然,这成了一间农舍。但是,去阻止他,又有何人?这里,是他的'地盘,闲人勿扰。而当时,如果政府不腐败,如果能关注一下这震惊世界的文化,那么,如何会轮到这个道士指手画脚呢?只可惜,他们只会在收礼时笑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玩,哪有闲心去那沙漠的敦煌看看呢?
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冒险家斯坦固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这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啊,怎能让外国人以这样廉价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们是强盗,但是国人不珍惜这些文化财产,又与强盗有何差别呢?
就这样,中国的文物被沦落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国外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中国的很多文物。那时的中国在睡眠之中,而现在,这只沉睡中的雄狮已经醒了,我们将属于我们的宝物一件件地赎回来。我们在止痛,一点点的缝补着那时因无知而留下的伤口。
总算这些伤口还能弥补,只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赎回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宝物,还有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为过去中国人所受的屈辱而讨回来的尊严。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总这么说。同样,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领略了一番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为何要写经历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余秋雨先生认为人们看待文化不能总是满脑章句,或者说是不能被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在自身的经历中深刻,细腻的体味文化,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那年,余秋雨先生开始了他的'“苦旅”烧水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身孤旅,无伴无从。“一叶扁舟渡沧海”,却少了李白的轻舟,就连陆游的毛驴儿都顾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随余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书中也写道:“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来天府之国,秦朝又如何统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至于为何说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筑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损不大。可以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赏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开凿,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后来石窟造像艺术又融入了越来越浓重的中华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遗址,是一部史学巨著。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咱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象如今咱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咱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咱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象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咱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咱们的,也是历史教给咱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咱们宠辱不惊,使咱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余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余秋雨先生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余秋雨先生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2-27
《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03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2-11
读文化苦旅阅读心得02-13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1-02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9-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