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仍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由于喜爱她,相反的,我从心里非常厌烦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干事尖刻,说话尖利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终身。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从头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渐渐理解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从头读描绘她与宝玉的第一次碰头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受: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多么眼熟到如此”,宝玉信口开河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仰人鼻息的她,小心谨慎,惧怕他人对她的讪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结结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年光光阴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春风春不论,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向难以放心。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期望,期望白头偕老。却又无法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性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凝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但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思谁能比较?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计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走运的。国际与封建的漆黑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向傲慢纯真,她能够持续做自己,持续纯真狷介,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浑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渐渐在漆黑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理解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后感2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宅在家里,出不了门。这段时间成了我读书的好时机,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了。为什么呢?读完这篇读后感你就知道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本书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以一个悲惨的结局作为一个结尾,这本书也讲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败坏。贾府和其它家族以及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一个阶段。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体弱多病,且自怜,自卑的人,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特点而让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此,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有相信自己,给予自己力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局中,元妃过了世,使贾府失宠,被抄了;贾府中的人犯了罪,别关进狱里,也是贾府被抄的原因之一。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也让我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贾府的由盛到衰,其中,只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后面元妃过世了。难道,真识的原因就是元妃过世吗?而是贾府不努力,去依靠元妃,元妃不在了,他们就自然倒下了。
我想贾府的没落再次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改变命运!有一户人家,他们家的女主人是一个官二代,每次都是依靠她拥有的关系去发财致富,从未想过要自己努力,过得日子基本叫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突然,有一天,让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过世了,所有跟她父亲有关系的人再也不去接触他们家了,听到消息后的她,心情已经崩溃,从此,她领会到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做事,不能去依靠别人,只有自己做出来的事是真实性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
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让我领悟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好,不能贪婪。
红楼梦读后感3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所有的这些人,都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初见时,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要如何与整个封建的家庭对抗呢,只能亲眼看着贾宝玉离自己远去,娶了薛宝钗,而自己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之中的故事可谓曲折复杂,也正是真正的悲剧——将美丽柔弱的林黛玉在观众眼前一步步逼入绝境,而这个故事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令人不由的悲痛不已。
多说无益,这样的故事可谓真正的悲剧,充满了美与痛,给人以反思与启发。
红楼梦读后感5
在这个暑假里,我还读了另一本书——《红楼梦》,这本书写的事是皇帝统治的时期四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巨著,者描述当时了富贵人家的事情,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条主人公爱情之路写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吸引我的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各不同的性格,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让人心酸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我不太喜欢她的性格,因为她多愁善感,但是她富有写作才华,做出来的.诗词简直无法比喻,读的让人如入仙境,这一点实在令我为之佩服。并且里面还有一个刘姥姥,她是唯一一个亲眼目睹贾家由盛而衰的人;令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
《红楼梦》写出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必然过程,并且让我们知道了那时贫与富的相差,人与人的地位悬殊,还有当时他们的婚姻自己做不了主,林黛玉就是为此而气死吐血,而贾宝玉也因为林黛玉的死出家做和尚,真是令人感触令人伤怀。
红楼梦读后感6
紫鹃在床头哭得厉害,而此刻的你,已然奄奄一息。墙的那边,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贾宝玉,面对的是戴着红盖头的宝钗姐姐。黛玉啊,你若知道自己有今日是这样的'下场,当初,你还会进贾府吗?
那年你十六岁,母亲突然因病去世了,体弱多病的你,怎能经受如此的打击,你也重重地病了一场。于是你父亲林如海把你送进了贾府。你的命运便由此发生了改变。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贾宝玉见了你,忙说:“这位妹妹好像在哪见过。”而你,对贾宝玉问你有没有玉,你说:“玉是稀罕东西,哪能人人都有?”于是贾宝玉抓起项上的玉就往地上砸去,说:“妹妹没有的东西,可见不是什么东西。我也不要有。”病榻上的你,可还依稀记得,当晚你为了自己引起宝玉掷玉的事,还掉了很多眼泪。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多愁善感的你,总觉得落花躺在地上不干净,须是埋进土里才行。于是,每当落花之期,你都小心翼翼的将花瓣收集起来,再埋进土里,还不眠伤感的哭一场。如今,花锄犹在,但它的主人再也不能用它来葬花了……。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寄居贾府,虽说衣食无忧,但总免不了悲伤。贾府里的很多人都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身处这样的环境,你该有多大的勇气去消除那些忧愁啊。
“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不停咳着,还吐了很多血。在贾宝玉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你疲惫的闭上了眼睛……。
黛玉啊,我无法接受你离开的事实,我只是愣愣地拿出你的香帕——那上面,该有多少你在贾府流的眼泪啊?来生,你还会进贾府吗?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乃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大小人物,而其中占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比较后无一不是悲惨凄凉的.结局。在这诸多人物中,比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冰清玉洁、才貌双全的贾敏之女——林黛玉。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留给众人的印象——温柔娴静、体弱多病,与那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鲜明对比。宝黛初见,两人都甚觉熟悉,宝玉评价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总结来说,就是贾宝玉觉得林黛玉病弱娇美且聪明颖悟。
“病弱娇美”这点,我们应是在上文已深有体会,而“聪明颖悟”,则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第三十八回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人在藕香榭喝酒吃蟹赏桂,湘云取了诗题请各位创作,而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曰:“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了”,并赞她的诗:“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魁夺菊花诗,也就是说她竟将薛宝钗也比了下去,虽有许多人觉得黛玉与宝钗一般聪慧,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如此多才的女子是很少见的,但即便林黛玉天资聪颖、自命清高,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受尽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比较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泪尽而死,仍落得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9
我读过很多书籍,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出自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之手,全书共120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来写的。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以前,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草,受了天地精华的'滋润,化作一个女孩子的模样,还有一块石头也化作一位公子模样,和那个仙草化作的女孩子,一起到人间走了一趟……
京城贾府生了一个公子,因出生时嘴里含着玉,便取名宝玉;苏州城林如海娶了贾府的贾敏,两人生了生了一个千金,取名黛玉。
黛玉和宝玉一见便觉得似曾相识,黛玉在贾府住久了,两人便熟悉了许多,两人又情投意合,都十分喜欢对方。
宝玉对黛玉许下承诺,将来要娶黛玉为妻,可是黛玉病重,贾府的人怕黛玉晦气,便让宝玉娶薛家千金——薛宝钗为妻,宝钗性格活泼大方,待人又很好,所以很快就讨得了贾家人的喜欢,连仆人都对宝钗称赞有加。
王熙凤和贾母骗宝玉,洞房里的是黛玉,宝玉便欢欢喜喜的进了洞房,谁知,坐在床上等着宝玉来娶的竟是宝钗!而黛玉当天晚上咳嗽的特别厉害,黛玉把宝玉送她的手帕、诗稿全部烧了,而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雪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黛玉亲手烧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黛玉由于太过伤心,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宝玉知道了,整天茶饭不思,最后还出家了。这段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读完这本书,我很生气,为什么当时的人连自己的婚姻也做不了主,黛玉对宝玉全心全意的付出到头来却只能换得病死在他乡的结果,真是可怜!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宝钗和湘云,因为她们两个的性格活泼开朗,端庄大方,而且还很大度。我比较不喜欢黛玉的性格,因为她娇滴滴的,一见宝玉和宝钗她们亲近一点就不高兴,要不对宝玉冷言冷语,要不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
我以后要多读名著,让自己懂得更多!
红楼梦读后感10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11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我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细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我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当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我、亦不被自我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之后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当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一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之后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之后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之后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终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经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齐,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我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述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曹雪芹著,后世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这篇《红楼梦》,揭示了古代社会体制的黑暗,并且对人的迫害有多么深。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文静、聪慧、善良、大方,对人随和,可却忧郁而死,林黛玉虽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里,但后来因为父母双亡,而被接到贾宝玉的家里,贾宝玉的家里是富贵人家,可是为什么林黛玉会郁郁而终,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但依然会读书认字,这样的一个少女怎么会如此忧郁呢?最后导致郁郁而终,她死时还那么年轻,那么风华正茂,她为了凋落的花朵都会哭泣,都会把花埋葬,这是多么善良的女孩啊!林黛玉与贾宝玉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又到相恋,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这两个人在一起,可林黛玉却郁郁而终,我至今未懂,为什么林黛玉会忧郁而死呢?可能是我喜欢林黛玉的原因,所以我也都留心贾宝玉,他是贾府的少爷,从小都没有吃过苦,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中长大,在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与林黛玉颇为亲近。其实在贾府的人们,像那些夫人们,其实都在明争暗斗,虽未表明,但都在暗地里耍心机,在贾府中,不耍心机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红楼梦》追根究底,其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们的迫害,作者曹雪芹有一个大家族,由兴到衰来表示,来揭露社会的不公,《红楼梦》的结局写到贾府的人大多人都死了,贾宝玉后来变的浑浑噩噩,可能是受不了家族的打击才变成这样的,最后遇上了自己的丫环,后来又从丫环的.家里跑了出来,流落在大雪天里,跌倒在雪堆中,不知是死是活。 《红楼梦》对我的感触很深,如果我生在那个社会,会不会也会被当时的社会所压制,并使我的思想变得封建,我不知道,对于那时的人们,我只有深深的同情,还有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14
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个反应:凡读到魏军战败,心里必然欢喜;凡读到蜀军伤亡,心里自是优焚。读《红楼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态,然而却不太相同。不是觉得林黛玉尖酸,就是觉得薛宝钗虚伪。
要分析薛宝钗这角色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世人早有太多主观感情投在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偏偏在生活上与林黛玉是唱反调的,所以会导致大多数人对薛宝钗反感。
黛玉追求爱情,我们知道。但是薛宝钗追求的是什么?爱情?不是,至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妇女是不会追求爱情的。金钱?更加不会,“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且也不见得有例证。那么是否为功名?更是遥不可及。那么到底,薛宝钗所追求的是什么?
从种种证据来说,我们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总结:薛宝钗是很用心,很有计划,而且很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
对。我们可以说:薛宝钗的目标就是提高自己身价,为自己的“名誉”推销。至于推销的过程是好是坏,这个已经不是主观的问题。
生来她是妇女,她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那么她的前途将会是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是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性格的两种极端都展现在二人身上了。作者既写出了一个实际的'、功利的宝钗,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与黛玉世界相反的价值观。
确实薛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是合于实际的。即使活在今天的世界,薛宝钗的人生方向也是成功,有成就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结局分析:宝钗的结局,大概也是要与宝玉成婚。这个是必须的,因为这是黛玉悲剧的重要一部分。但当二人的婚姻脱离了黛玉的悲剧之后会延续呢?如今的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但却生了一个孩子,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古代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情况,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片混乱好动荡不安的景象。
红楼梦读后感15
那个时代的女子,悲哀在没有话语权,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时靠父亲,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们挑选,他们说了算。遇到个好的,自会替你谋划,挑选,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为钱财或为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
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边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
从这里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点示弱撒娇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
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说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母亲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11
《红楼梦》读后感08-23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6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1
读后感红楼梦02-01
《红楼梦》读后感05-10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