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评课稿【范例1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称》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称》评课稿1
本节课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另一个对称-中心对称,教师对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概念比较相似入手进行有效的教学,现就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下: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把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说出中心对称的性质的作为知识目标,通过对学生中心对称课堂教学,使学生会画已知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和判断图形是否并关于中心对称及轴对称,从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等方面得到的相应的发展。
2、正确把中心对称概念、性质及会画已知图形关于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作为本堂课的重点,把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判断图形是否并关于中心对称及轴对称作为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概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促旧的教学。
3、本节课从复习轴对称-引出中心对称-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建立中心对称与已有的轴对称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对于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区别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4、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避免常规教学在图形教学效果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和数学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评中心对称公开课
听了王老师上的这一节课后,总体感觉是教师主导过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现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值得学习之处:
1、从教学目标上看,明确体现符合新课程标准、大纲、教材的认知要求,明确体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要求,体现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从教学程序上看,在教材处理方面,内容正确,课容量恰当,深度、广度适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对疑难点处理得当,脉络清、层次明,讲授准确,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及前后衔接,合理地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在突出主体作用方面,面向全体,定位准确,体现分层要求,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设问得当。
3、从教师素质看,具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讲解准确,具有一定的组织
课堂教学能力,讲普通话,富有感染力,书写工正整齐,课堂信息量大,教态自然、亲切。
4、从教学效果看,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和谐,基本达到应有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要求。
综观整堂课授课过程,觉得以下几方面值得商榷:
1、在教案设计上这节课有一定特色,学洋思,但在具体教学授课过程中把握不足,缺乏新课程理念,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时间不足。虽然注重训练,而且设计也较为合理,形式多样,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但对学生激励不足,学法指导不够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过于心急,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很多次把学生的正确的意见扼杀,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称》评课稿2
今天有幸听了黄鸿雁老师的一节达标课,可谓是获益匪浅。黄老师讲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无论是课件、教学设计,还是老师上课的个人魅力,堪称优秀。
首先令我艳羡的是黄老师的心理素质之好。达标课在我个人看来也是很重要的一节课,上至领导,下至老师,还有专门的评委团,可想而知,黄老师还是有压力的。可是事与愿违,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却临时出了故障,当上课铃响的.时候黄老师又带着学生从5楼转移到了3楼的多媒体教室,而在上课的途中,多媒体还是屡屡出故障,可是这么多的意想不到,黄老师却一点也不急躁,而是沉住气,很快的带领着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我觉得黄老师这点做得非常好。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有情绪的。
其次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的非常科学,富有新意。黄老师从猜图游戏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动手剪、观察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认识了对称轴;在巩固练习中,第一个处理书上的练习,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话并指出对称轴,第二个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尤其是巩固练习的第三个练习闯关游戏,可以说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在ACTMNSXZ这几个字母中找到轴对称图形
《对称》评课稿3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讲故事。挖掘故事中的对称物体,感知对称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如判断交通标志),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金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展示各种建筑及舞蹈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4、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把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当作重点来上是不是太难,以致时间很匆忙,结束草草了事。
《对称》评课稿4
学校进行公开课,为我们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贾老师是一位有经验的知深教师,听了贾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尊重了孩子的认知过程,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2.课件做的精美,针对本节课的特征,比较直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引导点拨到位,讲解知识比较细腻。比如;引导学生观察找关键点,再找对称点,然后在描点连线,其次再观察不管轴对称在图形的内部,还是在图形的.外部,画对称轴的方法都是同样的。
4.板书很精美,是本节课的重点,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值得商榷的有:
1.对孩子的评价语要准确,不能说差不多。
2.练习中,学生出现问题处理的不够细。
《对称》评课稿5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课堂平铺直叙,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实,针对这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教材:如何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一件衣服?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次执教后,教研组的教师感觉比第一次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剪一件衣服的方法,并过渡到了剪一件“轴对称图形”作品的方法。但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是没能舍得“放开”,让“学生大胆去交流、讨论”没有做到实处;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当中,多数学生没有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拖延时间现象,所以要求教师要把握时间、严格要求学生。
经过畅老师反复执教并修改,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畅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对称》评课稿6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明确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可能不一样。教学重点是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顾老师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然后再探索出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顾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奠定了基础。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探索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建议:
一、在情境创设方面,在趣、情、思上下功夫。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教者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对学生多鼓励,多安慰,没有任何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活跃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四、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活动或干扰、提示学生。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缺憾而美丽。顾老师的课堂虽然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对称》评课稿7
大家好,我是第四学区xx小学的陈xx,刚才黄xx老师,武xx主任分别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动手操作活动方面进行了评课,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本节课中预设和生成的亮点。本节课的生成在细节,处处见教师智慧和底蕴。
亮点一:教师能在预设生成中因势利导。
当孩子们在在汇报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时候,一个孩子说
出眼睛是对称的,接下来其他还就说出耳朵、手、脚等,这些答案是在我们预设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的思考空间也定格在身体器官上了,而李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体左右都是对称的,而后教师以手为导,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这样的因势利导,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对称图形。在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出现了从众心理时,教师能及时因势利导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
亮点二:教师智慧应对非预设中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生成,在每一次生成中都能巧妙应对,让孩子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判断鱼和国旗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声音,教师抓住时机耐心带领孩子们操作,不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使孩子们很清楚的判断出对称图形不仅要完全重合还要注意图案也要对称。
动手玩数学是本课的特色,在孩子们动手撕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预设的应该是孩子们常见的小树、星星、衣服、心形简单的对称图形,可是本课中,孩子们却撕出了各样看不出的图形,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李老师活用课堂尴尬生成带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能力使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图案。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反而让所有学生能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反复的操作和疑问中更加清楚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如果对意想不到的生成进行艺术性地处理,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看不到李教师在尴尬场面中的手忙脚乱,感受到的是“不谐之音”的`智慧生成。
通过本节数学课让我们看到: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害怕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只要我们在预设中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间,尊重学生生成的精彩,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不断、亮点不断。
针对本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1、当孩子们撕出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时,应该让孩子们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发现了错误,而且巩固了对称图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也做好了铺垫。
2、在最后孩子们通过探究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后,孩子们没有探究出圆的对称轴的个数,因为也是到了下课的时间了,所以李老师没有继续研究下去。我个人认为当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正浓时,应该让孩子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探究出结果,这样会不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生成问题的粗浅看法,感谢李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充满欢乐的数学课堂,谢谢大家!
《对称》评课稿8
一、总评
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
( 1 )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 、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对称》评课稿9
周五我校进行了初三年级的第一次“一课两讲”的教学教研活动,分别由王老师和李老师授课,两位老师的讲课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都很成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思考如何能把学习的主动性交回给学生,如何上一节高效的数学课。
以下是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见谅。
首先,从教材来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在学习旋转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因此本节的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的。教学中重点在于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作法。难点就在于性质的理解。
其次《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继《轴对称》之后图形的又一变换。在中考中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突出中心对称的定义与作法外还应结合轴对称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都突出了重难点,抓住了课程的根本,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李老师:
李老师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吃透了教材,用活了教材;学生探究了方法,掌握了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尝试了美的创造。
1、引入自然,能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轴对称》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引入《中心对称》;
(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用教材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心对称图形》是继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后,对旋转变换的特例──中心对称所做的进一步探究。它是综合运用各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的重要基础,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但教材上内容比较少,看得出李老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做了一番细心的揣摩,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内容合理、充实而且实用。既让学生认识了中心对称图形,又通过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把中心对称的性质迁移到中心对称图形,还让学生在欣赏中心对称图形美的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
3、动手操作,感受对称。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给展示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研究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4、评价自然,恰到好处。教师评价学生不矫揉造作,朴实自然。
王老师
1、语言饱含深情,善于鼓励沟通,教态亲切优美。
常言道:“不会赞美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流露出对学生的'肯定、赏识和鼓励。这些即时的激励性的评价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各抒己见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收获探究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
2、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王老师关于对称图形,对称轴等知识的板书罗列层次清晰,富有创造性。
3、本课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匀称美,学生积累了感性经验。
4、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此归纳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5、能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能很好的把学习的主动性交回给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讲演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很好。
7、讲得少、做得多:教师讲得很少,学生讲得很多;教师做得很少,学生做得很多;这样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对称》评课稿10
这一节,就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亮点:
1、情境独特,引题自然
通过对图形的辨认和判断,不知不觉地引出了课题,有水到渠成之妙。同时,游戏极具趣味性,体现了“寓教于乐”教育思想。
2、大处着眼,细节突破
各个环节相扣,既紧凑又流畅。由引入,到明确定义和阐述性质,再到应用新知及拓展提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1)让学生动动自制教具:一者,老师把动手机会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诗意盎然。二者,请一生上台摆弄,重视形象教学,深入浅出。
(2)以图表呈现新旧知识的交融,通过类比,区分性质,如“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比较,如“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与原图形重合”与“两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相互重合”两者之区别。
(3)强调对称点和对称中心在一直线上,应用平角180°的意义,来阐释相关性质,并且完全由学生得出。
3、注重思想方法,课堂高潮迭起
平行四边形与线段,圆,正三角形一样,是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过该点且在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一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此为铺垫,陈老师设计了变式(图形):(1)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圆;(2)平行四边形中挖去一个小平行四边形;(3)损坏一角(实际上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长方形。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的用意之一就是加强新知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单间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原则。
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想法,是否妥当,请批评。
对于“轴对称图形”,陈老师在课件中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条对称轴——一条直线”。我想是否可以把它描述成“至少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或“有对称轴——直线”?理由是:如正三角形就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就有4条对称轴等等。
《对称》评课稿11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第一学段安排在二上,第二学段安排在五下。
二上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五下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张老师在课前安排自己剪了一只漂亮的蝴蝶,接着让学生自己把一张纸对折,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此刻的学生拿着剪刀,无从下刀。学生可能在想,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剪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动物,可是不知道怎么剪才行?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时的预想与学生的现实情况严重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激发出来,反而有一种“这么难”的感觉。我认为可以安排对称图形的欣赏,然后组织学生按对折后备有一半图形的材料剪一剪,最后展开图形,感受图形的变换比较合适。
同时,为了便于学生表达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可以给图形配上方格,方便学生具体描述。
《对称》评课稿12
今天第五节课我们二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听了组长李xx老师上的《对称》一课,感受很深。她是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欣一欣,剪一剪”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断:
1、让学生折一折。李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给展示的图形分类,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2、让学生赏一赏。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李老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对称图。如,飞机、汽车、建筑物等,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对称不仅为了美观,而且是为了平衡作用,凸现了对称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3、让学生剪一剪。在折、分、赏之后,李老师再让学生去创造对称图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剪一剪,在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李老师还让学生做轴对称图形,不仅使本节课重点得到升华,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亲切、精炼,教学流程清晰明了,层次清楚,很值得我学习。
《对称》评课稿13
一.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使值的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的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王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看,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在了我们的屏幕上”,让学生在教师叙述的意境中,初步感知蝴蝶的对称美,接着让学生再次感受人们利用自然界的美创造出对称的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再次感知物体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王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对称》评课稿14
林老师关于《生活中的轴对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这节课,内容上凸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设计上充满“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课程观。
首先,教师以一段视频展示大气恢弘、而又无处不体现对称美的故宫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操进行了一次不显山不露水的陶冶。
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和成轴对称的概念,突出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尝试应用,巩固新知”环节,用闯关的形式通过欣赏、猜想、推理、说明生活中成轴对称的美无处不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七个环节: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尝试应用巩固新知---放飞想象体验创造---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知识拓展深化提高---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每一环节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既符合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生动形象的课件制作,和安排合理的学生活动使本节课生动、有趣、有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
《对称》评课稿15
王老师《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 ,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实际和谐相结合
教师在引入时注重了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设计了知识链接。说出点P(-3,2)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等问题,搭建引桥,减缓新知坡度,并引导出新知。
二、抽象与在直观和谐结合。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直观的呈现了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一目了然。在验证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时,学生也容易进行。
三、教与学和谐结合。
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在探究中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练习中复习穿插新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了新知,整节课浅显易懂,浓缩创新,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通过题组专题训练,集中解决本节难点,增加新知训练密度,培养创新思维。
六、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点收获:教学要改,这点上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改革要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教学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彩排,全是直播;形式要活, 模式的选择有很多因素,学科、内容、对象、老师、情境等不同,可选的教学方式都可不同,要综合各种因素,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几点建议:学生小结要与目标呼应;注重数形结合;课堂检测结果要适时应用。
《对称》评课稿16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李凤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李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对称》评课稿17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本课张老师设计了撕纸的游戏倒入新课,这种形式赢造了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张老师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对称轴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有的甚至是三条、四条或者无数条。张老师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数一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张老师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中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是很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张老师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拼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对称》评课稿】相关文章:
《对称》评课稿05-10
《对称》评课稿03-16
对称图形评课稿06-02
对称图形评课稿04-03
《对称》评课稿(热门)07-19
中心对称评课稿06-01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08-17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07-24
《对称》评课稿15篇03-16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评课稿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