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用]
认知心理学1
《第一印象心理学》是一本超实用的心理学读本,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结《财富》百强企业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完美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是关于*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向对方寻求的是什么,*印象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个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亲和力、表达关注、客观性话题、展现自我、谈话节奏、人生观和性别魅力这七个基本要素,并且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在每个要素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则告诉你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地去改变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书中的每个要点都会辅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明,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德玛瑞斯博士与瓦莱丽·怀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并且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全世界的报刊、电台与电视台争相报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Lifetime电视台等。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服务为以下的公司的经理人提供服务:
1.惠普公司
2.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
3.怡安风险服务公司
4.沃尔玛
5.通用汽车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团
9.克罗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时代华纳公司
编辑推荐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多年工作经验写就的权威之作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际实例及专业分析
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人眼中的自己
★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 适用面广:适用于日常交际、职场沟通、商务谈判、两性对话等一切初次见面场合!
★ 例证丰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结论的依据是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关的`评估和培训。
★ 实用性强:通过详细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 9
第三章 四种普遍的社交好处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亲和力 29
第五章 表达对别人的关注 57
第六章 传递话题:初次对话的主题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现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谈话的节奏:谈话的动态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观: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现自我:微妙的性别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调整第一印象的表现风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会这样做吗? 213
第十二章 缩短距离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现:告别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宽容别人 245
结 论 255
参考文献 256
关于作者 263
认知心理学2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3
学校在放假前给我们骨干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当代认知心理学》,并做交流。这本书确实挺难看的,我的看的时候圈圈画画还是觉得糊涂,干脆用电脑取代笔来做个读书笔记的摘抄与总结,给自己列个清新的提纲,也好资源共享,希望能帮到其他的人来了解这本书。
一、序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本书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在结构体系上,力求兼容并蓄。
2、 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3、 在文献资料的选取上,力求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认知科学。
一、 认识心理学的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Neisser)出版了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他在书中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经感觉输入的转换、加工、存储、恢复、提取与使用的过程,他把认知心理学划分为视认知、听认知和记忆与思维高层次心理过程三部分。
2、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里事件,、心里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3、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4、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信息在人脑中的流动过程,从感知信息开始直到最终做出行为结束。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这种理解把认知活动看作是人脑对符号的操纵与处理的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这种理解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以上三种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也存在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4、 信息加工去向的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有:
首先,是对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域的扩大。
其次,是从心理物理函数的手机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最后是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对个案的研究。
(二)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1、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维持生存的系统,它涉及到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另一个是认知的系统,它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2、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即元认知系统。
3、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
第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构建、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图式之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
第六,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监控认知,即元认知,是由弗拉威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其涵义是“认知的认知”,是指个体具有“知道”与“使用”自己“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能力。
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可以采取哪种认知策略;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二、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主张,科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2)铁钦纳受冯特的影响并继承了他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科学的对象都是“经验”。产生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3)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冯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和心理活动,他主张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或行为。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放弃了对人的 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4)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内,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他提出中介变量的公式:B=f(S、P、H、T、A)公式中B表示行为变量,S、P、H、T、A表示实验变量,其中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
(5)赫尔和许多心理学家都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如思维、记忆、问题解决和语言等领域。这样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领域中的重要观点。
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内部经历长期矛盾、冲突与探索后所孕育的.结果。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1)、1967年,奈赛尔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是语言学、通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理论的出现,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上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信息。信息论的奠基人是数学家申农,他在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字理论》中,提出了电话、电报这类通讯装置能在一定条件下把信息传递出去的思想。
认知心理学从申农的通许科学理论中引入了以下概念: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连续的过程和平行的过程)。总之,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给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用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的概念与术语,而且也引导了心理学着重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4
内容简介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作者简介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编辑推荐
1、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这是一个我们被不断推着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被教会关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袭”,以及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以至于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够好,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想“幸福”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们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功背后实际上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否则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处在匮乏之中。因为只有与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4、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录
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3、理想与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
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4、匮乏与不安
钱的匮乏始于爱的匮乏
为什么宁要宏大的计划,也不要微小的进步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接纳多少匮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匮乏,越纠结,越完美主义
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5、接纳与改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
弃疗的别名是接纳自我
带着问题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6、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怎么就拖延了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看脚下”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8、爱与孤独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9、空虚与意义感
有一种病叫“没有感觉症”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真实生活的质感
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10、结束与开始
为什么结束这么难
这一年,我所经历的最大转变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认知心理学5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自身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正如火如荼进行全民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灌输式教学理论、应试性教学制度等。这对国民接受音乐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对音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重新诠释音乐课程和教育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对音乐教育的新启发,以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认知心理学与艺术
1967年,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设立了“零点计划”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在人体符号上存在的缺陷,所谓人体符号即音乐、诗歌、美术等。这些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对艺术概念和学习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启发。“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形成于这时期的认知心理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认知心理学拓展至艺术领域。艺术类别中的认知主义表现在:艺术不是作为知识存在,而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
即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够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喜悦、悲伤等心理状态,而艺术“读者”也能够分辨并且明白这种抽象表达。20世纪70年代后,“零点计划”研究转向学前至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证了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零点计划”在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目前该理论在我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音乐、人际关系、空间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音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被证实为人类智慧的形式存在,为音乐教育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提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学习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之外还包含外部刺激和个体主观意识;思考、认知等意识性活动在学习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重视主体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心理和外部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就是照亮音乐教育前方的明灯,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二、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创设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开放的音乐课程,进而发展音乐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对音乐课程的启发
第一、开设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普遍存在忽视音乐课程,重视文化课程的“应试体态”。除了一些艺术生之外,文化生几乎与音乐隔绝,这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行为,也构成了中小学跨越大学的音乐教育断层。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愿望。大学中尽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仅仅只是单线条的存在,在课程结构上并没有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
中小学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大学音乐教育又未考虑这一因素,课程结构设置较难,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太满意,进而失去兴趣。大学的音乐课程应该根据普遍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乐欣赏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音乐认知世界。
第二,音乐教材的极端性。在中小学中不乏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知识,为了接受家长、教师、社会的考核而学。进而也就有了音乐考级一说,所配套的还有考级教材,完全将“应试教育”搬到了音乐教育中。考级教材尽管是专家为不同程度的音乐学习者所精心编写,但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的行为意识,更不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则缺乏相对应的音乐教材,有些教师要么凭个人喜好选择教材,要么直接把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极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无法接受适合自己的系统音乐教学,造成不良心态,形成恶性教育机制。教育者应该努力编写适合音乐教育各个阶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音乐进行不同阶段的认知,而非目的性的应试。
第三,开放性“音乐课程”。这种课程的形式自由,没有强制性的内容和课程地点,纯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为目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普通高校都可以开设音乐社团,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团活动,教师只作为辅助指导而存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可打破传统的音乐知识灌输,而是交流大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积极调动学生意识的发展,让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的启发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学生的心理之上,遵从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长,不强加教师主观意识。比如幼儿在学习音符时,首先学习四分音符,因为这个节奏与其走路的节奏一致,幼儿容易接受;学习音阶时则从二声音阶人手,即“sol-mi”,因为这个音调和幼儿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一致,随后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如此教学理论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其次小学生大都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静止的音乐教学对其不太适合,教师则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玩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发育成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以启发主观意识为主,大学生一旦主观意识上对音乐进行学习认知,就能自我探索创造力等。教师可从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吸取精华,采用“PK教学法”,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认知自我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创造力,进而自我开发探索,以求PK获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音乐课程的完善。认知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出发,突出重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张从从内至外地刺激学生对音乐认知行为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发其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兴趣、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扬音乐文化。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动认知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为自身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见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家长、教师都没能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让其学习音乐,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和强制性手段反而减退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此,希望教师、家长能够站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看待音乐教育,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论,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6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心理学7
认知的发展 | 记忆的发展 | 1.记忆容量增加: A.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广度在3岁时为3.91个,4岁时5.14个,5岁时5.69个,6岁时6.10个,7岁时6.09个。 B.帕斯柯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这种能力叫做M空间(记忆空间);他发现3岁儿童只能在一个时间内处理1个信息单位,5岁儿童能处理7个信息单位。 2.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A.幼儿时期,无意识记忆占优势。 B.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忆和追忆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也在发展。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A.5岁之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 B.开始对元记忆又初步认识(弗拉韦尔、元记忆包括记忆主体、记忆任务和有关记忆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
思维的发展 | 1.幼儿思维的特点: A.具体形象是主要特点,且引发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 B.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语言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5-6岁转折期,8岁获得守恒概念 C.类包含实验 3.随处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词、概念、实物、数(2-3岁和5-6岁是数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年龄)和类概念(维果茨基,幼儿出现链概念;皮亚杰,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三个阶段)。 4.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 | |
心理理论 | 1.含义: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即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 2.经典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具体测试任务有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两种。 3.影响因素:早期的社会交往;假装游戏;语言的发展;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 4.理论解释: A.理论论 B.模块论 C.匹配轮 D.拟化论 |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黄金备考期里,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学的备考方法,将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认知心理学8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文的理论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对事物或者说信息的认知首先要求人对这项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当人对该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并且贮存了足够的信息时,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记忆组成的一部分,这样每当人需要用到有关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可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师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去注意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钢琴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抱有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边弹琴边演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弹奏一般只涉及到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手指,学生弹的时间长了,手指会下意识地去按琴键,但是这时的注意力却已经分散了,而手口结合的方式,则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认知心理学9
【摘 要】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当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时,学生更趋向于主动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把生活的实际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有效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认知需要 知识呈现
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知识如果能够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改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恰好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素养。
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而且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讲铁及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由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得出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据药品说明中的“本品与维生素C共用效果会更好”引发疑问,进而与学生共同探究二价铁的化学性质。从二价铁的价态出发,对二价铁的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等进行探索,由点到面,铺开知识的网络,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Fe、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回忆起来,教师替代学生总结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中的本质,即低价态的Fe到高价态的Fe3+需要强的氧化剂来氧化,弱的氧化剂能将Fe氧化为Fe2+,相应的,高价态的Fe3+要变成低价态的Fe,就需要强的还原剂来还原,弱的还原剂会将Fe3+还原为Fe2+,最后再回归生活,用二价铁的还原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来解释药品说明,升华情感。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归纳知识网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方程式时已经造成了思维的负荷,若让学生继续完成化合物转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学生会有“白鹭立雪,智者见白”的感觉,因此,教师替代性策略是在学生自身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的。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漂的使用说明书,巧妙地将课程转变为对漂性质的探索,由点切入面,回到氯气的基本性质上,其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由点出发,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思考并提出学过体现物质性质的方程式――教师归纳知识网状结构――解释物质作用于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许多教师讲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时,一般是从硫的价态出发,通过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讲授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知识的转化运用到酸雨的产生之中,此时的知识呈现逻辑是: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当然也能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则先将酸雨的危害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继续和学生探讨酸雨的形成过程,从而将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转化为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总结出各价态之间的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的,即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质之间转化的本质关系,最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知识的运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化学教学中不乏这种联系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的方法在检验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苹果变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变色,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释氨的工业合成,食品干燥剂硅胶的运用,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腐蚀防护等……
以上探讨的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导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而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还在继续探索。教师若能够将生活的点滴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识间的桥梁作用,并为知识的提出奠定应用基础,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赵玉芳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xx(9).
认知心理学10
摘 要: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图式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 自主学习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我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我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我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我形象”设计,即我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我形象”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我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我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我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11
认知,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是心智与物理属性的身体间有着何种关系。认知与身体究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或者是我们看待生命的两个视角。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日渐积累,逐渐演变为研究认知具身性的热门课题。本文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上,对认知与身体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一 认知与身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1.身体对认知存在着限制作用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和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的表体性质和内容。因某种特征的存在,使有机体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困难,甚至变为不可能。以听觉为例,动物的听觉比人类的听觉更为灵敏,是因为它们的听觉系统构造与人类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抽象思维主要是隐喻的。而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Lmage Schema)理论是“对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就是认知的方式”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个体的主观世界是被个体的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结构和感官运动系统都限制着认知的进行。
2.身体对认知的.分配调节作用
身体可以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脑、骨骼、皮肤等身体各方面与认知系统中发挥着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身体的状态和运动对认知过程有调节作用。在荷兰心理学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测验中得出的结论,后退动作诱发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身体的调节作用使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和谐。由于身体的调节作用,认知操作的过程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证了认知任务的圆满完成。
3.身体使认知产生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明确指出,身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认知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亲密关系。换言之,认识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身体体验的过程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同动物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动物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没有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认知系统的活动思维和方式是依赖身体的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进行的。
二 在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与身体紧密联系
1.心智与身体联系紧密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视身体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身体是物质的,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需要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智驾驭着身体,指挥着身体的运作,但是身体对心智没有实质的影响力。
2.在理论心理学中心智与身体的一体化
身心一体化是指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仅是心智发生的“场所”“载体”或“生理机制”。身心一体的原则是心智对身体的影响,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3.认知与身体在理论心理学中的关系
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认知,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是身体去感受、去思维、去行动。因而身体的感知和身体的运动等各种身体经验必然对认知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在理论心理学中,认知与身体则是因与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结束语
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认知与身体的联系,总结得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并且分析出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的交互影响体现了身心一体化的原则,因此身体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怎样形成概念和判断逻辑。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等.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xx(6):483~487
认知心理学12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得认识和应用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得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中得迁移知识理论和学习策略是本文得重点,以此使教师认识到科学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得重要指导作用,促进教师水平得提高和专业素质得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得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个体意识倾向性中得学习态度,积极得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得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得充分发挥,而消极得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得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得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得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得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得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得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得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得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得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得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得同时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得教学目得。制订完整得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得是教师对学生得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得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得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得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得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得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得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得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得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得效果。2.鼓励语言得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得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得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得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得起因,经过一定得时间及其他因素得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得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得表述、一件事得处理,正确和恰当得,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得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得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得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得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得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得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得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得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得意义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得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得课程,而道德水平得提高需要大众心理得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要引入教育心理学得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得教学目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得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得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得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得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得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得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得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得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得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得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xx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认知心理学13
内容简介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xx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编辑推荐
★【别让你的爱变刀子,也别让他人的爱伤害你。】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停止心理“杀亲”?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情感自修课】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录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认知心理学14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1世纪关于学习的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两大理论,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为理论,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分类、测量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根据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概述,分析了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xx,21:566+812.
认知心理学15
引言
钢琴是音乐领域的乐器之一,是辅助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对音乐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其中钢琴教学便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诸多教学内容之一。由于钢琴在我国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生应用,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掌握,有利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所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动机的心理学科,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1]。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4)产生式系统。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2]。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首先,钢琴教学模式不够成熟。高校各专业教学中,钢琴教学并不普遍,多数高校目前为止还未开设钢琴教学这门课程。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次,钢琴教学的水平有差距。我国的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之间的专业素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钢琴课程教育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最后,钢琴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高校钢琴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有的教师更多关注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注重知识灌输还是关注技术教学,都没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导致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割裂开来,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出现下降。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对策
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钢琴教学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笔者根据前文认知心理学的阐述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认知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展开谈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能,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敏锐听觉,不具备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会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学生在听自己弹奏的声音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弹奏的质量进行判断,教学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调整弹奏,改进弹奏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种技能的教学行为,不要在学生一弹错之后就立即直接指出错误,这样只能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而要离开教师之后却弹不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能够从内容深处真正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钢琴演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表演是一门艺术,钢琴弹奏的音乐作品是有灵魂的,承载这作曲家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钢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所弹奏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4]。大学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尾声阶段,此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大众化的学科而言,钢琴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比较独特,教师必须要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该作品充满了积极乐观和生命顽强的气息,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骑士》是一首非常雄壮和威武的曲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贝多芬的《月光》表达出的是一种安静和静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表现出沉思的情感和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类认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够被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并形成记忆。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并以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作品信息,同时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创建特定的教学环境,转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风格,力求将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当通过鼓励学生边弹边唱,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注意力。因为在钢琴弹奏中,手、脚、脑互为一体,相互协调,边弹边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况出现。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音乐作品各种各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全部的音乐作品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给学生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学学以致用。在学习完肖邦《小夜曲》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在下堂课时安排学生独自训练,使得学生自己检验自己,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有助于高校钢琴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分析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认知心理学能够科学地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亮.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途径[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华.探究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28(5):87-88.
[3]周静.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xx,36(24):143-143.
[4]马文骥.将透视心理之技法--认知心理学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之中[J].北方文学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xx,12(3):22-22.
【认知心理学】相关文章:
认知心理学07-29
心理学认知的过程论文(精选6篇)04-28
【实用】认知心理学15篇07-20
认知实习报告08-26
自我认知评价12-09
专业认知报告02-27
自我认知分析报告08-27
认知比评课稿11-03
机械认知实习总结06-26
金融认知实习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