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时间:2023-07-20 11:42:04 心理学 我要投稿

认知心理学(通用)

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脑的特定部位受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2.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阅读答案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3分)

  记忆 ① 陈述性记忆 非联合弄学习形成的记忆

  ②

  ③ 程序性记忆

  4.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5.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2分)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答案

  1.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对两个即得2分)。

  2.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2分)

  3.①非陈述记忆 ②启动效应的记忆 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 (3分)

  4. 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 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3分)

  5. 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 阅读答案

认知心理学2

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增加:


A.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广度在3岁时为3.91个,4岁时5.14个,5岁时5.69个,6岁时6.10个,7岁时6.09个。


B.帕斯柯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这种能力叫做M空间(记忆空间);他发现3岁儿童只能在一个时间内处理1个信息单位,5岁儿童能处理7个信息单位。


2.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A.幼儿时期,无意识记忆占优势。


B.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忆和追忆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也在发展。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A.5岁之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


B.开始对元记忆又初步认识(弗拉韦尔、元记忆包括记忆主体、记忆任务和有关记忆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A.具体形象是主要特点,且引发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


B.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语言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5-6岁转折期,8岁获得守恒概念


C.类包含实验


3.随处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词、概念、实物、数(2-3岁和5-6岁是数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年龄)和类概念(维果茨基,幼儿出现链概念;皮亚杰,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三个阶段)。


4.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


心理理论


1.含义: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即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


2.经典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具体测试任务有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两种。


3.影响因素:早期的社会交往;假装游戏;语言的发展;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


4.理论解释:


A.理论论


B.模块论


C.匹配轮


D.拟化论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黄金备考期里,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学的备考方法,将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认知心理学3

  摘要: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过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人们理解学习过程、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xx,(04):44-49.

  [3]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6):12-18.

  [4]尹绍清,李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评述[J].楚雄师专学报,20xx,(02):67-70,137.

认知心理学4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信息输入与输出之间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人脑是一种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往的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对人的行为、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二语习得领域出现问题的增多,传统以语言学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解释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因此心理学机制的引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可对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将这一机制引入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高校公外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环境因素

  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公外俄语属于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不仅在学生中认同度低,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如在教学配置方面,外语学科应属实践课,但在课程设置上却与理论课无异,课时不足,班容量大。这不仅在潜意识中会引起受众的消极暗示效应,将该课程与其他公共理论课等同而忽略其技能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从而难以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这一教学目标。

  1.2 教师因素

  在当前公外俄语教学中,仍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该教学法虽对语法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偏离甚远,教学效率低;受限于目标、课时等种种因素,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不足,跨文化意识薄弱,语言学习的“附加值”贫乏;教师从“给予者”到引导者的自身角色认知转换缓慢[1-3]。

  1.3 学生因素

  中文属汉藏语系,孤立语,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屈折语,二者在语音、构词、句法等方面都相去甚远,公外俄语的学生(一般为零起点)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应试教育使学生更注重考试技巧而忽略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使其难以养成“说”的习惯,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出现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多以就业为导向,如果俄语与自己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匹配度小的话,往往动因不足,效率低下;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客观上难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俄语产生兴趣[4]。

  2.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校公外俄语改革

  2.1 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特点,教学活动分为:动机激发、建立图式、理解构建、储存记忆、创造重组五个步骤,同时穿插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

  动机激发是根据注意力稳定性理论进行设计的。在课程开始阶段,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并进行即时反馈与引导。首先介绍俄语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引入俄罗斯的文化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课程开始阶段,整体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规划,如完成前五课时,学生应掌握6个单元音字母和6个辅音字母的正确发音及书写,单词的重音规则,肯定句和疑问句的调型以及名词性、数的语法概念,学会42个单词,4个句型和4句简单的礼貌用语。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掌握俄语基本的语音规则,6个常用调型,名词、代词、形容词的一、四、六格和动词变位法,学会约460个单词,12个句型,若干常用口语,并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划分学习小组。学习包含阅读、书写、口语、听力等各个方面,学生的合作交流必不可少,所以教师应创造俄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同时,分组学习也是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的必要条件。分组可根据学生性格、认知习惯等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程讲授中提示重点,教学效果却并不太好,这与学生的参与度低有关,而且5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真正有效的时间仅约20分钟,如何利用这20分钟是一节课效率的真正体现点。所以学生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自己找出重点,提高参与度,还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5-7]。

  建立图式阶段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动机激发阶段结束后,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堂初期,记录每个学习小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写在板书上,讲解中点明某一学习小组做重点讲解。俄语学习无法脱离学生原有的汉语思维,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借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如,详细规划等值和非完全等值词语,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辨识度,加强学生对于既有知识的联想,归纳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强化语法、词汇和基本句式的应用等[8]。早期利用母语与俄语建立联系,在学习时多注意、体会,比较发音、词义辨析、句法构成、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语言的正迁移,中期不断强化常用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应用,后期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信息,输入新的词汇、语法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理解构建就是用既有的知识对新的概念进行解构。在俄语教学中,所学知识与以往知识链接得越深,学生理解得就越透徹,所以这一阶段教师应深度挖掘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度理解的过程就是记忆编码的过程,前期简单词汇、语法等可用汉语进行编码,联系已有观念,后期选取一些关键词,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树。如学到新单词учёа,可以问学生这个词与哪些学过的词相似,让学生回忆所有学过的如учение,ученик,ученица,ученик,учить,учиться等单词,随着课程推进,再对其进行深化,让学生找这些词的共同部分,当学生找出共同部分-уч后,告知这个叫词根,然后引入同根词概念,并由词族串联新的学习内容。

  储存记忆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状态的监视,一方面是合理运用记忆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内因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错觉。教师可在每单元设置练习题、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进行随堂测验,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记忆策略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5分钟、20分钟、1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后……各复习一遍,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新知识进行联系和编码,如词汇、句型、固定结构等,便于学生记忆提取。

  创造重组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运用创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俄语知识,应可利用知识进行一定的对话、写作等。只有不断进行运用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根据相关测试及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语言能力无法完全反应语言知识水平,在有限时间内,学生更倾向于运用常用或记忆深刻的语法、词汇进行表达,所以教师应反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运用。训练可分为随堂和课下两部分:随堂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话;课下可进行写作训练、学习探究等任务[9],如用俄语解释新单词,归纳如颜色、方位或日常生活中某类常用词等等。这一阶段多采用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情景任务,与课前预习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封闭式教学结构[10]。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当改变其学习策略,还要注意随学生能力、性格等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2.2 实施评价

  本次研究中,65名公外俄语学生大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初期学生反映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在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知识输出量提高,课程进度加快;教学内容方面,穿插讲解了俄罗斯国情、民俗、历史、文化等,知识得以拓展;学习成绩方面,平均成绩由之前的62.5提高至74.9,进步显著。虽然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下滑,但推测与学习态度、自主能力等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3.结语

  认知心理学是基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而发展的一门科学,而俄语学习就是信息输入与建构的过程。通过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对俄语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及课堂效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公外俄语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俄语的学习能力,对其在学习和思考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金容,夏宏钟.我国高校俄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认识[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1):58-61.

  [2]李锡奎,李文华.从大学俄语四级考试角度探查大学俄语教学现状[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1):53-57.

  [3]吴宝沛,雷秀雅.“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xx,33(2):58-60.

  [4]呂红周.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4):59-62.

  [5]杨立明,赵秋野.试论商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4):56-58.

  [6]杨蓉.新疆高校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xx,24(4):40-43.

  [7]张淑霞.探析高校俄语教学策略选择[J].科教导刊,20xx,056(23):115-116.

  [8]黄东波.俄语公共课在中国的现状及前景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6):11-12.

  [9]黄东波.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俄语教师角色转型[J].电大理工,20xx,21(2):46-47.

  [10]颜志科.高校俄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36(5):64-68,76.

认知心理学5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文的理论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对事物或者说信息的认知首先要求人对这项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当人对该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并且贮存了足够的信息时,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记忆组成的一部分,这样每当人需要用到有关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可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师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去注意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钢琴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抱有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边弹琴边演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弹奏一般只涉及到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手指,学生弹的时间长了,手指会下意识地去按琴键,但是这时的注意力却已经分散了,而手口结合的方式,则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认知心理学6

  《第一印象心理学》是一本超实用的心理学读本,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结《财富》百强企业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完美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是关于*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向对方寻求的是什么,*印象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个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亲和力、表达关注、客观性话题、展现自我、谈话节奏、人生观和性别魅力这七个基本要素,并且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在每个要素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则告诉你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地去改变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书中的每个要点都会辅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明,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德玛瑞斯博士与瓦莱丽·怀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并且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全世界的报刊、电台与电视台争相报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Lifetime电视台等。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服务为以下的公司的经理人提供服务:

  1.惠普公司

  2.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

  3.怡安风险服务公司

  4.沃尔玛

  5.通用汽车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团

  9.克罗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时代华纳公司

  编辑推荐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多年工作经验写就的权威之作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际实例及专业分析

  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人眼中的自己

  ★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 适用面广:适用于日常交际、职场沟通、商务谈判、两性对话等一切初次见面场合!

  ★ 例证丰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结论的依据是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关的评估和培训。

  ★ 实用性强:通过详细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 9

  第三章 四种普遍的社交好处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亲和力 29

  第五章 表达对别人的关注 57

  第六章 传递话题:初次对话的主题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现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谈话的节奏:谈话的动态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观: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现自我:微妙的性别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调整第一印象的表现风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会这样做吗? 213

  第十二章 缩短距离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现:告别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宽容别人 245

  结 论 255

  参考文献 256

  关于作者 263

认知心理学7

  第1篇: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影响公众对事物、组织或个人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整个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不仅是复杂的智能策划过程,而且是主体形象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了公共关系学的外延,也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特点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整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组织通过运用具体运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来获得人们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它的特点有: 一是目的性,采取具体的公关活动,影响人们的认知,最终获得对组织的认可。二是主动性。认知管理心理学人员与客户是合作伙伴关系,在客户策划企业目标,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客户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三是长期性,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过程,包含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认知的形成与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要改变人们对某事物认知也是如此。四是艺术性,认知管理心理学没有一种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这需要认知管理心理学者拥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认知管理心理学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五是动态性,从事物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公众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认知的这种动态性,使得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手段来引导公众的认知,达到使公众及员工改变行为方式,最终作出对组织有利的决策。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来管理、传播形象。通过与竞争对手以及大众诚恳地交流沟通,使企业得到竞争对手的信任,公众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无形资产价值首先是建立在公众对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认可、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认识和重视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常常是依赖公众对企业形象及产品认知的基础之上。认知管理心理学使企业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共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三)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起到指导、协调、激励、控制的作用

  在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内部环境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种种变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决策中需要依赖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对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沟通中,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向员工指明企业面临的现状、问题以及战略目标,使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业改革过程将会面临的阻力;同时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响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因素

  (一)认知动机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倾向于使自身的态度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感,因此个体会努力去解除这种紧张感,两个途径:改变自身态度或改变外在行为。认知管理心理学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响公众对组织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决策。

  (二)自我认知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组织时,个人的力量往往太过渺小,对于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渐渐使人们对组织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力感会使服务态度和质量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继续劣变。因此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对客户以及内部员工的意见予以及时、积极地反馈,耐心的解释;当人们接受这些反馈信息之后,就会改变其对企业原有的认知,产生积极地情绪。

  四、企业实施认知管理心理学需要注意的原则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和机制

  对客户或员工的认知管理心理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重视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机制,运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策略处理各方关系,树立、保护企业形象,同时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不忽视小群体、快速反应、透明传播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认知管理心理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传统的公关对象,同时也要对容易被忽视的小群体的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可能利用互联网“草根”力量给企业带来始料未及的压力。

  (三)更新传播方式、积极沟通

  企业应该注重审视自己认知管理心理学战略,及时修改或添加新的内容,使企业的认知管理心理学达到与时俱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重视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开通新的沟通渠道,例如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建立并维护好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反馈渠道,重视互动媒体的动向。

  (四)苦练内功、随时自检、防患于未然

  危机暗藏在企业运营链的方方面面,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做的是练好内功,随时自检,及时清除化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问题。企业危机管理专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机管理策略就是诊出隐患之根,化于萌芽之中,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第2篇: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具有其独特性,一般都是有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专职教师、母体学校选派的在职教师、外聘的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人员和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生。专职教师大部分是聘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以及少数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部分还存在临时观念,责任不明确,往往都是上课来,下课走,难以完成教学的完整过程,尤其是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关系,学校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来看,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兼职教师数量偏多,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是学科建设、决定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自己的具有足够力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办学特色就难以实现。因此,建设一支符合独立学院自身长远发展的、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以及发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和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数量应按照1:18配备,一般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专任专职教师队伍,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首先,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多数依靠兼职教师。学校教学工作以兼职(母体大学安排和外聘)教师为主体,学校自有的专职教师很少,而且专职教师大多承担一些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不仅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也不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其次,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办学初期,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难以招聘到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主。在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专职教师队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状态。返聘教师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气及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届毕业生,从校门进入校门,直接开始授课,教学方法、经验、科研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实践能力差,也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形成特色学科。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所以培养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专职教师的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应从招聘引入、薪酬与发展、培训、考核等以下几个方面对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发展初期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根据当年的教学情况以及来年的教学需求来确定当年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和人数,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需求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引进教师。根据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引进人才。补充专职教师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结构。人力资源部门应与教务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共同配合,对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统计,明确将来的发展需求,找出两方面的'差距,从而制定近、中、长期的招聘计划。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还应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影响力。可以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户口、继续教育等相关政策方面作调整以利于吸引人才,使应聘者能够明白应聘成功后学校可以为其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挖掘本校的长处,宣传优势,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口碑等。

  2.培养和培训。

  只有教师不断进步,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使用而不重培养,独立学院不应仅成为教师临时授课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获取成长动力与机会的地方。稳定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从制度上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要求、加压力,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保证,创造有利环境让青年教师不断地快速成长。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提高,另外还需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多途径、多方法地鼓励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不断积累。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集中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多听课,学习借鉴他人上课的方式风格;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行“导师制”,让老教师、名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理论知识及学历;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业务实践,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研究所、开办经济实体等;开展产、学、研结合,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平台,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通过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设本校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依据学校特色,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薪酬与发展。

  要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就要让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对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专职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对独立学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师的物质鼓励,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行业,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壮大专职教师队伍规模。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实行绩效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独立学院可利用职称来挑选优秀的教师,也可对绝大多数教师施加压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因为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善,职称评定上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这也是独立学院独特优势所在。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在这方面为专职教师创造条件,不断鼓励专职教师完善自我,早日满足评定条件,同时也能尽快改善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通过提拔、进修、深造等方式将有管理潜能的骨干教师提升到相应管理岗位加以锻炼,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专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改善绩效,根据绩效考核决定教师是否应该晋升加薪,决定人员合理安置及调动。独立学院评估制度应具有独特性,不能仅克隆母体学校的考核体系,应根据办学目标及特色来重新设计,明确考核范围、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公开等评估体系。尤其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符合独立学院特色,指标尽量量化,确保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不仅强调教学与科研,还应该包括教师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办法。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检查专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风等。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学院应及时将信息全面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考核结果以及后续改善情况,对教师实行滚动管理,对于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继续聘任;而对于教学效果不好、责任心差且指出问题后不思进取、不改善的教师则不再续聘。通过绩效考核,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导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也能发现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的质量。

  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增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独立学院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专职教师的招聘、培养培训、薪酬与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特点,又要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知心理学8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12.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1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3分)

  15.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答:① ②

  ③

  16.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2分)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参考答案:

  )12.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对两个即得2分)。 13.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2分)

  14.①非陈述记忆 ②启动效应的记忆 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 (3分)

  15. 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 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记。(3分)

  16.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认知心理学9

  摘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20xx年(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研究热点

  2.1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效线索条件下,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judgment,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而重合时,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然而,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3).

认知心理学10

  1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1.1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主义思想观念,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已逐渐成熟,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学派。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对教育产生了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1.2认知心理学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快速,导致施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进度难把握等。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考虑到人脑与计算机的相似之处后,采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由此可看出,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应时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法和口语记录法三种方法。反应时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性证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口语记录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对研究人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成人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2.1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学习课程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教会学生吸收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明显,为了让学生独立地运用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策略的运用条件和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

  2.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取舍外,还要加入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逻辑关系上的关联统一。

  2.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可以学生使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新知识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关联点,这就是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以信息加工学为依据,避免额外认知负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施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的设计;二是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新知识的选择,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内容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重复教学,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2.4强化记忆

  在现代成人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声音、形状、色彩等)的传播,使学生在收到多个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加强知识的记忆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类归纳也是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丰富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成人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更为活跃的思维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教材的编排,要依据信息加工学对教材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可以减小多余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无改善。由于传统的考试测评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努力程度等作详尽的记录。

  3结束语

  成人英语教育的开展,是当代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方式。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交际能力,对英语的教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认知心理学11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历程作一简单的分类、整理、介绍。笔者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初次了解认知心理学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发展 研究对象 应用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二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

  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内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些看法对中国心理学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应用方面,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如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从而使心理学能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认知心理学与一些高、新技术的联系,也是人们向往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思路。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心理学家。

  三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1.认知心理学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无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已经渗透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看成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对学习和指导的看法有许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内部发生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做什么,还需要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认知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报告、错误分析等都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了解那些不可见的认知活动。对认知任务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图、过程分析和流程图等。它们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了有效的认知操作所需的知识和过程。

  2.认知心理学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阅读是许多认知活动同时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人们熟悉的复杂行为,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知心理学有关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研究,特别是有关阅读的认知加工的研究,都对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阅读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设词汇识别加工是阅读技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字词识别包括字词的编码和词汇通达。能够流畅阅读的读者能够自动对字词进行编码,快速提取出单词的意义,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句法、语意加工的需要。对于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词,读者能够利用句法、语意和语境信息推论出它的意义。对阅读过程中各种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进行训练,也可以促进读者的阅读理解。

  3.认知心理学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是一个传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属于人类工程学的范畴。人类工程学家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机器和工作设备。机器和设备必须设计得与使用它的人相和谐,才能使人与机器设备更好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机系统中,人是机器的操纵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机器则是人的能力的补充。操纵者的机能包括接受信息、进行决策和操纵控制器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控制器和显示器来实现。显示器将外界的信息转变为操纵者可接受的信号,并传递给操纵者;而操纵者则通过控制器改变设备当前所处的状态,而设备状态的改变又通过显示器反馈给操纵者。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操纵者和机器设备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张必隐、张春兴.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认知心理学12

  引言

  钢琴是音乐领域的乐器之一,是辅助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对音乐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其中钢琴教学便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诸多教学内容之一。由于钢琴在我国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生应用,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掌握,有利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所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动机的心理学科,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1]。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4)产生式系统。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2]。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首先,钢琴教学模式不够成熟。高校各专业教学中,钢琴教学并不普遍,多数高校目前为止还未开设钢琴教学这门课程。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次,钢琴教学的水平有差距。我国的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之间的专业素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钢琴课程教育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最后,钢琴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高校钢琴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有的教师更多关注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注重知识灌输还是关注技术教学,都没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导致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割裂开来,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出现下降。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对策

  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钢琴教学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笔者根据前文认知心理学的阐述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认知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展开谈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能,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敏锐听觉,不具备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会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学生在听自己弹奏的声音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弹奏的质量进行判断,教学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调整弹奏,改进弹奏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种技能的教学行为,不要在学生一弹错之后就立即直接指出错误,这样只能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而要离开教师之后却弹不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能够从内容深处真正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钢琴演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表演是一门艺术,钢琴弹奏的音乐作品是有灵魂的,承载这作曲家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钢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所弹奏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4]。大学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尾声阶段,此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大众化的学科而言,钢琴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比较独特,教师必须要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该作品充满了积极乐观和生命顽强的气息,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骑士》是一首非常雄壮和威武的曲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贝多芬的《月光》表达出的是一种安静和静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表现出沉思的情感和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类认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够被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并形成记忆。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并以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作品信息,同时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创建特定的教学环境,转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风格,力求将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当通过鼓励学生边弹边唱,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注意力。因为在钢琴弹奏中,手、脚、脑互为一体,相互协调,边弹边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况出现。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音乐作品各种各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全部的音乐作品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给学生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学学以致用。在学习完肖邦《小夜曲》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在下堂课时安排学生独自训练,使得学生自己检验自己,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有助于高校钢琴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分析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认知心理学能够科学地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亮.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途径[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华.探究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28(5):87-88.

  [3]周静.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xx,36(24):143-143.

  [4]马文骥.将透视心理之技法--认知心理学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之中[J].北方文学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xx,12(3):22-22.

认知心理学13

  认知,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是心智与物理属性的身体间有着何种关系。认知与身体究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或者是我们看待生命的两个视角。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日渐积累,逐渐演变为研究认知具身性的热门课题。本文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上,对认知与身体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一 认知与身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1.身体对认知存在着限制作用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和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的表体性质和内容。因某种特征的存在,使有机体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困难,甚至变为不可能。以听觉为例,动物的听觉比人类的听觉更为灵敏,是因为它们的听觉系统构造与人类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抽象思维主要是隐喻的。而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Lmage Schema)理论是“对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就是认知的方式”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个体的主观世界是被个体的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结构和感官运动系统都限制着认知的进行。

  2.身体对认知的分配调节作用

  身体可以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脑、骨骼、皮肤等身体各方面与认知系统中发挥着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身体的状态和运动对认知过程有调节作用。在荷兰心理学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测验中得出的结论,后退动作诱发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身体的`调节作用使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和谐。由于身体的调节作用,认知操作的过程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证了认知任务的圆满完成。

  3.身体使认知产生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明确指出,身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认知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亲密关系。换言之,认识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身体体验的过程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同动物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动物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没有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认知系统的活动思维和方式是依赖身体的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进行的。

  二 在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与身体紧密联系

  1.心智与身体联系紧密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视身体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身体是物质的,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需要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智驾驭着身体,指挥着身体的运作,但是身体对心智没有实质的影响力。

  2.在理论心理学中心智与身体的一体化

  身心一体化是指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仅是心智发生的“场所”“载体”或“生理机制”。身心一体的原则是心智对身体的影响,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3.认知与身体在理论心理学中的关系

  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认知,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是身体去感受、去思维、去行动。因而身体的感知和身体的运动等各种身体经验必然对认知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在理论心理学中,认知与身体则是因与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结束语

  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认知与身体的联系,总结得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并且分析出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的交互影响体现了身心一体化的原则,因此身体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怎样形成概念和判断逻辑。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等.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xx(6):483~487

认知心理学14

  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例如化学平衡、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电离平衡等)难以突破,若只从反复讲解或重复习题训练以求学生巩固,这种只求效果不考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方法,以当前课程改革的观点分析,就是典型的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但是一种理念渗透,也是一种对基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学习与运用的体现。本文以“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为例,试用认知心理学对问题难易的分析原理进行解构,以供对其他知识难点作难度分析的借鉴。

  “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与学都感到滴定误差分析是“纷纷扰扰”,教师感到难以让学生准确体会各种操作误差的产生,学生感到误差分析结果容易“南辕北辙”。

  一、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依据德国认知心理学家J·芬克关于复杂问题的判定标准(“不透明性”“多目标性”“情境的复杂性”“变量及变量间的联系复杂性”“动态性”“延迟性),对比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设置层面一般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信息如操作描述等,而是否产生误差、引起的误差是正的还是负的,就需要做多步的变量转换,思考就需多步且要细致,即误差分析具有复杂问题的“不透明性”与“多目标性”特征;对中和滴定中引起结果偏差的操作因素作最少的分析也约20种,而这些操作似是而非,即问题分析具有多变量,而且这些操作可以单独设置为变量,也可以多种操作组合形成多变量的问题,可见这些操作(变量)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即具有复杂问题的“情境的复杂性”“变量及变量间的联系”的特征;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问题中,因为引起误差的变量较多,记忆量就较大,而且从操作变量到误差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析者有耐心、有较强记忆力与较强的推理能力,即具有复杂问题的“延迟性”特征;若在新课学习时对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技能掌握不扎实,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则会感到越来越难掌握,而失却思维推理的条理与耐心,从学习者的思维特点来分析,即具有复杂问题的”动态性”特征。

  二、中和滴定实验中引起误差结果的操作变量数目分析

  关于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的所有复杂性特征,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和滴定实验中能引起误差的操作变量较多。以“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的操作”为例,分析能引起误差的操作种类数即变量数目。

  1.洗涤方式

  因滴定管内溶液须保持所装溶液的原浓度,因此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而锥形瓶只是反应的容器,只需保持已量定体积的所装待测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即可,因此只需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作为产生误差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滴定管洗涤:量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未曾用待测液润洗而直接量取,若其他操作准确,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未曾用标准溶液润洗,而其他操作正确则测得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2)锥形瓶洗涤: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瓶内残留少量蒸馏水,测得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2~3次,则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

  2.滴定管尖嘴部的气泡

  装满溶液的滴定管,应检查滴定管尖嘴内有无气泡,如有气泡,会使滴定管刻度读数偏小,因此必须排出。作为问题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量取待测液体积之滴定管: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有气泡,量取后气泡消失,其他操作正确,则实验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若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无气泡,而在记录终点刻度时尖嘴部出现气泡,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用滴定管(装标准溶液):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其他操作准确,则实验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若记录起始刻度时尖嘴部无气泡,而在记录终点刻度时尖嘴部出现气泡,则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

  3.滴定管尖嘴端存在挂滴

  滴定管装满溶液后尖嘴部存在挂滴,则应用滤纸吸掉挂滴,以保证滴入锥形瓶中的每滴标准液都有刻度记录。中和滴定在临近滴定终点时操作应是逐半滴滴入锥形瓶(半滴滴定操作即为控制活塞或小玻璃球使尖嘴端出现挂滴,然后将尖嘴挂滴靠近锥形瓶内壁,使挂滴沿内壁引流而流入锥形瓶内,并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内壁),可见正确的滴定操作在滴定终点时不会出现挂滴。作为问题的变量,操作常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量取待测液之滴定管:量取前滴定管尖端有挂滴,而直接记录起始刻度,其后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在记录起始刻度时尖端无挂滴,而达到终点刻度时尖端出现挂滴,其余操作准确则测得溶液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用滴定管(装标准溶液):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挂滴,而直接记录起始刻度,其后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在记录起始刻度时尖端无挂滴,而达到终点时尖端出现挂滴,其余操作正确则测得溶液浓度偏大?偏小?无影响?

  4.滴定管的读数

  读数时滴定管应垂直地夹在滴定管架上,由于水溶液与玻璃的表面张力的特点,滴定管内的液面呈下凹弯月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下缘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仰视与俯视都会使读数产生偏差。作为问题的变量,关于读数可作如下分类而设置问题:(1)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体积时:记录起始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记录起始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取终点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数终点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2)滴定读数:记录起始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记录起始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取终点刻度时仰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读数终点刻度时俯视读数其余操作正确,则待测溶液浓度结果偏大?偏小?无影响?

  5.其他能产生误差的操作变量

  (1)配制待测溶液或标准溶液的溶质含有杂质;(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标准溶液时的操作误差;(3)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不同选择;(4)若用待测液滴入定量标准液方式进行中和滴定,而操作变量不变,分析误差情况;等等。问题变量繁复。中和滴定中引起误差的操作变量繁多,再加上从操作到误差结果的产生并不是直接产生,一般需要转换,如从读数的偏大或偏小来判断所用溶液体积大小就需注意是数据为起始刻度还是终点刻度,而且要注意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如“前与后”“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等等。可见中和滴定误差分析问题,若从影响问题难度的因素分析,虽然从认知心理学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算子并不多,但其变量之多,为中学化学问题中之最,故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若只重变量的罗列枚举,很多学生会失却耐心与细致,于是教师在组织此知识点教学时也因此而变得枯燥乏味。

  三、从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变量处理方式谈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归因教学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某个方向的问题解决专家,主要是解决此方向问题的知识之间已形成各种联系,这些知识可以归成同一类,这样几类的知识又可以归成更大的一类,即专家借以较大的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使解决问题时便于迅速检索与提取。认知心理学家也从实验角度证明,在教学中按问题解决专家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专家式的认知模式来组织教学。

  1.明确中和滴定的误差类型,克服解决问题时的“功能固着性”

  所谓认知功能固着性,即解决问题时总是按照事物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如问题设置为“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溶液时不慎多加了一滴(1/20mL),分析误差情况”。部分学生就思考“那标准溶液也不是相应地多用了吗?结果无影响吧”,不少学生因为对数据的认识与应用总有一种“一定要应用”的.功能固着副作用,就把此多加的“1/20mL”数据也代入计算式计算,而根本没认识到此“一滴”不是本实验的测量数据,只想到有数据就要代入计算式计算,即具有一种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功能固着”认知偏差。让学生掌握误差的概念与类型较为重要。对于误差,中学教材与教师一般都只涉及对结果的直接分析,不作对误差知识的系统说明,导致学生缺乏如专家般的误差分析系统知识,而完善知识结构是克服功能固着性的前提。因此,在组织该知识点教学时可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误差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差值,若高于真实值,称之为结果偏大,反之为偏小。(2)明确误差从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与操作误差两大类:系统误差即仪器或指示剂的精确度所限,具有客观性,如滴定管的精确度、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等;而操作误差即实验操作所产生的偏差,具有实验者的主观性,需要操作手法的正确性,中和滴定误差分析大多在此方面设置。(3)明确中和滴定是用标准溶液测定待测溶液的浓度,一般通过滴定管读数,代入反应计算关系式而运算得到结果,是一种间接测量,而误差是由直接测量的实验数据产生。误差分析即分析直接测量所得的数据偏差情况在计算式中对结果的影响,完善学生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梳理与归纳各个引起误差的操作,形成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组块加工信息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纽威尔和西蒙在关于影响问题难度因素的论述中,提到问题空间是影响问题难度的最重要的因素,问题空间即解决问题的迷津,空间越大即迷津越多,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而要缩小问题空间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解决者可以采取的内部知识命题集的大小,即知识组块大小。引起中和滴定误差的变量较多,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对各个引起误差的变量进行“组块”,以降低解决此类问题的难度,在教学中较为常见的“组块”是以引起相同误差结果的操作归类。如对引起实验结果偏高的操作进行“组块”(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为例):(1)锥形瓶用水洗净后,又用待测液滴洗。(2)酸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液滴洗。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3)酸式滴定管滴定尖嘴未充满标准液便开始滴定。滴定前俯视滴定管,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定结束时,部分标准液附在锥形瓶瓶壁上。(4)滴定结束时,滴定管尖嘴处仍挂有半滴定液。(5)用酚酞作指示剂,当红色变成无色。(6)返滴一滴NaOH溶液无颜色变化。(7)滴定结束后,立即读数。同样可以对引起实验结果偏小的操作进行“组块”,也有很多教师采用以中和滴定实验中的各操作阶段的误差情况进行“组块”。将知识信息梳理得井然有序,并把有意义的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信息以一定的编码方式贮存,均可提高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容量,从而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与效率。

  3.归纳与反思误差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如果……那么”产生式系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更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么”式的问题解决系统。在中和滴定误差分析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白,中和滴定误差是间接测量误差,是直接测量的数据代入计算式而产生,误差分析中应理解计算式中哪些因子是常量,哪些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其次让学生明白“如果实验测得的数据偏大或偏小,那么计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再次让学生分析清楚实验中“如果是这样的操作,那么实验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抑或无影响?”……在误差分析中运用如此的逆推法和“如果……那么”的假设,能让学生从繁复的变量对应分析中,归因到结果的计算分析,使分析有条理、能监控并调整。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从最初的依据误差分析范例的陈述性分析,渐变成为“如果……那么”式的产生式规则的程序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进行调控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与原理,即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手转变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

  总之,教学难点为什么是难点?这是我们中学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须从心理学、教育学层面进行思考,从理论上清楚难点之难以及从难到易的通道,而不能总是单从“分散难点”“逐步分解”“重复练习及讲解”等解决难点的教学方式着手,因为只有在理论上分析清楚难点为什么难,才能有更合适的解决难点的教学方法,才能创新性地开展新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解决难点的各类教学方法与方式。

认知心理学15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主要是对在人们接收、加工以及记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有效推动人类工作以及学习的顺利开展。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得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科学地应用认知心理学, 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听觉能力以及钢琴作品欣赏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作为心理学中一项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谓的认知心理学即为通过对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记忆改变以及信息加工等内容展开的深入分析,从而了解个体在对待外界事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当前,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认知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与钢琴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就会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合理地对钢琴的曲目风格、弹奏模式以及知识理论等展开排序,之后再基于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进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通常状况下,对于人们的认知而言,其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往往都要经过四个过程,即为“注意、体验、记忆以及思维”。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分析教学点,通过一些充满趣味的教学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教学活动中, 进而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钢琴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相关的钢琴知识,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对大学生来说, 其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理认知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末期,此时大学生的.身体器官发育相对成熟,于是就会对其钢琴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学生的手部发育良好之后,就能够帮助其得到充足的力量。然而,此时大学生的手部骨骼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就会导致其手指缺乏足够的灵活度,于是就会造成学生在弹奏钢琴的时候无法充分地跟上节奏。第二,心理认知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同时也具有相对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而且记忆力也相对较强。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观意识较强,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思维,可以很快地掌握新事物。虽然伴随年龄的增长会造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降低, 然而在此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却在不断的增强,其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并且也会慢慢产生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在此情况下开展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 要科学地开展钢琴教学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加丰富的钢琴知识.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可知,在开展高校钢琴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其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分析能力,二是逻辑记忆能力。对于这两方面而言,其主要都是通过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从根本上而言,其都是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是在初步成熟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因此,在此阶段钢琴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以及良好的记忆。比如,对于《C大调回旋曲》这部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比较纯粹的娱乐性作品;而对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炫技类的音乐作品。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不同曲目以及所体现出的特征, 再充分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基于认知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信息与事物的认知前提即为人们可以对此内容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为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信息,那么首先就要激发人们对其的注意力,在人们积累相应的信息资料以后, 那么其大脑就会对这些信息给予加工与处理,最终发展成为人们的记忆,这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认知特点。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某项技能,那么人们就要通过记忆对相关的信息给予提取与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应用,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所以,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钢琴知识,那么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所以,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比较活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认可,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更好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也可采用弹奏演唱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对于比较纯粹的钢琴演奏而言,要求学生要从触觉、听觉以及视觉等方面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非常集中注意力地进行演奏,然而假如弹奏时间相对较长,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比较机械化, 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极易发生分散。假如能够将演奏以及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使得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弹奏演唱过程。

  (四)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而言,其不但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演奏技艺, 而且还要有着比较敏锐的听觉能力。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师只是比较重视对学生弹奏技能的培养,然而却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也就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仅仅是基于教师的指示才能够发现其在弹奏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唯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才可以改掉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弹奏水平,这样就会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弹奏能力进行训练,而且要培养其听觉能力,使其可以对自己的弹奏情况进行判断,对其在弹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调整。钢琴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听力展开训练, 而且要对其音乐欣赏与分析能力展开训练与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比较优秀的世界名曲,使其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听觉能力。在其欣赏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中蕴含的弹奏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其学习良好的弹奏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应用在个人的学习中,进而能够使得个人的演奏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音乐作品比较繁多,多种多样。所以,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无法将其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向学生进行介绍。那么,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音乐技能,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以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深入的解读,对音乐作品的指法以及节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弹奏技巧。在完成学习活动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展开深入的反思。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在其他音乐作品当中,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对于《月光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淡然并且安静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对此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5];针对《命运交响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主要表达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比较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情感的特点,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具有的不同风格,帮助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而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将认知心理学科学地应用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合理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推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认知心理学】相关文章:

认知心理学07-29

认知心理学[实用]07-20

[优]认知心理学07-20

心理学认知的过程论文(精选6篇)04-28

【实用】认知心理学15篇07-20

认知心理学15篇[精华]07-20

认知实习报告08-26

自我认知评价12-09

专业认知报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