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用15篇]
认知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据笔者对社会心理学学习的概念所形成的轮廓,心理学首先应当是建立在人最基本原始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上,进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会)条件下对人产生的普遍的情绪,行为或看法等可感的效应。其基础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考反馈的能力,而条件则是社会(群体)的影响。而其中的个人心理活动也显然不全是自然的非条件反射,必然有一部分是长期接受社会影响而“培育”出的产物。因此,心理学与个体与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部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且做到将相关认知联系于生活中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呢?研究了解并运用关于个体的部分应当掌握自我认知的知识,并联系理解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自我认知是对于自我的知识,包含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或准确或粗略的认识,有整体认识,也有特定领域的认识。例如笔者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但能够沉下心来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笔者对自己的特定领域认识。有一条内容很有趣,是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是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的,而内隐自尊更能暴露一个人意识深处对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预期,参考文献中提到了东方人在外隐自尊量表中不会自我拔高,但日本人的内隐自尊有自我拔高的特性。这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困惑——为什么知道自己不是伪装却还总是有矛盾的两面性格。笔者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多次考试结束她都垂头丧气抱怨要垫底了。成绩出来后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在平均线左右,她和笔者交谈过,会一方面觉得很险,终究没有垫底,但心里同时会觉得不甘心,仍旧希望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成绩也能像平时一样不错。还有就是她很反感平均线的成绩,觉得自己再差也不该仅仅只是平均水平,在她眼中,代表大众的平均水平却是自己的底限。可能其内隐自尊有明显自我拔高趋势,造成其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结果感到满足和肯定。心理学关于个体的知识让学习者对周围人的矛盾心理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能分析隐藏在性格与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关于自我知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等。其中他人的反馈揭示了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们的表现,他人会持有一定的看法,我们知晓后可能还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很多个他人的效应就类似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了,这也是心理学与从个体到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社会化则更为明显。我们长时间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参与各种道德文化社会宗教的活动,这些司空见惯的景与物成为我们行为与看法的“公理”,对我们的价值判断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活动。
同样有趣贴近生活的还有关于自我归因和自我障碍现象。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提出: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们自己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进行推论而得来的。我们会认为受到诱因的人做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贝姆认为,我们观察我们的行为,看它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发生并且只有在后者条件下,我们才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这可以解释一些偏见的现象。还有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是实体特异性(我会这样做是普遍的反应或是说这是我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的特性吗),一致性反应(别人这样做有他们的理由,我应当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还有一贯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这样做的)。它们全面揭示了我们行为的几种原因,从中也可看出社会对个体影响的影子。此外,功与过的归隐偏差可以解释——人们趋向于将成功归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孩子考砸了,父母互相指责这是像对方笨的原因,而当孩子做了什么好事,又都说像自己。这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防卫归因”与一种天生的“自恋”机制吗?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过于频繁地怀疑自己,但也会造成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弊端。自我障碍是把双刃剑,但根据文献显示的调查结果,人们设置在自己前行道路上的障碍也会真正减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就好像一种逃避的心理,却最终正是因为这种看似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的“提前失败”而败走华容道。浅谈笔者对心理学的个体方面知识的认知与应用后,继续谈谈对社会对群体的相应解读。一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重点的态度与态度的改变。态度更偏向于个体认知的方面,而其改变则强调了社会对其的作用。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而这三个方面又相互影响。还是笔者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前涉猎很多侦探小说,它们教给她很多知识(认知),她也对其中使用的物理原理感到十分好奇,产生强烈求知欲(情感),于是在学习物理时就会充满了兴趣还会把它与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行为倾向)。而态度的集合又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改变世界都建立在对世界各个事物的态度的基础上,由此,态度对价值观对人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个体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塑造:社会化,人际影响,个性影响,学习等。举其中一例说明笔者的理解:社会化揭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并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解读和反应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教化的过程”此言得之。倘若没有社会化过程,人就失去了规范自己行为以至于与团体的规则一致的压力,于是便不能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局面。而正是这些社会化的力量,使得人们进入社会进行发展从而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这又是个体受到社会影响的例子,而且是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相互影响。形象地来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像织在个体与社会中的一张无穷尽的网,相互作用,过程复杂,而结果却是恰好符合我们心中认识的真实感受。
下面谈谈态度的改变。可信性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意识,权威的人很容易在我们心中取得信任。我们会下意识给更加优秀伟大的人物添加光环。笔者看到过一篇有趣的文章,有人统计了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商纣王暴行的描写,发现冠于商纣王名下的酷刑数目居然在逐年增多。这样不排除人们主观上把各种酷刑讹传于其名下的可能。连《三国演义》也不免把周瑜空城计写入诸葛亮名下的安排。与此同时,动机和意图也对态度产生了影响。如果听到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明显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牟福利,我们对其观点即理由的可行性会产生极大的怀疑,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十分真切的体验。还有“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它被很好地应用于广告心理学。高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能够对被试着态度产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名人代言短时间内可以说服很多消费者购买)而低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应(非知名人士代言不能短时间内收得很大成效)。但两者随着时间的改变趋势却是截然相反。笔者有一个设想,广告可以在前期以名人代言的为主(如占80%)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缩小其比例,争取依照人们内心的心理“睡眠者效应”取得最佳广告效果。这便是将心理学发现的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取得实际效益的例子。不难发现,现在的商家越来越注重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学力量,各种研究消费心理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能抓住顾客的心的商家,才能赢得社会市场的江山。
认知心理学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1世纪关于学习的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两大理论,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为理论,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分类、测量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根据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概述,分析了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xx,21:566+812.
认知心理学3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12.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1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3分)
15.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答:① ②
③
16.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2分)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参考答案:
)12.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对两个即得2分)。 13.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2分)
14.①非陈述记忆 ②启动效应的记忆 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 (3分)
15. 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 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记。(3分)
16.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认知心理学4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信息输入与输出之间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人脑是一种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往的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对人的行为、认知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二语习得领域出现问题的增多,传统以语言学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解释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因此心理学机制的引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可对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将这一机制引入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高校公外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环境因素
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公外俄语属于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不仅在学生中认同度低,学校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如在教学配置方面,外语学科应属实践课,但在课程设置上却与理论课无异,课时不足,班容量大。这不仅在潜意识中会引起受众的消极暗示效应,将该课程与其他公共理论课等同而忽略其技能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从而难以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这一教学目标。
1.2 教师因素
在当前公外俄语教学中,仍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该教学法虽对语法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偏离甚远,教学效率低;受限于目标、课时等种种因素,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不足,跨文化意识薄弱,语言学习的“附加值”贫乏;教师从“给予者”到引导者的自身角色认知转换缓慢[1-3]。
1.3 学生因素
中文属汉藏语系,孤立语,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屈折语,二者在语音、构词、句法等方面都相去甚远,公外俄语的学生(一般为零起点)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应试教育使学生更注重考试技巧而忽略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使其难以养成“说”的习惯,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出现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多以就业为导向,如果俄语与自己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匹配度小的话,往往动因不足,效率低下;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客观上难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俄语产生兴趣[4]。
2.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校公外俄语改革
2.1 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特点,教学活动分为:动机激发、建立图式、理解构建、储存记忆、创造重组五个步骤,同时穿插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
动机激发是根据注意力稳定性理论进行设计的。在课程开始阶段,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并进行即时反馈与引导。首先介绍俄语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引入俄罗斯的文化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课程开始阶段,整体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规划,如完成前五课时,学生应掌握6个单元音字母和6个辅音字母的正确发音及书写,单词的重音规则,肯定句和疑问句的调型以及名词性、数的语法概念,学会42个单词,4个句型和4句简单的礼貌用语。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掌握俄语基本的语音规则,6个常用调型,名词、代词、形容词的一、四、六格和动词变位法,学会约460个单词,12个句型,若干常用口语,并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划分学习小组。学习包含阅读、书写、口语、听力等各个方面,学生的合作交流必不可少,所以教师应创造俄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同时,分组学习也是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的必要条件。分组可根据学生性格、认知习惯等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程讲授中提示重点,教学效果却并不太好,这与学生的参与度低有关,而且5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真正有效的时间仅约20分钟,如何利用这20分钟是一节课效率的真正体现点。所以学生有效的预习不仅可以自己找出重点,提高参与度,还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5-7]。
建立图式阶段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动机激发阶段结束后,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堂初期,记录每个学习小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写在板书上,讲解中点明某一学习小组做重点讲解。俄语学习无法脱离学生原有的汉语思维,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借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如,详细规划等值和非完全等值词语,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辨识度,加强学生对于既有知识的联想,归纳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强化语法、词汇和基本句式的应用等[8]。早期利用母语与俄语建立联系,在学习时多注意、体会,比较发音、词义辨析、句法构成、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语言的正迁移,中期不断强化常用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应用,后期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信息,输入新的词汇、语法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理解构建就是用既有的知识对新的概念进行解构。在俄语教学中,所学知识与以往知识链接得越深,学生理解得就越透徹,所以这一阶段教师应深度挖掘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度理解的过程就是记忆编码的过程,前期简单词汇、语法等可用汉语进行编码,联系已有观念,后期选取一些关键词,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树。如学到新单词учёа,可以问学生这个词与哪些学过的词相似,让学生回忆所有学过的如учение,ученик,ученица,ученик,учить,учиться等单词,随着课程推进,再对其进行深化,让学生找这些词的共同部分,当学生找出共同部分-уч后,告知这个叫词根,然后引入同根词概念,并由词族串联新的学习内容。
储存记忆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状态的监视,一方面是合理运用记忆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内因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错觉。教师可在每单元设置练习题、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进行随堂测验,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记忆策略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5分钟、20分钟、1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后……各复习一遍,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新知识进行联系和编码,如词汇、句型、固定结构等,便于学生记忆提取。
创造重组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运用创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俄语知识,应可利用知识进行一定的对话、写作等。只有不断进行运用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根据相关测试及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语言能力无法完全反应语言知识水平,在有限时间内,学生更倾向于运用常用或记忆深刻的语法、词汇进行表达,所以教师应反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运用。训练可分为随堂和课下两部分:随堂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话;课下可进行写作训练、学习探究等任务[9],如用俄语解释新单词,归纳如颜色、方位或日常生活中某类常用词等等。这一阶段多采用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情景任务,与课前预习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封闭式教学结构[10]。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当改变其学习策略,还要注意随学生能力、性格等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2.2 实施评价
本次研究中,65名公外俄语学生大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初期学生反映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在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知识输出量提高,课程进度加快;教学内容方面,穿插讲解了俄罗斯国情、民俗、历史、文化等,知识得以拓展;学习成绩方面,平均成绩由之前的62.5提高至74.9,进步显著。虽然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下滑,但推测与学习态度、自主能力等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3.结语
认知心理学是基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而发展的一门科学,而俄语学习就是信息输入与建构的过程。通过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对俄语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及课堂效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公外俄语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俄语的学习能力,对其在学习和思考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金容,夏宏钟.我国高校俄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认识[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1):58-61.
[2]李锡奎,李文华.从大学俄语四级考试角度探查大学俄语教学现状[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1):53-57.
[3]吴宝沛,雷秀雅.“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xx,33(2):58-60.
[4]呂红周.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4):59-62.
[5]杨立明,赵秋野.试论商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俄语教学,20xx,33(4):56-58.
[6]杨蓉.新疆高校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xx,24(4):40-43.
[7]张淑霞.探析高校俄语教学策略选择[J].科教导刊,20xx,056(23):115-116.
[8]黄东波.俄语公共课在中国的现状及前景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6):11-12.
[9]黄东波.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俄语教师角色转型[J].电大理工,20xx,21(2):46-47.
[10]颜志科.高校俄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36(5):64-68,76.
认知心理学5
摘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20xx年(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研究热点
2.1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效线索条件下,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judgment,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而重合时,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然而,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3).
认知心理学6
《第一印象心理学》是一本超实用的心理学读本,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结《财富》百强企业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完美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是关于*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向对方寻求的是什么,*印象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个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亲和力、表达关注、客观性话题、展现自我、谈话节奏、人生观和性别魅力这七个基本要素,并且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在每个要素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则告诉你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地去改变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书中的每个要点都会辅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明,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德玛瑞斯博士与瓦莱丽·怀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并且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全世界的报刊、电台与电视台争相报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Lifetime电视台等。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服务为以下的公司的经理人提供服务:
1.惠普公司
2.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
3.怡安风险服务公司
4.沃尔玛
5.通用汽车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团
9.克罗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时代华纳公司
编辑推荐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多年工作经验写就的`权威之作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际实例及专业分析
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人眼中的自己
★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 适用面广:适用于日常交际、职场沟通、商务谈判、两性对话等一切初次见面场合!
★ 例证丰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结论的依据是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关的评估和培训。
★ 实用性强:通过详细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 9
第三章 四种普遍的社交好处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亲和力 29
第五章 表达对别人的关注 57
第六章 传递话题:初次对话的主题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现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谈话的节奏:谈话的动态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观: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现自我:微妙的性别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调整第一印象的表现风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会这样做吗? 213
第十二章 缩短距离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现:告别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宽容别人 245
结 论 255
参考文献 256
关于作者 263
认知心理学7
【摘 要】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当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时,学生更趋向于主动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把生活的实际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有效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认知需要 知识呈现
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知识如果能够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改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恰好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素养。
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而且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讲铁及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由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得出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据药品说明中的“本品与维生素C共用效果会更好”引发疑问,进而与学生共同探究二价铁的化学性质。从二价铁的价态出发,对二价铁的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等进行探索,由点到面,铺开知识的网络,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Fe、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回忆起来,教师替代学生总结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中的本质,即低价态的Fe到高价态的Fe3+需要强的氧化剂来氧化,弱的氧化剂能将Fe氧化为Fe2+,相应的,高价态的Fe3+要变成低价态的Fe,就需要强的还原剂来还原,弱的还原剂会将Fe3+还原为Fe2+,最后再回归生活,用二价铁的还原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来解释药品说明,升华情感。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归纳知识网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方程式时已经造成了思维的负荷,若让学生继续完成化合物转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学生会有“白鹭立雪,智者见白”的感觉,因此,教师替代性策略是在学生自身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的。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漂的使用说明书,巧妙地将课程转变为对漂性质的探索,由点切入面,回到氯气的基本性质上,其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由点出发,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思考并提出学过体现物质性质的方程式――教师归纳知识网状结构――解释物质作用于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许多教师讲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时,一般是从硫的价态出发,通过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讲授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知识的转化运用到酸雨的产生之中,此时的知识呈现逻辑是: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当然也能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则先将酸雨的危害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继续和学生探讨酸雨的形成过程,从而将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转化为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总结出各价态之间的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的,即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质之间转化的本质关系,最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知识的运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化学教学中不乏这种联系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的方法在检验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苹果变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变色,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释氨的工业合成,食品干燥剂硅胶的运用,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腐蚀防护等……
以上探讨的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导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而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还在继续探索。教师若能够将生活的点滴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识间的桥梁作用,并为知识的提出奠定应用基础,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赵玉芳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xx(9).
认知心理学8
内容简介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作者简介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编辑推荐
1、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这是一个我们被不断推着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被教会关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袭”,以及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以至于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够好,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想“幸福”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们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功背后实际上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否则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处在匮乏之中。因为只有与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4、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录
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3、理想与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
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4、匮乏与不安
钱的匮乏始于爱的匮乏
为什么宁要宏大的计划,也不要微小的进步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接纳多少匮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匮乏,越纠结,越完美主义
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5、接纳与改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
弃疗的别名是接纳自我
带着问题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6、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怎么就拖延了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看脚下”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8、爱与孤独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9、空虚与意义感
有一种病叫“没有感觉症”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真实生活的质感
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10、结束与开始
为什么结束这么难
这一年,我所经历的最大转变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认知心理学9
1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1.1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主义思想观念,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已逐渐成熟,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学派。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对教育产生了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1.2认知心理学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快速,导致施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进度难把握等。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考虑到人脑与计算机的相似之处后,采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由此可看出,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应时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法和口语记录法三种方法。反应时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性证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口语记录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对研究人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成人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2.1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学习课程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教会学生吸收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明显,为了让学生独立地运用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策略的运用条件和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
2.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取舍外,还要加入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逻辑关系上的关联统一。
2.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可以学生使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新知识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关联点,这就是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以信息加工学为依据,避免额外认知负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施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的设计;二是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新知识的选择,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内容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重复教学,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2.4强化记忆
在现代成人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声音、形状、色彩等)的传播,使学生在收到多个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加强知识的记忆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类归纳也是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丰富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成人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更为活跃的思维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教材的编排,要依据信息加工学对教材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可以减小多余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无改善。由于传统的考试测评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努力程度等作详尽的记录。
3结束语
成人英语教育的开展,是当代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方式。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交际能力,对英语的教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认知心理学10
摘要:为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和措施。实践证明,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能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师院校 认知心理学 实验教学
认知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运用,提高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是提升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师院校应当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问题反思
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一些极具代表性实验的操作,可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与演练操作的重要平台,是认知心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心理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此,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综观当前许多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现实状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心理学科相关的专业实验仪器和配套设施及囿于其他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尚存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小组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不太会设计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实验。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整体而言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大多购置一些传统的常规心理实验设备,学科前沿和高端设备极少,难以满足心理学科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再由教师加以总结。
常常是教师先拟定或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按照相关要求去复制实验,实验内容多为学科内容相关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极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改革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量增加学科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针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成为必然,这对于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与促进认知心理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把握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心理学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确定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时,首先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学科实验设计的相关理论、实验操作能力与培养心理科学研究能力有机结合,全面实现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随着当前心理学各领域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使用,研究内容也逐渐向各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突出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核心引领作用,科学把握学科实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进行综合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特别是要顺应当前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以生理学为突破口,适当增加脑与认知方面的实验项目,因为传统的心理学科实验对这一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而脑与认知的研究又是当前认知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为此,我们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基础之上,增加了系列认知心理学新实验,主要借助心理测试仪、生物反馈仪、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等设备开设学科新实验项目。
实践证明,重视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设计方法,深刻领会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应用领域,熟悉认知心理学科的常用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初步形成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高水平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工中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活动,或只注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对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关照不足。特别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科相关实验设备不断推出,如生物反馈系统、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形式,实践中应当认真筛选验证性实验,保留学科较为经典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及实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认知心理学实验内容时应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高度统一,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拓展,增加学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拓展部分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而言,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特别注重认知心理实验教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如当前广泛应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术,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学生可通过知觉刺激记录和分析个体的脑电活动以研究或预测其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满足心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多来源于实验研究,又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验证,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认知心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认知心理学教学团队
要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水平,必须重视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建立高水平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团队,倡导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基础。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结构需求模式发生转变,这必然促成对心理学科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对高师院校心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师必须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科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广泛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科极为关注脑与神经认知研究,教师要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认知科学研究,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我院现有三名博士专业从事认知学科相关研究,并成功申请到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教师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认知领域。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科相关原理,自行设计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的科研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四)改革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认知心理学科过分倚重理论考试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理论考试卷面分数来简单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有些学校虽然有了实验考核板块,但仅仅是流于形式。综观现有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一般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学科的考核分成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面试能力考核三大板块,按六三一分值计分。实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独立操作,考核内容可包括认知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与设计、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等方面;面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如要求学生采用专业知识回答驾车使用手机的危害等问题,并将考核工作贯穿日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结合学科实验报告进行学科小论文写作,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科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傅亚强.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02):151-155.
[2]朱俊卿.论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xx,(02):44-46.
[3]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06):33-38.
认知心理学11
摘 要: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图式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 自主学习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我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我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我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我形象”设计,即我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我形象”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我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我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我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12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文的理论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对事物或者说信息的认知首先要求人对这项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当人对该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并且贮存了足够的信息时,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记忆组成的一部分,这样每当人需要用到有关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可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师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去注意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钢琴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抱有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边弹琴边演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弹奏一般只涉及到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手指,学生弹的时间长了,手指会下意识地去按琴键,但是这时的注意力却已经分散了,而手口结合的方式,则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认知心理学13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主要是对在人们接收、加工以及记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有效推动人类工作以及学习的顺利开展。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使得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科学地应用认知心理学, 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听觉能力以及钢琴作品欣赏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作为心理学中一项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谓的认知心理学即为通过对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记忆改变以及信息加工等内容展开的深入分析,从而了解个体在对待外界事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当前,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认知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与钢琴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就会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合理地对钢琴的曲目风格、弹奏模式以及知识理论等展开排序,之后再基于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进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通常状况下,对于人们的认知而言,其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往往都要经过四个过程,即为“注意、体验、记忆以及思维”。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分析教学点,通过一些充满趣味的教学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教学活动中, 进而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钢琴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相关的钢琴知识,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针对大学生来说, 其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理认知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末期,此时大学生的身体器官发育相对成熟,于是就会对其钢琴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学生的手部发育良好之后,就能够帮助其得到充足的力量。然而,此时大学生的手部骨骼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就会导致其手指缺乏足够的灵活度,于是就会造成学生在弹奏钢琴的时候无法充分地跟上节奏。第二,心理认知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同时也具有相对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而且记忆力也相对较强。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观意识较强,而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思维,可以很快地掌握新事物。虽然伴随年龄的增长会造成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降低, 然而在此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却在不断的增强,其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并且也会慢慢产生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在此情况下开展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 要科学地开展钢琴教学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加丰富的钢琴知识.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可知,在开展高校钢琴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其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分析能力,二是逻辑记忆能力。对于这两方面而言,其主要都是通过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从根本上而言,其都是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进行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是在初步成熟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因此,在此阶段钢琴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以及良好的记忆。比如,对于《C大调回旋曲》这部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比较纯粹的娱乐性作品;而对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属于一首炫技类的音乐作品。在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不同曲目以及所体现出的特征, 再充分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对音乐作品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基于认知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信息与事物的认知前提即为人们可以对此内容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为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信息,那么首先就要激发人们对其的注意力,在人们积累相应的信息资料以后, 那么其大脑就会对这些信息给予加工与处理,最终发展成为人们的记忆,这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认知特点。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某项技能,那么人们就要通过记忆对相关的信息给予提取与分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应用,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所以,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钢琴知识,那么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所以,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比较活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认可,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更好地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也可采用弹奏演唱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对于比较纯粹的钢琴演奏而言,要求学生要从触觉、听觉以及视觉等方面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非常集中注意力地进行演奏,然而假如弹奏时间相对较长,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比较机械化, 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极易发生分散。假如能够将演奏以及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使得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弹奏演唱过程。
(四)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而言,其不但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演奏技艺, 而且还要有着比较敏锐的听觉能力。然而,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钢琴教育教学的分析可知,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师只是比较重视对学生弹奏技能的培养,然而却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也就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仅仅是基于教师的指示才能够发现其在弹奏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唯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才可以改掉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弹奏水平,这样就会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弹奏能力进行训练,而且要培养其听觉能力,使其可以对自己的弹奏情况进行判断,对其在弹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调整。钢琴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听力展开训练, 而且要对其音乐欣赏与分析能力展开训练与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比较优秀的世界名曲,使其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听觉能力。在其欣赏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中蕴含的弹奏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其学习良好的弹奏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应用在个人的学习中,进而能够使得个人的演奏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音乐作品比较繁多,多种多样。所以,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无法将其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向学生进行介绍。那么,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音乐技能,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以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深入的解读,对音乐作品的指法以及节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弹奏技巧。在完成学习活动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展开深入的反思。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在其他音乐作品当中,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对于《月光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淡然并且安静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对此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5];针对《命运交响曲》这一音乐作品而言,其主要表达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比较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情感的特点,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具有的不同风格,帮助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而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将认知心理学科学地应用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合理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有效推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认知心理学14
内容简介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xx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编辑推荐
★【别让你的爱变刀子,也别让他人的爱伤害你。】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停止心理“杀亲”?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情感自修课】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录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认知心理学15
认知,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是心智与物理属性的身体间有着何种关系。认知与身体究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或者是我们看待生命的两个视角。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日渐积累,逐渐演变为研究认知具身性的热门课题。本文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上,对认知与身体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一 认知与身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1.身体对认知存在着限制作用
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和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的表体性质和内容。因某种特征的存在,使有机体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认知变得相对困难,甚至变为不可能。以听觉为例,动物的听觉比人类的听觉更为灵敏,是因为它们的听觉系统构造与人类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抽象思维主要是隐喻的。而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Lmage Schema)理论是“对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就是认知的方式”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个体的主观世界是被个体的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结构和感官运动系统都限制着认知的进行。
2.身体对认知的分配调节作用
身体可以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脑、骨骼、皮肤等身体各方面与认知系统中发挥着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身体的状态和运动对认知过程有调节作用。在荷兰心理学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测验中得出的结论,后退动作诱发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身体的调节作用使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和谐。由于身体的调节作用,认知操作的过程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证了认知任务的圆满完成。
3.身体使认知产生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明确指出,身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认知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亲密关系。换言之,认识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身体体验的过程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同动物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动物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没有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认知系统的活动思维和方式是依赖身体的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进行的。
二 在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与身体紧密联系
1.心智与身体联系紧密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视身体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身体是物质的,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需要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智驾驭着身体,指挥着身体的运作,但是身体对心智没有实质的影响力。
2.在理论心理学中心智与身体的一体化
身心一体化是指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仅是心智发生的“场所”“载体”或“生理机制”。身心一体的原则是心智对身体的影响,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3.认知与身体在理论心理学中的关系
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认知,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是身体去感受、去思维、去行动。因而身体的感知和身体的运动等各种身体经验必然对认知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在理论心理学中,认知与身体则是因与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结束语
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认知与身体的联系,总结得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并且分析出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的交互影响体现了身心一体化的原则,因此身体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怎样形成概念和判断逻辑。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等.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xx(6):483~487
【认知心理学】相关文章:
认知心理学07-29
认知心理学[实用]07-20
[优]认知心理学07-20
认知心理学(通用)07-20
认知心理学【优】07-20
心理学认知的过程论文(精选6篇)04-28
【实用】认知心理学15篇07-20
认知心理学[集合15篇]07-20
认知心理学15篇[精华]07-20
认知心理学15篇(合集)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