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必备]
积极心理学1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有关中职教育政策的逐渐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的热门话题。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在其专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共同愿景、良好工作环境舒缓压力、骨干教师榜样作用、有效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着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B.L 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仍为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教育学维度提高教师应有的从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对其职业生涯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其人生价值,即最大程度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发挥工作积极性、整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
三、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酒店服务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起点不一样,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工作热情较高,教学设想丰富,但专业技能不熟,实践经验不足;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直接来自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专业技能较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较好的演绎课堂。鉴于以上情况,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忽视教师专业发展。酒店专业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将课程内容较好的呈现在课堂上,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最后導致教师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工作热情减退,从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了解。中职酒店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能力,而忽视了自身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路径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
3.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中职酒店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学科型”人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化程度低,而中职酒店师资培训又大多借助高校内的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理论性强,但难以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要求。
4.职称推荐名额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无论教师有多么优秀,或早已达到评审要求,如果没有名额或没有已评为高级教师的教师退休让出名额时,是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是年轻教师,看到晋升无望,出现懈怠抱怨,逐渐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促进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舒缓中职酒店教师的心理压力
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动力作用,而过度的心理压力则能造成教师的身心疾病。因此让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缓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对酒店专业的投入,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增加各类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第二,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教师间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适当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多给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肯定性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心。
(二)利用骨干教师特有优势,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专业发展特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骨干教师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的教师,在学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为其他教师借鉴和效仿的榜样,能产生示范、辐射的作用,能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逐渐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势头,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调动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职酒店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加强培训考核,规范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带薪培训,建立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保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多种途径吸引酒店接受专业教师顶岗实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心理学2
近两年,类似于积极心理学、正能量的词句广为人知,上课时、书本上、网络上等等经常出现这些词汇。但是积极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出它的定义,除此之外呢?我们是否在生活中去运用,去思考?我们又如何将积极心理学植入自己的生活中,思想中,心灵中?
一、简介:心脑成像----积极心理学卡牌主要涉及彩虹卡(德国),涟漪卡(台湾),心灵图卡(国内)三种卡牌,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世界投射至卡牌上的文字和图片上,让人们探索并认识自己的内心,发现问题,而积极的文字和图片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维。
二、学习过程:这次的学习与以前的学习不太相同,这是新生的技术,因此我们没有系统的书籍和网络学习资源,主要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彼此之间的练习。但这几种卡牌的使用方法并不困难,比较容易掌握,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主要锻炼了我的思维层面,让我了解了内求与阴阳之道。我们的学习主要有四方面:1、积极心理学卡牌技术“游戏改变世界”培训课程2、校内“好心情加油站”活动3、校外“现代人的精神快餐----心灵驿站”活动4、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三、应用中的体会
1、不期待:再一次培训课程上,老师突然问我“再给别人用卡牌之前会不会担心?”我说不会,其实我少说了两个字,应该是“现在不会”。以前有来访者体验的时候总会担心一些问题,例如:如果来访者抽到的牌和他的问题不贴切怎么办?如果来访者面对卡牌没有感觉怎么办?等这一类问题,这个时候我是“有期待”的,对咨询结果的期待,所以我担心,我着急,最后我乱了,来访者也乱了······老师经常让我们用游戏的心态去面对,游戏的时候也许会期待结果,但不会计较。后来我发现,来访者的态度、思想以及目的等不同,结果也就自然而然会有差异,所以,不期待,让结果自然发生。
2、不强制:“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是《〈道德经〉与心理治疗》中的一句话。要做一个好的治疗者的前提之一是不要强求,整个过程要依赖于对自发性的利用,自发性是其实也是继续。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他人与其内心沟通的媒介,我们要的是来访者的思考,而不是用我们的思考。强制性是小伎俩,自发性才是大智慧。
3、提问:这也是我目前所需要锻炼的,我觉得,如果把来访者的心理比做一个阵,那么触动他心理问题的契机就是阵眼,破除阵眼就要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找到阵眼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问。提问技巧对来访者的思考和对卡牌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4、即时:我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会时常体验,我发现,当我心里有困扰和没有困扰的时候感觉是不一样的。没有问题时我得到的是正向的语言和情绪体验,遇到问题时我得到的是解决问题和纾解心理的方法。
四、对我的影响
1、上一次的培训课程因为考试暂停,结果前几天我的同学突然对我说“我感觉你这两天特别的闲”,我很惊讶,她说“因为你这星期没有培训”,顿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所以,这次的学习充实了我的生活。
2、我在百货大楼“心灵驿站”的两天值班经历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前的咨询对象都是学校中的同龄人,我没有信心为社会上的人做咨询,因为我觉得那些人的社会阅历比我多很多,他们的一些问题和心理我无法充分理解。但是那两天我接触到了经理、服务人员、教师、退休老人等各种社会角色的来访者,这种咨询方式使我不再感觉到与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
3、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我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改变。任何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积极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有的来访者问我“我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是当我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会那样想,怎么办”。我去请教老师,老师说“洪水来了,你是在它来之前筑好坝呢,还是来了之后筑?”
五、总结:我觉得“心脑成像----积极心理学卡牌技术”的特点在于简单而深刻,简单的是方法,深刻的是思想。它以卡牌为载体,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世界呈现,便于咨询师的了解和来访者的内在剖析,同时又以积极地语言进行暗示。方法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坚持,不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我们追求的是积极地心态。习惯是最可怕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3
闲来无事,捧一本书,煮一杯茶,这算是生活中最惬意的活动之一。最近我在京东书城浏览到一本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积极心理学》,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对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之中,积极乐观的心态似乎都是最经常被提及的话题。积极,说起来简单,就是一种主动性强的、主观努力奋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朝着正向发挥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认定为文化建设与个性培养的重要内容。
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也可能历尽波折,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让人们在各种情形下保持奋斗精神和前进动力的必要元素。不过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呢?这或许就要从我们自身的心态调节来谈。在《积极心理学》中谈到了要通过愉悦和酣畅的情绪体验来调节积极的心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追求愉悦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无论是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还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为,在其本质上都是追求一种愉快的体验。放到实际工作中来,我们如果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能够乐在其中,也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心态。也许有人会说,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这是事实。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缺陷和不足,尝试改进和提升,让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成绩,那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吗?在咱们青银收费站的厚德文化体系中将“厚德载道止于至善”作为核心价值观,这所提倡的其实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
厚德载道,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技能和经验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在道德水准上达到新的高度,将道德理念、道德行为灌注到收费站管理和服务行为中。作为收费班长来说,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务,让班组成员尽心尽力工作,让广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务。
止于至善,这更是对积极心态的直接要求。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为终点。这表明我们目前所达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再求创新、再上新高。如果让我以止于至善的价值观念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认为还应当在班组凝聚力、班组工作效率、班组服务能力、班组成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素养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终极目标。
积极心理学不是个体情绪心理的指南,而是团体学习和氛围构建的导向。我深知应该透彻领悟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主张,将积极心态作为一种工作氛围来营造,从而在全班组、全收费站、全行业内掀起一场积极心态学习热潮。在今后的班组工作中,我将逐步落实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以求得团队工作有质的飞跃。
积极心理学4
人类为什么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关于这个哲学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最终知道人类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幸福。这学期学校提供了许多书,希望每一位老师仔细研读可以将其精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有内涵的心理学书籍。之前我有读过《微表情心理学》的书,在那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可以从不同的表情中了解每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所掩藏的秘密。那么如今的这本书却给了我,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习得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教学。
这本书描述的非常全面。这本书有七个专题,主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述、积极心理学与师生的关系、积极心理学与课堂氛围创设、积极心理学与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积极心理学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典型案例解析。此书把心理学运用于学生与老师之中,恰如其分地教老师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如何更好地从教。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个人心理状态调节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营造积极的教。
毕业后第一次从教的我,第一次教心理学的我,起初有些迷茫,但后来伴随着我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我开始了解心理学,从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入手,逐渐加深对它的了解,直到现在对这门课有了浓浓的喜爱之情。我觉得在这门课中我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及经验不同。比如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感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变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幸福感,从而拾起学习的'信心,激发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作为教师不管我们教的是哪一门课,要想把这门课教的好就必须在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某一门课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够去学习去阅读所喜爱的这门课。从上学期教心理学直到现在,不敢说自己教的有多么的好。虽然每次准备一节课会花费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每当我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时,总能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里还是非常开心的。在上学期期末我还让学生们做了测试,试卷最后一题写这学期的收获。同学们都写的比较好,清楚的记得一个同学写到:虽然老师不为我们传授课本的知识,但老师却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温暖,这个时候总会想自己的辛苦没有白付出,还是有人能理解老师为他们做的事情。
总之,这本书还有许多精髓的内容值得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去体验、去实践,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有益于自己更有益于我的学生。
积极心理学5
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y),又称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最早由美国著名特殊教育家柯克(S。A。Kirk)于1963 提出。当时主要是指与理解、运用语言有关的一种或几种基本心理异常,以至于使儿童在听、说、读、拼写、思考或数学运算方面显示出能力不足的现象。各国研究者对于学习困难研究的角度不同,概念的界定也不同。赵薇在其《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书中从教育的需要出发,将学习困难界定为在正规教育环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除各种残疾以外)致使儿童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的现象。并指出学习困难的出现率为5%。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不断重视,学习困难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中最大的一个应用性领域,备受关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 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 在1997 年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职时提出。“优势理论”和积极情绪“扩展— 建构”理论是积极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强调加强人的积极品质的建设,对于传统心理学研究中更多关注消极心理提出了挑战和补充,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咨询、教育等领域。
儿童学习困难一方面是由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习风气、社会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儿童自身心理,如学习动机、兴趣和情绪状态等内部因素所致。[5]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要综合学校、家庭、儿童自身等各种因素。将积极心理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应用到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帮助其更好的成长。
一、树立“优势理论”观念,转变单一的教学与评价观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 早期关于积极个人品质的研究,将个体的性格优势与人类的美德相结合,把24 种性格优点归类为六种核心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为价值分类体系。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也不同,因而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个儿童都是具有潜在特殊性格优势和智能的个体存在。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过分关注学生缺陷的现状,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性格和智能因材施教。
(一)结合“多元智力理论”挖掘优势性格和智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学习困难儿童除普遍的表现智力正常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外,其个体间异质性大,每个儿童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势性格和智能。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对学习困难儿童开展教育时,首先要转变传统特殊教育中的“缺陷补偿”观念,树立“优势理论”观,主动了解学习困难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确认其智能因素中的最强项。在充分了解、观察和评估的基础上,从儿童自身具有的优势性格和智能出发,将其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达成目标,同时也能让儿童初步体验到成功的积极情绪,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善用“最近发展区”获取最大成功体验。早在20 世纪30 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就蕴含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其“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突出体现。[8]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困难儿童自身的优势性格和智能,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儿童每项智能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IEP),按照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要素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与适当强化、自定步调和低错误率),为儿童提供支架式教学。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中,善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日常的教育实践及IEP 的实施中协助学习困难儿童在其优势领域最大可能的获得成功体验。
(三)注重多元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传统的以单一测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已不适宜当代儿童的发展。相对来说,动态评价、课程评价、游戏评价等评价方法更具多元化和灵活性,尤其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业评价。学习困难儿童个体差异大,在教学中摒弃单一的评价模式,制定多元化评价方法,努力满足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具有质性描述、目的明确、主体参与等特点,在特殊儿童学习评价中有其独特优势。成长记录袋可采用电子版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教师时时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及时收集过程性资料,记录儿童成长的点滴进步。此外也要重视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评价,一个真诚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许只是一个小行为,但是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却会不断地蔓延下去。
二、利用积极情绪“扩展— 建构”理论,建构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拓展— 构建”(Broaden—and—Build) 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爱、满足、高兴、自豪和兴趣,都有拓展人们瞬间知— 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与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能够提供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使个体更少的聚焦于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放松。在学习困难儿童教育中运用积极情绪“拓展— 建构”理论不仅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促使其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从兴趣出发获得更多心理资源。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资源就是心理能量,为人的心理活动或行动提供能量支持。一般说来,心理资源越充足,其意识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质量就越高。因此,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其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是转化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途径。学习困难儿童由于长期学业水平低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同伴交往中积极情绪体验较少。儿童如果能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选择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出发,则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所谓兴趣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比如对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长和感兴趣的学习困难儿童,可以多发挥自身长处,在主动的参与中体验积极情绪,获得更多心理资源,并将这种能力逐步拓展到文化课学习中,进而提升学业水平。此外,教师在学生积极情绪的建构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根据积极情绪理论,无论是给予学生期待的教师,还是得到鼓励赞扬的学生,其情绪状况无疑都是积极的。[5]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断增强,教师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幸福感不断增加。
(二)努力建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和盲目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目地的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建构过程。在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儿童自身对积极情绪的建构。学校、教师、家长等应该给儿童提供发展和建构积极情绪的'机会和资源。如学校为儿童创设建构积极情绪的良好环境,教师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积极情绪,家长多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积极情绪在儿童心理上的重复和积累可以帮助其深层次的感受成就带来的愉悦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积极情绪并不是越多越好,实验证明,当积极率(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率)高于3:1 时,个体才有足够的积极情绪来滋养人类的“欣欣向荣”;但当积极率高于11:1 时,则表示个体的生活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导致个体盲目乐观、脱离现实。因此,在积极情绪的建构中,儿童要树立正确的积极情绪观,不盲目崇拜。
(三)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的心理活动。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让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17]学习困难儿童由于他们常常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在学习上丧失自信,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成绩优良的学生作比较,会产生“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时常练习使用一些积极性的语言来暗示自己,比如“我能行”“坚持就是胜利”“我一定会进步的”等,跟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进步,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努力培养自身对事件归因的积极解释风格,如把一次没有考好的成绩归因为暂时的、某个特定的知识或方法的掌握不足,并积极提出改进措施;而对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归因为自己付出努力的结果,不断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家校合作实效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与父母关系、家庭教育资源、亲子关系在学习困难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在面对儿童学业问题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更倾向于拒绝与否认,干涉与惩罚。因此,在关注学习困难儿童学校教育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其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转变育儿观念,体验积极情绪。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中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的错误理念,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优势着眼,帮助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积极地思考多种行动的可能性的过程,因而能拓展个体的注意、认知、行动的范围。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学习困难儿童的家长教育工作,同样离不开家长积极情绪的体验与获得。家长要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使命,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与学校配合积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参与中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多肯定儿童的发展,伴随孩子的进步与成长,体验育儿的喜悦。
(二)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在参与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方便快捷。家长除了在参与学校教育中收获育儿的知识外,可随时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在互联物上自主学习育儿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可在线与学习困难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家长等沟通切磋,主动提升家庭教育专业化能力,立足教养态度、方式、家庭关系、资源等各方面为学习困难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全面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家长要科学的养育孩子,用心体验育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收获,及时总结经验,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儿童的教育工作,在主动学习与参与中体验积极情绪,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家校携手,共同做好儿童的转化工作。《特殊需要行动纲领》中提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家长和专业人员的共同责任。”提倡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应建立一种合作、支持性的伙伴关系,家长应被看做的教育决策过程的积极伙伴。学校教育中不仅仅要关注教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手段与实效,更要重视对其家长的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家长开放日、家长沙龙等活动,并通过校园网、微信、QQ 群等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要主动出击,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诉求与疾苦,帮助解决其现实问题,同时要将家长视为学习困难儿童教育的平等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过程中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携手合作中共促儿童发展。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及已有研究成果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前景,但也不能盲目的乐观,正如Seligman 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指出:乐观不是万能药,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即需要乐观的时候乐观,需要适度悲观的时候悲观,这种审时度势的乐观能帮助我们幸福的过一生。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整合各种资源,不断探索合理高效的教育支持方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长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积极心理学6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积极心理学7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普遍提高,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过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引入了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音乐课堂;积极性
过去,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尤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被动,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否则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一、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提升,是一种创新。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场新兴的革命,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从积极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引导人们对事物产生积极心理,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二)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乐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成长式教育,在音乐课中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教学并且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一个给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挥、表现自我的平台。
(三)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1.加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就忘。现在,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去的音乐课程学习是比较单一的;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使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全面发展。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而且显得繁琐的感觉;但是,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二、音乐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合唱的方式能够带动其他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一起学习音乐,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用这样积极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互动意识得到培养
过去,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比较单一,就局限于鉴赏课本上的音乐,脱离了课本就对音乐学习无从下手,何况随手对一首音乐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乐是男女对唱型的,因此,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A和学生B进行对唱,来达到通过积极心理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凭借爱好组成音乐小组、歌词小组、乐器小组等,以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课堂得以活跃
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甚至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后就很难再学会独立思考了,也会因此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动脑思考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回答问题。另外,积极心理学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结语
音乐课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其互动意识和积极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梁虹.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xx,36(2).
[2]韦佳佳.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20xx(5).
[3]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xx(25).
积极心理学8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高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俗称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后勤工作社会化、专业设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学生处在对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其后果也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相当大的危害,更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积极心理学最先兴起于美国,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此来激发,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人生。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维护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安全机制,着实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1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现状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专科院校所升上来,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都是沿用中专院校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促进性和作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招收对象的改变,其难免落后于当前发展的时代,难免不适宜当前高职院的发展。
1.2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突发时间的风险性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应对准备,当出现突发时间已经,能不往后的推的,就往后推,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解决突发事件的态度消极,方法落后,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诿,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1.3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行为安全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欠缺,遇到事故,可能会手足无措,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等。
1.4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视
传统的校园安全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治安、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因为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意思,在关注高职校园安全的研究时,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即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范围,更抓住了当前高校学生研究的重点。
2 以积极心理学,提高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
2.1 创建积极的平安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与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平安校园的氛围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积极平安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有美感的校园,注重校园的清洁与绿化;其次,注重张贴积极的安全标语提示,改变过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动的安全标语和宣传,在校园内张贴积极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传。
2.2 构建积极的平安校园预防机制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和事物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对出现问题后修修补补的陋习,必须建立联动、完善的预防机制,培养师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加强健全安全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
2.3 打造积极的平安校园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的特质主要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高职院校,一旦出现危机、安全事件,要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的消极解决事情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工作习惯方式。
2.4 强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成功地运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方面。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以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病态心理学取向,探索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保障机制,为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危害高职学生心理安全的诱因和导火索;建立完善维护心理安全的干预机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建构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机制,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升华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xx(06).
[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育(学术版),20xx(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调研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02).
作者 廖朝 熊丹丹 黄代森
积极心理学9
摘要: 实证调研发现,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及总体幸福感等方面的水平不一。留守儿童既有亲子分离、孤独悲苦、心理失衡、手机依赖等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问题,又有苦中作乐、勇敢坚强、懂事坦荡、关爱家人与社会的积极心理复原力。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利用周边资源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加大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度,强化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正面信息影响;由面到点地进行指导,增强儿童的心理弹性。
儿童时期是身体机能发育、心理素质养成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促进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儿童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位的不利状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等5个地区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与成长环境相比苏南地区差距较大,在亲子分离与家庭结构破损的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弹性心理培养,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破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发展而引起的我国人口大幅度流动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从特征来说,主要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儿童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事实证明,因为亲子分离,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儿童公约》认为15岁以下且“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儿童就是留守儿童,亲子分离时间的长度往往决定了对孩子造成影响的程度。21世纪以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某些学者只看到留守儿童现有的不良心理表现,将留守儿童归入“问题儿童”范畴,很少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目光从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逐步拓展到逆境中的人群,试图通过对人固有的潜力与美德进行挖掘和激发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并得到积极的发展。20xx年以来,我国学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对留守儿童积极品质与心理素质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中,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解读留守儿童的心理图式,以激发他们具有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进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现有研究表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潜在品质及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问题,可以从儿童自身内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心理弹性又被称为心理韧性或心理复原力,即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心理状态而是具有动态性、伸缩性的心理抗压能力,它因环境变化不断自我调控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心理弹性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内在潜能,是个体遭遇挫折的时候实现自我调整与和谐发展的一种能力。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可以说,两者都是关注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都是对人的天赋潜能与积极力量进行挖掘与调适,以帮助人们有效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性。
二、探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弹性心理现状调查
为了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徐州等多地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根据黄希庭与陈建文等人的观点,儿童的心理弹性主要表现为儿童在适应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格特质,如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反应、心理特点、主观幸福感等。因此,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黄希庭教授团队与李宏翰教授团队编制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其中包括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与及总体幸福感等要素。
本研究共選取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1200名15岁以下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其中连云港赣榆区230人,灌云县180名;盐城响水县160人,滨海县140人;宿迁市的洪泽县190人;徐州睢宁县120人;淮安市180人(集中在淮安市某留守儿童寄宿学校采集调查对象)。另外,还在上述地区采集6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变量”,总体来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大,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通过问卷回收与统计,对照相关量表,发现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尽管某些因素明显低于量表水平,但是部分因子要高于量表值与非留守儿童的相关值。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12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并没有与非留守儿童形成差异,部分指标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留守儿童在环境认知、情绪调动、应激方式及人格特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品质已经达到了适应和调控外界环境的程度。尽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多数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细节比较发现,尽管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留守经历对儿童积极品质的激发与形成带来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而非留守儿童面对问题时不能够如留守儿童一样积极寻求有效帮助。
时间管理是儿童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表现,指儿童借助于规划、技巧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有效使用。调查发现,1200名留守儿童中,67%的人在时间管理上处于中等程度以上,特别是初中生的时间管理水平高于小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时间管理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时间管理水平,而在时间分配与管理效能等方面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成人指导,留守儿童在时间的优先级方面比非留守儿童差,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盐城地区4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比较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在情绪上更有忍耐力,这一方面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好。
另外,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调研访谈中,还特别关注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部分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相对单调,手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玩伴。某些农村家庭,尤其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亲子氛围比较淡薄,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陪伴,也只能从手机中寻求。更让人深思的是,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调研中,居然发现“亲子分离”、“曾经的孤独”与“不安全感”与手机依赖高度相关,说明部分留守儿童的这种手机依赖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带到以后的大学生活中。endprint
儿童的幸福感主要指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即儿童在自身满足感与安全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欣喜或者喜悦的情绪,儿童幸福感的强弱与儿童的心理弹性呈正比关系。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我国成年男女的常模得分分别是75分与71分,分值代表总体幸福感的强度。1200名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的均值是76,比常模值略高。我们根据部分留守儿童的习作画展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发现,78%左右的留守儿童的`习作画与其生理心理年龄一致,这说明苏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感、物质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较好;但是,有22%的习作画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足、性格孤僻和情绪阴郁等问题。总体来看,大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程度的幸福感。
三、解题: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弹性心理发展的路径思考
从上述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苏北留守儿童在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与及总体幸福感等方面水平有低有高,总体来说,这些指标可以体现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即使有部分指标并不很理想,但是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乐观地看到,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具有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激发并利用好留守儿童具有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以帮助他们心理弹性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机构,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方面下一点苦工,如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关注和利用好自身周边各种资源,当他们遇到相关问题时就可以主动向周边寻求帮助。最近几年,我国在关注和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成长方面投入较多,各种资源开始向留守儿童倾斜,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留守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调查发现,苏北地区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时间自觉性,但是在时間优先级方面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及监护人抓住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通过进一步发扬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的自觉性带动时间管理效率的优化与提升,进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增强心理弹性。
再次,加大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度,强化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正面信息影响。信息输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根据“期望效用”原理的观点,如果外界环境一直渲染留守儿童的负面信息,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使留守儿童或社会觉得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儿童的成长就会失去内生性的正能量,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潜意识或行为趋向。因此,需要从积极心理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韧度。
最后,需要由面到点地指导,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和主观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但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最为突出的就是“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单独施策”,既要肯定其优点,并通过赞美与表扬的方式发扬优点,激发潜能;又要针对个体的不足采取一定的辅导、干预措施,对“手机依赖”等不良心理进行矫正,促进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蒋玉红,孙业恒,杨林胜,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xx(3):365-367.
[2]申继亮,武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xx(1):9-13.
[3]陈建文.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xx(1):102-108.
[4]厉飞飞.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xx(2):13-14.
积极心理学10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正快乐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头来感受最深的却是空虚和苍白,这是怎么回事?生活中不断遇到的矛盾与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积极心理学》一书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它将帮助我们克服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有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若是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就能够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积极心理学”一词,虽不陌生,但在读了此书之后,对积极心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个人心理状态调节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帮助,对于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以及课堂教学行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重建学习信心,激发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进一步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突出,随意插嘴、不受约束、过度表现、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小学科而言,这些在课堂中过分活跃的学生,实在让老师觉得很头疼。往往一贯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对其进行点名批评、课后教育谈心,而实践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屡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某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败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形成,学生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那么,这些学生很难改变的课堂行为表现是否也是因为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感的结果呢。或许,他们一开始的表现只是因为对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急于表现和参与其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但是这种不符合课堂要求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影响课堂纪律的表现,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参与热情被泼了冷水,慢慢地,这些学生心中也许会认为老师并不欣赏他们的参与,这些举动会遭致批评,原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丧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成了目的。
积极心理教育技术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避免和控制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就要在对学生内心想法的分析关注、对批评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学生如此表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根据规则和标准进行对错的判断和教育批评。积极心理教育技术所倡导的“赞美式教学”的力量就是最好证明。对于学生的称赞虽然是无形的,但这股无形的力量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经典的教育格言所说的那样“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赞扬与鼓励,不希望听到的总是批评与指责。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是需要获得称赞的“力量”,需要成功体验,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和期望,需要发现自身更多的闪光点,而不能被淹没在缺点中。真诚的称赞,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获得认错的勇气、改进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一句鼓励和称赞的话语远胜过数句批评和讲道理,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点燃上进的火花。
积极心理学11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 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 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 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 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 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 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 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 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 当教师生活幸福、 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积极心理学12
如何改变对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过身上五种器官的搜集资料来认识周遭的环境,不过每个人都会偏重其中某一种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称之感元。譬如说有的人比较受他眼睛所见的影响,亦即视觉器官的功能居于这个人对外界认识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则较偏重使用听觉器官或触觉器官。
每个感元下又可分为数个次感元,它们各司我们对外界所搜集资料的强弱变化,譬如说你可在心头思量某一个影像,然后就这个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种次感元)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使你因而有较先前不同的感受。
当这个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后,你的感受很快地就会有所改变,这就是次感元的改变。理察?班德勒这位神经语言学的创始者,或许是最伟大的次感元专家了,他跟其他专家们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他是把人类认知方式归类成五大的创始鼻祖。
透过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或减弱我们的感受,它的范围没有限制,可以是或沮丧,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装的条码来说明当更容易了解。
这些条码事实上只是一些粗细不等的黑色直线条,不明内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当它经过扫描机扫过之后,便可告诉电脑这个商品的名称、成本、售价、库存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条码颇有雷同之处,当我们把它们扫过那个称之为“头脑”的扫描机后,它们便会告诉头脑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该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条码编制方式,而所编制出来的项目表洋洋大观,每一种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范围。
譬如说如果你较偏重于使用视感元的话,那么你对于某次经验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视觉次感元所搜集到有关大小、颜色、亮度、距离和位移的综合结果;又如果你较偏重于使用听感元的话,那么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个经验有关的音量、节拍、音调等次感元所测得的结果。
如果说要想使一个人振奋的'话,首先就得调好他的感元频道。偏重于视感元的话,那么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视觉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于听感元或触感元的话,那就得提供刺激他听觉或触觉次感元的因素;至于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齐下,先用视觉、再用听觉、最后用触觉,当这三类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了解了这些次感元对于人们认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后,便可从人们平常的谈话中测知他们较偏重于使用哪一类的感元,然后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们能使自己的感受改变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要看我们能把次感元改变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必须学会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让它们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经验都对我们有帮助。
譬如说你要好好审视一下某个令你头痛的问题,那么就不妨把这个问题摆在脑子里,然后臆想着把它拉远,接着你站在高处换个新的角度去看它,请问你这时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如何?对很多人来说,头痛的程度会减轻。
现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变得更大、更亮,请问此时的感受又会怎么样?是不是感受更强了些呢?这种次感元的改变有点像是改变菜单中的莱色那样简单,它们确能改变你对于外界事物的最终感受。
虽然在“激发心灵潜力”一书中我已经很详尽地介绍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复介绍只是希望各位确实了解这一重要的改变利器。别忘了,只要改变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内改变对于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说就以昨天所发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脑海里呈现,把它慢慢推到几乎一英里之远,成为一个模糊的小点直至没人黑暗之中,请问此时这件事给你的是昨天发生的,亦或是觉得好像发生了好久?
如果这件事给你的是个好的印象,那么就把它拉回来,否则就让它留在那里吧,谁希望一直记住那样的事呢?当你有一个很好的记忆时,就算是它发生于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让它变得更大、更亮、更立体、更富有色彩。
现在请你跨进去成为其中的人物,请问此时你觉得它是发生于很久之前呢?还是它就发生于近前?你瞧,我们只要改变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发生的都改变了
积极心理学13
积极心理学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新兴课程,主要发展和研究学生的美德与潜能,也是大专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大专教育提出新的需要和要求,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活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积极心理学在大专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着重讨论和分析,并提出部分有效举措。
大专教育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在大专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素质同样重要,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做好积极心理学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主张运用开放、积极、宽容、欣赏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各项潜能,尊重个人差异性,并帮助他们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这种积极理念与95后大专生的心理需求完美契合。
一、积极心理学生与大专生的切合
当前的大专生以95后为主,与90后相比,更加年轻,思想更加活跃,视野开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学习能力较强,而且自信独立,敢于表现自己,不过也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心理方面不够成熟。在大专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在成长与生活中并没有遇到过温饱问题,物质生活相对丰富,极易出现虚荣、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有的'在城市中长大,接触到的人更少,比较淡漠,这部分大专生内心空虚、孤独寂寞。由于物质条件丰富,成长环境较好,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极少遇到挫折,抗挫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且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诱惑。在大专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如何变得积极、向上与正面,怎么发挥其潜能,让他们如何变得更加积极和幸福,并增强大专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为此,大专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在积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个人的积极心理去带动和感染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教育理念,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观念,知足常乐且不抱怨。同时,教师需培养大专生积极心理的能力,改变行为,让他们变得真正积极、向上与正面。实践十分关键,教师需引领学生不断的参与生活实践,提升其积极心理的能力,了解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加以学习。
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现阶段,在大专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用到一定量的心理学知识,不过大多是消极的心理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优势与优点,以纠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为主。而积极心理学则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优势与长处,让他们在心理与生理上感到幸福,并逐渐发展其个人能力,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为此,在大专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需让学生的内心充满希望,在整个教育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好动,有的安静;有的懒惰,有的勤快;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成绩优秀,有的则成绩较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都有着自身特点与优势,只是在处理一些事情过程中不够完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在心中都存在两种信念,一个是负面、消极的,另外一个则是正面、积极的。当学生出现错误,原因在于积极信念占据优势,假如此时教师放弃他们,就会使其也放弃自己,只有相信他们,给予希望,才可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同时,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大专生,当他们获得赞赏之后,会感到满足、快乐,顺着教师的欣赏努力发展,即为快乐健康的方向。教师需挖掘学生的优势与优点,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被欣赏的喜悦之情;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三、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大专教育活动中,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优点,教师应及时发现与激发他们的健康、正面、向上、美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体会到快乐和幸福。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勇敢,不畏困难、挑战和威胁;善良,乐于助人;爱,与他人关系亲密,相互关照和分享,以及感恩、自律、谨慎、谦虚、工作、正直和持久等。因此,大专教师在积极心理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关心、爱护和帮助别人,学会与同学之间公平竞争、和睦相处,拥有社会公德心,敢于词肩负社会责任,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生活中不仅充满竞争,也充满包容和爱心,在互帮互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先教育学生该如何做人,在教他们怎么做事,让他们在学校中得以健康、快乐、幸福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需培养大专生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状态,挫折作为每个人在成长与生活中必须经历的部分,在现实中往往会回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当遇到这些困境时,需正确对待。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所有人都会遇到,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指导工作。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只有这样,在遇到挫折时,才能勇敢面对,敢于迎接挑战,积极改进,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而不是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进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结语
在大专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处于发展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所以,积极心理学在大专教育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深化,教师从不同方面着手,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14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最近,我在看《积极心理学》一书,了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再回顾自身的日常教学经验,发现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重点内容的确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进步与成长。那么,下面,我将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自身的德育经验来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促进他们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对学习的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情感的`形成促使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积极情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下,不仅无法学习,而且要经常处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对待过去方面,提高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提高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提高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有助于人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物质,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是一方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退缩、压抑、文饰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甚至导致其出现消极的行为,一厥不振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努力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成熟防御机制的形成,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产生
马斯洛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肯定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验证了这一点。当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幸福的,开心的,家人给予的是鼓励与支持,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话,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都较为稳定,而且行为方式都会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帮助,让他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念与方法都影响着我对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等问题的思考,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会继续将不同的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中,积极引领学生前进,促使学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长!
积极心理学15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对这课的几点建议:
1:以后每节课应该点名,不能放任我们过于自由。
2:课间我觉得应该休息几分钟。
3:上课应该多点名提问,这样学生会更加投入些。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我懂得了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自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形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仅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用,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沮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失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提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教育部门制定了心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方针政策,要求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07-20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10-12
积极心理学心得12-28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03-23
积极心理学心得03-15
积极心理学感悟论文11-13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8篇10-12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8篇)10-12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精选8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