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有幸福健康的心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的第一大内容就是积极情绪与幸福感。就影响高中生幸福指数的因素来看,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研究将高中生情绪智力作为影响其幸福指数的内部因素,将高中生的同伴关系作为影响其幸福指数的外部因素进行探究分析,来了解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和幸福指数的基本情况及其关系,为培养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和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提供实际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在某中学共随机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81份。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69人;高一102人、高二108人、高三71人;城市89人、农村192人;独生子女92人、非独生子女189人。
(二) 研究工具
1. 情绪智力量表(EIS)
Schutte 根据梅耶(Mayer)和萨洛维(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而成,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重测信度0.86,信度较好。
2. 同伴关系问卷
郭伯良教授编制的同伴关系问卷, 问卷共有22道题目,原始分依次评定为1-4分。分数越高的人,同伴关系就越差。该问卷α系数为0.71, 信度较好。
3. 幸福指数量表(GWB)
段建华修订后的量表,共计18道题,其α系数女性为0.95,男性为0.91,重测信度为0.85。统计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16.0软件中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分析结果
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描述性分析
高中生情绪智力总分的均值为125.75,标准差为12.354,说明高中生情绪智力得分整体上不平衡。
2. 高中生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分析
(1)情绪智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男女的情绪智力在情绪知觉维度上有着显著性的差异(t=-2.23,p<0.05), 43.44="">40.37),在整体水平上,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在男女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t=-1.446,p>0.05)。
(2)情绪智力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情绪利用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2.720,p<0.05),而在情绪智力总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f=1.383,p>0.05)。
(3)情绪智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是否独生子女的情绪智力得分在他人情绪调控(t=-2.593,p<0.01)、情绪利用(t=-2.061,p<0.05) 以及情绪智力总分(t=-4.552,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
(4)情绪智力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整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t=-1.846,p>0.05), 只有在情绪知觉维度上高中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得分才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5)。
(二)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研究结果
1.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总体状况
高中生幸福指数得分最大值为106,最小值为56,跨度较大,均值为76.33, 标准差为9.525,说明高中生幸福指数的个体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幸福指数状况良好。
2. 高中生幸福指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分析
(1)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7,p>0.05), 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F=1.233,p>0.05)。
(2)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2.98,p<0.05),且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78.75>73.66)。
三、分析与讨论
(一)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所选被试样本的情绪智力水平在个体上有较大差异,其在总量表得分上差异较大,表现出高中生情绪智力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其四个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情绪利用和他人情绪调控维度相较其它两个维度,其得分偏低。出现这个结果有可能的原因是: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高考压力,这不仅来自于自身,更来源于学校与家庭的期望,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条件接触以及思考更多学习以外的事物,学生能够和外界接触的时间寥寥无几,而人际交往机会的贫乏和单一的生活圈子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他人情绪并运用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在性别和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情绪知觉维度上,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情绪智力平均分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加细心,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喜欢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现代社会,女生更加被赋予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社会期望,所以女生较男生在情绪知觉、情绪调控与情绪运用方面会比男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所选高中生被试的情绪智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有长时间相处在一起的兄弟姐妹,能够更加考虑到他人的情绪与感受,长时间的接触与家庭教育使得非独生子女学会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并能够利用情绪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本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整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只有在情绪知觉维度上高中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得分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高中生在情绪知觉上的得分略高于农村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于城市的高中生较农村的高中生知识面广,接触社会机会多,学习能力强,家庭重视程度高, 使得学生不断提高了他们的情绪感知、表达及评价能力。
(二) 高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所选高中生被试的同伴关系得分整体上差距较大,范围较宽,但总体上同伴关系发展较好。所选被试的同伴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学生的同伴关系要显著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同伴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刚踏入高中,学生们都刚刚接触,其同伴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关系并没有很好,但是到了高三,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使他们渐渐产生感情,其同伴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三)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特点分析
所选高中生被试的幸福指数得分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即将参加高考,面临着巨大升学压力的他们,其幸福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性别上,男生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女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包括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 女生可能更加敏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心情容易产生波动,而男生可能更加粗心,不太在意一些细枝末节,从而导致男女生幸福指数的差异。
(四) 高中生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和幸福指数的关系特点
1. 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同伴关系的关系状况
情绪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高中校园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快速融入集体,获得自己的地位,并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非常重要,而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个体具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故培养高中生的情绪智力非常重要。
2.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状况
从总体上看,情绪智力和幸福指数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幸福指数也较高。个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情绪理解与评价能力,并懂得如何表达利用情绪的人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从而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3. 高中生同伴关系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状况
本研究显示,同伴关系与幸福指数显著相关,总体上呈负相关。当高中生个体拥有较好的同伴关系时,良好的人际环境,往往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就更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的评价,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四、结论
(一)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情绪智力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二)高中女生的同伴关系好于男生,且高三学生同伴关系好于其他年级;
(三)高中生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同伴关系越好;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其幸福指数也较高;同伴关系越好的人其幸福指数也越高。
积极心理学2
达成心理健康的七种练习
心理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乐观、,能让你对每件事情保持愉快的。它和身体很像。为了要达成这个,你一定要每天不断地去做,直到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为止。
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是不断的与持续的练习将会让你辛勤耕耘之后得到丰收。这种过程绝对会让你整个变得更好。
你整天都可以进行这七项心理练习来保持积极、乐观及心理的。各行业里最的专业人员都会采用这些练习。这些练习是每个领域中,心理建设的基础。
积极的自我对话
这七项练习的第一项是积极的自我对话。几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到,自我对话的方式比其他任何一种因素更能决定你的。你的生活情绪或“生活的情趣’’取决于你内心的对话及信仰。
宾州的马西?谢利格曼(Martin Selignmn)教授,在他《学习来的乐观主义》(Learned Optimism)一书中,称此为“解释形态”(explanatory style)。
你的解释形态就是你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的解释方式。神经语言学家称之为“加框”(framing)。你对这些事件的自我解释,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解释,则称之为重加框。
这就是你对你周边事件的解释方法。它组成了你的内心对话,也就是说,当你从外在环境得到讯息之后,脑海中立刻会闪过一些文字,然后你会透过思想加以处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事情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全看你怎么去想它。”
心灵学派大师(Sufi)以色瑞?甘(1zrat)曾经写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你的生活似乎是被一些负面的事件所充斥。
所有收音机及电视节目、新闻报导、报纸及新闻杂志都充满了负面和感伤的故事。你周边所讨论的内容大都是绕着问题、是非、忧虑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打转。你和客户讨论的话题,也不外乎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状况会不好,而无法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
你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习惯性的负面思考。你会一开始先看到事情的负面,再看到正面。
你会一开始先去注意到玻璃杯里有一半是空的,而没看到另一半是满的。你偏向负面思考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倾向。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老是在谈论那些让你生气、让你受委屈的人。你一再担心自己的财务困扰、本身的问题及恐惧。即使并非故意要如此,但你会发展出一种负面的。
这种会影响你的个性,进而影响你的业绩。你很容易慢慢地变成一种很消极、怀疑而且愤世嫉俗的人。而且因为你周边的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你就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
但是,你可以利用控制内心对话及积极的自我对话,而非消极的对话方式来对抗这种负面的倾向。
你能决定自己要怎样去跟自己说话,进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这个决定控制内心对话的行动,将带给你乐观的与个人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你对自己一些简单的自我肯定对话,往往会带来很惊人的效果。你只要对自己再肯定,用一种非常热忱且坚定的口吻对自己说:“我喜欢我自己!”和“我热爱我的工作!”等等,你就会把这项讯息深深植入你的潜意识中。
你会觉得更加肯定乐观,并更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你会觉得更有能力与,更加盼望下一次的拜访及展示。
你越是对自己重复说这些话,就越它们是真的。
当你说服自己是位“最杰出的人士”时,你的谈吐、行为以及行动都会开始和这样的想法相符合。
举例来说:你若对自己的不好,你就无法真正对自己说出“我喜欢自己!”这句话。不管周边发生了什么事,你越说“我喜欢自己!”,就会真的越来越喜欢并尊敬自己。你会觉得更、积极、乐观,每一件新的尝试都会表现得更好。
我最喜欢的,而且也行之有效的一个组合肯定句就是:“我喜欢自己并且热爱我的工作!”这些字眼在你开始新年度,或是为一个访问做心理准备的时候尤其有效。
控制你的内心对话,就是控制你跟自己说话的方式,是达到巅峰表现的关键。
这就是主导自己的心思并把焦点集中在你渴望的,而不仅维持现状的方式。这是你克服困难阻力而让思想能够经常保持积极的一种方式。
请记住,要对中的自己说话,而不要和现在的自己说话。你要说真话,但是提前说!
积极心理学3
一 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二 大数据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 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 调查对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1200 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 人,非江苏籍211 人,分别占比80.68% 和19.32%;城镇户口646 人,农村户口446 人,分别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 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 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 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 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 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 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 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 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 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 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 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 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 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 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 意志层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 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 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 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 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 年6 月选取了230 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 人;20xx年11 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 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 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 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 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 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 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 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 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三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 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 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积极心理学4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给了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纸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训他们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就什么也不说,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持续一个星期,留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我班的卫生变好了,再也不要我说教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认真而仔细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习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
鱼汤虽好,但不宜过多,知识虽好,却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改正。
总之,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积极心理学5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对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等。
在创建阳光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注入了积极心理学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氛围
我们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主导,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学校、校园心理剧、心理拓展训练、团体辅导课、同伴互助、个体辅导、青春期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增强学生的“力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自我建设能力。
(一)转变理念,优化管理
我们在理念上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二是变学校心理教育单一取向为积极整体心理教育取向,大力促进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提高;三是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在德育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我们把中小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内涵,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罗伯·崔比说:“欣赏性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虑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推行“欣赏式班级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能力的方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使其获得这些能力,并逐渐掌握开发自己能力的能力,以便学生个体将来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课堂教学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主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或者起源于课堂之中,所以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为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上提出了并试行这样的五大理念,即语文课堂重在求善,数学课堂重在求细,科学课堂重在求真,英语课堂重在求实,体音美劳班会课重在好学。同时,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进行有效评估,提出后阶段的辅导方案。
家庭教育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展台。为防止出现“5+2=0”的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好家庭环境这块资源。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让家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积极心理学的无穷力量。
二、构造积极心理场统摄的阳光课堂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一)全新倡导快乐教学
积极的心理场能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在快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双方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因而能在学习中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拥有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心境通过内化、迁移,最后积淀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二)全心处理教学内容
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把握学生的情绪,时时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三、打造阳光活动
(一)阳光的节日伴成长
紧紧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六一、国庆、中秋等法定节日,开展“阳光节日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乐翻天,在快乐中展示才能。如“集邮活动”“口琴齐奏” “剪纸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实践,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让节日的'阳光伴随他们度过幸福的学校生活。
(二)阳光社团添力量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推出各式各样的“阳光社团”,由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工作,以最好的力量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如成长社团、航模社团、德清方言研究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美的陶冶,充实自我,展示自我,丰富才情,快乐放飞梦想。
(三)阳光假日助飞翔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阳光假日活动”,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和感受,丰富亲身经历,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礼品包装、模拟法庭、自护自救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家人与老师指导和同伴的互助下,自主选择,创意实践,多元展示。
四、塑造阳光少年
(一)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创设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积极心理建设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墙报、名人字画、阅报栏、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开展积极心理科普宣传活动,校园里随处可见“积极心理的十大标准”“心理小故事”等美文,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调适情绪,提高自我分析水平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促进他们形成更为强烈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运用团体辅导课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归因训练。
(三)倡导助人自助,提高自我疏导水平
我们以“三助”模式(即合作互助、咨询他助、调节自助)为主,通过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分析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三大调控策略”——行为调控、认知调控和人格调控。
(四)注重家庭氛围,提高自我完善水平
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技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巧妙引领,主观幸福”“智慧塑造,积极人格”“善用激励,事半功倍”“积极沟通,共享成长”“平常心态,精彩人生”五大块,广受家长欢迎,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改善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自我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运用积极心理学,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阳光校园,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在积极参与“阳光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6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
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
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提高了,对于不良情绪障碍的认识水平、诊断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说以前不良情绪障碍同样存在,只不过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不良情绪障碍,没有诊断出来而已,并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绪障碍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
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把关注的焦点从环境转向个人,对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问题的实质研究出了有效的东西才能模仿和推广,对大家起作用。
积极心理学7
假期来临了,我们的共读书目是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趁着假期我想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是很期待的,因为以前我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一直觉得心理学很炫、很酷,可以洞察人的内心。现在当了老师,就更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想了解孩子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尤其是想知道当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我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整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言,作者认为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当视角不一样时,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书中说:“通常,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抱怨工作很多很繁琐,希望工作能够轻松一点,但是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多工作,多奉献,这样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工作着就是快乐的,虽然辛苦,但是有一种满足感和认同感,无所事事则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消极。
本书中还谈到了对“早恋”的.态度,“早恋”不以结婚为目标,“早恋”不是恋爱,“早恋”只是对异性表达爱慕的正常的情感反应。我们教师当发现学生的“早恋”情况时,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粗暴阻止,而是要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教育。
看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大多数老师以分数来区别对待学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学生犯错了也会给他找客观理由,大多数时候比较宽容。而如果差生犯了一点点错就被会批得狗血淋头,老师心里肯定在想:“学习不好,还不遵守纪律,天天给我找事儿,这个学生怎么这么差劲!”越批越狠,说的差生好像一无是处。我们根本不听学生的辩解。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一些客观情况我们不了解,误会了学生的情况也是有的。我就在心里想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没有真正的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成绩看的更重要,学生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而我们没有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体育比较好,有的学生喜欢劳动,也有的学生音乐方面有特长,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快乐。
看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知道了理想教师的积极特质有:职业理想、诗意激情、自我效能、团队合作、学习反思、灵活创新、爱心责任、勇敢坚韧、积极面对。我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力争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积极心理学8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积极心理学9
高职心理学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积极人格特质,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立足当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测量手段,更好地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方面,已经成为一种思想理念,一种技术,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获得了深远影响。
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首先是作为主观层次的个体体验,重点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其次是从个体层面来研究的人的人格特质,寻找更好地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再次,从群体层面来研研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全面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从整体上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运用有效方法和积极手段激发人的活力,提升人的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信念,寻求更大的幸福。用积极心理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积极人格特质,提高他们 的幸福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充分挖掘个人潜力,营造积极的学习和发展气氛。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1、积极心理学确立了高校心理健康家园目标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这是传统的心理学观念,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点关注那些人际交往有障碍、有明显自卑心理、存在学习和生活困难以及有人格或者性格缺陷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指导,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
这样的教育一方面对象较为为狭窄,不能让更多学生受到关注和帮助,让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被忽视;另一方面,又会形成一种意识,凡是进行心理咨询或者教育帮助的人都是由心理疾病的人,对不少学生造成一定的外在压力,不少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里负担,影响健康教育效果。
积极心理学则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颠覆,更加注重积极层面的强化和提升,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经历获得更好地体验和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心理,对未来充满信心,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这样的教学理念与当前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复合高校提升个人潜能的培养理念,也为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教育目标和方向,那就是运用积极心理学做指导,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性格和人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宜社会,能够学会面对各种问题,能够拥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身心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培养健康的高素质有人才。
2、积极心理学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升华
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较为被动和消极,更多的是对学生已有的问题进行疏导,重点集中在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身上,针对心理危机进行各种疏导。例如,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各种问题的心理咨询,做好各种不利因素的防范和干预。
然而,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那些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学生进行积极指导和干预,更多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关注更大的群体;不仅有问题的学生如何克服,回归正常,更关注普通人如何向更高的层次提升,让人更加积极乐观,让人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幸福,不断树立他们的更加强大的自信,让他们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培养积极的心态,塑造完美的性格和人格,让每个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提升他们 的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突出“积极”,从积极的视角来审视各种问题,选用更加主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用积极思想影响学生的积极思想。为此,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升华 ,为高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
3、积极心理学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突出了人本理念,研究人的积极因素,强化人的优点和长项,注重正面积极引导,挖掘人的内在潜质。以这种思想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方法,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更加坚定的信念,锻炼他们的品质和意志。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实践训练,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就会承认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能够成就更大的自我,这就为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施途径。
首先可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意识,其次,可以鼓励更多的教育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引导;再次,能够营造更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践,让更多的人时刻受到影响和感染,促进整体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1、树立积极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全面解构,倡导积极取向,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存在,更关注人的发展。作为教育者需要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积极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体现人文关怀,凸显人性化。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人类向更发达的方向前行的背景下,没有必要在时时刻刻用消极来提醒自己,而是应该用更加积极的目标指引自己,不断积蓄奋斗前行的力量,不断强化人的自信,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应该保有的积极心理。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和实践,培养更多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注重积极教育实践
在对传统消极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积极心理学健康理念,是一次深化和升华,在实践中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缺点进行克服,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质,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
心理教育需要营造较好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提升,尤其是鼓励他们能够积极自我提升,不断强化自己的勇气,而不是对学生实施过多的控制和约束。
另外,积极的心理教育不是针对一小部分,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向着一个理想目标发展。
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化积极教育,让学生能有充分的体验,充分感知积极心理、积极品质和积极心理带来的幸福体验,更好获得更多心理享受,从中找到生活的快乐。遇到消极事件不胆怯,不沮丧,能够积极应对,找出解决的有效方法,不断强化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真正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品质优化。
3、建立积极心理治疗模式
积极心理治疗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这不是特定疗法,是一种相对传统病理性心理治疗的矫正,重在培养和增进人自有的积极力量,这种疗法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佛道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强化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信任,建立他们的自我安全生活模式。
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导所谓的困难学生从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发掘自身的无尽潜力,提升自我发展的修复力量,重新找回那个充满自信的自我,那个乐观积极的自己,那个充满热情、勇往无前的自己。
总之,高职心理学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拓展健康教育事业,转变教育思路,让学生能够找回自我,重塑自我,让学生更多感知快乐、乐观、勇气、希望与幸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10
积极心理学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心理的心理研究科学,它重视培养人类的积极面的天然能力,关注人类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健康幸福的因素。大学生教育中的目标正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带来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启发,并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做出尝试,提出了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模式。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讨论中,常见的论调都倾向于消极面,例如挑剔不能吃苦、喜欢新奇怪论不好管教、垮掉的一代等。我们承认在学生总体中确实有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但是并不代表着大部分学生都是负面的心理状况。这些论调其实假设了学生的病态模式,如此大学生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们不符合传统学校价值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大学生原本具有的能力和天性美好的一面,阻碍两代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使得教育的消极内耗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刚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能够改变大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带来的启发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地运用的具体操作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启发
1.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流行的成功学以及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激发出暂时高涨的热情,漠视问题本身,并且不以认清事实为基础,所以虽然能取得暂时的好状态,但无法持久,更不用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一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的确存在缺点和脆弱,但是在万年以计的生命传承中留下来并进化为万物之灵的情况下,人类存在很多优点和长处,然而人们的注意力通常忽视人类本身做的好的方面,从而导致看待自己的角度有了偏差。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并重点关注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并不否定挫折,而是把挫折看作是实现更高的价值和更深的幸福感的必要部分。人生同样有着低谷,积极心理学不会拒绝去面对,也不会否定其糟糕程度,但是同时承认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同等重要。正常的社会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具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也具备应对挫折,并且走出低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通过发现和鼓励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人的积极特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特质,并建立起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信心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正向的价值和良好的心态,因此更能应对挫折和痛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积极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的关系。
积极体验包含快乐、愉悦、满足感、成就感等。积极体验有浅有深,上网聊天玩游戏可以得到立即的愉悦满足,这是种浅层的愉悦。浅层的愉悦带给人快速的满足但是很快会消失,如果纵容它则会不断地寻求更强的刺激和满足感。同时这种快速的满足弱化了人们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而后得到更深层更大的满足感的能力,其心理韧性同样会衰弱。这也是为什么沉迷于游戏网络的大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无法自拔,经常连基本的学业都无法完成。积极心理学通过有效的诱导学生逐渐实现更深的积极体验的方式,在快乐中建立起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积极特质包含性格特点、天赋、兴趣和价值观,这些是比积极体验更稳定的方面。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发现学生的积极特质并有智慧地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天赋专长并且享受于发挥特质的成就感的快乐当中,如此以来可以促进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包含家庭、班级、社团、学校等。积极的关系不能决定个体一定是积极的状态,但是它会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和积极特质的发挥。积极心理学探讨好的关系如何产生,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好的关系的建立,甚至积极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可以是良好关系的起步,我们更可以期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推进,并可以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具备和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
3.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得到真实的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中,幸福并非遥不可期的东西。通常人们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往往是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含义。例如感觉愉悦不是幸福,它很快就会消失。金钱和财富不能带来幸福,已经得到的物质占有欲很快会失去满足的程度,必须去不断地追求更多才能得到满足,最终永远也幸福不起来。有一个研究表明,在22名中了乐透大奖的人的追踪了解中,发现他们最后都降回到原来的幸福指数附近,赢得大奖并没有令他们比其他人更幸福。
积极心理学发现,优势和美德可以带来不同一般的愉悦满足的幸福感。在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分应对挑战并且圆满完成时,会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会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中反复出现,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美德和利他行为会带来完全不同于自我满足感的更深广的快乐和幸福感,当人们在发挥美德进行利他行为时,是关注于他人的,是一种完全投入和忘我的状态,并且充满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比对,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有以下几个应用模式。
1.对学生以无条件的关爱和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无条件的关爱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和积极的体验,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并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针对的是很多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被宠爱而剥夺了超越自己的快乐和能力,这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根源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或者没有足够的关注,这样会使得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不管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得到称赞或者忽视。更不幸的是他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或者真心称赞带来的快乐。
2.教导学生写下每天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这三件事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今天早晨按时起床并且没有迟到,并在每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事情会顺利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简单的习惯在持续六个月后,被试者的幸福感普遍增加了。这种历数积极祝福的过程,在长期的持续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愉悦快乐起来。
3.在团队中帮助别人“发光”。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鼓励学生成为团队中的领导或者最优秀的人,忽视了成为一名好队友本身的重要性和它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这其实就是强调浅层的满足而忽视了群体本身的积极意义,最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陷于渴望最优者的焦虑和苦恼当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理解成为好队友的快乐,更为令人鼓舞,并且会显著增加整个团队的气氛和士气。
4.引导学生体验流畅感(heart flow)。流畅感是一种伴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状态,忘记一切而同时有深层的满足和快乐。在学校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内容,例如让学生作涂鸦画,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提供学生有挑战的活动和支持,创造更适合发挥学生能力的复杂环境。
5.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标志性力量。积极心理学建立了性格力量测试量表,通过量表的测试,发现学生的性格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并引导学生在每周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加强应用自己的标志性力量。当这种应用贯穿到生活中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积极体验并真实地提升学生把握自己的积极特质的能力。
6.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的想法。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你成功进行反驳后受到的激发。当学生遇到不好的事件发生后,练习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和面对打击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心理学中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应用模式有待于实施到大学生的教育当中。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可预期结果
目前的传统心理学的讨论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治疗的方法,但并不能够解决如何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发生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认为,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天赋能力以及建立美德入手,令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学会应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不是通过矫正缺点变得更好,而是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当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抗自己的缺点,抵挡人生挫折,并且可以是痛苦和低谷的缓冲带,使得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安身立命,得以全面发挥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前还是在发展初期,大学生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改变成为积极的面貌,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大学教育应该能够做到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放在了社会中适合他的正确的位置,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能够享受自己的敬业工作带来的幸福快乐,以及乐意培养自己的美德,享受美德所带来的幸福,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积极心理学11
初中物理是让学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以后的认知和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就是让教师注重挖掘学生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物理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的人格,借助周围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充满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良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样积极的学习环境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主体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要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和学生是一种轻松合作的关系,这样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电阻”时,为了让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提出与材料有关,有的学生提出与电阻的粗细和长短有关.学生提出这些想法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察.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所了解.
二、挖掘积极的学习动力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觉得物理很难,因此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学之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绩不好,这部分内容我肯定学不会.学生怀着这种心理暗示,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已经放弃了自己,那么学习过程就会比较痛苦和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内心中重新有一种“我能够学好物理”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欧姆定理”时,许多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电路时被各种各样的电路连接方式弄糊涂,就会产生“电学知识好难”的不良心理暗示.实际上“欧姆定理”很简单,就是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式.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关系式.只要记住这个关系式,就能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教师要围绕欧姆定理的公式进行教学,遇到问题时,让学生从这个公式上进行思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重新树立起来.
三、开展积极的物理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物理实验,许多学生觉得实验比较难学.因此,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学生进步的地方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内心中产生进行物理实践探究的动力.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尤其是通过实验解决了自己的物理难题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讲“光的色彩颜色”时,教师指出: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在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白光是由七种彩色的光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无色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棱镜来对光进行分散,这样学生就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七色的光.当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时,就会感到很神奇.在对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为什么自然光通过棱镜以后会产生七色的光”,学生在积极的内心动力下,将折射的原理应用进来,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明示或者暗示,让学生能够从物理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并且将自己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积极心理学和初中物理学习结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作者:徐鹏海 单位:江苏盐城市初级中学
积极心理学12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生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知识结构相对系统,专业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但积极性较难调动,配合意识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二是既不快乐,也不沮丧的中性的情绪状态;三是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经常人们经常变现出来的的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进取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赖以生存,不断突破自己的驱动力。
1.2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
积极心理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心理能量,人们运用其自身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调整心理状态,并改变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与自信。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正视各种压力,以此转化为动力,享受外语教学的乐趣。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极”变为“积极”;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全面展现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宽容心。
1.3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生外语课堂
外语课堂,不仅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同时又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和形式更加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视。怎样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堂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积极的发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语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改变传统的外语教育关注理念。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过分强调弥补弱势,会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抑制学生天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能,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培养并形成积极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独特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最优发展。第二,重视师生的情感需求。师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爱心、自信心、灵活性、趣味性等。在课堂上,教师需改变传统课堂上的主宰者、决策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形成其安全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更利于课堂环境中学生积极力量的调动、激发。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的付出,体谅老师的辛苦,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收获满足感,以更好的发挥积极力量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增加积极的体验,多参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增进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自主性、安全感、归属感的积极、和谐的课堂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第三,重视师生的双向活动,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专长,丰富内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尽可能赋予无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内容,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或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参与性与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2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师生的积极个性特征,促进师生双方充分交流。本研究是一次把情感与认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有效结合的研究;有助于学生长效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研究生外语教学的质量,因此为其他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13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已经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心理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其与传统的心理学有极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开始探究积极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求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有效运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更要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其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以及情绪,研究学生潜在的、积极的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保持健康与积极,最终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善于发现其中积极的因素和资源,并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以《劳动最光荣》的欣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完成基本的教学,要让学生会听、会唱,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音乐的内在元素,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含义。此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并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拥有大量积极的资源,如《可爱的家》。教师需要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潜力
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人类的潜能作为重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例如,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大声歌唱,能够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歌唱。这就体现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就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完善其运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积极心理学14
当前社会对聋生生命状态有诸多误解或偏见。积极心理学为聋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视角。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观应用及积极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立分析来挖掘积极心理学对聋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聋生作为真实、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报以好奇、有些人也心存偏见,更多的人是同情。不管是何种感情都从某种程度阻碍了聋生自我潜能的发掘,阻滞生命自然张力的表达。如何公平地对待这一群生命体和发掘其生命能量,积极心理学为聋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很多人对聋生的了解仅限于缄默、孤僻、胆怯、易怒、猜忌等这些负性词语,包括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常常为聋生贴上这样的标签。这样看待聋生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利于聋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些负性品质并不是生而有之,它们不过是用主流文化对聋生行为进行不公平的解读,以及在教育中忽视聋生潜能开发的结果。
长时间以来,聋校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聋生的自我潜能的开发,根本无法解决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进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没有来自生命体内部力量,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主选择,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发掘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为怎样看待聋生生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要求激发和发掘聋生内在生命潜能,它要求教师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而进行教育。
根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潜在具有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克制、超越以及责任、勇敢、爱、感恩、希望、宽恕等品质,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掘这些品质和美德,让它们由潜在状态显现于外,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于丹曾经解读《庄子》时说过,如果知道我们的内心有某种阴影,我们有某种残缺,像断去一脚一臂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重新接上,那起码我们可以用一种辽阔的境界让自己去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2]。
这种境界就来源于我们对生命中幸福和苦难的恰当理解,来源于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从这个层面来讲,学校的生命教育绝对不是每天向学生宣讲热爱生命、珍惜时间这样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教育智慧的过程,是需要用心去体悟和感悟一些灵性的东西,比如爱、仁慈、勇气等。积极心理学对聋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启示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论述聋生生命内涵,它也表现在具体的聋生的教育及教学中。
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语言教学观对聋生生命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较之于身体的残障带来的不便,让聋生更难适应社会的是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系统的发育迟滞。生命教育的底线要求人必须能够理解和应用社会规则。因此,语言对聋生的生理缺陷的功能性代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在人际互动中,人们需要认识和应用情绪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看似和语言无关,其实不然。
作为一些与生俱来较为初级与生理需要直接相关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对于聋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这样,让他们能即时性“说”出来,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对于诸如自尊、感恩、恻隐之心、怜悯、荣誉、孤独、羡慕、嫉妒等复杂的生命状态更难诉之于“口”了。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认识水平有限,与正常儿童相比较,感情体验相对肤浅,而越是高级的情感,听力障碍儿童越难以体验,越具肤浅性[3]。这些情绪情感被聋生在生命中那么真实地经历过,只是不经意间已经流转,他们来不及,也没有相应的能力体验它的力量,理解它的意义,因为它还没在聋生的语言系统中编码,因而不被理解,也就失去了情绪情感作为社交符号来优化生命质量的意义。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出一定场景,让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活动,交流彼此的体验、感受,这不仅能加深聋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也使得聋生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个人成长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学习者的一生产生影响[4]。要使这一过程对聋生生命意识的建立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聋生在当下说出自己的生命中所经历过的那些事,让学生认识自己。积极心理学的先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认识自己是自我接纳、自我实现的前提,是生命教育的开端。正如燕良轼所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找寻自我经验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不断使学生获得阶段性的自我实现,那么通过阶段性自我实现的积累,学生自我实现的层次和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最终达到生命之大成[5]。同时,这样一种积极的语言教学观也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了聋生对词语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借语言来建构聋生的心理和生命意识。积极语言教学观实现了语言和生命意识相互构建的过程,对聋生生命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堂只能承载部分生命教育功能,更多生命教育却是存在于师生的关系中。建立一种积极的体现“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心理学对聋生生命教育的'另一启示。生命意识建立是在学生的感悟和体悟中完成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聋生,这一点尤为重要。
它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别于传统模式的要求。传统教育观的模式影响下,教师在聋生面前具有绝对权威,把自己的教师形象定位于人类灵魂工程师和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在很多教师看来,这些听障学生是无知的、可怜的,需要他们高高在上地指导和无比仔细地关怀,才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弱势群体。
因此教师总是不断地告诫学生诸多的“不要”,这些无一不体现教师的自大以及教师对聋生的极度不信任和操控。同时,教师还扮演着“慈母”的角色,在很多特校,教师替学生包揽生活小事,例如买洗衣粉、充电话费等,即使是节假日,只要学生提出要求,他们都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生活上,学生的大小事情就完全依赖教师。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让聋生彻底成为教师所要求价值的附属品,不利于聋生自身生命意识的建立,有碍于聋生的生命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应力求以真实、真诚、恰当的自己出现在聋生面前,并且营造接纳、关心、称赞、积极无条件关注的师生交往气氛。在一种温暖、关心、喜欢、有兴趣、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陪伴着聋生对生命奥秘进行自我探索和解读,帮助聋生建立生命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应该具有一个新的隐喻身份——好奇探索者。他们应该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把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座瑰宝去探索,用充满惊喜的眼神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6]。
同时对于生活的事情,教师也是应该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去解决,让他们不要遇到事情就来找老师帮助,自己学会面对和承担责任,勇于担当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聋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交往的范围和接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健听学生。因此,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行为传递出来的生命信息成为聋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否能够用平常心看待并相信聋生,是否能够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否充分接纳和关注学生,是否始终把聋生看成能承担责任的生命独立个体是衡量聋生生命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人本主义强调对经验的寻找和追寻[5]。而对经验的寻找和追寻就要求个体不断去体验,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需要有感受和体验。冯建军教授提出诗意的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是致力于生命自我实现的教育,也是体验生命过程的教育[7]。这一观念被积极心理学学者进一步强调和实践。
积极心理学强调沉浸体验对人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意义,它认为,沉浸体验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8]。由此可以看出心理体验不但是个体生命意识建立的途径也是评价生命质量的标准。个体就是在不断探索自我经验的体验过程中,建立起生命意识,可以说没有自我经验体验就没有生命意识。因此,积极心理学对经验的不断追寻赋予生命教育生动的形式和鲜活的内容,而且这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教育使得生命教育的精髓——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完成。这点对于聋生来说,显得更具意义。
生命教育确切地说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学生生命状态改变的过程。教师应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虽然聋生很多时候,不能很好表达内心感受,但我们的教师也绝不应越俎代庖,应用自己的耐心和价值中立的态度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和了解自己,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更多地修正聋生的错误或者教育聋生按指令做事,而更在于识别和发现他们最强的品质,助其建立生命意识,激发他们生活得最好的潜能,这种力量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荣誉、梦想和勇气等,这应该是聋生生命教育最终的目标和最大的意义,也是积极心理学之于聋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积极心理学15
学校在暑假给每个教师都发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我认真拜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多。本书主要有两篇内容:教师发展和积极心理学。教师的困惑和应对策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播种幸福的价值观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不苟言笑,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这些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教师要快乐生活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作为数学教师,令我头疼的是学生的计算。每次当我改学生计算的时候,学生有时错很多,我都大为恼火。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当然,我也好几次因为这个情况,到了半夜也没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虑当中,那段时间也是很不开心。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07-20
积极心理学心得12-28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10-12
积极心理学心得03-15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03-23
(通用)积极心理学07-20
积极心理学[必备]07-20
积极心理学感悟论文11-13
积极心理学与未来教育心得08-27
积极心理学心得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