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时间:2023-07-22 09:27:09 心理学 我要投稿

(荐)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1

  一 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二 大数据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 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 调查对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届、20xx 届毕业生1200 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 人,非江苏籍211 人,分别占比80.68% 和19.32%;城镇户口646 人,农村户口446 人,分别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 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 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 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 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 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 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 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 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 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 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 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 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 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 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 意志层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 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 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 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 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本次调查,特别在20xx 年6 月选取了230 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xx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 人;20xx年11 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 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 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 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 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 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 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 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 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三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 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 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积极心理学2

  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突出。研究从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倦怠问题出发,分析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表现。结合积极心理学,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战胜英语学习倦怠问题。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习怠倦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提出了“职业倦怠(staff burnout)”一词,认为在长期压抑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将会产生疲惫和损耗的症状。他和Richelson(1980)给倦怠下定义为“当个体不得他人所认同且没有给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惫、抑郁和挫折感。”

  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普遍存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或讲话;不尊重老师;拒绝回答课堂提问和完成课后任务。此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态度上,认为英语学习单调乏味,学习缺乏热情,注意力、兴趣降低。第二,情感上,失败挫折感越来越大,成就感低下,逐渐消沉懈怠、厌倦沮丧,自我消极。第三,在行为上,对英语学习的价值感出现了偏差,行为上逐渐远离。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主张“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此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强调人对过去要满意,对现在要感到幸福,对未来要充满希望,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主观体验;倡议人要有爱心、宽容心、勇气、创造性、智慧等积极的特质;同时把人与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媒体等联系起来,呼吁礼貌、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群体意识。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1.积极的目标引导

  为了解决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迷茫不安定的因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多元化、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积极词汇,在参与互动过程中是否能展示自己,是否掌握了中外文化差异,在使用某种学习方法上是否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积极的内容开发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再像初中和高中一样,偏重于语法,偏重于学生如何高出好的成绩;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和译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具体到英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课程内容的色彩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富有幸福感的。

  3.积极的认知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需要脱离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说教过程,而要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教师的教学需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师生之间和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和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学习。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创造性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认知过程的创新首先可以是不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全盘托出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学习内容上时不时的“跳一跳”,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可以是多角度的,形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创新模式。还可以是合作性的。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采用活动教学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与其他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4.积极的评价反馈

  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和讽刺。教师不能总对学生们说:“you are so stupid”,“why do you do that”,而应该多说:“well done”,“ that’s great” ,“bravo”。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用启迪幽默的话语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让积极的事物和感觉驱走消极和抵抗,教师要积极引导,善于发现,善于作积极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心,提升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们在态度上认可自己,克服消极倦怠的学习心理,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

  5.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表情、目光、肢体所表现出的愉悦、温和、亲切与平易近人,使师生间的角色差异变小,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会减少甚至消失。在教学中的尊重、分享、快乐和体验等积极因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课堂外的情感碰撞与心灵感悟,会打开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敞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表现出争先恐后、想亲自一试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语

  要消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倦怠现象,急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力,挖掘英语学习的潜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形成师生共有的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积极心理学3

  摘要:班级管理是校园管理的基础建筑,是养成优秀校风班风的必要途径。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如果缺少良好的班级管理作为大前提,校园教育开展起来将会失去必要的秩序性。毕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班级的学习气氛的好坏、班级荣誉感的强弱、团结性的高低,都将对班级中的每个个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当班级处于科学的班级管理下时,班级的各方面竞争力才能越强,班级才能越优秀。而在决定班级管理成效的各项要素中,心态是最最基础的。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为其营造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班级管理;高中;积极心理学

  心态决定一切,所谓“相由心生”,其实不仅仅面貌,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都是其心态的一个现实化表现。在积极、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往往可以表现出其最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在负面、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作为教师、一名班级的管理者,势必要为学生创建积极良好的心态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化解高考带来的层层压力。另外,保持积极的心态对学生结束高中生活走出象牙塔乃至将来进入社会面对重重坎坷时,都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掌握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就成了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本文结合笔者日常的班级管理经验,浅谈几种积极心理学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正能量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回归主题,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而班级则是这小社会中的一个团队。学生作为班级一员,其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就是“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需要一定的'挖掘与开发才能展现,而积极心理学就是开发这种潜能的一种方式。实践表明,在积极心理学的主导下,班集体的凝聚力将会更强。在积极心理树立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首先时时刻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并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学生。其次,充分利用班级内的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感触到这种积极的舆论氛围,从而在对舆论氛围的感知中理解并认可班级的荣誉感。例如,在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首先在面对班级弱项时,教师不要表现出气馁与沮丧,反之要对这一项目充满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管理者的积极心态,从而鼓舞士气。其次,在面对强项时,老师可以带领班级拉拉队给参加比赛的同学加油鼓劲,让参赛的同学感受到班级同仁对他的期许和支撑,在此期待之下,参赛学生的集体荣誉使命感油然而生,斗志昂扬,更有可能发挥出好的成绩。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的过程不在于改造,一味的纠正学生、改造学生、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方法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的重点在于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及优秀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并在实践中开拓和优化这些潜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只是学生因为社会阅历缺乏的缘故,容易“当局者迷”。因此,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应该想办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特长。结合积极心理学而言,就是要在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之后,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中建立自信心,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发自己的特长。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学生存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特长,而学生自己却因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所以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这一特长,教师就可以找学生谈谈心,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让他发现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多开发自己的这项特长,并在学生有意愿的前提下推荐给学校科协的老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这种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开发自己特长的过程中渐渐树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

  三、 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在积极心理学的主导下,团体成员往往会养成愉快、自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积极情绪。

  久而久之,成员情绪的优化往往会给整个团体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将视线转回班级管理,积极心理学在班级中营造的积极情绪就是整个班里和谐融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基于这样的班级氛围,班级才能给学生营造利于成长、利于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采用诸如树立榜样、鼓励竞争这类的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树立榜样是教师们常用的一個方法,利用榜样的光辉来辐射班上其他同学,从而让学生之间优秀特质得以发扬。树立榜样的时候,榜样不一定就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是拾金不昧、孝敬亲长、一技之长等等多方面的,与其说树立的榜样是人,倒不如说树立的榜样是一项好的品行来的确切。例如,班上一个学生因为拾金不昧登上了当地报纸,即使其学习成绩一般也可以在班上树立为榜样。鼓励竞争也是一种常用的营造班级和谐气氛的方法。教师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鼓励彼此之间在友好的前提下展开竞争,这样的竞争往往能带来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优化班级气氛。例如,每次考试之前提倡学生与自己成绩相近的同学展开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进步的动力。

  四、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运用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关注的一项课题,未来也将持续为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提供支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许多选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们的目的都是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正能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xx.

  [2]冯晓清.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J].新课程(中学版),20xx.

积极心理学4

  固化型自我观是静态的、不可改变的自我信念。它包含有九个方面,增长型自我观是动态的、可成长的自我信念。也包含有九个方面。在固化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中有三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别是:我往往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我乐于待在舒适区和失败会证明我不够优秀。

  我往往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很多情况下我总是对过于困难的问题或不太了解的事情而感到束手无策,这种事情总能体现出我最脆弱最无能为力的一面,就像我在高中时,我是学习美术的,我本想以此来参加高考,可是在专业证下来后我并没有考到艺术证书,当时的我是无助的,我害怕我因此而无法考上大学,在面对高考只剩半年的.情况下,我对此非常的无助。但值得庆幸的是让我遇到了济工院。

  增长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中有六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别是我可以靠努力提升能力、批评对我很宝贵、即使遭遇挫折,我也会坚持不懈、每次失败都是宝贵的一课、他人的成功激励了我、我应该终身学习。

  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去努力,自己的能力总会得到提升,例如:在我大学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这门学科,大学以前我也一直认为我不会接触它,也不会有机会接触它。但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加入了心委会,而心委会的主席是我的直系学长,所以我拥有了这个学习的机会,在开设的必修课中,也有心理学这一课程。于是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体来说,增长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更优于固化型自我观的思维模式,《积极心理学》一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澄清了我的一些困惑。我将满怀热情、继续一如既往的学习下去。

积极心理学5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运动开始在美国展开,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心理学中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对人类的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人类群体不断的完善发展。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就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一、当前阶段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问题,将入学教育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但总体来说,新生入学教育还存在许多缺点及不足。首先,大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都采用的是入学教育周的模式,仅有少数学校改变了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总体而言国内高校入学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比较单一。内容上来说,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规章或者要求,大多数学校的入学教育都是围绕学校的校史、校规、专业课程、大学生涯规划等内容展开。形式上来说,大多采用开学典礼、班會、学校校园参观、校史陈列馆参观等形式,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传统心理学、主流教育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学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关注度更高,入学教育重点围绕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产生以及行为矫治等方面,入学教育的时间大多比较短,一周到一月左右,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策略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入学教育课程目标

  积极心理学指导之下,学校的相关教育人员在设计入学教育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树立整体教育课程观,要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能够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通过个性化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的形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及时间,培养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

  (二)构建多样化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

  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个体内部,积极心理学将这一范围扩展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因素影响非常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主要表现在“全员教育”中,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新生入学教育时,学校要能够建设一个团结友好的校园文化,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关爱新入学的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暖及关爱的校园环境。此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高校入学教育要能够建立起一个学校与家庭相联系,共同教育的模式,帮助大学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心理上、思想上为后期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学新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入学教育领导工作组,由该工作小组进行整体的规划,将新生的入学教育问题纳入到学校各个院系的课程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思政教育组、职业规划组等不同的入学教育领导小组,然后各小组之间统一规划合作,完成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三)入学教育特色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中倡导要关注个体的积极兴趣的培养问题,要能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的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要能够增进他们的`积极体验,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快乐的心态下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最终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学校在教育工作之中,首先要能够将入学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系列之中,然后深入的开发挖掘班级、团队以及家庭的资源,组织引导开展一些积极健康,能够突出学生个性的活动,比如兴趣小组、舞蹈协会等,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建设宿舍文化,大学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宿舍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能够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文明、友爱、团结的宿舍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宿舍规范制度,加强宿舍文件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同时帮助学生尽可能快的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个性化的入学教育网站,让新生能够通过该网站及时的了解学校的各种信息知识,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减轻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更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且95后的学生对于网络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解答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也更符合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受学生欢迎。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入学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态对于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校在开展入学教育的时候,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户外拓展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要能够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苏丽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9).

  [2]邹亚.论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3).

  [3]刘天目.“95”后新生入学教育新途径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xx(02).

积极心理学6

  最近读了《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全书围绕培养孩子内心幸福感的“10大积极力量”安全感、自信、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探索力、社交能力、独立性、勇敢、耐挫力、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培养孩子心理幸福感的方法。

  心理幸福感——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源源不断的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孩子一旦发现并掌握自己的力量,就能活力无限,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力会蓬勃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心理幸福感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拥有心理幸福感并不能让整个世界都围着他运转,但是他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会让孩子终其一生都自信、勇敢、乐观。心理幸福感对孩子成长如此重要,该如何培养呢?

  例如,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突出,随意插嘴、不受约束、过度表现、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小学科而言,这些在课堂中过分活跃的学生,实在让老师觉得很头疼。往往一贯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对其进行点名批评、课后教育谈心,而实践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屡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积极心理教育技术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避免和控制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就要在对学生内心想法的分析关注、对批评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学生如此表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根据规则和标准进行对错的判断和教育批评。积极心理教育技术所倡导的“赞美式教学”的力量就是最好证明。对于学生的称赞虽然是无形的,但这股无形的力量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经典的教育格言所说的那样“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赞扬与鼓励,不希望听到的总是批评与指责。

  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是需要获得称赞的“力量”,需要成功体验,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和期望,需要发现自身更多的闪光点。真诚的称赞,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获得认错的勇气、改进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一句鼓励和称赞的话语远胜过数句批评和讲道理,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点燃上进的火花。

积极心理学7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整体构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体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大学领导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许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终比较小。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大学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一些认知情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美德。与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研究并且不断的发扬人类所有的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它旨在激发所有人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人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觀念比较落后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观念比较落后,进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个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始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我国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影响我国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它们将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排挤,许多大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大学到目前为止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强,因此,各个学校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视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对于视频内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他们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对于分析比较准确到位的小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由小组内部的成员来扮演视频中的各个人物,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情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与心理健康学有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不断的引进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比较落后,许多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大学阶段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程,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首要基础之一。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各个大学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员到国外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并且尽快将这些方法和体系引进来。但是,在将这些教育体系引进来之后,各个学校应该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教育体系中的优缺点,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最后将改革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应用这些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始终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将积极心理学很好的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它最终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准确的定位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合理的指出来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尽快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学生可以尽快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

  在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并且明确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寻找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而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如果学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心理健康辅导室寻求帮助,及时的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心理辅导教师,积极的与心理辅导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的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主題讲座,邀请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和探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演讲,演讲结束之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测试来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们知道,大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教育资源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学校的所有资源。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问题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时刻的了解并且强调学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首先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个学校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其他学校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宋凤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xx年.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张继玉,教育与职业,20xx年29期.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王立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13期.

  [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张志,长沙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xx年12期.

  [5]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xx,(23):73-74.

积极心理学8

  贫困生是一个从经济角度进行概念划分的群体,它是我国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群体的定义,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苦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在教育经费支付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各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对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量化评比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认可了难以支付教育费用这样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贫困生是一个教育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格、思想、行为和心理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帮助。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以积极作为人情绪的主体,主要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通过普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手段来对人的内在积极品质和心理活动进行一个探讨,充分发掘人本来就有的积极力量和情感,推动人们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和心理素养的养成,从而促使人类和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状态。在社会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哈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以此来发挥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些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特殊,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调查机构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了12%,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有21%,剩下的23%则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基数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校中,贫困生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休学或者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上,最主要集中在自卑、过度的自尊、虚荣心强和嫉妒四个方面。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51.6%的学生是有自卑的心理问题的,并且自卑已经成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如果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他们就会变得敏感、多疑,并丧失了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勇气,容易出现退缩和逃避现实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人格的扭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会比较强,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容易出现过度的自我保护情况,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过度在乎并存在一定的曲解现象。同时贫困生还出现了虚荣心,爱攀比的行为,以不符合经济能力的物质消费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存在感,并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严重的时候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组织相应的资源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物质方面,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反倒让他们在物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出现了攀比的行为;其次,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脱节的。我国政府在贫困生的帮扶方面出台了许多的政策,从奖助学贷四个角度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同时各高校也会有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此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这些帮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改变恶性循环的状态。但是很多高校在政策的.落实方面忽略了育人的目的,给学生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获得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感恩的心理;最后,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有脱节的情况的。高校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自主,学生自由性很强,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部分是不同的,因而也在育人和资助工作的联合上不能得到很好的组织建设支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人体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尤其对于人的心态,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里,环境对人的作用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环境是轻松的、愉悦的,那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更加放松,从而心理状况会处于乐观、积极的状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不仅要从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上进行把关,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从而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外部因素的影响。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其中,软件指的是人文环境和气息,这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潜在因素,但是有时能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硬件就是环境里面的物质、物品,例如校园布局、设施基础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内容很广泛,感恩、好学、宽容等等都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里,人格品质的养成比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要想培养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就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认知观。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抓住贫困生这个群体身份的根源,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造成的问题,不需要自卑,相反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困难要有客观的认知态度,不要将其作为博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贫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教育阶段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心理能力,要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充满自信,主动克服自卑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任何教育的良好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制,从而促进教学的更好开展。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是有很大的帮助,教育体制越完善,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方面,高校要确保基础组织结构的落实,确保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且有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在学生层面,要有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宣传员,并且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联络员和信息反馈员,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还要从教育的内容入手,除了常规的教育引导之外,要多鼓励贫困生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网。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秀榜样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与贫困生结对子,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虽然是一个教育模式,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要注重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虽然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轻微的症状,但是我国的高校学生基数大,如此一来,有严重和一般心理健康疾病的贫困生就不在少数。对于这种情况,高校要建立起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看待,防患于未然。通过了解、调查等途径进行深入的摸底,给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通过档案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尽快地采取治疗的措施,对于心理问题加重的学生要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提前监控和干预,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心理和意识层面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情况下要进行一些创新的调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一些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相关的教育。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创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的,因为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象征,只有学生所处的周围一切都具备创新的因素,学生才能有着积极的心理建构。

积极心理学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中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有幸福健康的心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的第一大内容就是积极情绪与幸福感。就影响高中生幸福指数的因素来看,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研究将高中生情绪智力作为影响其幸福指数的内部因素,将高中生的同伴关系作为影响其幸福指数的外部因素进行探究分析,来了解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和幸福指数的基本情况及其关系,为培养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和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提供实际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在某中学共随机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81份。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69人;高一102人、高二108人、高三71人;城市89人、农村192人;独生子女92人、非独生子女189人。

  (二) 研究工具

  1. 情绪智力量表(EIS)

  Schutte 根据梅耶(Mayer)和萨洛维(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而成,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重测信度0.86,信度较好。

  2. 同伴关系问卷

  郭伯良教授编制的同伴关系问卷, 问卷共有22道题目,原始分依次评定为1-4分。分数越高的人,同伴关系就越差。该问卷α系数为0.71, 信度较好。

  3. 幸福指数量表(GWB)

  段建华修订后的量表,共计18道题,其α系数女性为0.95,男性为0.91,重测信度为0.85。统计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16.0软件中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分析结果

  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描述性分析

  高中生情绪智力总分的均值为125.75,标准差为12.354,说明高中生情绪智力得分整体上不平衡。

  2. 高中生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分析

  (1)情绪智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男女的情绪智力在情绪知觉维度上有着显著性的差异(t=-2.23,p<0.05), 43.44="">40.37),在整体水平上,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在男女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t=-1.446,p>0.05)。

  (2)情绪智力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情绪利用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2.720,p<0.05),而在情绪智力总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f=1.383,p>0.05)。

  (3)情绪智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是否独生子女的情绪智力得分在他人情绪调控(t=-2.593,p<0.01)、情绪利用(t=-2.061,p<0.05) 以及情绪智力总分(t=-4.552,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

  (4)情绪智力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整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t=-1.846,p>0.05), 只有在情绪知觉维度上高中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得分才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5)。

  (二)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研究结果

  1.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总体状况

  高中生幸福指数得分最大值为106,最小值为56,跨度较大,均值为76.33, 标准差为9.525,说明高中生幸福指数的个体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幸福指数状况良好。

  2. 高中生幸福指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分析

  (1)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7,p>0.05), 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F=1.233,p>0.05)。

  (2)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2.98,p<0.05),且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78.75>73.66)。

  三、分析与讨论

  (一)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所选被试样本的情绪智力水平在个体上有较大差异,其在总量表得分上差异较大,表现出高中生情绪智力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其四个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情绪利用和他人情绪调控维度相较其它两个维度,其得分偏低。出现这个结果有可能的原因是: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高考压力,这不仅来自于自身,更来源于学校与家庭的期望,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条件接触以及思考更多学习以外的事物,学生能够和外界接触的时间寥寥无几,而人际交往机会的贫乏和单一的生活圈子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他人情绪并运用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在性别和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情绪知觉维度上,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情绪智力平均分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加细心,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喜欢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现代社会,女生更加被赋予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社会期望,所以女生较男生在情绪知觉、情绪调控与情绪运用方面会比男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所选高中生被试的情绪智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有长时间相处在一起的兄弟姐妹,能够更加考虑到他人的情绪与感受,长时间的接触与家庭教育使得非独生子女学会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并能够利用情绪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本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整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只有在情绪知觉维度上高中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得分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高中生在情绪知觉上的得分略高于农村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于城市的高中生较农村的高中生知识面广,接触社会机会多,学习能力强,家庭重视程度高, 使得学生不断提高了他们的情绪感知、表达及评价能力。

  (二) 高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所选高中生被试的同伴关系得分整体上差距较大,范围较宽,但总体上同伴关系发展较好。所选被试的同伴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学生的同伴关系要显著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同伴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刚踏入高中,学生们都刚刚接触,其同伴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关系并没有很好,但是到了高三,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使他们渐渐产生感情,其同伴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三) 高中生幸福指数的特点分析

  所选高中生被试的幸福指数得分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即将参加高考,面临着巨大升学压力的他们,其幸福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幸福指数在性别上,男生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女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包括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 女生可能更加敏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心情容易产生波动,而男生可能更加粗心,不太在意一些细枝末节,从而导致男女生幸福指数的差异。

  (四) 高中生情绪智力、同伴关系和幸福指数的关系特点

  1. 高中生情绪智力和同伴关系的关系状况

  情绪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高中校园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快速融入集体,获得自己的地位,并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非常重要,而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个体具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故培养高中生的情绪智力非常重要。

  2.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状况

  从总体上看,情绪智力和幸福指数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幸福指数也较高。个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情绪理解与评价能力,并懂得如何表达利用情绪的人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从而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3. 高中生同伴关系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状况

  本研究显示,同伴关系与幸福指数显著相关,总体上呈负相关。当高中生个体拥有较好的同伴关系时,良好的人际环境,往往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就更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的评价,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四、结论

  (一)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情绪智力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二)高中女生的同伴关系好于男生,且高三学生同伴关系好于其他年级;

  (三)高中生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同伴关系越好;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其幸福指数也较高;同伴关系越好的人其幸福指数也越高。

积极心理学10

  一、 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 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积极心理学11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本书,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学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积极心理学12

  《零秒思考》 作者: [日] 赤羽雄二

  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工作生活没头绪,那么就该停止忙碌,让自己停下来好好思考。

  本书中这个神奇的“A4纸笔记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深入思考,找出最优方案。

  将一张A4大小的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件事,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要求短时间内快速写出脑中所想,就是为了锻炼深入思考的'能力。

  正确的方向是最重要,之后才是卯足劲儿行动。顺序颠倒只会浪费我们的精力。

  这么做的好处很多:

  -1- 理清思路,释放压力

  -2- 发现优点,重建自信

  -3- 快速思考,快速成长

积极心理学13

  一、概述

  高校当中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强调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病理性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恰恰与之相反,它所提倡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并加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积极力量上,让学生通过积累或发展自己内在的积极力量将心理问题摆脱,也可以抑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通过积极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积极取向增强,并着重对接受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了强化,逐步使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策略所具备的积极价值得到了扩展,使高校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积极,源于拉丁语positism,有着潜在或实际的意思,此处既包含内心冲突,也包含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较为完善且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类的潜在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新的里程碑,它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有学生提出了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生活意义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二战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停止,在战争当中及战后,心理学主要的任务就是治疗战争当中的精神疾患以及治愈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紊乱进行研究并找到治疗与缓解的具体方法。积极心理学,是可以促进心理学发展的新兴理念,它作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思想,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与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可使人们重拾积极人格力量的观点,注重个人调试心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个人积极的心理潜能,重塑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而培育高校广大学生具有这种潜能与力量,通过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必须应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思政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的。

  (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测量对于认识个体心理状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展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积极心理学,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制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测量量表,并得到极为客观的筛查与评估、判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大大增加,可以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更具针对性、更深入地开展。主观幸福感虽然是积极心理学大力倡导的一项心理测量指标。但是也强调了其他各项指标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专注与安适、意义、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测量指标及技术。针对高校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测量技术,能够使高校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后期的科学辅导奠定基础。

  (二)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全面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充分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也形成了一种不利于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局面。像美国等一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校的学生非常喜欢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教育也取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我国高校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中心,重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此,高校必须从教育形式、教材等方面着手。由于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学者所提倡的一种理论、方法,我们必须将先进的积极心理学教材引进,将其内化并建设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的积极心理学教材,使其适应我国高校学生的发展。而教育形式上,我们也大力提倡跨学科渗透式的教育形式,有意识的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渗透到高校各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当中。

  (三)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针对高校学生开展人生意义教育

  人生意义是决定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学生产生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第一,学生在为自己目标而奋半的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的意义感。第二,为他人奉献时形成的意义感。第三,学生个体同世界相联系时形成的意义感,为了国家与社会树立宏大的且有重大意义的个人奋斗目标,能够使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充分联系到一起,并逐步使学生实现人生意义。

  (四)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

  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自私心较强的心理,而且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与感恩,抗挫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较容易冲动、自卑。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宽容与感恩教育是培育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措施。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提高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对于高校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非常有利。对高校学生的感恩心态进行培养可以从感恩沉思、感恩记录、表达感恩等行为方面着手。宽容教育同感恩教育极其相似,通过有效的宽容教育,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从大局上来说,可以减少社会人群的怨恨情绪,有利用社会矛盾的缓解。在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时,开展各种不同的宽容干预教育模式,使高校发生矛盾的学生当中的被冒犯者可以快速的从矛盾与怨恨当中平复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心态宽容对方,从而拥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可使高校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并用积极的思想与态度去面对社会生活。

  (五)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干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学生个体或整个群体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心理问题以及思想品质形成影响作用。高校传统的心理干预都是将问题作为中心的,大多都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的进行事后干预,而心理干预工作中却将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忽视,而积极心理干预主要强调了心理干预工作中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各种不同文化条件下逐步形成个体的不同能力而导致的冲,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积极心理干预引入,重视心理干预过程中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充分激发学生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积极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针对高校学生的五阶段心理辅导,这也是积极心理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观察并保持距离、深入调查、分场合加以鼓励、语言表达、扩大目标这五个阶段。此种心理辅导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促进高校学生主动激发并调动自身内在的美德与潜在的能力,使自身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不断增强,并逐步将心理问题或者抵制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摆脱,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品质。第二,针对高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叙事心理辅导。这是积极心理治疗非常重视的一种辅导策略,通过为患者叙事故事,使其联想被大大激发,为患者提供处理问题及冲突时的补充观念及反观念,使患者能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重新的审视。同时,通过叙事故事也能够在治疗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认同,使积极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持久。在积极心理干预过程中,注重患者积极人格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逐步培养并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潜在的个性品质与积极力量方面的教育并未得到适当的关注与重视,而运用积极心理学,则可纠正当前心理健康辅导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当前高校的心理教育水平及教育效果,使高校人才具备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积极心理学14

  1.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峻.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xx(02)

  [2]张惠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科教文汇.20xx(01)

积极心理学15

  消除抑郁的14种方法

  美国学者卡托尔认为,不同的人会进入不同的抑郁状态,但是他只要遵照以下十四项办法,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这十四项办法包括:

  一、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二、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三、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四、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五、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六、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自己。

  七、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八、对待他人的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九、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十、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十一、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

  十二、不要掩饰自己的。

  十三、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

  十四、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07-20

积极心理学07-22

积极心理学心得12-28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03-23

积极心理学心得03-15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10-12

积极心理学[必备]07-20

(通用)积极心理学07-20

积极心理学感悟论文11-13

积极心理学与未来教育心得08-27